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意象翻譯的誤區

2017-10-17 11:26吳冰
關鍵詞:文學語言意象文化

摘要:

意象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特質之一,它對于實現文學作品特有的審美價值十分重要。意象翻譯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文學作品翻譯的質量和效果,但目前意象翻譯中存在兩種誤區:一是以直白的述說或主觀的闡釋取代原文的意象;二是對文化差異不加審視,以另一意象取代原文中的意象。因為意象往往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具有獨特的民族性、豐富的文化性、意義的含蓄性、表達的生動性等特點,所以意象翻譯的原則最好是以恰當保留原有意象為原則,有時為交流需要也可添加解釋性詞語或加注說明。

關鍵詞:意象;文化;文學語言;意象翻譯誤區;意象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 H159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7)05012204

意象是文學語言特有的言說方式,也是文學作品構成元素的特質之一。對于詩歌來說,意象尤其重要。意象不僅傳遞某種確定的意義,而且提供了多種意義存在的場所和進行多種解讀的可能性;此外,意象的美學功能和所積淀的文化意義也不容忽視。由此可見,意象的翻譯在翻譯研究中并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話題,而是要加以重視,詳細考慮。

一、意象

文學語言是形象的語言,它離不開鮮明生動的意象,而抽象的說教往往會使文學作品喪失其文學性,變成空洞的說教??v觀英國文學的發展史,從斯賓塞《仙后》中豐富的意象和培根《散文》中精妙的譬喻,到布萊克《單純之歌》和《經驗之歌》獨特而發人深思的意象,再到柯林律治的《庫布拉汗》中奇妙詭異的意象,這些優秀的作家和他們的傳世之作無不得益于其成功地運用了文學意象。在美國文學史上,意象的作用更是得到了文學家們的肯定。龐德,作為二十世紀初意象派的領袖,將意象的文學作用標榜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意象派那里,一個個破碎的意象很方便用來表現現實世界的無序和人們的失落感。文學意象在意象派那里也得到了重新界定。T. E. Hulme說意象必須能使人“產生一個持續的興奮點兒,有超乎尋常的感受,能將一個點變成一個句子”[1]222。龐德將意象定義為“一團雜糅的思想,或是其形成的一個漩渦”“充滿能量”[1]222??梢娨庀笤谝庀笈赡抢镆延兴拗?,那是他們刻意追求突兀、奇特、鮮明意象的結果。其實,即便是一般的意象,只要選擇合理、運用貼切都會產生良好的文學效果。因為“合理選擇、恰當表現的意象能激發讀者的想象,比直白的述說蘊意更深”[2]70。

意象的功能在于激發人的想象,而含義豐厚的意象常常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從而使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呈現出多向性和不定性。正是這種對同一作品的多向解讀豐富了作品的含義,增加了它的魅力,提高了它的文學審美價值。而讀者正是在對這些意象的解讀中得到了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因此,意象是文學作品的極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認識到文學作品中意象的重要性對于翻譯傳遞這些意象有重要意義。

雖然意象對于作品有如此重要意義,但是在翻譯中卻經常不被譯者重視,不能不恰當處理,本文將重點分析意象翻譯的兩個常見誤區如下:

二、直白述說,以主觀的闡釋取代原文意象

意象對于增加作品語言的生動性和意義的含蓄性、多維性都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卻往往對意象的作用不夠重視,不能深入理解意象與文本主題之間的重要關聯,經常會將意象所蘊含的某種意義抽取出來,舍棄生動的形象,代之以直白的解釋。對于文學翻譯,這種方法經常會破壞掉作品的文學價值;對于一般的作品來說,也會降低作品的生動性和可讀性。

現以金昌緒的詩《春怨》以及W.J.B.Fletcher的翻譯為例分析如下:

《春 怨》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A Lovers Dream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3〕110

劉重德先生在其《文學翻譯十講》中將弗萊切(Fletcher)的翻譯作為優秀譯例加以分析。關于原詩中“到遼西”的意象在譯文中轉變成了直白的述說和主觀的闡釋:“smiled to me”, 劉老說:“Although ‘到遼西and‘smiled to me do not look the same in the surface structure, yet in the deep structure they both indicate the lovers meeting in a dream so that the original poetic image is retained by means of an alternative way of expression or a dynamic equivalence ”〔3〕111。

可見劉老對弗萊切的做法是贊同的,但是讀完金昌緒的詩及其譯文我們不禁發問:情人的“朝我笑”果真能等同于“到遼西”的意象嗎?筆者認為,前者不能等同于后者,更不能取代后者,理由如下:

