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建筑設計中的符號應用

2017-07-10 01:09時芳芳
三亞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嘉庚陳嘉庚西式

時芳芳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校園建筑設計中的符號應用

時芳芳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校園建筑在高校擴建中得以迅猛發展。不同地區的學校有不同的建筑風格,建筑作為文化的縮影,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建筑符號作為建筑的元素,能夠直接反映建筑的地域特色。它代表或傳承著一個地區,一個空間的文化脈絡,是能體現該地區獨特環境風貌的重要載體。大學校園有其自身獨立、封閉的特性,可通過其建筑閱讀到清晰完整的年代變化。為此,以廈門大學校園內嘉庚建筑群不同年代變化的建筑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符號學的相關理論,來探索其在傳承文脈的價值意義。

校園建筑;符號應用;文化脈絡

一、符號與符號學

(一)符號及符號的理論淵源

符號是人們共同約定用來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過感覺來顯示意義的全部現象。在這些現象中某種可以感覺的東西就是對象及其意義的體現者。筆者認為,上述的觀點隱含了符號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可以物化的載體,二是能夠被感知的內在形式。正如建筑本身的外形及梁、柱、墻、窗戶、門等構件為實體部分即是“可以物化的載體”,而其外形和構件所隱含的意義,即是“能夠被感知的內在形式”。

1.符號學的理論淵源及研究

符號學是一門研究符號結構和生命的科學,是研究有關符號、符號現象和符號體系的一般理論,它以符號為研究對象,研究符號的性質、符號的發展變化規律、符號的意義,研究符號與符號、符號與人類活動、符號與思維反映、符號與客體之間的關系。

符號學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擔任重要角色。早在歐洲中世紀,關于符號學的爭論已經開始了,但這時期的符號學觀念帶有一定的神學色彩,著名論斷:“任何東西都是其它象征的象征”說明了符號之間可以相互說明、代用。直到近代,萊布尼茨提出的符號邏輯學。他在著作《組合藝術》和《單子論》中提到人的理解力數學公式化的一般概念。符號的科學性,認為符號能夠排列,并且可以表達所思。19世紀中期由布爾等人開創的公理學為符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夏爾·桑德·皮爾斯在公理學的基礎上提出符號學,他認為符號學是指:有必要建立一種論述意指作用的新科學,諸系統間的可調換性以及它們在物質范疇內的關系。符號學不過是更廣泛意義上的邏輯學的代名詞。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把符號進行分類如:圖像、標志、象征,等。

C·W`·莫里斯把屬于象征性綜合科學中的美學、認知社會學和心理學歸納為符號學的實用部分。

F·索緒爾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來闡述符號學。他認為:“語言符號取決于能指與所指的結合”,其試圖建立不排除社會和心理的意指作用理論。

根據索緒爾的解釋,能指是“聲音形象”,就是符號形式(符號形體),所指即是“聲音形象所表達的概念”是符號內容(符號意義)。能指與所指是符號的兩個方面,亦即形式和內容所構成的二元關系。

與其他學者不同的是,喬治·穆南把符號學限定為人類的傳播學,符號包括語言,語言的各種輔助手段,宗教儀式,禮儀,交通訊號,等等。而它們的特征、系統、意指作用的研究,是符號學的主要內容。

哥本哈根派學者葉姆斯列認為,能指與所指之間是表達與內容,形式與實體的關系。

根據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符號即能指是指實物,所指是指抽象的意義。

將其概念移入建筑中即建筑的實體是能指,建筑實體所代表的抽象意義是所指。為此,引用此理論來對廈門大學嘉庚建筑群中的符號進行研究,以來探究其背后蘊含的深厚的文化意義。

2.符號的功能

法國符號學家皮埃爾·吉羅在《符號學概論》中說:“符號的功能是靠訊息來傳播觀念?!狈柕墓δ芗热皇强坑嵪韨鞑ビ^念,而訊息和觀念的來源需要通過交流獲得。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得出的結論,符號的基本功能是認知與交際2。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的,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的總和?!?/p>

