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康德美學中的審美共通感

2017-09-08 13:57陸堯

陸堯

摘要:審美判斷要如何既不憑借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從先驗假設出發,用審美共通感作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審美共通感顯示出了康德批判哲學的調和傾向,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對美感經驗的研究,對審美主體的重視為美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審美共通感;普遍必然性;先驗;審美主體

中圖分類號: B516.3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7)04-0042-03

在對認識活動的研究中(《純粹理性批判》),康德把事物分成現象和物自體兩個方面,物自體不可認識,但我們可以通過感官和主體能力認識現象,這兩者相互結合就構成了既有經驗內容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這就說明了自然的必然性,由此,先天的綜合判斷就是可能的。在對實踐活動的研究中(《實踐理性批判》),康德認為,人作為一個理性的存在者,自身就是目的,人具有自由意志,這種能力可先驗地為人的行為立法,為人制定道德法則,它作為一種絕對命令因而也就不可動搖,具有了普遍的有效性,這就說明了道德的必然性,由此,先天的道德判斷就是可能的。那么,在對審美活動的研究中(《判斷力批判》),一個中心問題就是“先驗的審美判斷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亦即是說審美判斷要如何既不憑借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康德明確區分了邏輯判斷和審美判斷后,又試圖在這中間架起一座橋梁來是否可行?審美對象的客觀性與審美主體的主觀性之間的矛盾如何彌補?這一難題展現在了康德面前。

一、審美共通感是主觀必然性的先驗設定

在“美的分析”四個契機當中,相對于第一契機(無功利的愉悅性)和第三契機(無目的的合目的性)而言,第二契機(無概念的普遍性)與第四契機(無概念的必然性)更讓人難以理解。既然審美判斷不像邏輯判斷那樣有客觀的因果必然律,既然每個人的感覺趣味因人而異,那為什么不同的審美主體在面對同一個審美對象時有著幾乎相同或類似的審美判斷?康德的解決辦法是假設存在著審美共通感,這種共通感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這種假設是建立在他先驗哲學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康德哲學本身的先驗性質,所以他不可能從經驗中去尋找審美的普遍必然性,而只能在先驗哲學的范圍,從主觀的角度來探討審美的普遍必然性,相應地,審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據的不是概念邏輯,而是情感邏輯。

那這種先驗設定的共通感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它可以被普遍傳達呢?“知識與判斷,連同伴隨著它們的那種確信,都必須能夠普遍傳達;但如果知識應當是可以傳達的,那么內心狀態,即諸認識能力與一般知識的相稱,也就是適合于一個表象(通過這表象一個對象被給予我們)以從中產生出知識來的那個諸認識能力的比例,也應當是可以普遍傳達的:因為沒有這個作為認識的主觀條件的比例,也就不會產生出最后結果的知識來?!盵1]康德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和判斷都具有普遍可傳達性。經驗給知識提供感性材料,而主體又用先驗范疇去整理這些感性材料,故知識是主體認識能力的結果,知識可以普遍傳達,所以認識能力作用于表象的那種主觀形式也是可以普遍傳達的。

問題在于康德所說的那種“認識的主觀條件的比例”是什么?認識能力以一種怎樣的方式進行傳達?如何從認識活動轉到審美活動?康德解釋說,是想象力把感官接收到的諸多感性材料聯結起來,形成最初的知覺,然后在知性的統攝作用下,形成了概念性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這僅僅是認識活動。在此活動中,想象力和知性的關系是不自由的,是受到限制的?!跋胂罅椭允芸腕w的邏輯表象和概念的交叉制約,即:邏輯表象強制知性拿出概念來,知性引導想象力去構造邏輯表象,并把它置于概念之下?!盵2]而審美活動不受這種邏輯概念的束縛,所以如果要從認識活動過渡到審美活動,那么知性和想象力的比重配合就應有所要求。換句話說,既要有合目的的規律,又能達到自由和諧,只有在知性和想象力的這種協調的活動中,在它們的自由游戲里,審美才可能發生。而這種和諧自由的心意狀態也有認識能力(知性)的參與,因而是可以普遍傳達的。在談到審美共通感為何可以普遍傳達時,朱光潛先生對此的解釋是,即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边@樣我們的審美感覺才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這個解釋也是建立在一個先驗的基礎之上的。

總之,審美的心意狀態是可以而且必須能夠互相交流和傳達的,這樣審美判斷就會獲得普遍的認可,所以康德假定不同的審美個體之間存在著審美共通感,沒有這種必要條件,審美也就失去依托。

二、審美共通感是否具有有效性和合法性

我們說審美共通感是被康德設定的,是先驗的,不能通過經驗得以證明。那么這樣的設定是有效的嗎?它的合法性何在?如果有效,如果合法,那么它在何種程度上是成立的?在認識領域,我們可以通過經驗直觀的形式,也可以通過邏輯概念的形式來確認知識判斷的有效性。在道德領域,人的自由意志為人制定了先天的法則,各種倫理和律令從一開始就規范著人們的行為。

