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

2016-12-19 01:25陳春會
西部學刊 2016年19期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孫中山

摘要: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甚至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了偏愛;他從中國古代的湯武革命、大同思想、考試、監察以及仁愛、忠孝等道德規范中為其民主革命思想特別是三民主義尋找思想資源,托“古”創新,也留下了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孫中山;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11-0039-04

要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革命思想,不能不探討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關系。歷來的研究過多地注重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肯定與繼承,不同程度上忽視了孫中山在繼承創新上的獨特性。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地轉化與推陳出新,有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甚至教訓。

一、如何看待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愛”?

孫中山談起中華文化來,充滿了民族自豪,有時有自夸之嫌,甚至不惜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投以微辭。衣食住行,乃平常之事,孫中山以為中華之衣食住行,優越于世界各國。先就衣著來說,中國人的絲綢,遠勝于他國,最受外國人推崇。中國人的飲食,喝清茶,吃淡飯,輔之以菜蔬、豆腐,有利于健康養生,合乎科學衛生;中國人的魚翅、燕窩之類,為西洋人所未見;中國人的餐飲,隨華僑所到之處而流行,僅美國紐約中國菜館多至數百家,歐洲各國的大都會也逐漸流行中國菜館,“日本自維新以后,習尚多采西風,而獨于烹調一道a猶嗜中國之味,故東京中國菜館亦林立焉?!盵1]250就連中國的房屋,在孫中山眼中也最合乎自然之理,中國人的吊橋也是極新的工程:“他們從前沒有看見中國的吊橋,以為這是外國先發明的,及看見了中國的吊橋,便把這種發明歸功到中國?!盵2]188中國的科技發明更讓他感覺到自豪:“外國現在最重要的東西,都是中國從前發明的。比如指南針,在今日航海業最發達的世界,幾乎一時一刻都不能不用他。推究這種指南針的來源,還是中國人幾千年以前發明的?!盵2]188中國的工程建設技術和規模在古代舉世無雙:“中國最有名之陸地工程者,萬里長城也。東起遼沈,西迄臨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中國更有一浩大工程,可與長城相伯仲者,運河是也。運河南起杭州,貫江蘇、山東、直隸三省,經長江、大河、白河而至通州,長三千余里,為世界第一長之運河,成南北交通之要道,其利于國計民生,有不可勝量也?!盵2]188由此可見,孫中山談起中華文化來,如數家珍,熱愛之情溢于言表。孫中山對中華文化充滿了“偏愛”。

孫中山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是骨子里的。孫中山的談話講演,中國傳統的名言警句往往脫口而出,諸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民以時”;“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等等。他的著作中,引用中華傳統思想之處,比比皆是。其“天下為公”的題詞就不下數十百次之多。這些文化傳統,滲透在他的思想性格之中。

何以如此?為什么孫中山對中華文化如此“偏愛”?我們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每一民族其實對自己的文化都有一種家園感,自然會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比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更為“偏愛”,有時甚至“護短”。有時過度地熱愛本民族的文化,確是一種正?,F象。這是人們生活中一種樸素的民族情感表達,本來無可厚非。不過,孫中山訴諸文字的并不是表達他的樸素感情,而是以此作為革命理論的重要背景。

仔細來看,孫中山的這一反應并非孤立現象,它是近代以來的革命志士常有的文化態度。且不說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論,就是生長于西洋的怪人辜鴻銘,竟將“蓄長辮”、“不洗澡”、“裹小腳”之類的落后現象視為所謂的“國粹”,其復古主義聳人聽聞。許多人一笑了之,似乎這純粹是一個笑話。如此極端,如此背謬,難道辜鴻銘在胡言亂語?但他竟然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見識過中西方的文化和生活,并非遺老遺少。這似乎很難解釋。同樣,孫中山從小接受英語教育,用英語接受中國的四書五經,為什么對中華傳統文化偏愛至此?其實,與此相反的主張同樣也很偏激,這就是陳序經等人的“全盤西化”主張。在當時的社會看來,這些人完全崇拜西洋,認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國的亮,這雖是嘲諷,但也多少反映了當時一些人的極端心態。更讓中華民族蒙羞的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狀態,在中國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過程中,洋奴、買辦、漢奸、叛徒之多,在世界各民族中極為罕見。這難道真如許多人所說,如此敗類,全出于中華民族的劣根性?這顯然是荒唐之言。遺老遺少與洋奴假洋鬼子,一則極端復古,一則全盤西化,復古主義與媚外主義,似乎冰炭難容。但是,這兩種極端傾向,卻有一共同之處:這就是它們都走了極端,都對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偏激的反應。這一重要的文化現象,是近代中國史上的常見事實。

