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歷史選修部分

2017-06-26 19:44龐友海
試題與研究·高考文綜歷史 2017年1期
關鍵詞:歷史改革

龐友海

【考情分析】

2015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選修部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了“唐代幣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意義”(Ⅰ卷)和“清政府建立養廉銀制度的原因及作用”(Ⅱ卷);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考了“戴高樂將軍號召人民堅持抵抗的理由及法國復興的經驗”(Ⅰ卷)和“蘇聯制定和實施原子計劃的背景、作用”(Ⅱ卷);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考了“成吉思汗接受丘處機意見的原因及丘處機西行的意義”(Ⅰ卷)和“俾斯麥頒布《非常法》的歷史背景及基本政策評析”(Ⅱ卷)。

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綜卷歷史選修部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了“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內容及作用”(Ⅰ卷)、“新軍的特點及清政府軍事改革的影響”(Ⅱ卷)和“孝文帝廟號改革的內容及意義”(Ⅲ卷);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考了“美國與中國在越南戰爭中沒有發生直接軍事沖突的原因及美國結束越南戰爭的原因”(Ⅰ卷)、“羅曼·羅蘭(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反戰活動的變化及原因”(Ⅱ卷)和“威爾遜提出‘十四點計劃的背景及計劃受阻的原因”(Ⅲ卷);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考了“高仙芝成為唐朝名將的時代背景及功過評析”(Ⅰ卷)、“概括鄭板橋畫作的藝術特點及藝術風格形成的背景”(Ⅱ卷)和“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校務改革的原因、特點及貢獻評價”(Ⅲ卷)。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要圍繞政治、經濟(幣制)和軍事改革選材,范圍全是中國史,偏重古代史。從考查方式看,提供材料,歸納其內容,借助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原因、作用及意義。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部分主要圍繞一戰、二戰和“冷戰”及相關內容命題,從涉及的國家看,主要有美、中、蘇、法等大國。從考查方式看,主要是借助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原因、背景、作用及意義等。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涉及政治家(俾斯麥、成吉思汗)、軍事家(高仙芝)、藝術家(鄭板橋)、教育家(蔡元培),他們在歷史上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教材很少涉及,需根據材料分析背景(或原因)、歸納特點、簡評作用等。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歷史選修部分重在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導向功能明顯,要想在高考中取勝,必須擺脫教材的束縛,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最后,要學會獨立思考,歷史不是看你記的多少,主要是看你對歷史事件及歷史問題認識的深度和層次。據此,復習2017年高考歷史選修部分時,復習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改革部分可將重點放在對改革經驗、教訓方面的探索。第二,戰爭與和平部分重點圍繞大國擔當、戰爭反思及大國關系等內容探索。第三,人物評說部分重點選擇古今中外有重大影響、教材又沒有涉及(或涉及較少)的人物。

【金題點睛】

示例1 (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綜Ⅲ卷第45題)(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廟號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仿中原傳統制度設立太廟,早先草原部落聯盟時代的首領以“太祖”“高祖”等廟號受到祭祀,他們的子孫被封為王公,享有政治軍事特權,成為北魏政權的統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廟號,宣稱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則,推最先實現在中原進行統治的拓跋珪為太祖,不再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設廟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為了不違“天子七廟”這一儒家禮制,孝文帝甚至前無古人地在太廟中為自己虛設一廟。廟號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孫”及異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

(1)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廟號改革的內容。(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推行廟號改革的意義。(7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孝文帝的廟號改革,旨在考查考生獲取、解讀信息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根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不再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設廟祭拜”“儒家禮制”“為自己虛設一廟”“異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從部落首領、孝文帝、異姓王等方面歸納改革的內容。第(2)問從削弱舊貴族的特權、減少改革阻力等角度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1)確立新的原則,不再尊奉部落首領;確立北魏創立者拓跋珪的地位;遵循禮制,為自己虛設一廟;將廟號改革與爵位改革結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權將拋棄草原傳統,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決心;削弱鮮卑貴族的政治軍事特權,減少改革阻力。(7分)

