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峰書院

2017-08-17 02:27董劍云
文史月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書院

董劍云

山西省洪洞縣現在以“大槐樹移民”和“蘇三起解”的發生地而聞名,但在歷史上經常被提及的還有崇文重教、文化發達。據不完全統計,自宋至清,洪洞、趙城二縣(1954年合并為現在的洪洞縣)共有500余人考中進士、舉人,顯示了昌盛的文風。在清代,洪洞縣建有玉峰、講學、希賢、養正、萬家鎮等5所書院,尤其是玉峰書院,因為有王楷蘇、祁宿藻、陳德先等名師接踵來教,培養了董文渙、王軒等著名學者,成為山西書院史上享有盛名的一所書院,并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

祁寯藻與祁宿藻:兄弟故土情

山西省壽陽縣的祁氏家族是清代北方的文化大家,有“一門五進士”“三世四翰林”等美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祁寯藻、祁宿藻兄弟。祁寯藻(1793—1866),嘉慶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是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帝王師。祁宿藻(?—1853),是祁寯藻之弟,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江寧布政使。

道光十四年(1834年)春,祁寯藻正在北京擔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祁宿藻正在準備參加次年的會試。由于母親劉夫人去世,兄弟倆只得放下工作和學習,回家鄉壽陽縣平舒村奔喪。處理完后事,依照當時的官員丁憂制度,應居家守孝三年,即使是教書授課也被明令禁止。但實際上,制度執行時緊時松,而且丁憂不是帶薪休假,沒有俸祿,迫于生計,許多官員就在家鄉或鄰縣教書授徒。祁宿藻也不例外。

辦完喪事后,祁宿藻應邀去了洪洞縣,擔任玉峰書院山長。玉峰書院是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知縣孔傳忠捐獻俸祿興建的,經過歷年續修,成為洪洞縣最大的一所書院。祁宿藻答應到玉峰書院,有一個原因是洪洞縣是祁氏家族的祖籍。祁氏家族是明代洪武年間從洪洞大槐樹移居壽陽的,對洪洞縣有著很深的故土情結。祁寯藻非常支持祁宿藻的決定,并且揮筆寫下《送六弟之館洪洞四首》。詩中寫道:“姑射神仙宅,王官吏隱居。蓮花好城郭,槐樹舊村墟。憂患能傷情,清閑且讀書。向來離別意,只為望門閭?!逼顚斣暹€特意在“槐樹舊村墟”一句后題注:“吾家明初自洪洞大槐樹遷壽陽?!边@首詩在洪洞很快傳誦開來,特別是“蓮花好城郭,槐樹舊村墟”一句,可謂婦孺皆知,從此,當地百姓就把洪洞縣城稱作“蓮花城”。

祁寯藻對祁宿藻到洪洞擔任書院山長看得很重,考慮到祁宿藻僅僅是個舉人,沒有多少社會閱歷,也沒有執教經驗,他又寫了一首長詩《書院一首示六弟》,幫他梳理書院的歷史,告誡他書院山長地位尊崇,“主其教者必耆宿”,洪洞縣所在的平陽府是明代大儒薛瑄的家鄉,人文薈萃,“平陽大邑材之藪”,決不能等閑視之。

祁宿藻在玉峰書院過得非常愜意,教書之余,踏訪故跡,寫了不少詩詞,抒發回到故里的喜悅。如,《洪洞感舊》稱:“入鄉不識鄉間路,父老當年釣游處。一經蓮橋花滿城,問津疑是桃源渡?!薄洞蠡痹L舊》稱:“世代難稽新譜系,釣游仍是舊山川。更無喬木枌榆社,剩有唐風蟋蟀篇?!?/p>

祁宿藻還寫下組詩《玉峰書院雜詠》,徜徉在書院“愿學堂中人似玉,逢源亭畔花如薰”的幽靜環境中,追思書院創建者的余業遺烈,“層樓曲檻舊簾櫳,范水模山憶孔公”,抒發著“到此敢云桃李盛,奉揚欣許借仁風”的意氣奮發。

祁宿藻在玉峰書院差不多度過了一年平靜、愜意的教書生活,就被發生在鄰縣趙城的一件突發事件給打亂了。這就是在山西近現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曹順起義。

