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雙一流”背景下走中國特色的教育研究國際化道路

2017-07-01 01:01唐琛
新教師 2017年6期
關鍵詞:一流國際化學科

唐琛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提出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2016年2月,《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制訂“雙一流”實施辦法。教育研究國際化是提升我國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舉措,在“雙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不斷提高我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水平,推動我國教育的學術研究走向世界尤為重要。為了更好地從宏觀層面認識我國“雙一流”教育學科建設背景、現狀以及如何走中國特色的教育研究國際化道路,筆者訪問了《世界一流大學指南2017(中文版)》主編、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熊建輝博士,對“雙一流”建設目標下教育科研國際化走向的路徑探索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宏觀層面把握“雙一流”建設:同一坐標找差距,不同維度找特色

1. 與QS機構及和合智庫合作,共同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學領域的研究合作。

QS全稱Quacquarelli Symonds(中文名夸夸雷利·西蒙茲公司)是一家國際高等教育咨詢機構,成立于1990年,其世界大學排名備受關注。訪談中,熊建輝博士做了具體介紹,他說,從2005年開始,QS國際教育機構開始出版QS世界大學排名的官方英文出版物《世界一流大學指南》(QS Top University Guide),迄今為止已出第十版。從《指南》中我們能夠系統全面地了解QS世界大學排名體系,并且能夠獲得關于QS排名的深度信息以及如何選擇、入讀理想大學的參考內容。更重要的是該《指南》以QS大學排名為基礎,致力于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推動區域教育國際化和院校國際教育合作,QS大學的排名是以世界視角看中國,向廣大教育學人提供開展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新的參考視角的??梢哉f,這是有利于我國甚至全球的教育發展的。據熊博士介紹:自2012年起,他當時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世界教育信息》雜志主編,就牽頭與QS機構及和合智庫合作,創建了全球教育評估與認證中心(China Centre for Assessment & Accreditation,UNESCO APNIEVE -CCAA),共同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學領域的研究合作,共同編纂推出QS世界一流大學指南的中文版資料,以期能對國內一流大學建設以及教育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說到對我國“雙一流”的理解,熊建輝博士分析,首先我們也都知道我國“雙一流”提出來的背景,它是站在中國立場的中國話語,《世界一流大學指南2017(中文版)》中的一流大學是非中國立場的非中國話語。我國《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也明確表達了“雙一流”建設實行建設與改革并重,確定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等五項建設任務,其中也涉及我們怎么通過開放以及國際化來提高我們的學科甚至大學的水平。同時,我們努力推進的一流大學不僅僅是中國的一流大學,也應該是世界一流大學。熊博士分析認為,從學校本身職能使命上去看,從傳統人才培養也就是教學、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再到文化傳承創新,促進國際合作交流,創一流大學應該是在這五個方面都能盡力做到一流的大學。其中,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大家提得越來越多,也說明國際交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

2. 我國高校近年來在世界“雙一流”教育學科建設進程中發展。

通過《世界一流大學指南2017(中文版)》我們了解到,QS世界一流大學學科排名(教育學)在2017年50強的排名中,中國上榜高校共17家,包括內地5家,香港地區5家,臺灣地區7家,內地上榜高校包括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關于我國高校近年來在世界“雙一流”教育學科建設進程中如何發展,我們在這一背景下又是如何建設世界一流教育學科的,熊建輝博士進行了分析。他說,我們要承認近年來我國高校在世界一流教育學科建設進程中有著明顯的進步,QS最新排名結果表明,我國部分頂級的高校,在過去10多年來通過實施積極的國際辦學等戰略,已經開始或正在躋身世界一流學科(包括一流教育學科)行列。但同時,我們應該明確中國的教育學科在整個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與英美等發達國家整體優勢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未來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我們要做的,首先找差距原因——來源到底在哪里。其次尋找縮小差距的辦法——如何更快更好地縮小差距。若要深究的話,這里面是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我們的研究者可以對世界一流大學排名中靠前的大學進行案例分析,當然這個可能會比較復雜,會涉及文化歷史等環境。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學人繼續努力了。

首先,在建設世界一流教育學科的新的歷史征程中,我們可以聯合國內高校教育院系和規劃部門,合作研究世界主要大學教育學科排行(國際評估)背后的規律。同時也可以邀請比如倫敦大學、哈佛大學等排名比較靠前的世界一流大學教育院系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學者、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學學科排名機構研究專家進行指導,形成我國在“雙一流”背景下建設世界一流教育學科的戰略規劃,以每年監測規劃具體目標和各項指標的進展,進而有針對性采取相關戰略舉措。

其次,我們需要在同一坐標中找差距,當然也需要在不同維度找特色。那我們的特色是什么?最顯而易見的是我們有自己的特有基因,中國悠悠五千年積淀的底蘊。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的建設就可以融入五千年歷史文明的格局中,這就是我們特有的并無法取代的,這里面包括許多的教育思想也是文化底蘊特有的。我們理應思考如何把這些東西提升傳播到教育以及教育研究之中,并發展到世界教育這個大格局,把我們的文字基因、文化基因、歷史基因,甚至可以結合每所學校的特色、每一個教育學人的基因融入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的建設當中。往小處想,我們的教師是否也該思考如何把我們特有的傳統文化基因傳授給學生。我們現在是在學習理解一些發達國家的游戲規則,并迎頭趕上。那趕上之后更加要學會主動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甚至到最后能夠主導游戲規則。只要到了那個時候,中國教育足夠強大,足夠有影響力,才可能是真正的世界一流。

