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煞人”的徐溝背鐵棍

2017-08-17 09:14代文萍
文史月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鐵棍舞蹈藝術

代文萍

“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边@句流傳在山西地區的民諺,畫龍點睛地道出了徐溝背鐵棍的藝術魅力。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溝背鐵棍藝術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它吸納了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戲劇、民間雜技等兄弟藝術形式的藝術特色,每一次精彩亮相,都讓國內外游客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徐溝鐵棍”是百姓習慣的簡稱,包括“背棍”和“鐵棍”兩種形式。從直觀上看,背棍,是一個人托舉著一件道具(如一籃菜、一把傘),在道具上站立著一個人;它看上去是下面的人用手舉著道具和上面的人,其實是有一個鐵架子背在下面人的肩上,因而稱之為背棍;鐵棍,是八個人(或十六個人)抬著一組場景(如山水或庭院),場景上凌空懸著幾個人(較多的是三個人),下面的人托著、抬著上面的人進行表演。因其主要支架系鐵制棍子而將其稱為鐵棍。由于背棍是由鐵棍演化而來,且在表演時大多二者混在一起表演,故民間一般將其統稱為背鐵棍。

徐溝背鐵棍的起源與沿革

徐溝背鐵棍作為一項民俗活動,一說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間(1162—1189)。時靠天吃飯的農民對雨的祈盼尤為強烈,每遇大旱,便上廟求神祈雨,偶爾得雨便抬神游行,以示謝恩。在抬神這天,人們還要抬上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作為侍神的童男童女,當時人們稱之為“抬閣”,此即鐵棍的前身。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徐溝旱象嚴重,禾苗枯萎,人心惶惶,民不聊生。當時由“十老社”出面,帶領群眾求神祈雨,在如愿之后的謝神儀式中,為顯示隆重,在原來童男童女的抬閣形式啟發下,經過人們的精心設計,裝制演示《鳳凰拉車龍打傘》《蟠桃會》《靈芝化三仙》等神話故事,并增加了將童男童女由一個大人頂在肩上,赤腳行走以示虔誠的“走閣”活動,也是背棍的雛形。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徐溝東南坊人張聯輝(又名張老六)在河南項城縣水寨經商,交官結府,生意興隆。為招攬商事,張聯輝曾把徐溝的背棍鐵棍帶到河南水寨、周家口一帶去進行表演,每到一地均受到當地群眾歡迎,這一活動遂在當地傳授并繼續開展下去。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山東長山人王勛祥任徐溝知縣,正月十五看了徐溝的背棍、鐵棍后,興致大發,下令各街坊大鬧紅火三天,并要求在棍式的制作上各顯其能。于是各街的能工巧匠爭相獻計,把各自的背棍、鐵棍裝飾得花團錦簇,爭奇斗艷,促進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民國劉文炳《徐溝縣民俗志》中說,當時晉中已廣泛流傳“徐溝鐵棍愛煞人”之謠,書中對徐溝鐵棍有較詳細的記載“抬閣,又曰鐵棍,以麗都衣綿(錦)扮幼女,縛股于鐵棍之上而舞,下以十六或二十四人抬之。又有背棍,以鐵棍縛于壯夫之背,而使幼女于上而舞?!?/p>

1925年徐溝人張稱心將原來直頂背上的舊式背棍改為“穿袖手扶”的上中下三截棍,將原先方型插頭改為圓型,使背棍在行進表演時自動旋轉,成為妙趣橫生的新式“旋轉棍”。背鐵棍“制彩”可稱得上是稱心的絕活,他把背鐵棍上下參演者與戲曲人物故事情節有機結合,再同精心設計制作的體現戲劇、故事情節的花鳥、山水、院落等靜物巧妙地融為一體,觀眾很難看出人與人、人與物相連的痕跡。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即形成鬧紅火背鐵棍的傳統習俗。

徐溝背鐵棍的藝術特色

徐溝背棍、鐵棍內容豐富,形式別致,氣魄雄偉,表演活潑優美,彩飾精致美觀。它以根為單位,每根背鐵棍呈現一種制作特色,反映一個內容,都是精選于民間故事或舞臺戲劇故事,并將其人物、服飾、道具高度概括地創意為一種典型造型,用畫龍點睛的藝術手法,反映故事內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富有詩意,是一種綜合性民間藝術。它以“無言戲劇”“空中舞蹈”“流動雜技”“活動雕塑”之藝術特色得到中外人士和廣大觀眾的贊譽。

1.無言戲劇。

徐溝背鐵棍的表演內容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或傳統戲劇,但不是簡單地將故事、傳說或戲劇中的某一場景固定下來、照搬上去,而是將整個劇情加以提煉、濃縮、凝結,通過簡潔而關鍵的道具概括出富有代表性的場景、協調富有美感的形體動作和人物表情,并加以表現出來,使人看到這一特定造型就可以聯想到整個故事的始末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糾結,回味深長。

