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碎片化”與“精細化”

2017-10-21 19:11李赫
知音勵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近代史碎片化區別

隨著史學研究之不斷發展,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也出現了所謂的“碎片化”現象?!八槠迸c“精細化”是中國近代史微觀研究領域內的兩個不同傾向。學術界亟需了解關于研究對象之爭辯與選擇,正確把握微觀研究領域里“碎片化”與“精細化”之區別,辨析微觀研究中話語系統之影響所導致的“碎片化”傾向。以此更進一步重新理解“精細化”微觀研究。

【關鍵詞】近代史;碎片化;精細化;微觀研究;區別

1 研究對象之爭辯與選擇

1987年,法國學者弗郎索芃·多斯在其成名作《碎片化的歷史學》里面對“碎片化”進行了強烈的抨擊,認為碎片化的歷史研究必將走向覆滅。傳統史學派,即宏觀史學派認為對英雄人物的歷史、國別歷史、斷代歷史的研究才是正確的方向。赫勒卻認為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平民,都應該被作為歷史研究的對象與歷史敘述中的要素。較宏觀史學派而言,赫勒之研究理論的涉及面更加廣大與復雜,“廣大”是指其研究對象更加群體化、大眾化;“復雜”是指其研究對象的結構呈現多元化。赫勒等研究理論即是宏觀史學派所不屑觸碰之“碎片化”。

傳統史學派所提出的帝王將相之宏觀歷史研究對象,與赫勒所提出的普通人物之微觀歷史研究對象,并不是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抑或“碎片化”與“精細化”的根本區別。雙方雖然秉持著不同的主要研究對象與研究方向,但是都沒有逃脫“人對歷史的重要作用”這一觀念的巨大影響。無論帝王將相,還是普通平民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背景條件下都會相互轉化,二者雖然階級上截然對立,但對歷史都會產生或大或小,或顯或隱的作用,只不過在大多數時候歷史英雄人物的影響效果呈顯性與關鍵性,普通平民的影響呈隱性與基礎性。

且應擱置研究對象爭辯之孰是孰非。中國近代史較古代史特點不同,其情勢更加錯綜復雜,人潮思潮涌動,變革革命頻頻。廣大普通平民從近代歷史舞臺的幕后逐漸走到臺前。故而,中國近代史領域內,“精細化”微觀研究的對象更應該是普通平民。研究者將廣大普通平民的隱性與基礎性影響“精細化”挖掘出來,則更能客觀全面地反映真實的歷史全貌。

2 “碎片化”與“精細化”之區別

中國近代史的微觀研究大有可為。顧頡剛曾主張: “千萬個小問題的解決,足以促進幾個中問題的解決;千萬個中問題的解決,足以促進幾個大問題的解決。只要我們努力從事于小問題的研究而得其結論,則將來不怕沒有一個總結論出來。

重視細節研究,拒絕“碎片化”。近代史研究者應理解“精細化”,看清“碎片化”,“精細化”與“碎片化”是中國近代史微觀研究領域內的兩個不同傾向。

“精細化”,其一是“精”,再者為“細”。兩個基本點是“精細化”之核心內涵?!熬眲t為去粗取精,去虛留實,去偽存真之要義;“細”則為字字必較,無限探索之要義。故而,“細”無“精”則罔,“精”無“細”則亂?!熬迸c“細”相輔相成,失去其一,則彀入“碎片化”之陷阱。

“精”則要求研究者對卷帙浩繁的歷史資料進行甄別,考其源流,辨其真偽,進而論證其對研究有無實用?!捌奔礊楣铝⑴c片面之要義。研究者若不對史料進行實證分析與具體考辨,抑或用孤立與片面的眼光去觀察問題;其表面上是歷史研究,實際則為“拿來主義”與“形而上學”?!凹殹眲t要求研究者對所研究的本體與客體進行細化。本體是指所研究的客觀實在,既包含客觀存在,也包含意識形態與情感價值觀。人在歷史中具有第一重要性與影響性,因為在其背后亦有千絲萬縷的人脈關系、復雜多變的社交網絡、不同層次的知識背景等等??腕w則是本體所處置的宏觀大環境?!八椤眲t是割裂本體與客體的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或曰之以“可見一斑”,實則乃一孔之見也??傊?,“碎”與“片”則屬“碎片化”的兩個基本點與核心內涵,片面與孤立則是“碎片化”的歷史觀的核心要義。

3 話語系統之影響導致“碎片化”

研究者討論學術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 “精細化”微觀研究者則要避免四個話語系統之影響,從而避免彀入片面而孤立的“碎片化”陷阱。

3.1 宏觀的輿論導向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諸如國家、社會、世界即是人類生存的“大環境”。舉例而言,長久以來,國家與社會對袁世凱的評價基本是負面的,這樣的宏觀輿論導向會桎梏我們對袁世凱的相關問題的認識。如果我們囿于袁世凱長久以來的宏觀負面定論,那么又何談看待歷史問題能公平公正呢?

3.2 涉事群體的話語傾向

“宋教仁被刺案”中趙秉鉤的形象,實際是由袁世凱、國民黨、當時輿論及后來研究者多方扭曲、誤解而成的,就事實來看,趙秉鈞絕非宋案主謀。涉事多方之扭曲與誤解最終卻成為那段歷史時期乃至今日的輿論導向??梢?,涉事群體的話語傾向對歷史真相的傳播影響不可小覷。故而,我們對涉事群體的話語與行為要“精細化”辨別,不能奉若圭臬而全盤吸收,亦不可斷章取義而偏聽偏信。

3.3 學術的顯隱走向

就袁世凱而言現在相當一部分研究者反宏觀輿論導向而行之,感性凌駕于理性而進行所謂的學術創新?!肮湃酥鴷鵀閭魇?,今人著書為賣錢”,不乏“今人著書為發表”,今人著書為創新,欲為創新而“翻案”,追逐顯學而創新之云云。研究者們只專注于創新,很可能會對某群人、某些事的史料史實進行極端解讀或錯誤解讀,最終導致以偏概全,甚至與歷史真相相去甚遠。

3.4 意識的先決判斷

因為每個人由于學識、經驗與閱歷等等之不同,所以看待問題的方法與作出的判斷亦不盡相同。在史料面前,每個人的解讀與分析都不會相同。這源于人本身對物質等客觀存在的主觀意識反映,無論任何人都無法避免主觀想法與判斷所帶來的影響。這就要求近代史研究者反復進行考求史實與史料和檢驗真理的邏輯循環,最終達到極度接近于歷史真相的“瓶頸”。

參考文獻

[1]章開沅.重視細節,拒絕“碎片化”[J].近代史研究,2012(04):4-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9.

[3]臧啟芳.出版與文化[N].晨報副鐫,1923 (08):9-1.

作者簡介

李赫(1993-),男,天津市人。曾于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獲得管理學學士學位,現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近代史微觀研究。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天津市河西區 300387

猜你喜歡
近代史碎片化區別
品讀《中國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平行的個體與垂直的世界
微時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三)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二)
近代史上的幾個問題
位置的區別
看與觀察的區別
區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