?

我國基礎教育科研國際化的路徑探索

2017-06-14 00:16李碧靜
新教師 2017年5期
關鍵詞:博士方法研究

【編者按】近日,《中國教育國際化發展報告》課題組負責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熊建輝博士發布了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2017中國高師院校教育科研國際化進展報告》。為深入探究“雙一流”背景下教育科研國際化的實踐與路徑研究,李碧靜對文中提及的近四年S刊高產學者進行訪談,以期了解我國學者基礎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國際基礎教育研究的基本趨勢;唐琛對熊建輝博士進行深度訪談,以期從宏觀層面認識我國“雙一流”教育學科建設背景以及現狀,探索如何走中國特色的教育研究國際化道路。本刊予以刊載,以饗讀者。

一、研究背景

方法的文化締造了人類思維范式,教育領域中正在發生一場由復雜系統科學帶來的教育方法論革命。而今,實證研究是國際教育研究的主流話語和主要方法。但是,我國的教育實證研究明顯落后,教育學術期刊發表的實證性研究論文,還不到論文總數的十分之一。為此,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表示,加強和改進教育實證研究,是中國教育研究的當務之急。研究發現,中國教育研究者在SSCI上發文量偏低,實際上與研究方法有很大的關系。熊建輝博士在新近成果《高師院校教育研究國際化進展、學術影響力和趨勢——基于WOS數據庫2013—2016年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發現,我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研究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為進一步了解高等師范院校學者的學術成長之路,為我國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提供經驗,特對部分學者進行了系統的訪談,撰寫此文。此次訪談的學者包括首都師范大學王晶瑩、華東師范大學吳忭、華南師范大學周少娜、華中師范大學龔欣、陜西師范大學楊陽。這些學者在我國高師院校教育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如熊建輝博士在研究報告中提及的王晶瑩博士排名第一,吳忭博士排名第二,周少娜博士排名第五,龔欣博士排名第六,楊陽博士排名第七。他們大多采用的是實證研究的方法,以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研究的基礎,展開調查,收集和整理數據,準確把握事物的特征和發展方向,為后續研究者做進一步檢驗提供了依據。

目前我國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可分為四大類: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每一類大的研究方法中又包含更具體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主要運用辯證法等哲學方法,通過對事物或現象進行邏輯分析,闡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論,主要包括理論思辨、歷史研究、文獻研究、經驗總結等具體方法;量化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依靠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機器相關關系進行測量、計算和分析,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包括統計調查、實驗法、二次分析、內容分析等方法;質性研究,指研究者通過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長期的體驗,然后對事物的質得到一個比較全面的解釋性理解,包括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田野調查等方法;而混合研究則指的是研究者基于實用主義的主張,在研究過程中同時選擇量化和質性兩種方法。通過對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統計與分析發現,我國的教育研究者主要趨向于從事思辨研究,而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及混合研究在我國的教育研究領域中涉及較少,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混合研究法:王晶瑩的學習環境研究

王晶瑩博士主要從事科學教育研究,近年來較關注學習環境的測評,并致力于實證方法開展科技教育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受其專業背景和學術成長經歷的影響,王老師在運用混合研究方法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的微觀和中觀研究方面取得了頗豐的研究成果。鑒于她在比較教育學博士期間的積淀,她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在關注本土問題的同時具有國際視野。起初,王老師的研究重點在微觀的課堂教學分析,近年來她轉向中觀層面,利用大數據(如PISA數據)分析學習環境、學生的科學素養等。她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SCI論文,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在她近期的研究成果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del-based inquiry pedagogy on studentsinquiry skills in a virtual physics lab中就采用了混合研究法進行相關的研究。本研究將仿真物理實驗運用于高中模型探究教學中,設計了主題引入、真實實驗、仿真實驗、小組協作、實際應用和模型調整六大學習模塊,成功地開發了高中生探究技能的測評工具。與傳統物理教學相比,在學生探究技能的培養方面具有較大作用,突出表現在過程性技能、綜合性技能、學習態度、交流技能和反思技能方面。該研究成果對于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和探究技能的培養及其測評具有重要的實踐應用價值。該研究采用了三角互證研究策略,基于理論建模、研究工具開發和仿真實驗平臺制作,開展了三個對等組的準實驗研究。在研究設計和數據分析部分,均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法。

三、質性研究法:吳忭的問題解決研究

吳忭博士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教學設計與學習科學、在線學習系統設計與評估、教育應用軟件設計、計算機可視化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信息化教師教育、信息化醫學教育與醫學認知及基于設計的研究和信息系統設計。他圍繞學習科學中的問題解決這一主題,研究如何設計在線學習環境用于采集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分析評價學生的問題解決相關的能力表現?;趨抢蠋熡邢愀鄞髮W的求學經歷,受過國際教育研究方法的良好熏陶,并受其交叉學科學術背景的影響,他在運用工程設計的思維方法和軟件設計開發技術手段從事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在《圖示化學習工具促進知能發展的學習行為模式分析》一文中,吳老師利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圖示化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分析,探究能夠促進知能發展的圖示化學習行為模式。在這篇文章中,他以醫學教育中的臨床診斷知識技能培訓為例,介紹一種用于問題導向學習(PBL)的在線圖示化學習工具,并通過分析學生的圖示化學習過程數據,比較學習表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在圖示化學習行為模式上的差異。在研究結果中,他闡明了學習表現較好的學生具有“概念建構—假設提出—推理論證”三循環的學習行為模式,反映其較強的知識抽象概括能力和面向問題解決過程的、有目的的知識建構能力。并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得出了該圖示化學習行為模式具有促進專業知能發展的作用。