示例2 (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綜Ⅱ卷第47題)(15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是著名的反戰活動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即發出致德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公開信,呼吁反戰,遭到拒絕。從1914年到1918年,他連續發表文章,譴責交戰各國政府是戰爭的罪魁禍首,呼吁立即結束這場自相殘殺的戰爭,但不為人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國也被指責為賣國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他發表《精神獨立宣言》,總結大戰的教訓,呼吁知識界保持精神獨立,以防戰爭再次爆發。

在二三十年代,他發起組織了國際反戰反法西斯委員會,不久當選為名譽主席。在世界反戰大會上,他被選為大會主席,并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反對指向蘇聯的一切威脅,保衛蘇聯。后被提名為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名譽主席。

——楊曉明《欣悅的靈魂:羅曼·羅蘭》

(1)根據材料,概括與一戰時相比,羅曼·羅蘭二三十年代反戰活動的變化。(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羅曼·羅蘭反戰活動變化的原因。(10分)

【解析】本題考查反戰運動,旨在考查考生解讀材料信息、遷移知識的能力。第(1)問,依據“發表文章,譴責交戰各國”“發起組織了國際反戰反法西斯委員會”“保衛蘇聯”等概括回答。第(2)問,可以從“總結大戰的教訓”、形勢變化等方面回答。

【參考答案】(1)由個人宣傳反戰到組織反戰活動;由反對歐洲交戰各國政府到反對法西斯,保衛蘇聯。(5分)

(2)總結一戰教訓:交戰各國宣揚極端民族主義,蒙蔽廣大民眾,個人反戰未能取得明顯效果。(5分)形勢變化:一戰是非正義戰爭,交戰雙方政府都負有戰爭責任,20世紀二三十年代法西斯興起,成為和平的最大敵人,攻擊矛頭指向蘇聯。(5分)

示例3 (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綜Ⅲ卷第48題)(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期間,發現德國大學校長和各科學長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會公選。1916年底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的北大,校長獨攬大權,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主任、庶務主任等少數幾個人辦理,連各科學長也無權與聞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長后,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凡大學“立法”均須評議會通過;同時,它又是全校最高權力機構,凡重要事項經評議會審核通過才能付諸執行。評議會由評議員組成,校長是當然的議長,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組織選舉產生各學科教授會,規劃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他聘請教員不拘一格,不問思想流派,只問學問能力。1919年3月,《東方雜志》載文稱蔡元培“使數年來無聲無臭生機殆盡之北京大學挺然特出,褒然獨立……學風丕振,聲譽日隆”。

——周天度《蔡元培傳》

(1)根據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校務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并評價蔡元培的貢獻。(11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蔡元培的評價,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第(1)問,從蔡元培在德國的經歷、當時北京大學管理體制的弊端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第(2)問,首先從學校管理、辦學思想等角度歸納特點,然后聯系北京大學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等相關知識評價蔡元培的貢獻。

【參考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體制存在嚴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善于借鑒國外的教育管理經驗。(4分)

(2)特點:成立相應管理機構,權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5分)

貢獻: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使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推動中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6分)

【重點突破】

(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什么是改革?改革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出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史。

本部分的重要考點有: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俄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戊戌變法等。但從全國新課標文綜卷的試題看,選修部分考查的均是非教材內容,且都是中國史,世界史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里不進行具體闡釋,僅對一些有關改革的規律性東西進行總結和梳理。

1.改革的原因(背景)

一切制度都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設計的行為規范,隨著時代的變化,再合理的制度也會出現問題。當這些問題造成很大社會影響、動搖統治秩序的時候,當政者可能自覺或被動地實行改革。也就是說,改革常常是問題倒逼的??偟膩碇v,歷史上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致有: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如商鞅變法;②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后,為了吸收漢族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如王安石變法;④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如俄國農奴制改革;⑤民族危機嚴重,如戊戌變法等。