首先,“遼西”這一意象可謂本詩的詩眼所在。金昌緒是位敘事技巧極為高明的詩人,他以一位少婦驅趕房前枝頭的黃鶯突兀開篇,讓讀者深陷謎團,不知其意,進而激發出強烈的好奇心,追尋事情的緣由?!澳讨ι咸洹奔仁菍η鞍刖涞幕卮?,又引發了讀者更大的疑問:黃鶯的啼鳴婉轉悅耳,別人求之不得,可她為什么卻要將這“天才的歌唱家”趕走呢?詩人深諳讀者的渴望,接下來揭出謎底:不是黃鶯的歌不好聽,而是她的歌聲驚醒了少婦的夢。然而這貌似答案的半句詩又引發了一個更大的疑問: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夢會讓少婦如此羞惱,放下她的羞澀、靦腆、溫柔,竟與一只不諳世事的小鳥斗起氣來?終于,詩人在最后將答案告訴了讀者:因黃鶯的啼叫,少婦不能在夢中到遼西去。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從不正面回答問題,且每每會引發讀者新的疑問。同樣,讀者會問“遼西”是個什么地方?為什么她要夢中到那里?去干什么呢?據李浴華解,“詩作描寫女子懷念遠戍遼西(遼西:遼河以西,即今遼寧西部)的丈夫”〔4〕256??梢姟斑|西”是本詩的核心意象所在,失去它,一切即歸平庸,一切的思念,一切的悲苦,一切的生死別離,一切現實中的無奈全由“遼西”而生。若知如此,不知弗萊切還會不會用“smiled to me”來譯“遼西”?

其次,“遼西”這個具體的意象又負載著發揮讀者的想象力、引發讀者進行多種解讀、增加詩歌本身魅力和文學價值、為讀者提供更多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的諸多功能。從 “遼西”這一意象出發,讀者即可把它解讀成一首怨情詩,也可把它解讀成思夫詩,還可解讀成反對戰爭、渴望平靜家庭生活的政治詩??傊?,本詩的翻譯中將“遼西”這一意象舍去勢必降低其文學價值,也減少讀者的審美體驗。

再以《道德經》第62章為例分析,該章有如下語句:

故立天子,置三公,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

不如坐進此道?!?〕290

米切爾的翻譯是:

Thus, when a new leader is chosen,

dont offer to help him

with your wealth or your expertise.

Offer instead

to teach him about the Tao.〔6〕62

在這一翻譯中,原文“天子”、“三公”、“璧”等意象都替換成了普通的解釋性詞語“leader”、“wealth”。這樣的替換失去了原文意象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因而顯得單薄,不及原文的色彩飽滿?!疤熳印笔且粐?,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叭笔翘熳右韵伦罡叩墓賳T。他們是國之首腦,而非一般的“領導”。也只有他們才配得上“拱璧以先駟馬”的重禮?!拌怠?,古代的一種玉器,扁平,圓形,中間有小孔。俗話講“黃金有價玉無價”,古有“和氏璧”,貴可抵連城,因而獻與天子的“璧”也絕非一般的資財(wealth),而老子之道比這璧還要貴重,也正是這樣的對比才顯出老子之道的寶貴。

三、不加審視,以另一意象替換原作意象

另有一類譯者,或許他們也認識到了原作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試圖在譯文中再造出生動形象的語言,但是他們卻替換了原作的意象,并且因為沒有合理考慮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原文所屬的社會歷史語境,致使改換后的意象很難與原作的思想主題、時代背景、地域色彩、文化特征等相諧相配,顯得突兀、別扭?,F舉例分析如下:

老子《道德經》第46章有如下語句:

天下有道,

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于郊。[5]238

對此,斯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的譯文是:

When a country is in harmony with the Tao,

The factories make trucks and tractors.

When a country goes counter to the Tao,

Warheads are stockpiled outside the cities.[6]46

在這段譯文中,原文中具有農業社會特色的“馬”的意象被米切爾替換成了具有工業社會特色的“工廠、卡車、拖拉機”等意象。雖然從傳達文意上講,米切爾與老子保持著基本一致,即,都表達了治國有道則國泰民安;治國無道則戰禍四起、民不聊生。然而米氏譯文仍有以下缺憾:其一,以工業社會所特有的“工廠、卡車、拖拉機”等意象代替原文“馬”的意象會使不了解《道德經》的人誤認為老子所處的社會已處于現代的工業社會,這與《道德經》第80章老子所倡導的“小國寡民”、“雖有舟輿,無所乘”、“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大相徑庭,勢必引起讀者的疑惑。其二,雖然米氏運用的意象也能激發讀者的思考,提供審美愉悅,但其意象要比老子原文意象繁復得多,而其激發人興奮的力量卻相對較弱。這一點可以從龐德等意象派的宣言和實踐中得到證明。而老子將意象集聚于“馬”這一特定意象上,其文字意象簡潔而含義豐厚。老子選用“馬”這一意象有以下幾個優點:一是馬在老子時代既是作戰工具,又是農耕工具,這一意象的選擇有利于形成一個核心意象?!皡s走馬(走馬:快馬)以糞”(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快馬把糞肥送到田地里)蘊含著治國有道則戰事息、農業興,人民安居樂業的含義。相反,治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戰馬在郊野產下小馬)??梢?,“馬”既可作戰又可農耕,即可禍及百姓又可福及百姓,其關鍵是國家是否有道。二是老子的意象較米氏的更深幽、更生動、更震撼。米氏筆下無道之國,碉堡在城外筑起,意在說戰禍四起。而老子筆下的無道之國,戰馬在沙場產仔,除了說明戰事紛起,又十分形象地告訴人們戰爭的殘酷性:戰事頻仍,流血漂櫓,戰馬死傷慘重,不得已連快要生產的母馬也被征入伍,致其產仔沙場,母子性命堪憂。馬的命運如此,人的命運又會好到哪里呢?讀者很容易由馬的命運想到人的命運,獲得更深的感動和體悟。米切爾在他的譯文中通過用現代化工業社會的意象取代《道德經》原文中古老的意象,使自己的譯文現代化,接近今天的讀者,這當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同時我們應看到這種做法的不足和局限〔7〕92。