人與人之間需要交際,交際是構成人的社會性的一個基本前提。交際的總和也就是符號的總和。符號的交際功能證明了符號和人一樣,具有社會屬性。

(1)符號的認知功能

從符號學的角度講,認知是一種符號行為,是人們獲取知識的表現形式。如果沒有認知的需要,就不會有符號的產生。正如美國符號學家西比奧克說:“符號學的另一名稱即認知科學,我確信如此?!盵4]

人作為社會產物,在符號認知中充當認知主體的角色。而認知客體都是以符號化的形式存在。認知以符號為材料,架構起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之間的橋梁。人們生活在一個符號化的世界中,當人們對一個事物進行認知的過程,其實就是把被認知的客體從其他客體中區別開來的過程。

認知的符號一般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把認知客體符號化。認知客體是主體認知的對象,在認知過程中,主體只會無限的接近客體,而不會把他做為最終目標。因為認知的最終目標是要建立關于客體的符號化表征貯存于頭腦中,使認知客體形成符號化的內在表達。如:人工智能,計算機在模擬人腦時就是把人的一切指令符號化貯存于電腦的處理器中。

第二,產生符號的外顯行為。也就是符號的外在表現形式。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兩種符號行為,把具體的人或事物符號化,稱為具體的符號行為;那么把具體的事物抽象化,稱為抽象的符號行為。例如:我們過馬路上,看到紅燈,會停下來。紅燈事物以抽象化的形式貯存于我們的大腦中,頭腦中映現的是紅燈停。

總的來說,認知作為一種符號行為,目的是為了探求客觀事物的訊息。符號行為的完成過程也就是探求的過程。

(2)符號的指代功能

符號有眾多功能,指代為其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一切客體傳播的基礎;是確定指代客體與訊息之間的關系;是指代真實信息的對象。

(3)符號的情感功能

符號的情感功能是確定主體向客體發送信息,信息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外在形式。信息中包括客體的外貌品行、社會背景、出生背景等等。

(4)符號的美學功能

在藝術中訊息變成了指代對象。在文學和藝術中,指代對象既作為文學和藝術中的對象又超出了對象的范圍。文學和藝術中的指代對象屬于一種特殊的符號學,具有象征,指代、模仿意義。如:筆者創作的一幅燈泡素描,它既是燈泡這個事物,又超出了燈泡的范圍,它象征著純潔、光明、信念。

以上符號的認知、指代、情感、美學功能,正好說明了研究符號對該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恰如筆者對廈門大學嘉庚建筑群符號研究,僅僅是作為一個點,故而延伸出建筑符號研究的一個面,從而達到對尊重歷史文化基礎上再進行建筑設計”的“面”,并希望這種以“點、線、面”推進的研究形式能為今后從事建筑設計的人們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也能為地域建筑文脈的傳承起到積極的意義。

二、廈門大學嘉庚建筑群中的符號及其應用

本文以廈門大學的建筑為研究的出發點,究其原因有三,其一,由于筆者在環境藝術領域學習多年,對造型藝術及建筑設計有一定的了解;其二,又由于在廈門大學學習多年,對廈門大學的“嘉庚風格”建筑有著較為多年的體驗,故以嘉庚風格建筑作為研究的對象;其三,大學校園空間相對于現代都市空間而言,有相對獨立性或封閉性的特點,表現在建筑設計方面,其建設過程中有一個較為清晰變化的脈絡。這種“清晰變化的脈絡”對于“符號”的研究有著積極、準確的作用和意義。

(一)嘉庚風格建筑及符號

廈門大學是著名愛國人士陳嘉庚先生出資于1921年創辦的,他對廈門大學的建筑設計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被聘用的工程師也要求一律要按照嘉庚先生的想法進行設計,并分別于20年代和50年代建成了廈門大學的前期建筑。前期建筑主要包括:建于20年代映雪、集美、群賢、同安、囊螢五座樓組成的群賢樓群和50年代成義樓、南安樓、建南大會堂、南光樓、成智樓五座樓組成的建南樓群。它們采用白巖、紅磚、琉璃瓦的材料;騎樓式走廊、綠欄桿的結構;建筑外形采取中式大屋頂(指閩式重檐“三川脊”歇山頂)和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設計元素來設計。正是這些設計元素形成了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瓊樓玉宇、雕梁畫棟、古今、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風格。而這些建筑被人們尊稱為“嘉庚風格”建筑,也是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建筑思想的體現。