四、量化研究法:周少娜的科學推理研究

周少娜博士主要從事學生科學推理能力的研究、職前教師的培養和教育技術研究。近年來關注學生科學推理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為了從不同的維度持續博士階段未完成的研究,另一方面將從小的問題切入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開展科學推理能力的研究。同時,關注職前教師預估能力,包括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預估、教學方法效果的預估、學習難度的預估等,利用師范生學習平臺,運用實證方法開展職前教師培養的研究。另外,將致力于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互聯網+教學平臺。周老師從微觀的層面出發,使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周老師在文章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The effects of task context,data,and design on student reasoning in control of variables中,利用了實驗研究法對科學推理能力中的控制變量維度進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實驗設計中如果出現實驗結果是否會對學生用控制變量策略來分析整個實驗產生影響”這個研究問題,然后開發了兩套知識題,一套只包括實驗設計,另一套既包括實驗測試又包括實驗結果。隨后,分別對中國和美國學生進行測試。發現中美兩國學生在結果上具有相同的傾向,沒有實驗結果影響的學生用控制變量策略來分析實驗設計能力明顯高于有實驗結果影響的學生。研究還發現,學生在物理環境中表現比在現實生活更好。另外,文章提出了評價學生控制變量發展的不同水平,可用于評價學生控制變量的能力及指導控制變量的教學。

五、量化研究為主,質性研究為輔:龔欣的農村教育研究

龔欣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經濟學和教育財政方向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領域為基礎教育的經濟學和政策分析。近年來較關注基礎教育領域的公平問題,并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開展城鄉教育均衡問題研究,包括農村教師發展、兒童非認知能力發展和社會干預項目評估。受其專業背景和學術訓練過程的影響,龔老師在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從事農村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發現。鑒于她在博士期間有國外學習經歷,她的國內外研究成果在關注本土研究問題的同時兼顧了國外的研究范式。

龔老師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雜志發表的Gender difference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Southwestern China一文,是她利用實證研究方法最好體現。她通過收集英國和中國在西南地區學生學業成績的數據,探討分析貧困農村地區男女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驗證“西南貧困地區學生的成績與普通城市地方的小學和初中學生的成績有很大差異”的研究假設。研究結果表明,兩者之前確實是存在差異:基于城市地區的數據研究發現男女生的數學成績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基于農村偏遠地區的數據研究則發現初中和小學階段的女生仍然在數學成績上明顯落后于男生。這恰好為國家東中西以及各省之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均問題亮起了紅燈。

六、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楊陽的音樂教育研究

楊陽博士主要從事音樂表演、歌唱教學、教育技術、歌唱嗓音科學、知識轉移方面的研究。受其音樂教育學科背景的影響,今后將側重于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與知識轉移、歌唱心理聲學方向的研究。楊老師用混合研究方法細致考量認識論和方法論,通過縝密的建構研究理論框架,審慎的設計與執行研究方法,在音樂教育教學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由于他有在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學習經歷,使他的研究成果既平衡了本土與國際主流研究的差異,又體現了國際研究的學術規范。

在楊老師2015年發表的《高校通識音樂課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與弊——以陜西師范大學網絡音樂通識課程為例》一文中,首先闡釋了MOOC模式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然后針對陜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課程平臺音樂通識課的教學情況,敘述了MOOC模式的優勢與問題。通過研究發現決定教學成效的關鍵不僅在于教育資源的質量,還涉及教學組織、評估方式、 學習者文化屬性三者的適應與匹配??偨Y了現有 MOOC 類課程存在的問題,即內容設計對象與當前國內學習者間巨大學習特征、文化屬性差異導致的學習效果低下。為此還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建立以“文化”為切入點的 MOOC 資源自主開發理念;第二,借鑒北美高校在線學位課程的在線交互平臺管理模式,在拓展受教育對象群體的同時,促進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評估;第三,創新設計在線視聽課程模塊、豐富在線學習活動類型等。

七、對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的政策建議

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改善基礎教育教師的整體水平是加快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進程,提升本土研究水平的首要任務。這除了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首先,開闊教師的國際研究視野,了解國外的研究方法??v觀我國目前的研究方法,發現我國主要以思辨研究為主,實證研究在我國教育界中十分匱乏,然而思辨研究的成果是很難在國外期刊發表文章的。因此,想要基礎教育研究國際化必須要跟上當今國際教育研究的潮流,學習國際教育研究的主流話語和主要方法。

其次,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將國際研究與本土研究融合。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保持本土研究和國際教育的一致性對于我國教育研究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保持本土研究精髓的同時融入國際研究的方法呢?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本土研究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掌握國際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減少文化的沖突;另一方面,要帶著比較的眼光審視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差異,增強開展實證研究的意識。

第三,重視國際語言的學習,增強英文寫作能力。英文文獻的閱讀和積累是撰寫國際期刊論文的關鍵。中青年教師作為國際研究的中堅力量,應該主動擔起研究的重任,發揮青年學者有擔當的研究精神。因此,除了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外,還需要訓練有素的語言觀作為研究的支撐,催化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第四,保持學術研究的興趣,用積極的態度應對學術研究。人的學術研究能力是可以激發和培養的,學術研究的潛力也是無限的,在經過特定時間的高強度訓練之后是可以被挖掘的。興趣作為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驅使下開展學術研究,下定決心開展學術研究,積極應對其帶來的挑戰,相信自己可以在學術研究之路越走越遠。

(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朱蘊茝)

猜你喜歡
博士方法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制冷博士來幫忙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神奇博士感冒了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可能是方法不對
博士蚊
用對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