深入理解這一獨特現象,需要將其置入中國近、現代史的語境之中進行深入剖析。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落后,被動挨打,這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形成了極大的打擊。如果我們能正視近代史,正視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與掠奪,就能理解這一文化現象。在強大的西方列強面前,古老的中華文明被摧毀得支離破碎,中華民族的信仰,受到蹂躪,中華文化所受打擊之深之重,前所未有。主張“全盤西化”,一方面表明要向西方學習,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了民族自信心的不足;主張復古主義,也體現出其自信心的恐慌。早在張之洞的“中體西用”口號中,就透露了這一民族文化自信不足的心理。試想: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被帝國主義列強的洋槍洋炮徹底征服之后,其自信心受到何等打擊?這種失敗,與其說是軍事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與其說是政治危機,不如說是精神危機。民族危亡的陰云,籠罩著近代以來的中國人,中國向何處去?中國之命運何在?這些問題甚至成了中國政府高層思考的主要問題。中國畢竟是一個大國,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救亡圖存成為時代的主題,民族主義成為最重要的時代思潮。但是,背負著失敗危機的中國人,其救亡圖存中的心態不是表現為自卑就是表現為自負,豈不是太正常了嗎?中華民族受到的屈辱和打擊如此之大,已深深地影響到中國人對中華文化的信念。換句話說,文化上的偏激和片面,是中華文化遭受危機而使自信心受到極大打擊的過激反應。

在這一背景下理解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偏愛”,是有意義的。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本來就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正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是無可厚非的。當然,孫中山在這種時代大潮中并不是非常偏激,與“全盤西化”論者與復古主義者相比,他倒顯得客觀多了。孫中山從小接受英語教育,甚至用英語學習“四書”“五經”,但也同時培養了他熱愛中華文化特別是中國歷史的興趣,用孫中山的話說:“文早歲志窺遠大,性慕新奇,故新學多博雜不純。于中學則獨好三代兩漢之文,于西學則雅癖達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流覽?!盵3]48西學中學,進化論與四書五經,在他的教育中并行而不偏廢。他的文化性格無疑是深深地扎在中華文化之中,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覺的崇拜和自信。非常有趣的是,辜鴻銘生長于異域的英語環境中,卻成為一名中華文化的復古主義典型和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這也許是時代風氣使然,當中華民族面臨危亡,華人憤而反擊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孫中山雖受這種時代風氣的影響,但卻能折衷于中西文化之間,使中西文化相互為用,左右逢源,既不會像辜鴻銘那樣,將蓄長辮、不洗澡、裹小腳之類視為“國寶”,也不會像許多人那樣自嘆中國文化“萬事不如人”。孫中山的身上體現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孫中山的歷史任務是清楚的,在建立一個民主共和而獨立的民族國家這一重任下,任何思想在他的體系中都是可以結合的,而且這種結合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盡管這種融合充滿著沖突,但是,這種融合式的沖突卻是有意義的,它讓孫中山的思想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如何看待孫中山對中華文化的創新?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革命的開啟者。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特別是三民主義,根本上是西方的,但卻無處不透出中華文化的影子。借鑒中華傳統文化以闡述民主理論,是孫中山思想的重要特征。

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根本影響,他的三民主義思想,是以西方政治為基本模式設計的。孫中山本人從小接受英語文化的教育,游歷歐美各國多年,對西方的民主政治及自由主義思想有著深刻的了解。不過,與西化論者不同的是,孫中山的民主理論,處處聯系著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國化”。