如果運用符號學相關的理論來論述廈門大學校園中的建筑與嘉庚先生的建筑理念之間的傳承關系,可以說廈門大學建筑即是“符號”。就索諸爾的二元關系理論而言,“廈門大學建筑這一實體”即是“能指”;其代表“陳嘉庚這一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即是“所指”。如果引用皮爾斯的三元關系理論來進一步說明:“建筑這一實體”即是“符號形體”,它所代表的“廈門大學”即是“符號對象”,“建筑中體現出陳嘉庚這一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即是“符號解釋”??梢哉f,無論是索諸爾的“二元關系理論”還是皮爾斯“三元關系理論”學說都能很好的解讀廈門大學建筑中體現出的陳嘉庚這一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

本節以建于20年代的群賢主樓和50年代的建南大會堂這兩棟建筑及該建筑的主要設計元素作為對符號論述的對象。

建于1954年的建南大會堂是嘉庚風格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從組成建筑主立面的設計元素而言,上部采用典型的中式大屋頂作為設計元素,寓意中式建筑;下部采用西式羅馬柱作為設計元素,寓意西式建筑。一方面體現出中國傳統“上大下小”的思想,另一方面,中式大屋頂在上,西式羅馬柱在下,寓意“東方壓倒西方” (圖2-1)。當然,無論這種思想是陳嘉庚先生本人的初衷,還是民間對其建筑思想的一種形象的注解,但從中體現出的“中為主,西為輔”陳嘉庚先生的愛國教育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圖2-1)建南大會堂

此外,組成建筑主立面下半部分使用的除西式羅馬柱這一設計元素之外,還有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設計元素。

西式拱券門,在造型上采用了西方拱券的式樣,材料運用了閩南當地的花崗巖,既降低了成本,又體現了材料的地域性及質樸之美,而通過突出本地產石材青草綠的固有色,這一色彩來體現對地域文化的重視(圖2-2)。此外,由于它們在建筑立面中所占的比例較小,所以不至于改變建筑的整體風格,還是能體現陳嘉庚先生“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理念。

(圖2-2)建南大會堂的拱券門

(圖2-3)建南大會堂的西式窗戶

西式窗戶,在造型上采用了西方的“十字架”式樣,材料上卻運用閩南當地產的青草綠花崗巖(圖2-3)。但由于相對于建筑的整體立面而言,它的體量顯得較小,所以,在整體立面中僅起到點綴的作用。也就是說,就單獨的一棟建筑立面而言,在某處作精心的雕琢的設計,那么,便會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于此,如果將其比作建筑中的“點”,它在建筑中往往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由于西式窗戶和西式拱券門在整體建筑立面中所占的比例較小,所以,既不至于改變建筑的整體風格,但卻能通過這種符號傳遞出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的信息。

建南大會堂這一建筑中的主要設計元素,其實蘊含了符號的概念,即“中式大屋頂,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實體”就是前文符號理論中提及的“可以物化的載體”,它所體現出的“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就是前文符號理論中提及的“ 能夠被感知的內在形式”。

此外,除了前文提及的建南大會堂這一建筑中的設計元素可以被視為符號外,還有群賢主樓這一建筑的設計元素,同樣也可以被視為嘉庚風格建筑的符號。

以群賢主樓為例,它是廈門大學1921年建校時的主要建筑之一,也是嘉庚風格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該建筑是“一主二次”的設計形式,由主體三層、東西兩邊副房各兩層構成。它是樓臺亭閣,飛檐交接;紅墻綠瓦互襯,青椽紫桁相間;窗棱戶方,異彩紛呈的建筑組合,這種組合氣勢宏偉,華美俊秀。就建筑的主立面而言,它也是由中式大屋頂和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設計元素組成。從組成建筑的主立面的設計元素而言,上部采用的也是中式大屋頂作為設計元素,下部分采用的也是西式拱券門、西式柱子、西式窗戶等設計元素(圖2-4)。

(圖2-4)群賢主樓

總之,無論是建南大會堂,還是群賢主樓,都包括了中式大屋頂、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設計元素(圖表2-5)。而這些設計元素,就是上文中提及的嘉庚風格建筑的符號。這些符號均體現了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的思想。

