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興的傳統村落—麻江縣復興村

2017-09-08 07:27王治茗
城鄉建設 2017年16期
關鍵詞:麻江縣仫佬族傳統

■ 王治茗

古村名鎮

復興的傳統村落—麻江縣復興村

■ 王治茗

復興村一角

復興村的村民

阡陌縱橫的稻田,錯落有致的村莊,掩映在綠樹繁花中,流淌出美麗鄉村的天然詩韻……這樣一幅幅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如今在麻江隨處可見。初夏,走進麻江縣龍山鎮復興村,就像踏進了一個綠色大海洋,村莊被青山環抱,村內古木參天,熾熱的夏風穿越一道道綠色“屏障”后,演變成舒爽的習習涼風,這樣一個風景怡人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到底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復興村歷史上因仫佬族想要復興自己的民族而得名,復興村地處麻江縣東南部、龍山鎮西部,占地面積23平方公里,是一個以仫佬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行政村,全村轄16個自然寨,21個村民小組,共721戶,人口3435人。復興村“群山環抱、一河貫穿、壩為田園、林為屏障、聚族而居”的整體格局,風水模式貫穿始終,人與環境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以達到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

復興村氣候宜人,自然景觀秀麗,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復興河蜿蜒穿梭而過,四周層巒疊嶂,古樹參天,山體秀美,景色宜人。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達60.4%,境內多為松林、杉樹和闊葉林,木材資源豐富,2003年被列為中美合資生態森林健康項目區,是麻江縣“生態文明富裕村寨”之一,更是黔東南州最具代表性的仫佬族文化村寨之一。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發展演變而來的,晉人常璩《華陽公志·南中志》中,即有關于“僚人”在云貴高原云嶺山脈南沿一帶活動的記載。元末明初,為逃避戰事,仫佬族一部分遷徙到此,這里依山傍水,順水順谷,自然條件良好,便在這里生活聚居下來,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木建筑別有風味

復興村歷史建筑工藝非常精巧,仫佬族村民居住都是古老的木制建筑結構。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的地臺,地臺以塊石筑成。木制墻板、木制花窗(窗子全用雕刻花窗,非常漂亮,造價較廉,每戶門窗的雕花都有著不同的文飾)、木制大門,大戶人家的正門還設有要門,門檻較高。大部分建筑二樓正前外圍有走廊欄桿,寬敞明亮,空氣流通,便于晾曬作物和衣物。屋頂為雙坡懸山頂,均為小青瓦屋面。凡柱、梁、枋、瓜、串、椽、檁等均以榫卯穿合制作。堂屋兩側為臥室、客廳及廚房,閣樓作為倉房。有二層的建筑,二層堂屋兩側為臥室及倉房。廁所、豬牛圈一般設于屋側房后。更令人稱奇的是,古村內的木門、墻壁、屋頂等,經歷幾百年風雨洗禮依舊堅固無比。集中體現了西南少數名族建筑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古老厚重的仫佬族文化

復興村仫佬族少數民族文化沉淀豐厚,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村寨格局、古樸的建筑語言都展示出仫佬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復興村現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仫佬族傳統服飾手工藝、仫佬年節、飲食、婚俗、喪葬等習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得到了一定的傳承與發展,但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這些傳統技藝、鄉土民俗的保護都面臨著不少挑戰。

仫佬年是仫佬族較為重要的節日,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江仫佬原稱“木佬”,仫佬之名最早載于《新元史》的木婁苗,元、明、清時期,史書多以“木佬”“木婁苗”“姆佬”等相稱。仫佬年定在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兔日。相傳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純潔,他們的祖先曾以兔作為定親禮物,成親之日正好又是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兔場天,因此在這一天過年有憑吊祖先,繼承傳統之意;二是九月秋收結束,十月過年具有慶賀豐收,感謝祖先保佑之意。仫佬人還把“仫佬年”這一天視為吉日,很多仫佬人的婚禮都在這天舉行,而不用請先生擇日期。

仫佬人過年時,要打糍粑、釀酒、殺雞、宰鴨、開田捉魚,幾個寨子合在一起舉行傳統的體育比賽,如賽馬、對歌、斗鳥等。古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殺豬,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男女老少穿新衣、放鞭炮,還要對房前屋后整理一番,組織淘洗水井等?!按虮U庇纸小皰哒?,是仫佬年中的一項重要活動,由于仫佬人大都居住在木房,冬季到來,柴草干燥,容易引起火災,防火安全尤為重要,所以“打保寨”既是一項驅除鬼邪的活動,也是對人們進行的一次防火安全教育。在仫佬節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把家里的火全部滅掉,待打保寨后,再統一取火種?!按虮U庇梢幻韼煄ьI五位徒弟進行。先是在寨子各入口處插一張畫了神符的彩旗,意為防止鬼邪進入;再在寨中某一家大門外,殺雞祭神,燒香點燭,念驅鬼經文。然后,鬼師等一行帶著事先用芭茅草扎成船狀,上面捆著一只鴨子的“船”,以及鑼、鈸等逐家進行驅鬼邪,察看防火情況。每家門前早已放好一碗水,鬼師掃完家后,要將那碗水倒于地上,碗翻扣于地,意為已將邪火撲滅。最后,鬼師一行來到寨旁一個三叉路口,燒香點燭,燒掉草船,殺掉鴨子,這時全寨各戶都到此取新火種。鴨子則由鬼師一行在此煮鴨稀飯吃掉,打保寨結束。

