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標準體系

2017-10-21 20:13卞浩瑄
知音勵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社會分層

卞浩瑄

社會分層是社會研究不可回避的話題。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當代中國社會新階層不斷涌現,各階層之間矛盾激化。維護政治穩定,必須要深入分析社會分層體系尤其是標準體系,尋找政府管理調控的切入點。文化資源標準是三大主要標準中的隱形主導。改革應從文化入手,從教育入手。

【關鍵詞】社會分層;多元標準體系;文化資源標準

社會分層是社會結構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步入21世紀以后,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社會分化也愈發嚴重,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越發明顯。為避免矛盾激化,政府一直試圖通過國家宏觀調控,縮小階級之間的差異。

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學者對社會分層進行了諸多探討,理論繁多。國內學者在引介西方成熟社會分層理論的同時結合中國社會階層實際,也提出了諸多分層理論。其中“標準”是學界研究和爭論的重點所在。以什么樣的標準來區分階層,是正確描述階層狀況、確定該階層在整個分層體系位置的首要因素。筆者試圖通過對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標準體系的分析,發現社會各階層矛盾沖突的集中點,為政府管理和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有效策略。

1 建國后中國社會分層標準演變

筆者對建國后歷任領導人的社會分層理論進行了梳理,結合歷史事實和學界已有研究將建國后中國社會分層的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人為分層階段、邏輯回歸階段、多元化階段。

1.1 人為分層階段(1949-1978)

中國社會經歷了社會化改造、階級斗爭、文化大革命。這一階段產生的社會分層演變基本是由人主導完成的。毛澤東在吸收馬克思社會分層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中國社會實際,提出了具有政治態度標準和經濟標準雙重標準的社會分層理論。但在建國后尤其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他并沒有根據社會實際調整其分層理論,反而越發強調政治標準的首要乃至唯一的地位。

1.2 邏輯回歸階段(1978-1999)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分層理論邏輯趨向回歸,社會分層標準與世界其他國家趨于一致,即以經濟標準為第一標準。鄧小平結合中國社會實際,糾正了毛澤東片面強調單一政治標準的錯誤,認可了經濟標準的合理性,促進了社會分層的邏輯回歸,充分調動了社會各階層的積極力量。江澤民進一步鞏固了經濟標準的首要地位,認為政府在社會資源配置中應當承擔主導作用,引導社會分層。

1.3 多元化階段(1999-至今)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不同的社會群體在社會責任和功能上出現交叉,單一的社會分層標準已經不能完全解釋這一時期的社會結構。多元化的社會結構,必然導致多元化的社會標準。這一時期,社會分層多元化趨勢明朗,代表性的區分有兩種: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情況為標準劃分出的十大社會階層;以利益獲得為標準區分出的四大主要利益群體。多元標準下區分出的社會階層內部其實仍可以進一步以經濟標準、文化標準、消費標準等加以區分。

2 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標準體系

韋伯是提出社會分層多元標準的第一人。他認為社會重要的資源分為三種——物質財富、社會聲望、政治權力,與之相對應的分層標準也分為三種。筆者認為在社會分層的過程中,尤其是代際流動時,政治、經濟、文化三大資源的占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因而筆者主要針對這三大標準進行剖析。

中國社會是一個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社會。政治資源標準,也稱權利標準,在當今中國社會分層標準體系中仍占有主要地位。政治資源是階級體系的基礎。它通過決定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深刻地影響著階層的位置與流動。市場制度改革并沒有動搖黨的領導地位和單位制,權利優勢階層仍然控制著資源分配,尤其是經濟資源分配。因此,擁有權力的公務員群體在當前社會體系中保有超然的地位,且代際承繼取向明顯。

經濟資源標準,也稱財富標準。傳統中國社會分層體系中,占有最多財富的“商”處于平民階層的底端,地位僅高于社會結構最低端的“賤籍”。市場制度改革以來,財富逐漸成為社會分層的主流標準。目前,政府依然掌握著經濟資源的分配,權力支配財富。這也導致在社會群體地位上,充分占有經濟資源的“商人”仍然低于掌握政治資源的“公務員”。但是隨著市場改革的不斷推進,市場競爭機制趨于完善,經濟資源必將脫離權力的掌控。

文化資源標準,可以簡稱為知識標準。文化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知識只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部分,在此筆者將知識作為一種簡化的文化資源存在,便于闡述。知識的獲得,主要通過教育來完成。布迪厄認為,社會優勢階層通過教育及其制度化的體制讓社會群體尤其是弱勢階層甘心接受其文化,接受支配與被支配的權力關系,完成文化資本的生產和再生產。

總的來說,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仍是當今中國社會分層標準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標準。職業標準、消費標準等只是其下屬分支標準,并不能解釋整個社會分層現狀。

3 建議

從教育入手,首要的就是要注重教育公平,尤其是教育中的文化公平。弱勢群體的子輩,不僅僅因為經濟收入失去受教育機會,更多的是因為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因為文化的不公平無法獲得學業成功而放棄受教育機會。推動教育公平,需要加大財政投入,彌補因為經濟資源配置不均導致的學校硬件設施的不公平;需要確保義務教育的推行,讓每個適齡學童都能受教育;需要解決弱勢階層創收問題,讓每個適齡學童能夠免于因家庭財政收入低中途棄學;更需要讓弱勢文化走進學校教育,讓每個弱勢階層的子輩獲得文化的公平。讓弱勢文化走進學校教育,首先需要走進課本,走進教師的培訓課程。進行學校教育改革,從客觀上為弱勢階層的子輩提高主觀能力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陳同慶.毛澤東社會分層理論的實踐得失及啟示[J].毛澤東研究,2013(02):72-76.

[2]金桂蘭.江澤民社會分層理論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1:69-71.

[3]楊榮軍.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政治穩定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15-16.

[4]邊燕杰,羅根.市場轉型與權力的維續:[G].中國城市分層體系之分析,[1996]2002.

[5]邊燕杰主編.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D].北京:三聯書店,2002:427-459.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省南京市 210044

猜你喜歡
社會分層
黃島農村女性的社會分層研究
基于文化視角的社會分層與青年新移民的社會融合研究
社會分層研究:客觀與主觀的雙重維度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社會分層與流動現狀
協商民主:西部農村各階層政治參與良性發展的應然選擇
基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的大學生國恥教育探析
從“國家視角”走向“底層關懷”:“異地高考”政策制定的邏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