除了建南大會堂、群賢樓之外,還有成義樓、成智樓、南安樓、南光樓、映雪等建筑都是陳嘉庚先生親自督造的,它們均是在廈門大學校園內頗具嘉庚風格的標志性建筑,且這些建筑中均由中式大屋頂和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建筑符號組成。

上述建筑運用的中式大屋頂和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符號都是組成廈門大學嘉庚風格建筑設計的主要建筑符號。在對每個建筑符號的造型和色彩的搭配以及材料的加工到具體的施工,最后呈現于建筑之上的過程來看,無不體現出陳嘉庚先生獨具匠心的創新意識,但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正是由于他成功地應用了代表東西方不同文化符號的設計思想,才使人們至今都能感受到那些不加掩飾地洋溢著簡潔明快、樸素大方的建筑氣質,從而形成了享譽中外的“嘉庚風格”建筑。

(二)嘉庚風格建筑元素與符號學的關系

由本章第一節的論述可知,中式大屋頂、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是組成并表現嘉庚風格建筑設計元素的主要內容。對這些建筑設計元素的研究或解讀如果運用符號學中索諸爾的二元關系理論來論述,那么,“中式大屋頂、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實體”可稱其為“能指”,其體現出的“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可稱為“所指”。此外,如果引用皮爾斯的“三元關系理論”來進一步說明,“中式大屋頂、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實體” 就是“符號形體”;它所代表的“嘉庚風格建筑”便是“符號對象”;該建筑體現出的“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那便是“符號解釋”??梢哉f,無論是索諸爾的“二元關系理論”還是皮爾斯的“三元關系理論”學說都能對嘉庚風格建筑中的符號進行解釋;同時,也能為這種符號在廈門大學后期建筑中的應用、延伸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

(三)嘉庚風格建筑的符號應用

經過對上文嘉庚風格前期建筑的符號的討論與分析,對該建筑符號及其體現出的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由此,本節將以這些建筑符號在廈門大學嘉庚風格后期建筑中的應用展開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以期能夠繼續解讀廈門大學建筑中體現出的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

正是由于對以建南大會堂為首的嘉庚風格建筑符號的傳承和應用,所以嘉庚風格的后期建筑才能夠傳承廈門大學歷史文脈并融入廈門大學校園整體環境中。也就是說廈門大學的后期建筑設計,由于運用了符號學的理論才使得校園內新舊建筑在時代的發展中能夠成功地實現交替。但是,這些符號的應用,并不是照搬照抄原有的嘉庚風格建筑符號,而是以符號的“變體”形式存在于建筑設計中。這種變體形式主要體現在與其原有造型、色彩、材料、結構等方面共同性的基礎上,又產生了差異性,即造型上由復雜不規則的圖形到簡潔的幾何圖形;色彩上由色彩較多到以幾種主要顏色為主;結構上由磚砌到鋼架玻璃幕墻;材料上由木頭、閩南紅磚到花崗巖和石材等材料。這些符號變體形式的運用,使廈門大學后期建筑這一群體呈現出了一種新的精神風貌。例如:頌恩樓、科學藝術中心館、圖書總館等是新時期嘉庚風格后期建筑的代表。

1.頌恩樓

建于2001年的頌恩樓是體現符號在廈門大學后期建筑設計應用中較為成功的代表案例之一。頌恩樓集行政、辦公、教學為一體,是廈門大學新世紀的標

志性建筑。就建筑的主立面而言,其頂部設計是對傳統嘉庚風格建筑中的中式大屋頂這一符號形式的應用,腰身設計采用的也是西式拱券門這一符號形式的應用,且入口還由一個大的西式拱券門和兩個小的西式拱券門構成;此外,還有作為建筑細節窗戶的設計,采用的也是西式窗戶這一符號形式的應用(圖2-9)。上述符號通過增加、變異等設計手法,最終形成新的嘉庚風格建筑符號的變體形式。這種變體形式主要表現在由“閩式重檐‘三川脊’歇山頂”到“形似大屋頂,兼有廡殿、歇山之韻的四坡錐頂(即‘卷剎’出檐,屋脊是高聳向上的弧形‘翹脊’)”的變化。這種變化同樣是陳嘉庚先生“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的繼續體現(圖表2-9)。

