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文化根基與傳承維度

2017-06-30 05:18雙傳學闞亞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7年7期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雙傳學 闞亞薇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理論、制度緊密結合的有機統一體,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鮮明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既高度契合又一體相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邏輯關聯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其“特”之根基所在、精神命脈和內源性動力。體現人類理想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既與傳統相系又與現代相接的傳統美德和反映道義高度及美學追求的人文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三大核心要素,因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切入點。但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調和關系,而需要在歷史維度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在現實維度上梳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在發展維度上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走向。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文化根基;傳承維度

[作者簡介]雙傳學,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闞亞薇,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從邏輯體系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理論、制度緊密結合的有機統一體,既把成功的實踐總結為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把典型的實踐經驗逐漸上升為制度,由此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在這一邏輯體系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鮮明特色。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雹?由此可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這一“江河萬里之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既高度契合又一體相依。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②。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等優秀因子,增添了中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的自信和底氣。因此,在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特別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過程中,理應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雹?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聯系,將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廣泛的現實基礎相結合,進一步闡明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間的邏輯聯系。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職責使命,并不斷從中汲取營養資源。當前,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過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中國共產黨必須承接和努力回應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邏輯必然

任何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它既是在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孕育而生,又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面臨的客觀現實的真切反饋。實踐證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

1.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特”的根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產物,離開傳統文化的語境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失去生命力和影響力。習近平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雹葜腥A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中華民族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特”的根基所在。之所以這樣講,主要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思想支撐和文化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結果。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多融合互通之處:強調民本關懷、關注現實生活、重視理想信念等等,正是這些融通之處奠定了人們接受馬克思主義、促進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基礎。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源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也浸潤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和優秀傳統文化三者合力而成的。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特”,還體現在用中華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風格,深入淺出地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趨勢。概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廣泛的民族認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強大的凝聚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創造力,以其龐大系統的知識資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智慧力。

2.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精神命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雹?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取得偉大成就,不僅依靠不畏艱險的奮力拼搏,還依靠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梢哉f,精神是認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和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力量和強大支撐?!霸谝粋€民族的精神發展中,總有一些思想觀念,受到人們的尊崇,成為生活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這種最高指導原則是多數人民所信奉的,能夠激勵人心,在民族的精神發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這可以稱為民族文化的主導思想,亦可簡稱為民族精神”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蘊含著這種精神。誠如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隨后,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他再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⑧。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而言,這一精神命脈至關重要。它不僅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本面貌,而且直接影響著其發展趨勢和未來走向。endprint

3.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的內源性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歷史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滄桑,綿延千年,至今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生型動力。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產生直接支撐作用的現代國家治理為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但這個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追溯歷史,我國古代在治國理政方面就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思想對當今的國家治理仍具有重要啟示。正如習近平所強調:“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雹徇@說明,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功效,實際上就是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提供必備的內生動力。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它是一個龐雜而又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它的傳承和弘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從中擇取重要因素而行之。抓住這些重要因素,則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的結構體系中探尋。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母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歷經漢唐、宋明以及近代以來的開放融合,形成了體現中華民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倫理原則,能夠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文化體系”⑩ 。這種文化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著深層次的規制和影響作用。從總體上看,浸潤著中華民族優秀基因的傳統文化,集中體現在三個層面:體現人類理想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既與傳統相系又與現代相接的倫理道德和反映道義高度及美學追求的人文精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需要涵養的就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優良基因。

1.核心思想理念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核心理念作為靈魂,核心理念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方向。中華民族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能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大力弘揚的就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些核心思想理念。顯然,這些要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緊密相關、高度契合的。因此,往深處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積極弘揚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孕育形成的,積淀著整個民族最深層次的優秀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使命的積極傳承。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內核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從價值追尋層面對社會主義的深刻認知。它鮮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普遍意志,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和廣泛支持”{11}。因此,在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時,必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足夠重視。一方面,從國內的改革發展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凝心聚力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不斷發展、接續前進的。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把握雖然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依舊面臨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和等待破解的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也都處于不斷深化的過程之中。特別是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轉型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都前所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前進道路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能夠凝聚人心的核心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是不可能形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強大動力的。另一方面,從國際形勢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造良好國際環境需要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當今世界,和平發展是主題,各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趨勢逐漸增強,國際社會普遍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及其未來前景,但是對此的詰難甚至無端詆毀也不時出現?!敖┠陙?,國內外有些輿論提出中國現在搞的究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的疑問,有人說是‘資本主義,有人干脆說是‘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這些都是完全錯誤的?!眥12}如何應對國際社會的這些噪音干擾?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研機析理、明辨是非,掃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2.中華傳統美德

