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歷史

2017-06-26 07:17歐遠強
試題與研究·高考文綜歷史 2017年1期
關鍵詞:儒學

歐遠強

【考情分析】

近兩年的全國卷涉及本專題的試題共有21道選擇題,4道材料解析題。其中政治史部分全部為選擇題,經濟史部分有1道材料解析題,思想史部分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各2道,科技文化史部分2015年沒有考查,2016年卻出現了3道選擇題和1道材料解析題??梢?,此部分內容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點,而不同年份對不同模塊的考查會有所側重。

從考查內容看,第一梯度(高頻考點)主要集中在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古代中國的商業、漢代儒學、宋明理學;第二梯度(一般考點)主要集中在先秦政治制度、明清專制制度的加強、古代中國的農業和土地制度、經濟重心南移、百家爭鳴、“三教合一”、古代科技、漢字和書法;第三梯度(冷門考點)主要集中在秦中央集權制的確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古代中國的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文學、古代繪畫和戲劇。

從考查方式看,一是注重從歷史細節切入,如媽祖崇拜、收拾文書等,把歷史細節放到時代大背景下思考。二是對三大模塊的考查各有特點,經濟史的考查多與熱門學術研究相連,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綜Ⅰ卷第25題漢代畫像石的勞動場景,與學界的“播種說”等觀點相關聯;政治史多從正面角度考查;思想史多注重選材的通俗化等。三是冷點熱考趨勢愈發明顯,漢唐盛世理應成為高考熱點,以滿足國人的盛世情懷,但命題者似乎對此無動于衷,2010年全國卷僅有3道題涉及;魏晉南北朝的歷史錯綜復雜,教材涉及又少,古代文藝一直是高考空白點,2016年卻出現2道涉及魏晉時期和文藝的試題。四是注重概念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如儒學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既有差異也有聯系,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綜I卷第24題考查孔子與漢代儒學的關系,2015年全國新課標文綜I卷第40題考查先秦儒學、漢代儒學、宋明理學的聯系。五是側重考查學科素養,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綜II卷第27題考查時空觀念。

基于上述特點,我們建議:一是抓主干,構建知識網絡體系。二是拓展延伸經典考點,首先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縱向關系,如儒學,不僅要關注先秦儒學的特征,也要關注儒學整體發展的大脈絡;其次要注重知識之間的橫向關系,如儒學與佛、道的關系;最后,深挖考點,包括學術觀點、同類概念整合等,這是對高層次學生的要求。三是關注學科素養,重視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在二輪復習時應多動嘴、動手、動腦。四是合理使用二輪復習資料,根據高考命題的梯度,有的放矢。五是做題要堅持“冷熱交融”的原則——在堅持重點考重點做原則的前提下,適度做些角度新穎的“冷門”試題。

【階段特征】

一、中華文明的孕育——先秦時期(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

[主要史實\&主要特征\&政治\&1.西周時期,實行王位世襲制;在地方實行分封制,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貴族內部實行宗法制

2.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確立\&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確立、發展及逐步瓦解;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中華文化萌生,奠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經濟\&1.完成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春秋戰國鐵犁牛耕的轉變,小農經濟成為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經濟形態

2.土地制度經歷了從公有制到私有制的發展過程,土地私有制成為土地兼并現象出現的根源

3.商業發展經歷了從西周“工商食官”到戰國時期大商人出現的過程,重農抑商政策開始出現\&思想

文化\&1.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2.春秋戰國時期,《石氏星表》成為天文歷法成就的代表;《詩經》、楚辭代表了當時的文學成就\&]

二、中華文明的形成——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220年魏國代漢)

[主要史實\&主要特征\&政治\&1.秦統一,中央實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2.漢承秦制,漢武帝時重用親信近臣,削弱相權;漢初在地方推行郡國并行制,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等措施,解決了王國割據問題\&秦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沿襲;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秦漢文化作為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為后世文化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經濟\&1.秦統一貨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2.漢代鐵農具普及并發明犁壁,使用二牛一人犁耕法

3.漢代手工業有所發展。西漢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東漢使用水排鼓風冶鐵;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思想

文化\&1.從百家爭鳴到思想專制。西漢董仲舒創立新儒學;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醫學、數學、天文學和造紙術為代表的我國古代科技得到發展\&]

三、中華文明的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

[主要史實\&主要特征\&政治\&1.長期處于政權分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民族融合加強,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九品中正制維護了士族的政治特權\&中央集權制度遭到一定的破壞,但三省制的形成及選官制度的變化,又推動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北方的農耕經濟遭到一定的破壞,但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士人群體的形成,推動了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的發展\&經濟\&1.北方經濟遭到破壞,南方經濟發展并開始趕上北方