2.改革的主要內容

調整生產關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采取措施恢復、發展經濟;整頓吏治,懲處貪官污吏;改革軍制,嚴肅軍紀;開源節流,增加財政收入;吸收先進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

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和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因素;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即是否有強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是否得到統治者或民眾的支持;是否采取了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措施;改革者的政治素質和意志是否足夠堅強。

4.評價改革的原則及規律性認識

(1)評價改革的原則:①要把改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價。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其次,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什么作用;最后,通過對改革的分析得出中肯的評價。②一場改革的成敗,不是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順應歷史的潮流。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中斷。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都能繼續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規律性認識: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產物(改革實際上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結果)。每一個國家、民族要想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觸及某些人或集團的特權和私利而遭其反對,因而改革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不可能一帆風順,這就需要有敢于改革的勇氣,具有堅決的斗爭精神。③改革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走適合本國國情的改革之路。改革成敗的關鍵是看其積極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的個人命運為轉移。⑤在認識改革時一定要注意其主觀目的和客觀效果的不同。封建統治者實行的改革,可能會使百姓得到一些實惠,但其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⑥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共同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

5.評價改革的標準

對于歷史上的改革和變法的評價,應堅持如下標準:社會發展的標準;歷史的標準;歷史發展必然性與偶然性的標準;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標準;改革的成敗不能以改革者個人的結局來作判斷,而應視改革的積極作用是否得以維持;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效果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

(二)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近幾年關于戰爭與和平的選做試題,一般難度較大,主要體現為下手容易得分難。解題步驟如下:第一步,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主旨;第二步,審清設問,確定考查問題的具體內容,以確定答題的方向和思路;第三步,組織答案,依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明確答題要點;第四步,規范作答,注意書寫答案的條理化、序號化、要點化和簡潔化。

1.凡爾賽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

20世紀先后出現了以國聯為支柱的凡爾賽體系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雅爾塔體系。前者隨著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爆發,很快就壽終正寢,國聯也被迫解散;后者直到蘇聯解體才走向瓦解,時間長得多,影響的深度及廣度也大得多,且聯合國的作用越來越大。兩者命運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

(1)創立的過程不同:

凡爾賽體系的確立比較倉促,沒經過認真的醞釀和討論。1918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拋出“十四點綱領”,提出未來國際秩序的設想,但并沒有引起廣泛的興趣。凡爾賽體系的確立實際上是從1919年1月召開的巴黎和會開始的,到1920年8月最后一項條約簽訂,實際創建時間只有一年半。所以不到20年,凡爾賽體系的創建者們就收到了一張燙手的“罰款單”——第二次世界大戰。雅爾塔體系的形成過程較長。早在1941年8月,羅斯福與丘吉爾就在大西洋會晤中擬定了《大西洋憲章》,從而拉開了創建國際新秩序的序幕。在創建過程中,各大國表現得十分謹慎,戰時僅三巨頭聚首就有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三次,其他級別的會晤更是頻繁,所以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愿望和共識。

(2)格局不同:

凡爾賽體系建立時,蘇俄和美國,一個被“拒之門外”,一個“自愿隱退”,主體是英、法,體系仍然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但一戰后的英、法并不是當時國際社會中最有發言權的國家,其地位正處于衰落趨勢,它們過去在歐洲指手畫腳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已經失去對國際社會的仲裁能力。而雅爾塔體系的主宰國是美國和蘇聯,是當時國際社會無可爭議的第一、二號強國,具備執行聯合國決議的能力,聯合國也越來越取得世界人民的信任,無論大國還是小國,都已經離不開聯合國了。

(3)對戰敗國的處置不同:

凡爾賽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是殘酷的、無情的,帶有明顯的復仇痕跡,猶如一把利劍刺在每個德國人的心頭。因此,一戰后的和平僅是“勝利者的和平”,對戰敗國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成為軍國主義者復仇的口實。而雅爾塔體系對戰敗國的處置是寬容的、小心翼翼的,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既要確保德、日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威脅,又要避免把太多的重擔強加于它們。同時,注重加強戰敗國的民主化建設。因此,戰后50年來,國際形勢變化萬千,但雅爾塔體系下的國際秩序卻具有相對穩定性,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雅爾塔體系才和平地崩潰。

2.二戰的影響及啟示

(1)影響:①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它給人類造成的災難是空前的;②戰后“理性”得到張揚,民主、平等、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作為人類維護世界和平的新嘗試——聯合國誕生;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戰后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④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德、意、日法西斯滅亡,英、法被嚴重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⑤戰后掀起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潮,歐亞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⑥世界重心逐步向太平洋地區轉移;⑦二戰的勝利是一個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從此,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啟示:①局部戰爭未得到有效制止,逐漸發展為世界大戰,血的教訓啟示我們——縱容侵略是在助紂為虐,最終會給自己帶來災難?、诙鹗且淮问澜缛嗣竦姆捶ㄎ魉箲馉?,說明民主必然戰勝專制、正義必將戰勝邪惡;③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二戰取勝的保障,啟示我們不同社會制度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也說明只有合作才能戰勝人類共同的敵人;④二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空前的,啟示人們——維護世界和平應成為各國共同的目標,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當受到尊重;⑤國與國的爭端,應該遵循國際關系的準則,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加以解決,而不應當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3.軍國主義、霸權主義、單邊主義

(1)軍國主義:指崇尚武力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教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服務于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和日本都是軍國主義國家的典型。法西斯主義就是在這些國家全面危機時期軍國主義的極端表現。

(2)霸權主義:指某些大國、強國奉行的欺壓、侵略弱小國家,在世界上稱王稱霸的政策。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強國為爭霸世界,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50年代以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爭霸世界,引起了世界的劇烈動蕩。某些受超級大國指使的國家,在地區推行霸權主義,是造成世界不安定的又一重要因素。

(3)單邊主義:指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某些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愿望,單獨或帶頭挑戰已制定或商議好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并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后果的行為與傾向。單邊主義的本質是無視甚至破壞現有集體性的規則和制度,單邊主義是逆潮流而動。兩極格局結束后,美國自恃強大的軍事實力,常推行以“先發制人”為軍事戰略導向的單邊主義,如轟炸南聯盟、攻打伊拉克等。

(三)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近幾年高考關于歷史人物評價的試題,幾乎都是課本外的人物,但一般難度不大。具體解題方法如下:首先,閱讀材料,明確材料涉及的人物及從事的活動;其次,審清設問,明確考查方向;再次,聯系所學知識,結合該歷史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和題干進行思考;最后,組織答案,力求簡潔明了,切中要害。

1.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及標準

原則: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標準主要有三:一是看是否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經濟)的發展。

2.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辯證分析的方法,即一分為二。

評價歷史人物,應將人物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去考查,看他所起的作用,功是功,過是過。例如,康熙皇帝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不可否認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主流、是大節;但大興文字獄則束縛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無疑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也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階段論”評價法。

此方法是按時間順序,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分階段評價其功過是非,防止出現籠統化、簡單化的弊端。例如,唐玄宗在其統治前期,推行開明的政策,善于用人,從而出現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應當給予肯定;而后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寵愛楊貴妃,導致政治腐敗,出現“安史之亂”,唐朝社會從此由盛而衰,則應否定。

(3)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的方法。

把歷史人物所做的事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例如,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當時確實加重了人民負擔,導致徭役過重,超過了人民承受的極限,是暴政的表現。但從長遠來看,大運河開鑿后,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愿望,也成為一項聞名世界的偉大工程。