道光中期,平陽府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尖銳。趙城縣(今洪洞縣趙城鎮)耿峪村農民曹順在趙城秘密發展先天教組織,教民捐獻家產共同生活。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初四,曹順領導先天教徒200多人起義,一舉攻入趙城縣城,火燒縣衙,殺死知縣,很多窮苦百姓參加了起義軍。次日,又派兵攻打洪洞。洪洞知縣知道祁宿藻平時好談論兵法,急忙請他出謀劃策。祁宿藻說:反賊雖然眾多,但站在隊列前面的大多是被擄掠、裹脅的普通百姓,只有后面的才是真賊。咱們槍藥少,只有避實擊虛才能取勝。他讓城上的兵勇異口同聲大喊:“被脅者左!”被裹脅者遂向左狂奔,祁宿藻指揮兵勇向留在右邊的人開槍。又大喊:“被脅者右!”被裹脅者又向右狂奔,兵勇又向左開槍。折騰了三四個來回,前面被裹脅的大多乘亂逃走,后面真正的義兵又損傷慘重,曹順軍隊只得潰退。不久,曹順起義被鎮壓。

丁憂期間沒有安心居家守喪是一件違制的事,所以曹順起義被鎮壓后,知縣要為祁宿藻上報請獎,被他婉言謝絕了。戰亂過后,祁宿藻辭職離開玉峰書院,回到家鄉壽陽,將他在玉峰書院期間寫下的一百多首詩匯輯成詩集《玉峰吟草》。祁寯藻寫了《題六弟〈玉峰吟草〉》一詩,稱:“百首玉峰集,一年空谷吟。文章出憂患,離別付登臨。漸覺豪情退,仍期道力深。歸來且相慰,把卷對橫參?!?/p>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月,祁寯藻奉命出京使蜀,沿途觸景生情,寫下大量詩作。進入山西洪洞后,祁寯藻寫了《洪洞》,稱:“楊侯吾故國,馬首昔東遷。一去大槐樹,經今五百年。蒼茫問家室,感慨付云煙?!薄皸詈睢薄榜R首”,分別是洪洞、壽陽的古稱。路過玉峰書院時,祁寯藻念及祁宿藻在此講學的種種際遇,寫下《玉峰書院寄懷六弟》,想象他講學的場景,“玉峰恰對講堂開,曾為諸生問字來”;牽掛他在曹順起義中的安危,“坐席未安鄰警至,登陴不待縣符催”;希望他在朝廷識才用才之際能獲得一個好的前程,“莽莽炎荒多盜賊,朝廷遷擢正需才”。

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天國起義軍進攻南京,祁宿藻正在南京擔任江寧布政使,他登城指揮守衛,激戰三天三夜,在城上吐血數升而亡。消息傳來,祁寯藻寫下長詩《哭六弟幼章三首》《再哭六弟》。同治初年,清朝平定江南后,祁寯藻派人找到其弟的遺棺,遷葬家鄉。

王楷蘇與王軒:祖孫書院情

洪洞縣曲亭鎮地處縣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是歷史名鎮。該鎮的薄村是漢文帝生母薄太后的故里,也是光緒《山西通志》總纂王軒的家鄉。王軒的祖父王楷蘇,聰敏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年輕時曾在酷暑天氣奔赴外地探望父病,因中暑落下“重聽”(輕度耳聾)的毛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舉,被選為知縣,但由于有“重聽”而沒有被授官,于是回到家鄉教書。王楷蘇口才好,喜歡喝酒,常常在酒酣耳熱之時為學生講解經義,竟然一字不差。乾隆六十年(1795年),知縣閻紹世看重他的才學,請他擔任玉峰書院山長。

玉峰書院歷年的膏火要么指望學田的田租,要么全靠歷任知縣捐獻養廉銀,并沒有專項收入。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縣籌集到3000兩白銀,交給典當商運營,用利息作為師生的束修和膏火費。王楷蘇接任書院山長時,距離當時已經30年了。其間,由于經常有典當商歇業倒閉,導致書院經費入不敷出,束修和膏火難以為繼。嘉慶五年(1800年),玉峰書院年久失修,知縣閻紹世集資維修,籌到白銀2200兩??⒐ず?,用剩余的800多兩及放貸給典當商運營的款項,在縣境內購買了水地100畝,交給各紳士輪流打理,請人佃種,以租代息,作為書院公費?!爸链?,膏火贏余,文教振興矣?!蓖蹩K受其委托,寫下《重修玉峰書院更籌經費記》,碑立于書院。王楷蘇擔任山長期間,洪洞縣被選拔為監生、中舉、中進士的,大半都是玉峰書院的學生,因而“從游者日眾”。

