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及資源研究現狀及長產業鏈開發策略

2017-11-21 07:04劉京宏周利鐘曉紅曾建國
中國現代中藥 2017年10期
關鍵詞:白及塊莖種苗

劉京宏,周利,鐘曉紅,曾建國,2*

[1.湖南農業大學 國家中藥材生產(湖南)技術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

·綜述·

白及資源研究現狀及長產業鏈開發策略

劉京宏1,周利1,鐘曉紅1,曾建國1,2*

[1.湖南農業大學 國家中藥材生產(湖南)技術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8]

本文對白及資源與生態環境、種苗繁育與栽培技術、化學成分與活性分析、產業綜合利用與開發等方面進行討論,以此促進白及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與產業規?;l展。

白及;資源;長產業鏈

白及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品種,屬蘭科白及屬,又名連及草、甘根、白給、朱蘭等。味苦、甘、澀,性微寒。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能[1]。白及不僅藥用價值高,而且作為蘭科植物極具觀賞價值,同時也是我國現代醫藥工業和化妝品工業的重要原材料。近年來,隨著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白及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在藥用市場上已供不應求。但自然條件下白及種子萌發困難,而分株生長周期長,如今雖已解決其繁殖效率低的技術瓶頸,目前市場供應仍主要以野生白及資源維持,短時間很難滿足中國醫藥市場的需求,因此白及價格瘋漲,從原來的每千克干品20元漲到了近1000元。本文從白及資源環境、種苗繁育、化學成分分析、產業綜合利用與開發4個方面進行綜述,以此促進白及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與產業規?;l展。

1 白及資源與生態環境

全球白及屬共有6個種,產于我國有4種,分別是白及Bletillastriafa(Thunb.)Reichb.f.、小白及Bletillaformosana(Hayata)Schltr.、黃花白及BletillaochraceaSchltr.和華白及Bletillasinensis(Rolfe)Schltr.。另產于東亞的有Bletillafoliosa(King & Pantl.)Tang & F.T.Wang和Bletillachartacea(King & Pantl.)Tang & F.T.Wang。

白及在我國分布較廣,各省均有栽培。湖南、貴州、四川、湖北、陜西、安徽、河南、云南、廣西、浙江等省區均產。白及野生于海拔500~1500 m的山坡、溝谷、溪邊及疏林下,忌陽光直射。喜生于較陰涼濕潤且排水性良好的腐殖土及肥沃的砂質壤土[2]。

2 優良品種選育

通過現代高科技生物技術手段,選育出性狀優良的白及品種,提高白及苗成活率及產量,是有效解決白及資源匱乏的有效方法[3]。安徽巨莖白及,是皖南山區引種的野生白及,通過多年選育而成的植株高大(約60~90 cm)、含花量多(5~25朵)、假鱗莖粗大的白及新品種,其明顯性狀為地下假鱗莖較原種增大1倍多,年產量也有較大提高。良寶大白及1號是2016年云南省專家組共同選育的白及新品種,平均產干品約9777 kg·hm-2,長勢優良,抗逆性強。

3 種苗繁育

3.1 有性繁殖

3.1.1 大田基質直播繁育 自然條件下,由于白及花器結構特殊,種子小且發育不全,在缺乏必要共生真菌等條件時,很難發育成苗。Epulorhizasp.(DYXB-G001)和Sebacinasp.(QZPS-G018)這兩種菌根真菌都能與萌發的白及種子形成菌根共生關系,促進種子萌發率的提高。在大棚中,采用適宜大田基質直播育苗(苗期約4個月),再進行大田馴化(約8個月),也可成栽培苗源。

3.1.2 組培基質直播繁育 研究表明[4],加入白及所需的必要共生菌和培育基質,能提高白及苗成活率,對白及的生根壯苗起到了重要作用。蔗糖和維生素B是十分關鍵的物質,它們直接影響了白及胚狀體的發育質量。白及種子在組培基質中生長(4~5個月),移至大棚煉苗(7~8個月),可成為栽培苗源。