2.北魏推行均田制,促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3.南北朝時發明灌鋼法,并燒制出白瓷;戰亂不斷使商業發展受到影響\&思想文化\&1.佛教盛行,道教文化突出;儒學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發展

2.凸顯個性的文人畫形成:顧愷之“以形寫神”;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以東晉王羲之為代表

3.南朝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

四、中華文明的繁榮——隋唐時期(581—907年)

[主要史實\&主要特征\&政治\&1.國家統一局面再次出現,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2.開創和完善了科舉制;唐代后期的藩鎮割據影響了社會發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農耕經濟全面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商業發展仍受時空限制;科舉制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進步\&經濟\&1.農業方面,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

2.手工業方面,緙絲技術推動了絲織業的發展,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取代絲綢成為對外貿易的代表

3.唐代商業繁榮,交通便利,長安成為國際大都市,但商業貿易受官府嚴格控制,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思想文

化\&1.“三教合一”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2.科技發展,雕版印刷術出現、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3.以吳道子為代表的畫家,描繪了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楷書、草書流行,出現了歐陽詢、顏真卿等書法名家

4.唐代詩歌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唐文化澤被后世\&]

五、中華文明的成熟——宋元時期(960—1368年)

[主要史實\&主要特征\&政治\&1.宋代設二府三司分割相權;地方設通判和轉運使,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造成“三冗”問題;北宋中期,王安石進行變法,但收效甚微

2.元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省,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農耕經濟全面繁榮,特別是商業打破時空限制,城市商品經濟興盛,海上和陸路的對外交往空前頻繁;宋代知識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階層隊伍的擴大都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經濟\&1.租佃關系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的繁榮,王安石變法力圖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收效甚微

2.南宋時,古代中國社會經濟的重心完成南移,江南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棉花種植得到推廣,元代黃道婆改進技術,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經濟部門

3.商業發達,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現了夜市、曉市,宋汴梁、元大都都是繁華的商業大都會;紙幣交子的出現,推動了商業的發展;海外貿易興盛,出現了許多大型港口\&思想文化\&1.程朱理學的出現促進了儒學的成熟,其成為官方哲學

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發明完成并外傳;元代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

3.文學上宋詞和元散曲成為主要的文學體裁;宋代書法倡導“有意無法”;山水畫成為獨立的畫種,更加注重意境;民間風俗畫興起,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元雜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六、中華文明的彷徨——明清時期(1368—1840年)

[主要史實\&主要特征\&政治\&1.明初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強化皇權;明成祖設內閣,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加強管轄

2.清初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時設南書房,雍正時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等,將決策權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理學仍占主流地位;科技文化處于專制社會末期的總結階段,教育、科舉、文化政策都體現了君主專制強化的色彩\&經濟\&1.明清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

2.明代私營手工業取代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3.明清時期江南地區興起了許多工商業市鎮;區域性商人群體形成

4.明清政府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外貿易逐漸萎縮\&思想\&1.儒家思想從理學發展到心學,封建理學占據思想主流地位

2.明清時期,李贄、黃宗羲等思想家,提倡經世致用等早期民主思想,但正統思想仍占據統治地位\&科技文化\&1.傳統科技處于總結階段,出現了《本草綱目》等巨著

2.明清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是小說,作品適應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3.書法、繪畫藝術出現平民化、世俗化的傾向;“國粹”京劇出現并成為流行全國的劇種\&]

【拓展延伸】

拓展一 名家經典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材料 周人逐漸把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轉換為天,即把茫茫太空神化和抽象化,而周王自稱為天子,各邦的君主都可以說是上帝的兒子,周王是各邦諸侯的領袖,是大宗,是天的元子,也就是嫡長子,所以是天子。天子可以直接向天祈禱,可以祭天,而不必再通過自己的祖先,這就擺脫了鬼對人的控制,抬高了人的地位。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朝相比商朝政治的新發展及其歷史影響。

【參考答案】新發展:進一步擺脫了“鬼對人的控制”,周王成為天下的大宗,提高了周天子的地位。

影響: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延伸】知識歸納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王權神秘。

(2)“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

(3)政治權力的分配與血緣關系緊密結合,構建森嚴的等級秩序。

(4)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拓展二 社會熱點漢唐官員住房的變化

材料 《漢書》卷93載:“上(漢哀帝)以(董)賢難歸,詔令賢妻得通引籍殿中,止賢廬,若吏妻子居官寺舍?!笨梢?,漢代中央官員不僅有自己的官舍,而且其家屬也可以隨居。