中國古代很早就產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了德治傳統。比如,《詩經》《尚書》的不少詩篇都蘊含著大量的德治思想。諸多“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的實踐證明,良好的德治不僅能建構契合政權需要的社會秩序,而且能讓民眾自我教化,醇化民風。因此,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同樣需要借鑒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德治引領大家“有恥且格”,自覺地遵守社會規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構筑理性的秩序環境。

近年來雖然對道德的強調和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但是人們并不能否認一個客觀事實:人與道德不是一體存在的,道德并非自發形成,而是主體自覺習得和外在環境助力建構的結果。因此,在理解道德問題時,不能把道德歸結為個體事務,而忽略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中華傳統美德也是如此。雖然它“體現著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行為價值的追求,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凝聚和結晶,是中國道德文化的堅實基礎。它包含了能給民眾帶來審美享受的一切道德行為,這些行為昭示著社會前進最為基本、最為普遍的道德規則,是給民眾傳遞積極向上、努力振奮的動力源”{13},但是依然需要以建構性的思維來對待中華傳統美德。endprint

事實上,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重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建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對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探討,在結合革命戰爭年代實際和黨自身建設需要的基礎上,批判了傳統舊道德中的消極落后成分,繼承弘揚了其積極成分,并進行了改造運用。比如,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立場的角度對忠和孝等道德范疇作了新的闡釋。他認為:“忠就是要忠于大多數人民,孝于大多數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數人。對大多數人有益處的,叫做仁;對大多數人利益相關的事情,處理得當叫義?!眥14}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更是加強了對優秀美德的傳承和弘揚,力主運用德治的力量來引導群眾,注重用禮儀的形式規范言行舉止,培育公眾的道德自覺。在全社會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基本道德準則。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在重視對群眾德化的同時,特別注重官德建設,運用制度和文化的雙重力量引導官員“治國、平天下”需要從“修身、齊家”開始做起,也是中國共產黨建構傳統美德的成功經驗。事實證明,對傳統美德的重視和運用既為革命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也不斷增強了中國共產黨自身對傳統美德的認識和體會。當前,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重視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對于凝聚精氣神、傳播正能量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等體現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的傳統美德。

3.中華人文精神

一個人,沒有精神是不行的;一個民族,同樣需要精神支撐。從哲學的角度看,“精神是人在文明實踐中獲得的對宇宙萬物和自身的認知和情感體驗的累積以及意志實踐的整合,它代表著人生命力的價值取向,展示著人的心理歷程,代表著人自身價值實現的一種完美的狀態?!眥15} 作為思維運動的內在動力,精神一旦形成,其作用就是不可忽視的,并且不會輕易改變。正所謂“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16}。

在精神的復雜譜系中,人文精神是重要一維。特別是對于中華民族來說,人文精神是非常充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人文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都是中國人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了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這些都是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程中必須傳承好的人文精神。其實,對于這些人文精神,研究中國問題的知名學者羅素說得再通俗不過了:“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然而歐洲人的人生觀卻推崇競爭、開發、永無平靜、永不知足以及破壞。導向破壞的效率最終只能帶來毀滅,而我們文明正在走向這一結局。若不借鑒一向被我們輕視的東方智慧,我們的文明就沒有指望了”{17},這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魅力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是簡單地搞物質建設,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文素養和精神風貌,也是其重要內容。實踐證明,人文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的精神支柱,是守護民族精神的不朽長城。缺乏人文精神支撐的實踐不僅難以持久,而且容易坍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項前無古人的實踐向前發展,無論是從歷史經驗借鑒還是從現實需要來看,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支撐。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三重維度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需要,這就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但二者之間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調和關系,而需要在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發展維度三者的統一中去達成共識。

1.歷史維度——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眥18}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作過深刻論述。他不僅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而且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定位,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共有精神財富,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還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梢哉f,這些論述精準概括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起與嬗變、合流與內化、變革與轉型,展示出為中華文明崛起而奮斗的歷史擔當和自覺境界,同時也向人們提出了從歷史的維度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淵源的現實課題。對此,以下兩個方面亟待關注。

第一,甄別、判定、選擇“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內容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完善,精華與糟粕并存。將傳統文化比作“精神命脈”“文化基因”,凸顯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可以堪此重任,只有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夠經受歷史的考驗,這就要求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甄別、判定和選擇,在返本尋根中歷史地解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合理內核。所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 至今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19}。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標準,堅持從甄別、判定到選擇的流程,對于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傳統文化,積極繼承和大力弘揚;對于阻礙社會前進腳步的落后傳統文化,則要大膽舍棄。正如習近平所強調,對于傳統文化“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也就是說,“不再把批判地繼承作為文化傳承的主導方針。揚棄是同時包含了發揚和拋棄兩方面的辯證法,揚棄就是既取其精華,又棄其糟粕,在這個新的提法中,避免了以批判為先、為主的傾向,充分體現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后,從治國理政的整體需要對文化繼承方針的新思考”{20}。endprint