3.2 無性繁殖

3.2.1 塊莖繁殖 白及自然條件下主要為塊莖繁殖,一般每年9—10月收獲時,選當年生無病蟲害、且具有嫩芽的優質塊莖及其與先年的老鱗莖毗連接生處切下,按行株距各25 cm左右開穴,深10~13 cm,每穴栽種3個,每塊需有芽1~3個,呈三角形平放穴中。栽后施豬糞水,并蓋攔有豬糞水的草木灰或腐熟堆肥。

3.2.2 組織培養 白及組培有種子組培、莖尖和側芽組培、葉片組培、幼根組培、塊莖組培。種子組培是白及組織培養最主要的方式,成活率高、育苗速度快,操作也最為簡易。此外,通過白及莖尖和側芽、幼根、塊莖也能較好進行組培快繁。但用葉片作為外植體,大多實驗未能獲得組培苗,石云平等[5]采用組織培養技術對白及進行離體快速繁殖,同時指出白及葉片只在一個培養基中誘導出了愈傷組織,且誘導率僅為3.3%左右。田翠英等[6]采用白及幼根作為外植體材料誘導出白及原球莖,研究發現6-芐氨基嘌呤(6-BA)對于原球莖的誘導具有極為顯著的作用。目前已解決適宜基質的直播技術,但組培育苗實際上并未取得規?;茝V。

3.2.3 生物反應器培養 生物反應器進行白及組織培養,擴繁速度快,能有效脫除種傳病害;減少甚至消除了玻璃化現象,使組培苗更加健康;充分進行氣體交換,為植株的呼吸作用提供充足氧氣;營養物質得到充分的混合和漸次利用,能根據設計完成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半自動化操作,降低勞動力的投入;避免反復傳代,減少污染率。生物反應器培養有低能耗、低人工成本、低物耗的優點,但該方法還處于研究階段,并未規?;茝V。

3.2.4 組培基質的“人工種子”繁育技術 人工種子[7]指將適宜的植物繁殖體包裹在含有養分且具保護功能的物質中,從而能在適宜條件下萌發出苗的繁殖體。李偉平等[8]表明以4.0%海藻酸鈉+0.2 mol·L-1CaCl2+0.4 mg·L-1青霉素+0.3 %多菌靈粉劑+0.2%苯甲酸鈉為人工種皮基質,MS+1.0 mg·L-1NAA+2.0 mg·L-1KT作為人工胚乳成分制成的人工種子,其生長速度和成苗率最好。目前種子繁殖可通過組培基質進行培育,但并沒有規?;瘜嵤?。

湖南、貴州、陜西等地許多專家已進行工廠化組培基質有性繁殖和大田基質育苗,利用普通塑料大棚馴化,對白及進行種苗繁育,已經解決了白及種苗繁育的問題,但種苗繁育的管理要求極高,要做好水分、溫度、濕度、光照、病蟲害的管理。

4 白及栽培技術

張美等[9]設計了6個不同栽培時期,測定白及收獲后其產量和多糖含量,結果表明不同栽培時期對白及產量和質量影響顯著,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為最佳栽種期。張倫梅等[10]報道白及最佳種植密度:按株距15~20 cm、行距26~30 cm種植,每公頃用苗量12萬~15萬株。最佳選地:種植的地塊宜在海拔600~1500 m,土壤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溫暖潮濕、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宜選擇半陽半陰的地塊。整地:移栽前深翻土地,作1.2~1.3 m的廂,廂高約20 cm,行道寬約30 cm,四周開好排水溝,施足底肥,細耕后平整畦面,以便栽種。栽種前翻土約30 cm,施腐熟農家肥4.5萬~4.8萬kg·hm-2及復合肥750 kg·hm-2,耙細整平。張秀玥等[11]報道了白及生長年周期中宜選擇在5月初、6月初、7月初各除草1次,有利于白及的生長發育。黃永亮[12]報道第1次除草在4月白及出齊苗后,第2次是在6月白及旺長期,第3次在8月,第4次在10月;中耕時宜淺,鏟盡雜草即可,避免傷其根。防曬:白及喜陰濕,所以需經常保持水土濕潤,可用遮陽網覆蓋防曬,或林下栽培。追肥:主要是優化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施肥量[13]。

