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消化道胃腸道間質瘤的內鏡、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分析

2017-09-21 12:58謝瓊花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7年9期
關鍵詞:風險性梭形胃腸道

謝瓊花

上消化道胃腸道間質瘤的內鏡、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分析

謝瓊花

目的 探討上消化道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內鏡、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方法 選取廣東省南雄市人民醫院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6例上消化道GIST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內鏡、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結果 內鏡檢出率92.7%(89/96),胃鏡下黏膜光整占39.6%(38/96),黏膜糜爛或潰瘍占53.1%(51/96);96例GIST患者瘤體直徑為1.5~20.0 cm,主要由梭形細胞或上皮樣細胞或兩種細胞混合組成腫瘤細胞;GIST發生于胃部67例(70.0%)、小腸16例(16.6%)、食管6例(6.2%)、胃腸外7例(7.2%);胃和食管間質瘤為極低度、低度、中度及高度風險性腫瘤的概率相同,小腸間質瘤多為中度風險性腫瘤和高度風險性腫瘤,消化道外間質瘤多為高度風險性腫瘤;96例GIST患者中CD117陽性86例(89.6%)、CD34陽性64例(66.7%)、SMA陽性16例(16.7%)、S-100陽性8例(8.3%),故GIST以CD117、CD34為高表達,SMA、S-100為低表達。結論 上消化道GIST內鏡下表現多樣,瘤變主要發生于胃部,CD117、CD34等指標具有較高診斷價值,臨床診斷還需結合腫瘤風險性、組織學特征等因素。

上消化道;胃腸道間質瘤;內鏡;免疫組化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主要由梭形細胞與上皮樣細胞組成,是消化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占胃腸道惡性腫瘤 1%~3%,其大部分發生部位為胃部、小腸、結直腸、食管,極少部分發生于腸系膜、網膜及腹腔后,其中胃部占 55%~63%[1]。GIST與胃腸道肌間神經叢周圍Cajal間質細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酪氨激酶受體(CD117)、骨髓干細胞抗原(CD34),臨床多用CD117、CD34陽性率作為診斷參考指標[2]。然而GIST無臨床特異性表現,常被誤診為平滑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腫瘤,而且GIST可非定向分化,并具有潛在惡性特點,因此盡早確診并及時采取手術治療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本研究就上消化道GIST的內鏡、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廣東省南雄市人民醫院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6例上消化道GIST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39例,年齡27~78歲,平均(49±7)歲,病程2~11年,平均(4.4±1.5)年。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病變部位位于上消化道;均經本院手術切除并由病理確診;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食管癌或胃癌;術前未行內鏡檢查。

1.3 檢查方法 對患者進行影像學及內窺鏡檢查;采用10%甲醛固定96例上消化道GIST患者腫瘤標本,用石蠟包埋,進行切片處理,予以蘇木精-伊紅(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分別標記CD117、CD34、脊髓性肌萎縮癥(SMA)、S-100,已知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組織作對照,免疫組織染色使用SP法,一抗、二抗購自于福建邁新生物科技開發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在10×10倍光鏡下觀察腫瘤組織形態和免疫表型。

1.4 觀察指標 ①內鏡下形態、組織學特征。②病理特征,即GIST發生部位、腫瘤風險度。腫瘤風險度分級標準:極低度風險性腫瘤:腫瘤直徑<2 cm,核分裂<5個/50 HPF;低度風險性腫瘤:腫瘤直徑為2~5 cm,核分裂<5個/50 HPF;中度風險性腫瘤:腫瘤直徑<5 cm,核分裂6~10個/50 HPF或腫瘤直徑5~10 cm,核分裂<5個/50 HPF;高度風險性腫瘤:腫瘤直徑>10 cm無論核分裂多少個或腫瘤不論大小而核分裂>10個/HPF或腫瘤直徑>5 cm,核分裂>5個/50 HPF[3]。③免疫組化特征,判定標準為:結構清晰,細胞或胞質呈棕黃色或棕褐色顆粒為陽性細胞;無顆?;蛑幻黠@為陰性細胞;每例切片陽性細胞數>10%為陽性,反之為陰性。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內鏡下形態 根據內鏡下不同形態分為以下7類:①黏膜下隆起,呈分葉狀、半球形、弧形、梭形或球形,帶蒂或無蒂,表面光整,色澤與周圍黏膜相同,本組38例;②黏膜下隆起伴3~7 cm頂端潰瘍,呈球形、半球形、分葉狀隆起,可見大小0.5~1.5 cm潰瘍,深淺不同,覆黃白苔,部分出血,本組13例;③潰瘍型腫物,表面不平,覆污穢苔及暗紅色血跡,本組 8例;④黏膜呈不規則形或盤狀隆起,頂端凹陷,表面糜爛或光整,本組10例;⑤黏膜下隆起表面增殖糜爛,可見巨大腫物直徑約5 cm,覆黃白苔,活檢易出血,本組7例;⑥黏膜球形或半球形隆起,周圍可見橋狀黏膜,輕度糜爛,2~4 cm,本組13例;⑦內鏡檢查為陰性,但手術證實間質瘤位于壁漿膜下 1例和間質瘤位于其他部位 6例。內鏡檢出率92.7%(89/96),胃鏡下黏膜光整占39.6%(38/96),黏膜糜爛或潰瘍占53.1%(51/96)。