孫中山將民主革命的思想傳統遠溯至湯武革命。他說: “革命者乃圣人之事業也??鬃釉弧疁涓锩?,順乎天而應乎人,此其證也?!盵3]441他還將黃老之學、《列子》所說的華胥之國,視為無政府主義,他甚至認為共產主義在外國只有言論,在中國的洪秀全時代便實行過了;民主共和也是“古已有之”,三代之治實能得共和之神髓??梢?,他將革命的正義性追溯至中國歷史上的湯武革命。在他看來,《大學》中所說的“三綱領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一個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么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盵1]247他認為,歐美國家的進步自不必說,但其新文化則未必如我中華;中國有一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外國的大政治家未曾見到。孫中山這種從中國古代的修齊治平傳統到現代民主的跳躍,這中間顯然缺乏必要的過渡。

孫中山將三民主義與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聯系起來。他認為,《禮記》中的“大同”思想與他的民權、民生主義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因而經常賦予它們三民主義的新解釋。他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鬃诱f:‘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庇终f:“堯舜的政治……實際是在行民權?!币虼?,他認為中國“對于民權的議論在幾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過當時只是見之于言論,沒有行于事實”。孫中山所肯定的“天下為公”思想充其量是民本思想,從民本思想到現代民主,這只能是一種比附。

孫中山甚至能將他提出的五權憲法思想接到中華文化傳統之上。行政、司法、立法的三權分立與制衡模式,是西方民主社會通行的權威體制。孫中山結合中華文化傳統,進行了創造性改造,提出中國式的五權憲法。五權即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監察權、考試權。后兩權是孫中山借用中華傳統對三權憲政的豐富。孫中山說,監察、考試兩權,為中國歷史所獨有。他進而認為:“至彈劾權,在歷史上能彈劾皇帝……此制度實世界所未有,故中國實為世界進化最早之第一國……中國雖乞丐之子,憑考試取功名,實平等已極。此外人深以為然,奈何我國人不自知耶!”他認為古代中國的監察權“代表人民國家之正氣”,是“世界進化之先覺”,而考試制度雖然科目不合時用,但它“合乎平民政治”,并且超過現代的民主制度。我們知道,“三權分立”的本義在限制權力,以防腐敗。孫中山加之以考試權、監察權,純粹是出于制度運行的考慮。至于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政府監察,與現代社會的民主制度,很難找到淵源關系。

孫中山重視道德的作用。在他看來,中國傳統道德文明遠比外國人高尚,故國家雖亡,民族猶存,并且有力量能夠同化外來的民族。他認為:“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后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盵1]249孫中山反對排斥中國傳統道德的偏向,他說:“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盵1]243孫中山注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傳統道德。他說:“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盵1]244至于仁愛,即古代所謂“愛民如子”、“仁民愛物”之說。他說,與他國相比,中國人更講信義。孫中山指出:“惟中國數千年來,即知和平為世界之真理。人人均抱有此種思想,故數千年來之中國,純向和平以進行?!盵4]318總之,“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我們以后對于這種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發揚光大,然后我們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復?!盵1]247可見,孫中山對傳統的“偏愛”,到了非常的程度。他甚至用仁、智、勇這儒家的“三達德”來闡發現代軍人精神。在他看來,軍人明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此者,謂之智;舍身救世,舍財救人,舍生救國者謂之仁;有主義、有目的、有知識者謂之勇。孫中山的解釋雖然是現代的,但其思路有古代思想的特點。

民主革命是現代的事業,但孫中山仍能在中國歷史傳統中找到淵源。這種對中華文化傳統的依賴,近乎“戀舊”——他視中國古代文化為革命之源,認為一切現代的東西,不是來源于中國古代,就是“古已有之”。其實,現代民主政治的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根本的不同,二者的相似,主要是一種“家族相似”,而且這種“相似”,許多還是來源于語言表述上的。就當代的研究成果而言,孫中山對傳統的傳承,與其說是科學的,不如說是實用的;與其說是繼承,不如說是“托古創新”。然而,孫中山的現代民主理念是清晰的,他在基本理論問題上并未讓傳統束縛住他的視角和思路,倒是更多地讓傳統為其理念增添上中國特色,使其理論更加“中國化”。但是,勿庸諱言,孫中山借用傳統解釋他的民主思想,與其說是繼承創新,不如說是比附,這種痕跡還是非常明顯的。借用更多的傳統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與中國傳統因素的聯系。這多少體現了他思想中的保守主義成分。

三、如何看待孫中山對中華文化的態度?