(圖2-9)頌恩樓

這種變體形式符號的運用,一方面由于強調形式的簡潔、高度的理性化、系統的模塊化,并以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和玻璃幕墻為支撐結構的“國際主義”風格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嘉庚風格建筑符號在后期建筑中的應用,使得頌恩樓這一建筑的外形顯得簡潔、大氣,充滿了現代氣息,并具有新時代嘉庚風格建筑的精神風貌。這種以變體形式呈現于嘉庚風格后期建筑中的符號,雖然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的在造型、色彩、結構、材料等方面的變化。但是,符號的變體形式的應用所體現出的“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科學藝術中心館

建于2010年的科學藝術中心館,也是嘉庚風格建筑符號應用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就建筑形式而言,頂部是中式大屋頂這一符號形式的應用,下部是西式柱子這一符號形式的應用,而這種設計形式的應用就是符號理論對嘉庚風格建筑的延續。從建筑總體外形來看,屋頂的設計相對于中式大屋頂這一符號形式而言,在造型上顯示出由前期建筑的復雜到后期簡潔的變化、在色彩上顯示了由樸素到鮮艷的演變;柱子的設計相對于前期西式柱子這一符號形式而言,前期的西式柱子是上部柱身比例修長,上下比例變化不顯著;采用古羅馬愛奧尼克式的柱身;下部是中式柱礎;整個造型較為復雜。而后期的柱子吸收了古羅馬愛奧尼克柱式和陶立克柱式的優點,不采用柱礎,圓柱直接置于階座上,柱頭造型簡潔,柱身中間刻有凹圓槽,槽背呈帶狀,造型更加挺拔、簡潔(圖2-11)。由于上述這些符號的變體形式在科學藝術中心館的應用,使得它外觀顯得更加鮮艷、充滿了現代氣息;同時,也通過這種符號與時俱進式的應用,延續了嘉庚風格的特色(圖2-12)。嘉庚風格建筑符號在科學藝術中心館中的應用,讓新建筑更好地融入了廈門大學原有的整體的建筑群中,既是對廈門大學歷史文脈的傳承,又是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輔”的建筑思想進一步的體現。

(圖2-11)科學藝術中心館

3.圖書總館

圖書總館與頌恩樓、科學藝術中心這兩棟建筑有所不同,是2001年在原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的,也是嘉庚風格建筑符號應用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從建筑主立面來看,西式拱券門和西式柱子等嘉庚風格建筑符號,是其符號的變體形式。在嘉庚風格建筑符號的應用方面,上部采用中式大屋頂這一符號形式的簡化變體,腰身采用六根西式柱子作為對符號形式詮釋的變體,下部采用西式拱券門作為符號形式。整體顯得既簡潔、大氣又具有濃郁的嘉庚風格(圖2-13,2-14)。

(圖2-13)原圖書總館改和擴建后的圖書總館(圖2-14)

(圖2-13)

(圖2-14)

(圖2-13)陳天明編撰《廈門大學小時資料(第八輯)廈大建筑概述》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1月

(圖2-14)資料來源:改擴建的圖書總館 攝于廈門大學2011年4月

總之,上述的頌恩樓、科學藝術中心館、圖書總館這三棟后期建筑是經過對符號及其相關理論的研究后,再將其結合嘉庚風格建筑思想,應用在建筑設計中的。筆者認為這種設計具有如下優點:一方面尊重了當地文化特色,設計出具有本土特性的建筑;另一方面,后期嘉庚樓群的設計與校園中前期的嘉庚風格建筑群是一脈相傳,體現出了它既繼承又有所創新,并與周邊建筑協調統一成為具有嘉庚風格和時代特色的現代建筑。這種符號的應用不僅能傳承廈門大學的歷史文脈,而且還能提高環境的藝術質量和人們對建筑的審美水平,這些方面的研究也就是我們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