據《文獻通考》卷47可知,唐代供職京師者已達兩千多人。此外,還有數倍于此的家眷、小吏、雜役、傭人等,倘仍由政府免費提供官舍,將會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因此,唐代官舍制度發生明顯變化,國家為官員提供免費官舍的色彩逐漸消退,轉而以有償形式供官員租賃,同時,官員住房形式日漸多樣化,導致官舍與官署相分離,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內。

——田志光、楊國珍《居大不易:漢唐官員住房境況》

根據材料,指出漢唐官員住房的差異。

【參考答案】漢代中央官員不僅有官舍,而且家屬也可隨居;唐代官員住房形式日漸多樣化,官舍與官署相分離。

【延伸】命題視角

(1)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思想的比較。

(2)工業革命、歐洲民主改革與近代歐洲官員住房的關系。

(3)中外社會福利的比較。

(4)反腐倡廉建設的啟示。

拓展三 概念深耕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

材料 通過“絲綢之路”,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穿井法、造紙術都先后西傳。同時,中亞、西亞的良種馬、植物等土特產……陸續傳到中國。東漢明帝時印度佛教也傳入中國。史稱:明帝“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敖z綢之路”從西漢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終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為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歐洲國家和人民加強聯系,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白壽彝《中國通史》

根據材料,概括漢唐時期中外交往的特征。

【參考答案】交往范圍廣;延續時間長;交流內容廣泛,涉及技術、物種及文化交流;交流具有雙向性;友好往來;絲綢之路成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延伸】東學西傳與西學東漸

(1)東學西傳。①秦漢文明開始走向世界。表現:造紙術的傳播、絲綢之路等。②隋唐時期基本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表現:造紙術傳到朝鮮,中國儒家經典、佛教傳入日本等。③宋元文明西傳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表現:三大發明的外傳。

(2)西學東漸。表現:明清時期新型農作物品種的傳入;明清時期引進西方生產技術;利瑪竇帶來西方科技著作。

拓展四 史料運用先秦儒學、漢代儒學、宋明理學的聯系

材料一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苑e善累德之效也?!舷虏缓?,則陰陽繆盭(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漢書·董仲舒傳》

材料二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

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根據材料,比較董仲舒與朱熹君權觀的差異。

【參考答案】董仲舒通過神化皇權來加強君主權威,通過天人感應學說來勸誡君主行德政。朱熹從“理”來論證君主專制的合理性,通過正君心學說,要求君主“存天理,滅人欲”。

【延伸】比較異同

(1)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①孔孟儒學強調“克己復禮”,維護的是禮樂制度;董仲舒強調大一統,維護的是封建制度。②孔孟儒學不事鬼神,董仲舒將皇權神圣化。③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

(2)宋代理學對儒學的發展:①吸收了佛、道思想,例如吸收禁欲主義思想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②將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如“天理”等。③更加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

拓展五 學術熱點漢武帝晚年的政治取向

材料 田余慶認為漢武帝在去世前通過頒布《輪臺詔》,成功完成政策調整,由橫征暴斂、窮兵黷武向“守文”轉變;而辛德勇指出《輪臺詔》“只是一種調整對外作戰策略的權宜之計,而不是從根本上轉變漢廷的政治路線”。

——楊勇《再論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

圍繞所學知識,論證漢武帝晚年政治的調整。(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輪臺詔》僅是漢武帝晚年的權宜之計。理由:一是從《輪臺詔》的內容來看,它僅是漢武帝對對外戰爭接連失利的反思,漢武帝時期的主要政策,如政治上頻繁更換宰相以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打壓私營手工業,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一直貫穿于整個漢武帝時期。二是從《輪臺詔》的本質來看,它僅是漢武帝晚年緩和尖銳社會矛盾的政治手段,其維護皇權、鞏固漢王朝統治的本質并沒有因此而改變。

【延伸】“鹽鐵會議”

(1)概念:對漢武帝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的總的評價,后被整理為《鹽鐵論》。

(2)背景:漢武帝去世后,桑弘羊推行的一系列官營政策,遭到商賈等的反對;霍光和桑弘羊的經濟理念出現明顯分歧。

(3)內容:賢良文學之士對鹽鐵官營等財政措施進行了全盤否定,并攻擊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政策;桑弘羊堅決捍衛漢武帝的內外政策,而且充分肯定了諸如抗擊匈奴、加強中央集權和農商并舉政策的作用。

(4)影響:官營政策有所收縮,對昭宣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強化訓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有學者認為,西周分封的各諸侯,一開始就與西周維持著君臣關系。這種觀點主要基于( )

A.西周等級森嚴

B.諸侯有較大的自主權

C.國家認同強化

D.諸侯要定期朝覲天子

2.下表是古代中國行政區劃變化簡表,這反映了( )

[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層政區\&\&州\&\&路\&行?。?amp;布政使司\&?。?amp;統縣政區\&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隸州/州\&府、直隸州\&縣級政區\&縣\&縣\&縣\&縣\&縣\&縣\&州、縣\&]