再舉一例:據稱女畫家羅密先生畫了一幅孔雀畫,并按國畫的傳統在上面題詩一首:

亭亭石上留,反顧意悠悠。

西子知何處?開屏教汝羞。

有人將其譯為:

Alight I on the rock, upright;

Lost in a muse, I turn my head.

Helen of Troy, where eer art thou?

To make thee blush my tail Ill spread.

在詩中譯者將“西子”這一中國傳統美女的意象代換成了“Helen of Troy”。寧一中認為用西施怕難傳達其美感給西方人,而用傾國傾城的美女海倫替換了西施,更有利于向西方人傳達這種美感,“堪稱絕妙”[8]176-187。詳細考慮,其結論怕是有可商榷的地方??v使西方人沒有關于西施的意象存于腦海,他們總還是知道什么是美女的,翻譯成“Xi Shi, an ancient Chinese beauty ”也未嘗不可。若想說得更詳細,也可加注。一味地遷就西方讀者,中國文化何時能走出國門?另外,譯者似乎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這是題在國畫上的一首詩。一只亭亭玉立、顧盼生輝、錦屏擁翠、拖曳如裙的國畫中的孔雀怎么一下子就變成了一位引發情敵一場十年惡戰的金發碧眼的西洋美女。雖然海倫也是一位美女,但彼美女絕非西子,她傳達的美也非西子之美。

另舉一例:老子《道德經》第80章有:

至治之極,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

鄰邦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5]344

老子在這里描述了自己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人們安享自己的食物、服裝、居所和習俗,知足而無奢欲。鄰國相望,卻能相安無事,因為人民眷戀故園,無慕他鄉。在老子構想的美好社會中,沒有戰爭和剝削,沒有政治和經濟上的不平等。民眾生活在自己的自治社區里,政治自主,經濟自足,相鄰社區無利害沖突,和平相處,百姓安居故土,無圖謀他鄉之心,過著一種恬靜的生活。但是老子所勾畫出的理想國的意象在米切爾的譯筆下顯得有點扭曲和怪異。

People enjoy their food,

take pleasure in being with their families,

spend weekends working in their gardens,

delight in the doings of the neighborhood.

And even though the next country is so close

that people can hear its roosters crowing and its dogs barking,

they are content to die of old age

without ever having gone to see it.[6]81

米切爾的筆下,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中自足無奢的民眾轉變成了喜愛自己的食物,樂意和家人在一起,周末在園中勞作,熱心社區事務的形象。此中不難看出西方家庭倫理觀念和社區觀念的影響,這些替換均有違于老子的思想。當然,從讀者角度出發,米切爾的譯本的好評率達到了67%,說明大部分英美國家的讀者喜歡這一譯本。雖然“我們要肯定和重視采取較自由的翻譯方法產生的譯本在現階段的價值和作用”,“不苛求讀者,急于求成”,但同時我們也要推出更多保留原作特色的譯本,以更多樣的形式進行文化交流,更好地實現文化交流的效果〔9〕69。

四、結語

綜上所述,原作中每一個意象都包含著自己的獨特意蘊,因此替換成另一意象必然會損失原來意象的含義,而將意象轉化成解說性的語言又將降低語言的文學色彩和審美價值。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意象,保留這些意象是保留語言生動性、形象性、多義性的前提,也是了解異域文化、風土人情,溝通思想,相互借鑒的途徑。據此,作者認為意象翻譯最好以恰當保留原作意象為原則,為交流需要也可輔以解釋性詞語或加注說明。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0.

[2]Cleanth Brooks,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3]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1.

[4]孫洙. 唐詩三百首(李浴華 注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

[5]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Mitchell, Stephen.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8.

[7]吳冰.斯蒂芬·米切爾《道德經》英譯通俗性研究[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88-92.

[8]吳友富.國俗語義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9]吳冰.虛擬空間里的真實聲音——斯蒂芬·米切爾〈道德經〉英譯本讀者網絡評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1):65-69.

猜你喜歡
文學語言意象文化
論姜夔詞的意象處理方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撫遠意象等
《莊子》中的舞蹈意象
新舊時期文學語言探索的方式對比研究
來自林間的風
新經濟時代文學語言與自然語言理解研究
淺談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
誰遠誰近?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