三、嘉庚風格建筑符號的傳遞對校園建筑文文化延續的意義

綜上所述,廈門大學的嘉庚風格建筑均采用中式大屋頂和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設計元素來設計;材料上運用白色花崗巖、紅磚、琉璃瓦;結構上采用騎樓走廊、綠欄桿形成了既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瓊樓玉宇、雕梁畫棟的風格,又不乏開軒面圃、簡潔明快的南洋亞熱帶風格的前期嘉庚風格建筑。后期建筑從塔樓紅瓦坡頂、重檐錯落、樓欄懸空、氣勢宏偉的廈大新時期的標志性建筑頌恩樓;到色彩異彩紛呈,絢麗奪目的科學藝術中心館的建筑設計無不體現符號在嘉庚風格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以及一脈相承的理念。其建筑中的設計元素無論是它蘊涵的建筑理念,還是平立面形式,抑或是呈現在建筑設計中的組合形式其本質均是符號的不同空間、不同地點的存在形式,都可以為現代建筑創作提供借鑒和素材,成為現代建筑設計的范例。

簡而言之,就一棟建筑而言,如果沒有設計理念,就沒有了“靈魂”。然而理念不是隨意信手拈來就能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嘉庚風格建筑是在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脈的前提下,運用了中式大屋頂和西式柱子、西式拱券門、西式窗戶等設計元素作為傳達嘉庚先生思想信息的符號進行設計,并形成了樣式新奇獨特的建筑群,陳嘉庚先生又稱其為“穿西裝戴斗笠”的建筑風格。嘉庚先生之所以有這種思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嘉庚先生對于當地文化或東西方文化有著獨特的見解,另一方面,他無形中其實是運用了符號學相關的理論,進而形成了今天嘉庚風格獨特的建筑符號。這些符號雖然隨季節的更替、時代的變遷、技術的發展,會產生在造型、色彩、結構、材料等方面的變化,但從中體現出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為主,西為用”的建筑思想是始終不渝的。這正是人們今天應該學習和提倡的一個文化精神。有鑒于此,閩南文化也罷,地域文化也好,對于建筑符號手法或形式的應用研究均是其表象的,那么,隱藏在其背后對于建筑設計的、獨特的思想或見解,才是一個設計師應該花大力氣去研究的。

綜上所述,嘉庚風格建筑運用符號作為后續建筑中延續和傳承設計的元素,既體現了該設計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環境、傳承嘉庚風格設計理念,又是陳嘉庚先生愛國教育思想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建筑思想的體現。這些案例是現代建筑創作對傳統文化借鑒的一種有益探索,也對現代校園建筑在繼續表達、傳承文化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1]陳宗明,黃華新.符號學導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42.

[2]繆遠. 傳歷史文脈承嘉庚風格——廈門大學嘉庚樓群建筑賞析[J].華中建筑. 2008,26(3):192.

J59

A

(2017)01-085-10

2016-09-15

時芳芳(1987 -),女,黑龍江人,旅業學院行政秘書,從事旅游管理研究。

1英語sign一詞,也譯為“記號”或“指號”,從大多數人的用詞習慣來說,以“符號”為宜. 引用:陳宗明黃華新. 符號學導論[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

2主要引用于皮埃爾·吉羅著,懷宇譯的《符號學概論》。

4西式柱子由兩種組成,一種是上部是古羅馬愛奧尼克式柱身和下部是中式柱礎的綜合柱子和古羅馬陶立克柱式組成的中西結合的綜合柱子,另一種是古羅馬陶立克柱式。本文將其定義為西式柱子。

6古羅馬愛奧尼克式:其的柱身比例修長,上下比例變化不顯著,柱子高度為底徑的9至10倍,柱身刻有凹圓槽,槽背呈帶狀,有多層的柱基,檐部高度與柱高的比例為1:5,柱間距為柱徑的2倍。

7古羅馬陶立克式:是一種沒有柱礎的圓柱,直接置于階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個挨一個壘起來的,較粗壯宏偉。圓柱身表面從上到下都刻有連續的溝槽,溝槽數目的變化范圍在16條到24條之間。

猜你喜歡
嘉庚陳嘉庚西式
陳嘉庚選采辦
在線教學法在大學健身健美俱樂部的運用研究——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為例
陳嘉庚選采辦
陳嘉庚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汽車手繪作品選登
“金雞”璀璨嘉庚故里“華語電影展望”高峰論壇在集美大學舉行
國際學校:留學無需“小別離”
有趣的西式餐具
家庭版西式料理
陳嘉庚精神與“誠毅”學風的形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