2.2 組織學特征 96例GIST患者瘤體直徑為1.5~20 cm,主要由梭形細胞或上皮樣細胞或兩種細胞混合組成腫瘤細胞,梭形細胞呈長梭形或短梭形,含豐富胞漿,細胞與細胞分界不清,嗜酸性,細胞核呈桿狀或短梭形,核兩端鈍圓,在核一端常形成空泡;上皮樣細胞呈圓形多邊形,體積較梭形細胞較大,含豐富胞漿,呈嗜酸性,細胞核為圓形,并有形態變異腫瘤細胞,呈透明樣或印戒細胞樣。腫瘤細胞排列方式多呈編織狀、束狀、柵欄狀、旋渦狀。

2.3 GIST發生部位 胃部67例(70.0%)、小腸16例(16.6%)、食管6例(6.2%)、胃腸外7例(7.2%)。

2.4 腫瘤風險度 胃和食管間質瘤為極低度、低度、中度及高度風險性腫瘤的概率相同,小腸間質瘤多為中度風險性腫瘤和高度風險性腫瘤,消化道外間質瘤多為高度風險性腫瘤,見表1。

表1 不同部位GIST腫瘤風險度分級[例(%)]

2.5 免疫組化特征 96例GIST患者中CD117陽性86例(89.6%)、CD34陽性 64例(66.7%)、SMA陽性 16例(16.7%)、S-100陽性 8例(8.3%),故GIST以CD117、CD34為高表達,陽性反應物質均為棕黃色顆粒,且定位于胞漿,結構清晰;SMA、S-100陽性表達率低,且多為局灶弱陽性反應。

3 討論

Mazure于1983年發現一組非上皮源性胃腸道間質性腫瘤,其缺乏平滑肌細胞超微結構特征和免疫組化特征,Mazure將其命名為GIST,其多發生于胃腸道壁,以胃部和近段小腸最為常見[4]。臨床常見癥狀為腹痛、包塊、消化道出血、胃腸道梗阻、吞咽困難等,不具備特異性。而且GIST臨床癥狀與腫瘤大小、部位、腫瘤良惡性有關,部分腫瘤直徑<2 cm患者甚至無任何癥狀表現,多因其他原因行內鏡檢查偶然發現。

內鏡檢查可協助診斷GIST,提示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本研究中96例GIST患者,根據內鏡下不同形態將腫瘤分為7類,具有多種形態,但位于壁漿膜下或其他部位腫瘤,內鏡診斷卻為陰性,本研究內鏡檢出率92.7%,故內鏡檢出結果準確率較高但不能確診,還需結合其他診斷方式[5]。GIST病理學表現為其腫瘤細胞由梭形細胞或上皮樣細胞組成,可混合存在,其形態具有特異性,如核端空泡、透明樣細胞等,且排列方式為束狀、編織狀、旋渦狀等,GIST危險程度與核分裂緊密度、腫瘤大小密切相關,故通過病理分析,可判斷疾病程度[6]。長期臨床研究發現,決定 GIST良、惡性是其生物學行為,并非其內鏡下形態表現,故相關學者提出了 4級分級標準,用腫瘤風險度取代了以往3級分級方法(將GIST分為良性、潛在惡性、惡性),腫瘤風險度可客觀概括腫瘤風險程度和腫瘤生物學行為[7]。在本研究中胃和食管間質瘤為極低度、低度、中度及高度風險性腫瘤的概率相同,小腸間質瘤多為中度風險性腫瘤和高度風險性腫瘤,消化道外間質瘤多為高度風險性腫瘤。CD34為單鏈糖蛋白,和血管生成密切相關,可加快腫瘤生長以及轉移,CD117為c-kit原癌基因蛋白質產物,保持活性較長,在GIST患者中CD117、CD34陽性表達率較高,為診斷GIST重要依據;SMA為肌源性標志物,在平滑肌瘤中表達較強,而S-100是神經源性標志物,在神經鞘瘤中常為彌漫且強陽性表達,在GIST患者SMA、S-100多為局灶弱陽性反應,故陽性檢出率均較低[8]。

綜上所述,GIST主要發生部位為胃部,腫瘤危險程度與其大小、形態、組織學特征密切相關,CD117和CD34在GIST患者中具有較高陽性表達。

[1]李東,陳則君,陳子健.多層螺旋 CT診斷老年 GIST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4):3481-3483.

[2]繆國裕,豐裕芳.91例GIST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21(10):1178-1180.

[3]楊英,陳炳芳,丁炎波,等.超聲內鏡聯合免疫組化對 GIST 的診斷價值[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5):741-743.

[4]郭健,陳江,游思靜,等.GIST臨床病理診斷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4):1992.

[5]牛慶慧,張翠萍,江月萍.174例GIST的臨床特點、病理特征及治療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5,24(6):728-730.

[6]孫志超.GIST的病理改變、免疫組化表達與腫瘤風險度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4,54(21):44-46.

[7]梁立盛,陳紅秋,楊達平,等.GIST的病理特點及影響患者術后預后的因素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6):941-943.

[8]應大欽,蘇春梅.GIST的臨床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4,23(12):1489-1491.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9.038

廣東省南雄市人民醫院,廣東韶關 512400

謝瓊花(1973.6-),本科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消化內鏡方面研究

猜你喜歡
風險性梭形胃腸道
腎臟黏液樣管狀和梭形細胞癌1例報道
胃腸道間質瘤的CT診斷價值
人類獨特的腦細胞
大跨度空間鋼結構鑄鋼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術
超聲診斷小兒胃腸道淋巴瘤合并肝腎轉移1例
食管梭形細胞癌的研究進展△
每天超8小時睡眠 癡呆癥概率增40%
柘木提取物對胃腸道腫瘤的抑制作用
羅甸縣外來生物—飛機草風險性評估
連花清瘟膠囊致胃腸道不良反應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