唯獨在審美活動中,沒有概念作為基礎,只是以主觀的情感為依據,而情感又人人各異,那這種基于審美共通感的鑒賞判斷,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面對同一審美客體,別人能夠跟我們作出一致的判斷嗎?我們的判斷也必然得到別人的贊同嗎?康德認為,“但我們必須把共通感理解為一種共同的感覺的理念,也就是一種評判能力的理念,這種評判能力在自己的反思中(先天地)考慮到每個別人在思維中的表象方式,以便把自己的判斷仿佛依憑著全部人類理性,并由此避開那將會從主觀私人條件中對判斷產生不利影響的幻覺,這些私人條件有可能會被輕易看作是客觀的?!盵1]135也就是說,當我們站在每一個“他人”的角度時,共通感就包含著一種走出個人私有性質的共同性,而當我們站在“每一個”他人的角度時,共通感概念又包含著超出感覺局限的普遍性[3]。于是,審美判斷的最終結果是可以普遍傳達的,這樣看來,它就是有效的合法的。

然而不管怎樣,康德最終的這個解決方案始終是依據于假設,多多少少是讓人有點不能信服的。他從知識判斷可以普遍傳達推導出認識能力可以普遍傳達,繼而推導出心意狀態可以普遍傳達,用如此的邏輯推演來證明審美共通感的存在和有效似乎和審美分析的第一個契機(審美的無利害性非邏輯性)有點矛盾沖突(1),至少是方法理路與結果之間的矛盾沖突。鄧曉芒先生對此的解釋是,“諸認識能力的協調(與不協調)在認識活動中的普遍可傳達性已經包含人們共有的一種情感的共通性,它不僅是鑒賞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條件,而且也是認識本身的條件??梢娍档碌摹餐ǜ械睦碚撘罁匀灰柚赜谡J識上的‘健全理智(普通知性)才能獲得其先天的普遍必然性證據,而擺脫經驗性的心理學解釋?!盵4]所以審美共通感不得不設定,而這種設定的推論也不得不倚靠知性,只有這樣審美判斷才能具有普遍必然性。endprint

何況理論的假設也確實是一種構建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如柏拉圖的理念,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是先驗的而不能以經驗證實的,但這無妨于他們哲學的偉大性。再者,人與人之間也的確存在著康德所假設的審美共通感,因此我們說審美共通感是具有有效性和合法性的。

三、審美共通感是對審美主體的提升重視

人類的共通感問題在康德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拔覀兙哂幸环N共同的能力,它能感覺共同的事物,并且并非偶然的感覺?!盵5]此后,托馬斯·阿奎那認為共通感是外在感覺的內在根源。直到18世紀,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才從審美藝術的角度研究共通感。前者把它理解為“常識”或“健全理智”,以伏爾泰為代表;后者把它理解為“內在感官”或“同情感”??傊?,在康德以前,共通感被理解為一種普遍的理論能力或者是共同的情感。

康德試圖將二者進行調和,他一方面力圖克服自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以來大陸理性主義的獨斷論,另一方面也力圖克服自洛克、貝克萊和休謨以來英國經驗主義的懷疑論,不管是先天綜合判斷的提出,還是審美共通感的提出,都可以見出他的這一傾向。審美共通感的發生既要有知性的參與,又要求想象力的自由活動,這樣審美的普遍必然性才是可能的。他不是從客觀理性的角度,也不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審美共通感,而是將審美共通感構筑在先驗的基礎之上,又依傍于認識能力中的知性加以論證。

其實,從18世紀以后,特別是從英國經驗主義以來,美學的研究方向已經出現了轉向,不再是柏拉圖那種執著于“美是什么”這類本質問題的探討,不再僅僅局限于美的對象的形式研究,而更多地轉向了審美主體的情感想象,轉向了追問“審美判斷是如何可能”,轉向了主體審美經驗的分析。

從“美學之父”鮑姆嘉通提出“美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到康德明確區分了美、善與快適的不同,美從認識論的范疇走向專門的領域,康德突出了審美的無功利、無概念而引人愉悅的性質,又從先驗設定的審美共通感的角度為審美的普遍必然性作了進一步的闡發。這些都可以看出康德美學的主觀性,他極為強調主體的審美意識,揭示了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大大促進了美學理論的發展。

審美共通感是康德先驗設定的,為了解決審美的普遍必然性問題而提出來的,它溝通了審美的四個契機,也保證了審美判斷傳達的可能,它雖是一種調和的嘗試,在論證的過程中也帶著矛盾沖突,但它不乏有效性與合法性,它奠定了康德先驗美學的基石,更多地從情感想象的角度,從美感經驗的角度來看待美學問題,提升了審美主體的地位價值,有利于后來美學的發展。

注釋:

(1)此外,這里還存在著一個矛盾沖突,即審美判斷既然是個人的自律的,那為什么又要考慮到別人的判斷?其實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審美共通感作為一種人類情感,是有其社會性的。

參考文獻:

[1]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5.

[2]曹俊峰.康德美學引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210.

[3]盧春紅.情感與時間——康德共同感問題研究[M].上海: 讀書·新知·生活三聯書店,2007:79.

[4]鄧曉芒.冥河的擺渡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49.

[5]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M].秦典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66.

Abstract:How does the aesthetic judgment not depend on the concept but also has universality and necessity? Kant from the a priori assumption, with the common sense of the aesthetics as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The common sense of the aesthetics shows the compromise tendency of Kants philosophy, but more importantly, his stud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esthetic subject atten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theory.

Key words: the common sense of the aesthetics;universal necessity;prior;aesthetic subject

編輯:魯彥琪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