(4)動機和效果相統一的方法。

好的動機只要符合客觀實際,一般來說應該有好的結果,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但也存在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相背離的情況,如清末“新政”,主要目的是挽救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但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因而應以肯定為主。

(5)階級分析的方法。

先進的階級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階級可稱為先進的階級,如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早期的地主、農民階級,封建社會末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上升發展時期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他們是新的生產方式、生產力的代表,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階級。落后的階級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逆歷史潮流而動,將被歷史拋棄,基本應給予否定。

3.評價歷史人物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次,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最后,要確定歷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傊?,對歷史人物作用的評價要恰當,不能夸大。

(2)正確處理階級屬性與個人出身的關系:不能僅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因為個人的作為并不總是符合他所屬的階級性質(中國近現代許多革命家的經歷即為證明),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簽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

(3)正確處理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的關系: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主要應著眼于其歷史作用。

【強化訓練】

1.(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唐新語》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陽城南門,親自臨試?!背煽儍灝愓?,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二是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準許官吏、百姓自己推薦自己,以免薦舉有所遺漏。三是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制度……此外,還下詔修訂《氏族志》,規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中國通史·隋唐部分》

(1)根據材料,概括武則天的改革措施。(7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武則天改革的影響。(8分)

2.(15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在日本戰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報界依然堅持其戰時一以貫之的宣傳方針……8月15日當天的報紙……在社論中舊調重彈,繼續鼓吹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解放東亞被奴役的民族,支持國家重建,并聲稱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日本在戰爭中形成的思想是“永遠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體現日本國民性的美好果實”?!瓐蠼缭诎l表美化戰爭輿論的同時,還對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革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意識和危機感,宣稱盟國對日占領“必將破壞日本國民的精神力”,因此,“如果政府以及國民不能時刻牢記護持國體、維護民族歷史傳統,則在自由美名下國民無法挽救大勢已去的局面”,故報界呼吁日本民眾應該提高警惕,強化精神國防,“沉著冷靜努力打破今后的困境”。

——孫繼強《戰后初期日本報界的戰爭責任觀》(《世界歷史》2016年第3期)

(1)根據材料,概括日本報界的戰爭責任觀及其目的。(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報界這一戰爭責任觀產生的影響。(9分)

3.(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林則徐到達廣州……他命令行商們傳諭外國商人,三天之內,將躉船上所貯數萬箱鴉片悉數呈繳,并簽具甘結合同,聲明以后再夾帶鴉片,一經查出,“人即正法,貨即沒官”。同時頒下的,還有他給各國商人的諭令?!爝^去了,外國商人并沒有遵令。他們已經習慣了廣東當局雷聲大雨點小的恫嚇,覺得這只不過是要求賄賂的變奏,沒有真當一回事?!瓕⒁欢猩涕_刀問斬。結果外國商人同意交出鴉片……他下了最大決心,作出最后的決定:一、中止一切中外交易。二、封鎖商館,撤退仆役,斷絕供應……將其中的約350名外國商人統統關了禁閉?!x律)表示屈服。他以英國政府的名義,勸告英商將鴉片交給他,然后由他交給中國政府?!謩t徐認定繳煙工作能如期完成時,便撤銷了對商館的封鎖,除顛地等16名大鴉片商外,其他外國人都準許離開廣州。繳煙工作結束時,林則徐要求被扣的16名鴉片商人具結,保證以后不來中國,在義律的提議下,顛地等人皆具結?!詈笠慌鈬倘穗x開廣州。

……對于林則徐這種針對外國人的禁煙方法,有論者謂操之過急過激,并稱他應當對后來發生的戰爭負責。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1)根據材料,概括林則徐禁煙取得成效的原因。(5分)

(2)有人認為林則徐這種禁煙方法操之過急,他應對后來發生的戰爭負責。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駁斥這一觀點。(10分)

(參考答案見第92頁)

猜你喜歡
歷史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歷史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