5 白及采收

韓學儉[14]報道,白及采收加工一般在種后第四年的秋末,當其莖葉枯黃采挖,此時地下塊莖已長成12~18個,已相當擁擠,過晚采收會導致生長不良。采挖時宜用平鏟將假鱗莖連土挖起,然后清洗泥土,剝去粗皮,投入沸水中燙(或蒸)3~5 min,至內無白心時取出,待冷卻后去掉須根,曬至半干,除去外皮。投入沸水中蒸煮可能因為含黏液質等成分較多,直接難于干燥,加熱后容易干燥,且比較透亮美觀。李道濟[15]報道白及是1年長1個塊莖,若為多年生的白及塊莖以3個為最佳,超過3個以后的塊莖加工后粉性低、色澤差。

6 白及化學成分與活性

日本學者YAMAKI最先對白及開展系統的化學成分研究,并分離得到一系列菲類衍生物。據目前文獻報道的情況看,白及的主要化學成分有菲類(phenanthrenes)、聯菲類(biphenanthrenes)、聯菲醚類(dihydrophenanthrene ethers)、聯芐類(bibenzyls)、以及甾體(steroids)和三萜類(triterpenes)、糖苷(glucoside)等化合物。此外,還含有少量黏液質、揮發油、白及甘露聚糖、葡萄糖等。

6.1白及膠糖類

白及含葡甘露聚糖和葡萄甘露聚糖,見圖1。

圖1 葡甘露聚糖和葡萄甘露聚糖化學結構

6.2 菲類與雙氫菲類

白及屬植物含有的菲類與雙氫菲類化合物見表1。

6.3 聯菲類及聯菲醚類

白及屬植物中聯菲類及聯菲醚類化合物見表2。

表1 白及屬植物中菲類與雙氫菲類化合物

表1(續)

注:母核Ⅰ、Ⅱ見圖2。

圖2 白及屬植物中菲類與雙氫菲類化合物母核結構

編號化合物名稱母核取代基文獻154,4′?dimethoxy?9,9′,10,10′?tetrahydro?[l,l′?biphenanthrene]?2,2′,7,7′?tetrol見圖316164,4′?dimethoxy?9,10?dihydro?[l,l′?biphenanthrene]?2,2′,7,7′?tetrol見圖316174,4′?dimethoxy?[l,l′?biphenanthrene]?2,2′,7,7′?tetrol見圖316184,4′?dimethoxy?9,9′,10,10′?tetrahydro?[1′,3?biphenanthrene]?2,2′,7,7′?tetraol見圖419194′,5?dimethoxy?8?(p?hydroxybenzy1)?9,9′,10,10′?tetrahydro?[1′,3?biphenanthrene]?2,2′,7,7′?tetraol見圖419204′,5?dimethoxy?8?(p?hydroxybenzyl)?9,10?dihydro?[1′,3?biphenanthrene]?2,2′,7,7′?tetraol見圖41921BlestrinAⅢR1=OMe,R2=H,R3=OH2222BlestrinBⅢR1=H,R2=OH,R3=OH2223BlestrinCⅣR1=OMe,R2=H2224BlestrinDⅣR1=H,R2=OMe22