A.郡是中國歷史上最穩定的一級政區

B.政區調整促進了地方的自主性

C.州地位呈現出由低到高的演進趨勢

D.三級制是古代政區層級的主體

3.宋孝宗在位期間共任命左相八人,右相十八人,其中連續任期超過二年的僅有四人,超過一年的也僅有七人,其他人任期都是不到一年。他這樣做的目的是( )

A.甄選合適政務助手

B.防止出現宰相專權

C.確保人才合理使用

D.讓宰相們相互制約

4.有人說,“天下富家,積資滿五十萬以上,方居首等”,而在列入“首等”的全國17家富商中,晉商占三家,徽商占兩家。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晉商( )

A.商業資本雄厚 B.商業競爭激烈

C.經商區域廣闊 D.經營品種繁多

5.明清時期,江西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至于有學者把其稱為“前近代時期”。以下各項中,能夠證明這一說法的是( )

A.大量瓷器投放到市場

B.生產工藝水平大大提高

C.制瓷業內部分工精細

D.出現大規模的制瓷工場

6.據《漢書·地理志下》記載,從漢昭帝(漢武帝之子)至西漢末年,“魯、東海多至卿相”。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儒學地位的提高

C.選官制度的變革

D.君主專制的強化

7.唐代某佛教著作中寫道:“孔、老、釋迦皆是至圣……懲惡勸善,同歸于治,則三教皆可遵行?!边@直接反映了( )

A.儒家獨尊地位被打破

B.佛教實現本土化

C.“三教合流”開始出現

D.儒佛道同根同源

8.明代哲學家王艮曾提出“滿街都是圣人”“堯舜與途人一,圣人與凡人一”和“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等觀點。以下思想家中,對王艮的觀點最為贊賞的應是( )

A.李贄 B.顧炎武

C.黃宗羲 D.王夫之

9.在甲骨文中“王”與“士”同源,在戰斧(士)的基礎上加一橫,成為“王”,表示“王”是超級的“士”。而董仲舒認為“王”字的三道橫畫,分別代表天、地、人。對“王”字解讀的演變說明了( )

A.古代中國是個尚武的國家

B.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承載體

C.天人關系催生了君權神授

D.王權形成與頻繁戰爭有關

10.關于古代形容女子的詩句,唐詩中既有杜甫的“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直白描述,也有周濆的“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的隱晦描述。這反映了唐代( )

A.女子地位日益高漲

B.社會風氣較為開放

C.愛情婚姻自由自主

D.倫理道德尚未形成

11.《諾亞方舟》以超人的預見豐富和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其作者布魯諾于1592年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并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清初印行《西洋歷法新書》,有人指責在歷書上注明“依西洋新法”是不尊清朝正朔。據此可知( )

A.先進科學技術不為統治者認同

B.西學東漸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C.西方科技超越了中國傳統科技

D.科技對思想和信仰有雙重作用

12.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中國京劇被稱為“世界三大戲劇”。其中,古希臘悲劇全盛于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而中國京劇成熟于19世紀末同光年間。兩者走向鼎盛的共同主要原因是( )

A.藝術審美價值漸高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符合政治發展潮流

D.特定階層的崛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其中第13小題25分,第14小題12分,共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時期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的意義。商業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國經濟的生產率顯著提高。技術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傳統工業的產量。同樣,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此外,宋朝興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擴大了水田的灌溉面積。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生產率提高使人口的相應增長成為可能,而人口增長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還增加了貿易量。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代經濟革命說”是國際中國史壇上最流行的學說之一……中國社會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如果真有“宋代經濟革命”,首先應表現為“宋代江南農業革命”,但從經濟成長方式看,宋代江南雖有若干重要進步,但并沒有出現可以稱為“革命”的重大變化。

——李伯重《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上)》

(1)分析材料一、二的觀點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15分)

(2)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史學家們的爭論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對我們學習歷史有何啟示?(10分)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思潮的形成、存在和演變都直接受到政治的影響和制約?!鐣汲?,本質說來,是一種政治思潮。而關于如何對待思潮的問題,從來是一個政治問題。

——梁樹發《思潮研究三題》

運用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對上述觀點進行探討。(說明:可以就材料觀點進行論證;也可以提出新觀點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見第82頁)

猜你喜歡
儒學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實意義
2020年儒學研究關鍵詞:闡釋、應用與地域化
淺談儒學發展
淺談近代日本儒學的發展及影響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
儒學、詩社與景東文風摭談
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
2015 年新儒學“一體兩翼”發展格局
山東省曲阜市為每村配一名儒學講師
復興國學要“返本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