第三,我們教育學人應該思考,我們在促進全球教育學科的共同體中我們有多少話語權。這也是我們目前需要關注的。從長遠看,我們要有自己的標準和國際話語權。這有待于我們廣大教育學人共同努力。當然,這個排名是從世界教育學科發展坐標中看中國教育學科發展的,特別是為在以英文為主流國際學術話語格局中看中國教育學科國際化水平提供了一個國際參照。首先我們應該知道,這種評估性的排名特別是國外的排名大多數是通過媒體,或者通過公司商業化運作來推動的,充其量是從一個維度或者是一個點上提供參考,有很多專家學者甚至提出排名對現在大學發展是一種毒害。但不管排名起了什么作用,確實是客觀存在的。當然我們也不是盲目看結果,重點的是要透過排名及其具體指標深入解讀其背后的規律。在從同一坐標中找差距和進展的基礎上,我們要學會從不同標尺下找差異,做大做強中國的特有基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步建成扎根中國大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彰顯我國高校各自學科特色的一流教育學科。

二、我國教育研究國際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自2016年起,針對大學以及學科建設,國家明確提出了“雙一流”的任務要求。教育科研國際化的走向路徑問題,熊博士在其最新的成果《高師院校教育研究國際化進展、學術影響力和趨勢——基于WOS數據庫2013-2016年的文獻計量學研究》中指出,隨著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化處于不斷提升的階段。教育研究國際化是我們院?!半p一流”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抉擇和普遍戰略。采訪中,熊博士介紹,姚云、顧明遠教授發表在中國教育學刊的關于中國教育研究成果國際化的幾個問題,以及在這篇研究成果中提到SSCI期刊的文章的發表,都有利于教育研究國際化。但同時他也指出,發文只是教育研究國際化的一小部分,他特別強調,我國本土教育研究成果向國際一流的轉化,是加強我國在世界教育研究體系的學術話語權。熊博士的新近研究成果發現,我國內地師范院校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前十位中,北京師大以46篇位居首位,和之前QS世界一流大學學科排名(教育學)在2017年50強的排名中北京師大位居內地第一無異。在“雙一流”背景下,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 我國教育研究國際化需要讓教育科研“走出去”。

我們努力讓教育科研“走出去”,我國內地高等師范院校SSCI高產學者教育研究國際化學術影響力排名中提到的學者或者還有更多的學者,他們在投外文期刊方面已經做了一個探索,比如,我們也可以和高產學者多對話,談一談在國外發S刊經驗,為提升中國教育科研國際化水平,建設世界一流教育學科提出政策建議。在研究高產學者與學術影響力時,統計發現,我國內地11所高等師范院校共有17名高產學者,文章均發表在SSCI刊物。北京師大的高產學者最多(4位),華東師大、華中師大和西南大學位居第二(2位)。首都師大科學教育的王晶瑩以11篇位居總發文量第一,浙江師大學前教育的李克建以6篇排在第二。

我們看到部分國內學者與海外高校聯合署名,有國際化教育研究的合作,我們通過了解也知道了部分研究者很多都有在外求學的經歷,如發文位居第一的首都師范大學王晶瑩是臺灣師范大學博士后,華東師大吳忭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博士,他們的許多國內外研究成果在關注本土研究問題的同時滿足了國外的期刊要求。但是也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大部分的院校國際化研究沒有形成學術團隊,同時也看到了能夠得到國際認可的教育研究者還不是很多,也發現了發文在SSCI刊物的文章多以實證研究為基礎,與我國傳統教育學科研究思辨為主的研究方法大有不同。所以,我們“走出去”開展國際合作探討等多種形式也是有必要的,具備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視野,更重要的是共同構建教育科研共同體,中國的研究者是否也可以成為國際期刊的編委成員甚至主編。我們的“走出去”也為國際教育研究者了解中國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是一個傳播中國教育、文化的過程。

2. 我國教育研究國際化需要讓教育科研“引進來”。

我們同樣需要讓教育科研“引進來”,現在國際的教育研究國際化是以英文為主流國際學術話語,在這種格局中我們如何發展?我們有一天是不是也可以把中文發展成主流國際話語?在新時期,我們的教育學科、教育學人,在中國教育科研走向世界教育科研舞臺中央的過程中的新使命是什么?也許這是很多研究者還沒有考慮的問題。是否可以把中國本土的學術期刊發展成國際學術期刊,這樣不僅有助于將我國優秀科研成果集中推向國際,有助于國際教育研究中增添中國基因,同時逐步實現我們期刊的國際“一流”。我們的研究者要具備國際的視野,進一步努力把中國學術期刊辦成國際期刊,而且需要具備國際視野的研究團隊,從之前的研究也可以發現大部分的院校國際化研究沒有形成學術團隊。其實我們的研究團隊可以由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組成,實現優勢互補讓我們中國的文化創新走向世界。這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我們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做,這個過程也是走向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體現。

(續完)

猜你喜歡
一流國際化學科
聚焦港口國際化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關注一流學科
我校獲批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超學科”來啦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