王軒和祖父王楷蘇一樣健談善飲,篤學好思。他12歲開始學作詩,已顯示出詩學天賦。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軒16歲時,來到玉峰書院讀書,結交了一批文友,形成了一個詩歌創作群體。其中,與王軒最為投緣的是張于鑄。張于鑄是趙城縣城內人,出身于書香世家,性豪俠,喜交游,與王軒等人以文字訂交。他們年齡相仿,意氣相投,都有凌云之志,常常在玉峰書院集會,以詩酒唱和。張于鑄常到王軒老家薄村閱看王氏祖上藏書,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張于鑄中舉人,他的文章“斬金截鐵”,書法“金劃銀鉤”。

同治元年(1862年),王軒考中進士,任兵部武庫司主事。王軒結識了同在京城為官的洪洞老鄉董文煥(國畫大師董壽平的祖父)、董文燦兄弟,與張之洞等當時的名宿巨儒結社唱和,以文章、氣節相砥礪。其詩“風動京畿,讀者累累”。王軒的名氣越來越大。祁寯藻見到王軒的作品,情不自禁地嘆道:“吾鄉后起有人,石洲(張穆)死,道不孤矣?!焙髞?,祁寯藻以王軒“經明行修,堪資器使”,向朝廷推薦,王軒因此獲得記名軍機。

同治八年(1869年),王軒在詩友、山西河東道臺楊寶臣的力邀下,返回山西,擔任河東宏運書院山長,開始了其長達10年之久的在運城講學的生涯。其間,他與擔任臨晉縣(今山西臨猗縣)教諭的張于鑄時常會面,相互切磋。

光緒五年(1879年),山西巡撫曾國荃開修《山西通志》,王軒被聘任為通志局總纂兼省屬書院晉陽書院主講,這進一步奠定了他山西學術宗師的地位。王軒挑選張于鑄和楊篤(著名方志學家)、楊深秀(著名今文經學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擔任《山西通志》分纂。光緒八年(1882年),王軒兼任全省最高學府令德書院總校,張于鑄和楊深秀、楊篤擔任分校兼協講。

王軒是玉峰書院最著名的校友,他和張于鑄等人在玉峰書院的求學經歷,為他以后成長為山西“有清一代尊師”打下了堅實基礎。

陳景曾與陳德先:府縣名師情

在玉峰書院歷史上,還流傳著一段膾炙人口的府、縣書院爭名師的佳話。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陳景曾擔任洪洞縣知縣。陳景曾是福建閩縣螺洲鄉人。其父陳若霖,乾隆進士,擔任過四川、湖南、廣東、云南、河南、浙江等省的巡撫,歷任湖廣總督、工部尚書、刑部尚書。螺洲陳家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家,明清時期出了21個進士、108個舉人,道光至光緒年間,涌現過“父子四進士”“兄弟六科甲”。

陳景曾出身在這樣顯赫的文化大家,對教育的重視不難想見。當時,玉峰書院已經成為洪洞縣的教育中心。維持書院的正常運轉,除了教師就是經費,經費中最主要的是山長的束修和學生的膏火。玉峰書院經過前任知縣閻紹世的清理整頓、購置水田以租代息,經費比以前有所寬裕,但除了山長束修外,還是所剩無幾,肄業諸生僅有獎賞而無膏火。

陳景曾認為“書院無膏火,非國家培養人材之至意”。為此,他捐出養廉銀作為山長束修,而將水田每年所收的70余石田租,作價為諸生的膏火,并且制定章程,分為內課、外課,按月發給,并將這一制度報到平陽府核準備案,成為定規,確保繼任者也只能照章辦理。

山長代表書院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陳景曾知道只有請到博學有識、熱心教育的人,玉峰書院才能建成真正的名校。他想到了與自己同年成為拔貢、也是福建同鄉的陳德先。陳德先是福建省霞浦縣人,不入公門,不交結官員,只是一心在家鉆研經學特別是《易經》,并以朱子學說為本,精研《小學》,精通天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陳德先中舉,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落榜。在陳景曾的力邀下,陳德先來到洪洞縣擔任了玉峰書院山長。陳德先訂立了學規,他教人以德行為本,八股應試次之。以明經學、正文體、端士習為教學宗旨,以“詳六書通借之法,土田冬官溝洫及洪范五行、象緯推步之學”為治經方法。陳德先的教學理念、治學之道別開生面,前來跟從學習者眾多。玉峰書院聲名鵲起,陳德先成為遠近皆知的名師大儒。