復興村遠眺

仫佬人的喪葬習俗也別具一格,佬人年長者逝世都實行棺葬。喪葬所舉行報喪、沐尸、小殮、開路、點祖、出殮、送葬、復山等儀式,與各族不同,報喪過去放鐵炮,專人兼程趕遠方親戚摯友前來吊喪。沐浴尸體用孝子到井中取來的凈水,撒少許茶葉、大米于水中進行,沐浴后為死者剪指甲、穿壽衣、壽鞋入棺。開路,請巫師或道士用仫佬語為亡人“開光”,以狗、雞或豬頭放于棺旁,手持長刀的巫師或道士為亡人“開路”。點祖,是受近代其他民族的影響興起的,一般是富裕人家舉行。

死者全牙,必敲掉一顆,亡人停堂,男左女右,口含銀質品,入棺前拿下,手握紙作錢,祭葬時取出。喪葬前請道士念經“開路”,擇時出柩,看風水葬墳,用雄磺、酒墊“龍”,用雞、豬、鴨“招龍”“謝土”埋石灰、蛋、曲、焚契定界。

抬棺出門置于敞壩。送葬孝子披孝不拄喪棍,亡人內兄或內弟燃杉樹皮火把引路,眾親友扶棺送亡人上山。

挖墳坑好后,由道士架羅盤定方向好后,念下葬道語,然后由道士用大刀砍斷捆棺材的竹篾,進行落土下葬。

仫佬族服飾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點。如婦女上衣很短,僅及腰,袖背上全部繡上鱗狀花紋。下穿無褶筒裙,腳上穿的是鉤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縫。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后結髻,現多已剪發。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仫佬人異姓通婚,同姓不婚,長輩結拜異姓兄弟,晚輩子女也不開親。接親禮物有糯米粑、新衣、絲織皺紗帕、頭飾銀器以及圍腰牌等,有的還有“禮金”、肉酒、糖等物。新娘出閣不坐轎,撐紅傘步行到男家。新娘快進家時,男家老幼回避。進房后,新娘陪送親客坐,新郎不入洞房。三朝后,送親客陪新娘一路回娘家住一段時間,再由新郎或弟妹接新娘回家。仫佬婚姻,歷行一夫一妻制。清朝愛必達《黔南識略》中有“同姓不婚”,故嚴守同姓不婚、同宗不婚之律。

仫佬人主食大米、輔以面條;玉米、雜糧轉作飼料。都吃甑子飯,喜煮糯米飯,打糍粑、蒸甜粑、包粽粑,遇節日必不可少,也是贈客禮品。年底多數人家腌臘肉、做香腸和血豆腐過年。還備辦壇裝咸菜、糟辣、酸辣等素菜。成年人多數飲酒,自釀自食和待客。

這些傳統文化承載著本民族許多歷史信息,從與節日有關的一切活動可以看出仫佬人典型的南方山區農耕民族的特點,仫佬族獨特的民族文化—仫佬年節、傳統服飾、婚俗、飲食等,充分體現了仫佬族人民的友誼、團結、忠孝、愛美和群體意識較強的文化精神,是仫佬族歷史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

保護與開發雙管齊下

目前,復興村依據不同的保護層次,確定保護管控措施。核心保護區內傳統建筑分別采用保護、修繕、改善、整治改造、拆除等措施區別對待。對于傳統風貌建筑或歷史建筑,保持和修繕外觀風貌特征,特別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細部構建和裝飾物,允許其內部進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條件,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允許居民重新裝修內部,改善廚房、衛生設施,增加現代化浴室。在核心保護區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但是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除外,麻江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前,應當征求同級文物主管部門的意見。拆除傳統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經麻江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準。

重點保護復興村馬蹄寨背山面水、取法自然的理想格局,嚴格保護復興村馬蹄寨周邊自然山體,不允許對山體進行大面積的開挖或對山體自然植被進行破壞。加強復興村馬蹄寨母親河—復興河的保護,劃定河道控制藍線,禁止侵占河流岸線以及破壞河流岸線的建設活動,禁止生活、商業等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龍山河。規劃重點保護分布在各寨的古樹,對古樹進行詳細調研勘測,對古樹位置、大小、高度、年齡等進行詳細的勘測,落到圖紙上,并運用文字、照片、圖紙等形式進行登記存檔、對已確定的古樹不得破壞、不得遷移,加強對古樹保護的宣傳,在古樹周邊設立保護宣傳欄或標識牌,防止村民或游客由于不知情而對古樹造成的破壞等。嚴格控制復興村馬蹄寨的建設,對復興村馬蹄寨建設進行保護和引導,使新區與保護區進行協調統一,避免傳統村落格局受到破壞。延續復興村馬蹄寨傳統村路處于山水環抱的中央,內有良田、山林蔥郁、河水清澈的傳統格局。同時,加大街巷格局和空間層次保護、歷史環境要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域自然與人文歷史資源保護等等。

復興村,一個以歷史尋訪為目的、生態游憩為附屬、觀光購物為配套的歷史傳統村落正在形成。通過找尋依附于建筑的輝煌歷史、悠久傳統、歷史文人史跡,民俗民風等“尋古”;參觀古街巷、古民宅,品嘗仫佬族美食美酒,欣賞精美的傳統刺繡,體驗仫佬年傳統節日“觀古”;贊嘆民間藝術、感覺歷史氛圍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嘆古”,這里充分展示了仫佬族原生民族文化和仫佬族傳統建筑風貌,是“貴州仫佬族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圖片由麻江攝影家協會提供)

猜你喜歡
麻江縣仫佬族傳統
廣西仫佬族古歌活態傳承研究*
黔東南州麻江縣體育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基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護研究——以羅城大勒峒村為例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貴州麻江:加快藍莓產業發展富民興縣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廣西仫佬族傳統蔬菜種質資源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
麻江縣老年大學開展免費體檢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