注:母核Ⅲ見圖5、母核Ⅳ見圖6。

圖3 白及屬植物中聯菲類化合物15~17結構

圖4 白及屬植物中聯菲醇類化合物18~20結構

圖5 白及屬植物中聯菲醚類母核化合物結構

6.4 其他菲類

白及屬植物中含有的其他菲類化合物信息見表3。

6.5 聯芐類

白及屬植物中聯芐類化合物見表4。

表3 白及屬植物中的其他菲類化合物

圖6 Blespirol(25)結構

圖7 化合物26~28結構

圖8 化合物29~31結構

編號化合物名稱母核取代基文獻323,5?dimethoxybibenzylⅤR1=Me,R3=OMe,R2=R4=R5=H26333,3′,5?trimethoxybibenzylⅤR1=Me,R3=R4=OMe,R2=R5=H26343′,3?dihydroxy?5?methoxybibenzylⅤR1=Me,R3=R4=OH,R2=R5=H27353,3′?dihydroxy?5,4′?dimethoxybibenzylⅤR1=R3=H,R4=OH,R2=R5=OMe27363′?O?methylbatatasinⅢⅤR1=R2=R5=H,R3=R4=OMe28373′?hydroxy?5?methoxybibenzyl?3?O?β?D?glucopyranosideⅤR1=Me,R3=O?Glu,R2=R5=H,R4=OH17383,3′?dihydroxy?2?(p?hydroxybenzyl)?5?methoxybibenzylⅥR1=H,R2=OMe,R3=OH17393′,5?dihydroxy?2?(p?hydroxybenzyl)?3?methoxybibenzylⅥR1=H,R2=OH,R3=OMe2940GymconopinDⅥR1=Me,R2=OMe,R3=OH2841BulbocolⅥR1=Me,R2=OH,R3=OMe2842BlestritinBⅦR3=R4=H,R1=OMe,R2=OH28432′,6′?bis(4?hydroxybenzyl)?5?methoxybibenzyl?3,3′-diolⅦR1=R2=R3=R5=H28443,3′?dihydroxy?5?methoxy?2,5′,6?tris(p?hydroxybenzyl)bibenzylⅦR1=R2=R4=H,R3=CH2?C6H4?OH2845BlestritinCⅦR1=R3=R4=H,R2=CH2?C6H4?OH2846BulbocodinⅦR1=R3=R4=H,R2=OH,R3=CH2?C6H4?OH2847BlestritinAⅦR1=Me,R2=R3=H,R4=CH2?C6H4?OH2848BulbocodinDⅦR1=R3=R4=H,R2=OH,R5=CH2?C6H4?OH28

注:母核Ⅴ~Ⅶ見圖9。

圖9 白及屬植物中聯芐類化合物母核結構

6.6 三萜及皂苷類

白及屬植物中三萜及皂苷類化合物見表5。

6.7 黃酮類

白及屬植物中黃酮類化合物見表6。

表5 白及屬植物中三萜類及皂苷類化合物

注:母核Ⅷ、Ⅸ見圖10。

圖10 白及屬植物中三萜類化合物母核結構

編號化合物名稱母核取代基文獻558?C?p?hydoxybenzylkaemferol見圖112056apigeninⅩR1=R2=R3=R4=OH20576?methoxykaempferolⅩR1=R3=R4=OH,R2=OMe2058kaempferalⅩR1=OH,R2=R3=R4=H2059isorhamnetinⅩR1=OH,R2=R3=H,R4=OMe2060kaempferol7?O?glucosideⅩR1=OH,R2=R4=H,R3=Glc20

注:母核Ⅹ見圖11。

圖11 白及屬植物中黃酮類化合物母核結構

6.8 糖苷類

從白及屬植物中主要分離得到4個?;ㄉ剀疹惢衔?56~59)(見圖12)[32-33]、此外還有β-D-glucopyranoside(60)、dactylorhin E(61)、gymnoside Ⅰ(62)、gymnoside Ⅱ(63)[28]、formoside(64)、gymnside Ⅳ(65)[34]。

圖12 白及?;ㄉ剀疹惢衔?/p>

7 白及藥理作用

7.1 止血作用

白及膠主要成分為多糖,被認作有止血作用。對其止血作用機制的研究表明,白及膠能增強血小板第Ⅲ因子的活性,加快凝血酶形成,從而有效抑制纖維蛋白酶活性,促進細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達到了止血目的。白及塊根浸出液經動物實驗表明[35],其有效成分對動物肝、脾、血管出血、肌肉外用止血效果良好。

7.2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7.2.1 抗潰瘍作用 白及塊莖多糖成分具有抗潰瘍活性,經研究表明[36],白及多糖成分對幽門結扎型、束縛水浸應激型潰瘍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實驗過程中給大鼠灌服1%的白及煎劑,平均每只灌喂量為1.5 mL,可以對鹽酸損傷所引起的胃黏膜有良好的保護作用,潰瘍抑制率達94.3%。

7.2.2 預防腸粘連 通過給家兔灌胃白及溶膠,實驗結果表明白及能對家兔手術后腸粘連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另有研究發現[37],白及膠對日本大耳白兔膽管成纖維細胞活性有抑制作用。