以《鳳儀亭》為例,在戲劇舞臺上《鳳儀亭》這本戲,至少要用三個小時、若干個場景和演員才能完成,而在《鳳儀亭》背棍上只選了董卓、呂布、貂嬋三個典型人物形象和太師椅、長戟兩件道具。背棍者飾董卓,手舉一把太師椅,他的義子呂布,驕橫得意地坐在椅子上,雙手持著長戟,鋒利的戟尖端上站著一位美貌風雅的少女——貂嬋。此棍布局奇特,構思巧妙,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三者之間色爭醋斗的場面,使觀眾聯想當年王允設置連環計的用心所在。表演時,由于是雙人背棍,負荷沉重,壓得董太師(背棍者)滿頭大汗,步履艱難地緩慢而行,如此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太師爺的狼狽形象;而少年英俊的呂布端莊正坐,手捧心愛美人——貂嬋,得意洋洋,威武至極。唯有站在最高處的貂嬋,她微微而笑,滿面春風,悠然自得,體現著一股忠義豪情的優美姿態,那種逍遙自在的表情倒像對無恥太師爺的一種捉弄和嘲諷。這種巧妙的表現手法,沒有一句唱詞,也沒有一句道白,它不是一本戲的開頭,不是一本戲的結尾,也不是一場戲的特選境頭,而是通過董卓、呂布、貂嬋三個典型人物的形象、典型的道具和藝術的布局,把一本戲的主題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2.空中舞蹈。

徐溝背鐵棍是一種街頭舞蹈形式的表演藝術,非常注重動作的舞蹈性。它不是形象地根據劇情進行表演,而是抽象地將表演動作舞蹈化。背、抬人員在行進中既有規范的舞蹈步伐和表演動作,又根據其不同的表現內容、不同的棍類,有各自特定的要求。而且在表演過程中,上下協調配合形成一個表演整體,給人以美的享受。

如《桑園會》背棍,背棍者扮演魯秋胡,手舉一株桑樹,妻子白云環手托樹枝,凌空懸掛。故事是秋胡久別故鄉,在回家的路上,經過桑園,見一美貌如仙的女子采桑,便起了戲耍之心。近前一看,原是久別的妻子。這場失德的鬧劇,使得秋胡十分尷尬無趣,所以在行進中采用了傾傾顛顛的步伐,體現秋胡的失落之態。手托樹枝,懸掛在空中的白云環,隨著樹枝的搖擺而輕歌曼舞,頗有得意之感,這是背棍舞步的作用所致。每逢佳節,徐溝的背鐵棍在街頭舞動,翩翩裊裊,飛飛揚揚,猶如天女下凡,確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優美舞蹈的大會演。

1982年山西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纂會議決定,將徐溝背鐵棍編入全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內??梢钥闯鲂鞙媳宠F棍涵蓋有舞蹈語匯和舞步藝術特色,被稱為“空中舞蹈”是當之無愧的。

3.流動的雜技。

徐溝背鐵棍的另一個特色是打制棍式與彩裝的玄妙。藝人們在每組故事的設置上別具匠心,采取了奇特奧妙的雜技造型藝術的手法來豐富背鐵棍的藝術內涵。

如《西廂記》鐵棍的設置,整個鐵棍的底盤上采制了一套“文殊院”的全景,景中有座假山,假山頂上站著一位書生——張生,他手托文房四寶;而美麗多嬌、溫柔多情的鶯鶯小姐巧妙地蹬在一本書上,遠遠看去叫人好覺擔心;奇妙的是紅娘這個機智靈巧、活潑聰明的姑娘,上不連天、下不著地地懸掛在張生一旁,有似雜技中 “美人掛畫”的驚險。如此設置紅娘,充分體現了潑辣敢闖、遇險不畏的聰慧才女形象。張生與鶯鶯的愛情故事,全靠足智多謀、勇敢細心的紅娘來周旋。正因為如此,有的作者將《西廂記》命名為《紅娘》。而徐溝的鐵棍也把紅娘設置在奇特的位置,顯示紅娘在該故事中的重要地位。

還有《劉姥姥探親》背棍,背者劉姥姥手持竹籃,籃里放著各樣菜,唯獨一根藕菜橫放在籃沿上,而平兒機靈地站在藕菜一端的尖稍上,而籃里的藕菜是真實而新鮮的藕。人們看著在鮮藕上能站著一個姑娘,倍感神奇。

此外,被稱為活動的雕塑,主要是徐溝背鐵棍在不違背力學重心的前提要求下,尤其注重追求造型之美,或對稱、或不對稱,均以協調美感為標準??瓷先ビ腥缫蛔鹱鸬袼?,卻又賦予動的美感,渾然天成,浩氣大方。

徐溝背鐵棍從起初的一種祭祀活動,發展成為今天這種人見人愛、久看不厭、大家參與、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形式,以其構思奇特、制作精巧、服飾華麗和表演驚險而成為眾多社火表演活動中的一絕,凝結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展現了高超的技藝和濃郁的民俗,是民間藝苑的一朵奇葩,有著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

猜你喜歡
鐵棍舞蹈藝術
舞蹈課
紙的藝術
千年養生美食 尚禮鐵棍山藥
韓鐵棍(下)
韓鐵棍(上)
因藝術而生
短小的鐵棍山藥是個寶
藝術之手
雪地上的舞蹈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