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農村中學“留守學生”教育

2017-08-02 08:38岑茜
東方教育 2017年11期
關鍵詞:留守學生農村中學解決措施

岑茜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為增加收入開始向城市轉移,逐漸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留守學生”。

關鍵詞:留守學生;農村中學;解決措施

一、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定義

“留守學生”,普遍情況下大家認為是指因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而獨自留在農村生活與自己的隔輩親人一起生活的學生,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戚和朋友。而我認為農村中學“留守學生”是指未滿18周歲,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因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經商等因素,導致孩子不能跟隨父母一起生活,而自我照顧或與代理監護人一起生活的特殊農村中學學生群體。而“留守學生”不僅農村存在,在城市中也存在這一現象,只是農村中學“留守學生”存在的現象普遍高于城市。那么我們先分析一下農村中學“留守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農村中學“留守學生”存在的問題

農村中學的“留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照顧和陪伴,情感上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思想認識以及價值觀念上缺少父母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很容易在個性發展、心理健康上出現異常,思想認識、價值觀念上產生偏離?!傲羰貙W生”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生活問題

農村中學 “留守學生”的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生活困難是其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之所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也是因為家庭收入入不敷出難以過上穩定的生活。

自我照顧的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父母不在身邊,“山高皇帝遠”的想法讓他們覺得無拘無束,加之一些其他不良環境的影響。父母每月按時寄回的生活費,讓他們有了更多的資本為自己所謂的“快樂”埋單,很容易染上陋習、惡習。比如徹夜不歸迷戀網吧、游戲廳,為圖一時的哥們義氣大請大喝,甚至走上賭博、盜竊的犯罪道路。所以有學者甚至指出“留守兒童”之所以能引起社會的關注,與“留守兒童”群體中種種不良問題行為的“高發性”是緊密相連的。[1]

2、學習問題

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精神不集中;生性好動,表現欲強。通過做小動作、惡作

劇的方式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發展到以低級趣味取樂。課堂外學習時間不固定,無規律的學習生活作息時間。自由散漫缺乏學習主動性,不按時完成課后功課更是家常便飯。

自我照顧的農村中學“留守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積極的幫助,甚至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家中無人約束、指導其學習,無節制地自我放縱。致使他們漸漸地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一些超越道德、常規的行為出現在孩子身上。

3、教育問題

農村家庭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法簡單傳統。溺愛、訓斥、打罵,只注重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等家庭教育方式屢見不鮮。父母與“留守學生”長期分隔兩地,缺乏正處在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只是一味的想通過物質方式彌補。而監護人隔代教育,什么都依從孩子的意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可能造成性格上的一些缺陷。

學校的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應當掌握的文化知識。學生家長將學生升學率作為一所學校的好與壞的評判標準,學校將教學成績的高低評估教師的教學水平等錯誤的教育觀念。必然導致錯誤的教育方法,“填鴨式”的滿堂灌教育方式,缺乏關注學生的接受、理解度。

4、心理問題

中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社會環境復雜,還需要父母、學校、社會在生理和心理進行特別的關愛與正確引導。由于“留守學生”長期與父母分離,遇到問題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親情的支持、撫慰與關懷。在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極強時,就容易形成柔弱內向、孤獨無靠、緊張焦慮、自私冷漠等心理。進而不愿與人交往,導致人際交往能力差。甚至無法建立對人和社會的安全感、信任感,對自己不自信的心理問題。

三、農村中學“留守學生”教育的措施

作為一所農村中學,為了做好“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我在擔任班主任期間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在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探索了一些教育方法。

1、深入調查,建立“留守學生”檔案

建立班級“留守學生”檔案,加強“留守學生”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通過與學生交談、家長會、家訪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并認真記錄下他們的詳細情況。再將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哪些屬于“留守學生”。其中哪些屬于父母外出務工,哪些屬于特殊原因。再細分為哪些單親家庭,哪些屬于重組家庭等。

2、從“心” 溝通,對癥下“藥”

人類是情感動物,任何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傲羰貙W生”的心靈很脆弱,需對他們有“三心”:愛心,耐心,責任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情感,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從“心”上路。我安排他們按周將日記或者周記交給我,并向他們保證日記、周記的私密性。通過師生間的這種小秘密,讓他們信任老師,并學會、懂得信任。在日記、周記中去解讀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3、發揮集體的力量,感受集體的溫暖

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是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感受集體生活的溫暖與樂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我擔任班主任時就經常組織開展一些以“留守學生”為主題的班級集體活動,如朗誦、書法、寫作、歌唱、跑步;學習經驗介紹、“互幫互助”的手拉手結對子、批評與自我批評;為“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禮物、送祝福等活動。4、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

(1)因材施教,科學化引導。個別輔導,培優補差,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結合“留守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特長。

(2)多鼓勵,多啟發。對每個學生來說“均”很重要,尤其對心理自卑的“留守學生”更應如此。

(3)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建立“留守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進行“一對一幫扶”,幫助他們在學習上找到自己學習的好伙伴、好榜樣,相互監督。

總之,“留守學生”是當前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和教育熱點。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對后代、對社會負責的高度,多一點呵護、多一點寬容、多一份熱情。作為農村中學教師更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認真探索與研究,不斷地總結經驗,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把我們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馮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5(2):39-41

猜你喜歡
留守學生農村中學解決措施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輔導案例
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淺談城市道路設計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農村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探析
談談如何杜絕礦井測量事故
陜南農村普通中學體育實踐課實行選課制的可行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