7.3 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38],白及乙醇浸液對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及人型結構桿菌都有抑制作用。通過白及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與其結構的關系發現,當化合物中含有甲氧基時,其抗菌作用會變弱,而對羥基芐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則增強。馬世宏等[39]將白及水提醇沉物與丹皮酚制成牙膏,用于防治口腔潰瘍、牙周炎、牙齦炎等口腔疾病,這與白及多糖有關。

7.4 抗腫瘤作用

白及提取物和白及膠均能用作血管栓塞劑,因其能有效切斷供給腫瘤的營養,對肝癌具有顯著的作用。鄭傳勝等[40]研究表明白及粉粒具有強大的持久性,是一種較理想的肝癌血管栓塞劑。白及提取物可能通過抑制腫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其受體的結合從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研究表明[41],通過二甲氨基偶氮苯(DAB)誘發大鼠肝癌,白及葡萄糖注射液能對肝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通過進一步研究其抗癌有效成分為白及塊莖中的多糖成分。

7.5 促進傷口愈合作用

小鼠皮膚器官培養法培養SD小鼠皮片的實驗結果表明,白及提取液可提前大鼠背部切割傷創面的愈合時間,同時還能提高創面細胞組織中的羥脯氨酸含量和蛋白質含量,并提高傷口巨噬細胞數量。這種促進傷口愈合作用主要與其含有多糖成分有關。白及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將白及膠作為外源性重組進行人表皮生長因子載體實驗,表明白及膠也能顯著促進傷口創面表皮細胞的合成,加速傷口愈合時間[42]。

7.6 其他作用

白及膠可制成白及代血漿,對動物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療效。同時,白及多糖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已得到高度關注,具有很好的美白護膚效果。白及甘露糖可用作吸收性局部止血藥,動物實驗表明,用藥后動物身體局部地區止血效果明顯[43]。

8 白及綜合利用與開發

8.1 白及原料極限成本預判

目前,我國白及經營模式仍以藥企與當地眾多中小農戶以土地及藥材種植的承包運營方式進行,供貨以野生白及為主。但受過度濫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野生白及產量急劇下降,供需矛盾日益擴大,白及產量難以滿足醫藥市場要求,因此價格一路飆升(見圖13)。

圖13 白及近年價格走勢圖

8.1.1 白及種植效益分析 白及種植成本=地租費+田間管理費(人工和機械)+農藥、肥料費+種苗成本。目前,種植戶多數以種苗生長3年采收(種苗培育1年,實為4年),種植1畝(1畝=666.67 m2)白及,3年成本約27 800元(地租費用約1800元,種苗成本約1000元,第1年田間管理費與農藥肥料費約8000元,第2、3年田間管理費與農藥肥料費年均約3000元)。若按第4年采收,種植成本比第3年采收僅多出2200元(增加地租費及田間管理費、農藥肥料費)。白及常為分株繁殖,按芽頭3倍增長推算,如苗期時白及芽頭為2個,生長1年后,白及地下塊莖約6個,第二年,地下塊莖約18個(實際約為8~12個),第三年,地下塊莖約54個(實際約為18~28個),白及種植四年后,白及地下塊莖能達162個(實際約為34~50個)。由于地下部分會過于擁擠,影響塊莖生長發育,使得種植4年后白及地下塊莖已趨于飽和,因此我們認為種植第4年(種苗培育1年,實為5年)為最佳采收期。按4年種植成本來推算,當白及畝產量(鮮重)為1000 kg時,成本價為30元·kg-1;畝產量為2000 kg時,成本價為15元·kg-1;畝產量為3000 kg時,成本價為10元·kg-1;畝產量為4000 kg時,成本價為7.5元·kg-1。通過初加工,平均4~5 kg白及鮮品能得1 kg白及干品,從目前白及產量規模計算,當白及鮮品畝產量在3000~5000 kg時,能獲得干品600~800 kg,此時白及干品成本能控制在30~50元·kg-1,利潤非??捎^。目前白及價格的虛高,主要是由于野生資源匱乏,人工栽培技術尚不成熟引起;從目前白及種植情況來看,隨著白及規?;斯し敝撑c培育技術的提高,價格將會理性下降。