孫中山是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和開創者,他批判了“三綱”“五?!币约爸倚⑿帕x道德中的落后內涵,而且能推陳出新,強調民主與民生,表現出鮮明的現代精神??梢钥隙ǖ卣f,孫中山已“摒棄了‘中體西用的模式”,[5]而且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知難行易等學說,緊扣時代脈搏,“成為當時思想家中最成熟的現代化建設理論”,[6]398是創造性轉化中華傳統文化的先行者。

孫中山熱愛傳統但卻并非保守主義者。他接受西方的系統教育,也酷愛中華文化,要“復三代之規”,“步泰西之法”,有著開放的文化創造胸懷和“拿來主義”精神。孫中山解釋其“民族主義”時指出:“我們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們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復起來之后,才配得來講世界主義……我們要發達世界主義,先要民族主義鞏固才行……世界主義實藏在民族主義之內?!盵1]210正像蔡元培曾評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所說:“既謀本民族的獨立,又謀各民族的平等,是為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的折中?!盵7]488融合中西文化而立足現實,孫中山的文化態度是開放的。

當然,孫中山對中華傳統的“偏愛”,甚至到了“古已有之”的夸張程度。但客觀來看,孫中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不準確,也缺乏自覺的歷史意識。他將革命的淵源上溯至湯武革命,太過迂遠,難免牽強附會;他理解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類,也只看到其正面價值;他認為一切先進的東西都“古已有之”,這也太過自夸,孫中山的身上有著文化保守主義的氣息。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中國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往往圍繞著政治革命的目的,帶有很大的實用性,缺乏理性的、系統的、深層次的剖析?!盵8]574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局限。

實際上,文化的復興是分層次的。文化歷來有雅俗的不同。就文化的實際傳播來看,民間的文化傳播其實更為廣泛和深入,甚至在雅文化傳統出現斷裂的情況下,小傳統仍然能夠繼承流傳。不過,民間的文化傳承難免出現對文化的“誤讀”,最容易結合現實的需要進行隨意的解釋與取舍,從而形成一種亞文化傳統。在此意義上說,孫中山對傳統文化的解讀是超歷史的,他拋開一種思想文化產生和演變的具體語境,更多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理解和解釋。這種忽視時間差異的“誤讀”,多少有些“穿越”的成分。

孫中山的文化態度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承,有來自知識分子的“正讀”,也有大眾的“誤讀”。無論是“正讀”還是“誤讀”,二者根本上其實是相通的,二者皆立足現實進行闡釋,很少會刻舟求劍,膠柱鼓瑟,除非個別的極端者要么出于對歷史與現實的無知,要么是出于非正常的心理而刻意為之。因此,當對傳統進行取舍時,他們早已在現實生活中對傳統不斷進行著過濾和篩選。另外,批評者不同,標準各異,但不同方面相互批評,既是一種言論自由,也是一種相互修正,最后的結果只能是真理愈辯愈明而逐漸趨同。在此意義上說,這種傳承、創新,類似于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既當代人對古代文化的繼承,表面上是用相同的字句,但并非取其歷史上的特殊意義,而是選取其抽象的意義,即歷史與現實交匯的意義。因此,孫中山從其革命的需要出發,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限制性選擇。他明確認識到:“孔孟所言有合于公理者,有不合于公理者?!彼鶕肮怼边M行取舍,吸取了傳統因素,實現了革命理論的創新,特別是他的三民主義思想,對現代的中國革命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事實證明,孫中山思想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因素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它對孫中山的思想創新及其革命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是值得總結的。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9卷)[M].中華書局,2006.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6卷)[M].中華書局,2006.

[3]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中華書局,2006.

[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M].中華書局,2006.

[5]張豈之.孫中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6]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5卷)[M].中華書局,1988.

[8]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M].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陳春會(1965-),女,陜西蒲城人,歷史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思想史研究。

(責任編輯:楊立民)

猜你喜歡
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孫中山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意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淺談杜審言、杜甫的祖孫關系:推崇、繼承、發展
淺論紫砂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經濟理念創新
氣象科技史研究領域又一重要學術成果
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綻放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