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校園文化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路徑研究

2017-07-09 05:41周立卓
市場周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高職學生校園文化

摘 要: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調查數據顯示,高職生普遍關注當地非遺,參與保護意識較強,文化認同感較高,但對當地非遺缺乏深度認知。把區域非遺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體現,可通過開設非遺課程、開展社團活動、運用網絡傳播工具、創新表現載體四條路徑來實現。

關鍵詞:區域非遺;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高職學生;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428(2017)02-109 -03

自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序開展,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積極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工作。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濃郁的地方特征,是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高職院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辦學基礎,在培養技術性人才之外,理應擔負起傳承地方文化、以文化育人的職能。

六安地處安徽西部,現保存973項“非遺”項目,涵蓋15個“非遺”資源類別,其中廬劇、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大別山民歌、抬閣肘閣、舒席制作技藝、柳編制作技藝和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藝7個項目已列入國家“非遺”名錄。借助地域優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地方高職院校,既有利于建設校園特色文化,又有助于喚醒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愛國熱情。鑒于此,筆者以六安市某高職院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并輔以訪談調查法,就高職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狀況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式,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38份,其中有效問卷325份,回收率為96.15%。參與問卷調查者女生人數為182名,男生人數為143名。其中本地人群305人,在城市生活33名,在縣城生活42名,在鄉鎮生活109名,在農村生活121名,樣本選擇及比例基本符合現實,確保所得數據真實有效。

一、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情況

(一)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知曉程度與了解渠道

表1顯示了14個入選國家、安徽省及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項目,其中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和霍山石斛炮制技藝選擇最多,分別占全部選擇的18.4%和17.76%,民間競技“顯楊沖叉”和民俗“邀大嶺”選擇較少,分別只占到1.42%和2.96%,可見地方特征鮮明且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項目最被人熟知。

表2展現了受訪者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信息的主要渠道,結果呈現多元化。通過電視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主要渠道,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獲取也占據了一定比例,可見受訪者大多通過間接方式來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親身參與皖西非遺活動比例較低。

(二)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結合表3、4、5數據來看,87%的受訪者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好感,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有用。49%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豐富知識、開闊視野”,30%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遺能夠幫助自己“融入地方文化,認同感加強”,14%受訪者認為了解皖西非遺可以“增強地方自豪感”??梢?,絕大多數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是喜愛的,雖然對皖西非遺總體認知度不高,但對大部分學生對其價值是認同的。

(三)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認知

統計顯示,93%的受訪者認為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較重要,86%的受訪者愿意參加皖西非遺文化保護活動??梢姼呗殞W生對當前皖西非遺傳文化承狀況比較關注,參與愿望較強。

表6顯示,高職學生對親身體驗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濃厚的興趣,愿意通過直接方式了解非遺。觀看宣傳片、聽講座、主動向他人宣傳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說明高職學生有主動了解皖西非遺的愿望,對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較高。

表7顯示了高職生對當前皖西非遺保護面臨阻力的看法。受訪者群體認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不強是普遍現象,在宣傳上政府主導作用缺失,沒有很好帶動公民保護意識?!澳贻p人不喜歡老舊的事物”“外來文化沖擊”“傳承人少”三個觀點的選擇表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與表現形式缺乏生命活力,覆蓋范圍小,影響力弱,不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成長需求。

受訪者群體普遍認為在學校設立非遺課程與政府宣傳同等重要;21%的受訪者認為須加強政策立法保護,嚴懲破壞行為;16.6%的受訪者認為開展公益活動、增強校園參與度也是非遺保護工作改進的需要;15.2%的受訪者認為須充實校園科研,培養傳承人。

二、高職學生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特點

第一,普遍關注皖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及保護意識強。高職學生對皖西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持肯定態度,認同非遺價值,愿意親身參與宣傳保護,積極關注地方非遺文化保護及傳承狀況,重視非遺文化傳播中學校和政府的教育宣傳作用,展現出主動參加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良好愿望。

第二,缺乏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認識。如在最熟悉的皖西非遺項目調查中,雖然有36.16%的受訪者選擇了六安瓜片制作技藝和霍山石斛炮制技藝,但在訪談中發現,部分受訪者只知曉商品化的六安瓜片和霍山石斛,對其背后的列入遺產名錄的制作技藝知之甚少。受訪者大部分只聽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名稱,對其具體內容、表現形式、文化特色缺乏細致了解,理解流于表面。受傳播力度和本身知識結構限制,高職生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限于感性認知,缺乏深層次的知識理解和學習。

第三,地方文化認同感較高,彰顯文化自覺精神。從高職生回答問題的態度來看,均對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持贊賞態度,體現出對當地文化的熱愛與認同。主動參與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自覺精神覺醒的一種體現,只有充分發揮主體性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能煥發生命力。

三、皖西非遺融入地方高職校園文化路徑分析

校園文化是大學的核心與靈魂,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打造高職品牌、提升學校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把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當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既能建構特色校園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又有利于擴大區域非遺文化影響,加強保護與傳承。

(一)開發課程,構建非遺教育課程體系

利用高校人才優勢,組織專家學者開發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把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課堂,建立具有地方民間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并根據專業特色設置非遺課程。如皖西文化類課程可納入旅游管理課程體系,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的種植與炮制可與農學類專業掛鉤,翁墩剪紙、長集皮影戲可與美術動漫類專業共同開發課程,皖西非遺嵌入高職課程教學,不僅有助于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還有利于其本身的傳承創新,擴大影響力。

(二)發揮社團功能,培養文化自覺

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之一。通過參觀非遺傳承基地、舉辦學術講座、民間藝術家作品展、非遺知識講座、民間藝術家授藝傳藝、家鄉非遺文化展示與民俗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悟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文化認同意識,激發對家鄉文化傳統的深層情感。

(三)善用互聯網,增強非遺傳播力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獲取信息的首要來源,與傳統信息傳播渠道相比,互聯網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與個性化優勢更受年輕人推崇,用互聯網渠道傳播非遺效果更佳。但從網絡傳播的實際情況看,點擊率高的信息更易引起關注,因此增加非遺信息重復率是增強非遺吸引力的有效途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可利用圖片、文字、視頻、聲音等形式,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地宣傳非遺文化,增強信息重復率,培育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在傳播工具的選擇上,可借助官方網站、校園BBS、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大學生常用的媒介進行宣傳,善于使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傳播方式來吸引學生關注、激發參與熱情。

(四)創新載體,提升非遺吸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顯性表現。由于非遺文化傳承以人為本的特性,大多數非遺項目以家庭式、作坊式形態顯現,傳承人年齡偏大、內容和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缺乏當今社會生產、生活基礎,難以被年輕人所接受。因此把非遺引入校園,既要保留原始內容,也要在形式上進行適當地加工,把古老的文化在現實中變得鮮活起來,讓其符合青年人的思維特點,更富有時代感,從而提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連錦.“非遺”教育與高職特色校園文化活動[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

[2]喬海燕.高職院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有效路徑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5,(02).

[3]陳浩.區域非遺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園建設的研究——以福建非遺文化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04).

[4]陳思琦.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校園中的傳播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5,(07).

作者簡介:

周立卓,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教育管理。

猜你喜歡
高職學生校園文化
智慧校園在中職學校校園文化中的建設與應用
持續深化校園文化建設 助力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
新生態學校的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
結合“室內檢測與控制技術”專業教育淺談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職業院校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化途徑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我區高校8項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獲國家級獎勵
淺析績效管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