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時期服裝的研究與創新應用

2017-10-21 21:41唐琪琪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創新應用以人為本

唐琪琪

【摘要】:魏晉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后,隨著佛教不斷中國化,服裝在其影響下出現了一種新樣式,即所謂“褒衣博帶”式服飾。伴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服裝設計領域關于綠色生態、人文關懷、生活方式等關系拓展的研究一直在進行,對于服裝設計如何更好的實現以人為本的研究從未間斷[1]。

本課題從服裝設計新層面發展需要出發,以魏晉時期服飾為切入點,層層延伸分析魏晉時期服裝的典型案例,特別是分析佛教中國化在服裝設計中的案例,從概括中延伸服裝設計以人為本理念的新境界。探討因佛教中國化而將變得越發普遍的服裝以人為本新的設計方向和前景問題。

【關鍵詞】:佛教中國化;魏晉時期服裝;以人為本;創新應用

從古至今,人類世界是一個由多種文化組成的巨大社會系統,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并與中國本土道教、儒家思想等相結合,中國傳統儒、道、佛三教由相異沖突至相異共存、相融互補的歷史從側面表明,世界的一體化與宗教文化的多元化是可以并行的,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并存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文化是設計的基本動力,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全方位觸碰到多元文化的以人為本思想以及獨到開放性的設計美學,它負載了文化、經濟、審美等方面的諸多內容。因而在所衍生的服裝設計中,探索其本源和創造設計空間尤為重要。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對服裝的影響,顯示了不同程度的以人為本、人性化的心理機能設計的思考過程,這不僅體現在佛教造像在形態上的展現,還表現在其實用性上的延伸[1]。

設計者要用發展眼光去審視設計如何更好地貼近人性,并且從不同美學角度、不同文化價值、和不同生活方式,去評判和體味設計。學會從生活思維及相關產品表征中,映射出不同的文化意義,才是設計以人為本的真正體現[2]。

一、服裝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概念在漢語中是指以人為根本的或最終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尺度。 服裝,無論是出于保護、裝飾還是遮蓋身體的需要,都是為了適應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審美和結構表達上,西方服裝通常主要以立體裁剪的手法表現人體起伏,以人體的曲線和裸露為美;而東方的服裝通常采用平面裁剪為主的表現手法去關注人的需求,以含蓄的關懷為美。在服裝極力體現立體三維尺寸人體造型美的同時,以人為本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勒腰束胸。如同中國的三寸金蓮,其失去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之后具有革命意義的是20世紀20年代,時裝女王夏奈爾服裝直線造型滿足了現代婦女的時尚需要[3]。20世紀以來,尤其是90年代末期,對于著裝舒適與自然的追求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別樣的時尚潮流,因而服裝設計界關注的重點也逐漸轉向側重服裝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的理念。

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新層次的以人為本的設計,是全方位的超人體工程學意義上的、滿足人的更高層次需求的、使人愉快的設計。新的以人為本在心理學、文化、美學方面都詮釋了其深刻內涵。同時,從文化角度,思考人們目前所處環境帶來的生態問題也是一種文化現象[4]。

二、佛教傳入與魏晉玄學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傳入的佛教結合共同影響著中國文化。這期間,一種崇尚老子和莊子的思潮應運而生,被稱為魏晉玄學,開辟了一個思辨的時代,在藝術上提出重神韻而輕形體,重自然而輕雕飾的美學觀念。

魏晉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時期,晉代至南朝,佛教文化的傳入成為當時一個重要文化現象。海上交通的發展,使佛教迅速傳播,并在嶺南各地盛行。此時,玄學之名僅該莊老,東晉以降,佛教日昌,學士大夫兼崇老佛,而玄學范圍愈擴,遂與儒學并橫。佛學的傳入擴充了玄學的范圍,研究范圍的擴大,給玄學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空間,人們可以盡情的發揮聰明才智,讓玄學逐漸興盛起來[5]。

三、佛教文化情境下魏晉時期典型服裝案例分析

魏晉南北朝時期,刺繡服裝工藝、繪畫、夾纻、陶瓷、石雕工藝等藝術在佛教文化影響下,均帶有鮮明的異域風情。此期佛教雕塑空前盛行,也給服飾帶來新的變化。

中國早期佛教造像受印度犍陀羅風格影響,多為袒右肩大衫,有高而清晰的犍陀羅式衣紋。隨著佛教不斷中國化,佛教造像出現了一種新樣式,即所謂“褒衣博帶”式服飾。南齊永明造像碑的無量壽佛立像和彌勒佛坐像,是目前所知中國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褒衣博帶式石刻造像[6]。魏晉名士如竹林七賢,衣著方式不拘一格,常是衣無袖端、袒胸、披發、足蹬木屐、表現的悠然自得、超凡脫俗;東晉著名道士葛洪,人稱“葛仙翁”,后人給葛仙翁繪制的畫像著裝寬衣大袍,大袖口,兩層長交領,頭戴綸巾,一副仙風道骨的形象。

受佛教文化影響,婦女的服飾不僅出現了緊身的款式,而且逐步趨于袒胸。披肩至此時起進入中國服飾,成為以后的服飾表現手段之一,在歷代的服飾配件中或多或少的延續使用[7-9]。

四、當代“以人為本”服裝設計

低碳服裝泛指服裝完成和市場化過程中消耗產生的碳排放量低的服裝,材料可循環、可再利用等,涵蓋了服裝生產的整個過程。例如南北朝時,廣府地區夏布(苧麻纖維),嶺南夷人用葛織布制作服裝;藤絲加工成布;選白荊樹做履,選紫荊樹做床;用薯莨發酵染色制香云紗;當時的僧人用菩提樹葉纖維紡布制作袈裟等,這些都是低碳環保的。近年來低碳日益影響大眾生活方式,成為一種重要生活理念[10]。

環保依托于科技發展,發達國家的環保意識很早就融入大眾生活,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服裝的低碳環保上越來越嚴格,在美國,不少服裝生產廠商的服裝生產工序明確的提高透明度,同時還在服飾上貼上碳標簽,這也促使服裝環保產業的和諧發展。

總結:長久以來,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環保意識淡薄,還有喜新厭舊的傳統消費習慣等原因,導致大多數民眾的環保措施的實行也并非樂觀。服裝行業更多的處于一種被低碳的狀態,低碳如某些慈善一樣在作秀。如果低碳真正實現,需要國家和公眾組織身先士卒,使低碳從我做起深入人心。在服裝設計各環節中貫穿低碳,做到低碳,將對現實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玉萍.世博文化情景下“以人為本”的服裝設計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2.

[2]陳明海.李贄儒道佛三教思想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3.

[3]王玉萍.源于設計善意的微小設計[D].山東: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設計藝術學院,2012.

[4]買發元.“以人為本”設計理念在服裝中的體現[D].武漢:戲劇之家,2014.

[5]王玉萍.世博文化情景下“以人為本”的服裝設計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2.

[6]夏毅輝.“萬物一體論”與魏晉南朝儒、釋、道的融合[J].長沙:船山學報,2000.

[7]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湘潭大學,2010.

[8]涂志浩.淺談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對手工業的影響[D].江西:陶瓷研究,2010.

[9]佛教網.Wap.ebaifo.com

[10]龔曉嶸.魏晉南北朝中外服飾文化交流[D].義烏:義烏工商學院,2016.

猜你喜歡
創新應用以人為本
傳統編織工藝的時尚創新設計探究
中國現代工業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應用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精細化淺析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
對憲法沿革的幾點思考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