當時,洪洞縣歸屬的平陽府知府延志也是一位極其重視教育的人,他不僅通令所屬的11個州縣從養廉銀中分攤府屬書院——晉山書院的經費,而且還為另一所府屬書院——平水書院積極物色名師。陳德先的賢名傳到延志耳朵中,延志打算聘請他任平水書院山長。洪洞學生“如失慈母”,奔走呼吁,堅決挽留,延志暫時同意。又過了一年,延志舊話重提,并且說:所謂大賢,就是能為大家之師,人人都能沾其雨露,聽其教誨?,F在平陽府所屬11個州縣的學生中,有許多是可造之才,正苦于沒有名師指導,洪洞縣卻忍心將名師留在本縣,有悖于廣育人才的宗旨。況且,洪洞縣的學生也都是我的子弟,陳德先調到平陽府后,也不必擔心不能接受指教。我和他朝夕相處,也可以隨時向他請教學問,資治問政。事已至此,洪洞縣只得忍痛割愛,送陳德先到平水書院應聘。洪洞縣幾乎一半學生都負笈而從,追隨陳德先到了平水書院求學。

陳德先按照學生的天資、學問的高低而區別進度,應材施教,確定考課,衡量取舍,考核勤惰,甄別好壞,矯正曲枉,培植根柢。要求學生惟嚴惟明,必果必敏,勿荒勿嬉。為學生答疑解惑,日不暇給,對于資質稍下者難以達到要求的,也不強人所難。區別情況,向學生傳授詩文、八股以及小學詁訓。

陳德先針對當時學生有的推崇漢學、有的推崇宋學互不相下的狀況,主張對儒家思想應摒棄漢學與宋學的門戶之見,只要符合圣人之道都應該學習。他指出:沒有漢儒對經書的注釋,圣學就無法闡明;沒有宋儒的性理之學,圣道就得不到尊崇。崇漢貶宋或崇宋貶漢,都是偏見。他教導學生作文章應從經學、圣道上面下功夫,但也不可忽視各朝的典章制度。

陳德先在平陽講習三年,培養了許多人才,董文渙、王軒、韓耀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董文渙,洪洞人,文武雙全,咸豐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甘肅甘涼兵備道、秦筑階道,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著名詩人、詩律學家。著有《研樵山房文集》《峴樵山房詩》等著作10余種。其《聲調四譜圖說》,被學術界評價為“清人聲律研究的集大成”。韓耀光,進士,歷任遷安縣、靜??h知縣,灤州、蔚州知州,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為當地名宦。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延志調任太原府知府后,陳德先應洪洞士紳的邀請又回到玉峰書院擔任山長,后來又到趙城擔任書院山長。陳德先出生于福建霞浦縣,因此被學生尊稱為“霞浦先生”。咸豐四年(1854年),陳德先因積勞成疾在洪洞縣萬安鎮去世,年僅48歲。學生將他奉祀在書院內,并推舉王軒撰寫了《平水書院霞浦陳先生教澤碑》樹立在平水書院,碑文被民國《洪洞縣志》、民國《臨汾縣志》、民國福建《霞浦縣志》等多部地方志書收錄。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的教育改制中,玉峰書院被改建為洪洞縣第一高等小學堂??谷諔馉幤陂g,學校被日軍占領。1946年,閻錫山的洪洞縣政府在此成立了洪洞中學。次年,閻軍撤退臨汾,學校停辦。不久,洪洞縣民主政府在此創辦洪洞縣第五高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校多次改建、更名,先后稱為城關完小、東街完小、東風學校、東風中學。1978年更名為城關中學。1984年初中、高中部遷出,原北街學校的小學遷來合并,更名為東街小學,成為全縣最大的小學。而玉峰書院包括大門、榜亭、愿學堂、北講堂、廂房、試號棚、逢源亭、五子祠、藜煙閣、內宅、魚沼、蓮池等在內的龐大建筑群,則在歷次變革中,迭經改建、毀壞,最終湮沒得了無蹤跡。

猜你喜歡
書院
書院千年流變,走在復興路上
致知書院間
漫談書院
漫談書院
書院:從官署到學堂
關于書院認識的誤區
本來未來:千年書院的精神和靈魂
未來:現代書院的時代探索
書院復興的關鍵是繼承與弘揚書院精神
清代河北書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