第二,守住文化根基,以古鑒今。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必須首先正視歷史。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凝結,經過歷史積淀的傳統文化構成了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最深刻的認同基礎。這就意味著,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要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把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傳承起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根基,如果根都丟了,還談什么建設?還談什么發展?因此,需要以古鑒今、以史明今,把中華文化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揚起來。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把握住自己的文化,才能夠更好地守住文化的根基。

2.現實維度——梳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

“如果一個民族將文化發展的希望僅寄托于傳統的復興,而不是當代文化的發展勃興,不但是復古的,更是虛幻的?!眥21}因此,從現實角度看,必須理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實踐證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復制傳統,而是要在關照現實的基礎上,吸收傳統、再鑄傳統,推動傳統文化建設從文化自省走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文化反省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評判,既看到它的精華之處,又能正視其發展的不足。雖然至今為止,傳統文化仍在多個方面影響社會發展進步,但現代社會的發展理路同傳統社會畢竟有較大差異,有時候傳統文化并不能完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要求。這就說明,要客觀評價、理性辨識傳統文化,特別是要認識到肯定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肯定它的全部。這就是文化反省的過程。在這種反省的過程中,重點是反省和批判傳統文化中那些阻礙我們文化進步和文化創新的因素,選擇、彰顯、弘揚傳統文化中有利于文化進步、可以助推文化創新的因素。

深刻理性的文化反省會促進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覺。費孝通在20 世紀90 年代后期多次談到文化自覺。他說:“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眥22}由此可見,文化自覺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的覺醒。它能夠以理性的態度牢牢把握自身的文化命運。因而,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要有滿腔的熱情,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自覺性,并將這種自覺落實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去,主動擔當起文化建設的歷史責任,真正由精神上的自覺轉化為行動上的自覺。

文化反省、文化自覺的結果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實踐來看,文化自信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自身文化的價值有自信;二是對自身文化的包容、開放與融合能力有自信;三是對自身文化的持久影響力有自信。當前世界正處于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技力量進行文化滲透,提出所謂的“西方中心論”“西方文化優越論”。面對西方的文化滲透,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所言:“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眥23}文化的自信不僅要有歷史的源與流,更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只有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才能永葆燦爛,永不枯竭。

3.發展維度——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走向

任何文化都是歷史的延續,既有昨天也有今天更需要有明天。在1942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就強調,對于文化“不僅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明天”,強調“不能忘記我們自己的老祖宗”。這些論述在今天依然是有意義的,值得深思。對于文化的發展問題,說到底,就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問題。沒有文化的傳承就會斷了“民族的血脈”,丟了“精神的家園”;沒有文化的創新,文化就會失去光彩,難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推動文化發展,首先需要做好文化傳承這項基本功。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表明,缺少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就無法準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底蘊。但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簡單地將某些歷史文化原貌照搬,不能是機械地復制和模仿,更不是將歷史變得更“死”,而是要讓歷史“活”起來,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這就是文化的傳承使命所在。

文化傳承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文化創新是文化傳承的根本目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實踐證明,沒有文化的創新,只會大大擠壓文化的發展空間,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科學對待中國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命題,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文化觀。因此,我們要做文化命脈的維系者,更要做文化發展的推動者。文化創新應以“繼承傳統而又超越傳統,探索現實而又面向未來”為標準,在深入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未來走向有著充分的認識。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蔽幕l展也一樣,它需要承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讓世界文化變得更加絢麗燦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本身也是在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基礎上慢慢成長發展的。因而,推動傳統文化發展必須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也就是說,要看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推動文化“走出去”,走進世界,讓世界各民族看到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在尊重、吸收與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實現文化的“增值”。

注釋:

①{6}{1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5,19,29.endprint

②{20}陳來.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N]. 光明日報,2017-03-21.

③{9}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習近平強調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10/13/c_

127093579.htm.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⑤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新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綱領性文獻[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3:3.

⑦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J].學術月刊,1986(12).

⑧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111.

⑩尹漢寧.堅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擔當[N].學習時報,2017-02-24.

{11}陳朋、劉軼.從演進邏輯到本質特征: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新視角[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2).

{13}{15}許建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精神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14}陳晉.毛澤東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158

{16}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544.

{17}[英]伯特蘭·羅素.中國問題[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7-8.

{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6.

{19}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

{21}孫燕青.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視野下的傳統文化定位[J].哲學動態,2012(8).

{22}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J].文史哲,2003(3).

{23}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2.htm.

責任編輯:李瑞山

(本文發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志2017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歡
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現代化需清除哪些障礙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論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中華傳統文化與資助育人的“四化一體”融合機制研究
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綻放
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現狀實證分析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思考
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追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