據調查了解,當前市場上一般的白及種苗價格為1~1.5元/株,較好的白及種苗價格甚至在2元/株以上,因此白及種苗的高價格也成為制約白及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白及人工繁殖的規?;团嘤录夹g的發展,未來預計白及種苗會降至0.1~0.3元/株(甚至更低),1畝地的白及種苗成本約下降10 000元,即每畝地白及種苗成本費1000~2000元。按上述白及種植效益分析,理論上白及干品的極限成本可控制在20~30元·kg-1,可實現白及種植最大化收益。

8.2 白及飲片藥材初加工

白及提取物作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有效成分具有有效性、緩釋性、無刺激性、無毒性等優點,使其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4],可用于止血、咳血、吐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口腔潰瘍等癥狀,治療效果顯著。此外,白及還被制成各種中成藥,如云南白藥、白及顆粒、白及糖漿、白及飲片、快胃片、復方白及膏等。

8.3 白及膠提取及生物膠產品開發

白及膠是白及塊莖中經水提醇沉后所得的一種黏液質。主要成分為多糖,為高分子化合物,其主要結構由葡甘露聚糖和1分子葡萄糖組成的葡萄甘露聚糖,還結合了少量金屬離子。一般認為白及多糖相對分子質量在10~20萬左右,誤差來源于提取和純化方法的不同[45]。

白及膠傳統制備工藝為水提醇沉法,提取率較低且雜質較高。如何提高白及膠制備提取率和純度,成為了白及膠綜合利用開發的重點。張寒等[46]研究提出白及膠最佳工藝為以堿水pH=8.5為提取溶劑,三次提取固液比為1∶6∶5∶5,溫度為90 ℃,提取時間為2 h;提取液過LSA-21柱后進行鹽酸脫蛋白,然后加入0.5%的活性炭進行脫色;再用4倍量的乙醇沉淀,連沉3次,80%乙醇洗渣,多糖含量達80%以上。

除了在醫藥方面,白及膠在工業上也是應用廣泛,可作為高級香煙濾嘴的黏合劑、裱中國文物字畫的黏合劑、胃鏡檢查保護劑、美白面膜的添加劑等,還能作為化妝品天然植物添加劑[47]、水果保鮮膜、制備復方養陰生肌散等膜劑、助懸劑、乳化劑、膜劑的膜化材料。軍工方面,白及膠可制成止血繃帶,具有自黏性,止血抑菌效果明顯。

9 白及長產業鏈開發研究策略

9.1實現白及品種多元化

對誘導成功或變異的優良白及品系,可以重點對其塊莖部分進行化學成分測定與畝產量比較測定,從而挑選出優良性狀的白及品系,使其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使其有效化學成分含量也有所提升,具較強抗病蟲害性能。雜交育種,發揮雜交優勢,選取品種優良性狀通過交配集中一起,經過選擇和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可以有效提高白及的畝產量。此外,還可通過多倍體育種,通過細胞染色體組加倍獲得白及多倍體育種材料,用以選育符合市場需要的優良白及品種。

9.2 實現白及人工栽培規?;?/p>

白及價格的虛高主要與社會需求量、白及種植成本、人工栽培技術有關。若進行大田塊莖種植,可通過加強栽培技術提高種植效率,計劃性分配種植空間,防控病蟲害(根腐病、褐斑病、灰霉病、地老虎、金針蟲等),降低田間管理成本,以農家肥為主,合理控制種源費。若是白及組培種子種植,通過改善組培基質、提高白及苗萌發率與出苗時間,預期將白及苗組培的2年時間壓縮至1年,提高大田栽培技術,合理施肥,防控病蟲害,控制田間管理與肥料費。若進行大田種子種植,通過人工授粉,改良白及種質,提高種子萌發率,防控病蟲害,降低田間管理成本,肥料可適量添加適宜菌種與基質。

9.3綜合利用開發實現白及產品化

白及化合物多具有藥理活性,白及作為重要藥品的主要成分,從白及藥材初加工、白及膠產品的綜合開發、白及小分子代謝產物3個方面進行合理綜合開發,并積極構建和拓展白及藥用市場的流通渠道,加強綠色加工助劑及加工設備開發,提升加工裝備水平,兼顧規?;c分散加工業,充分考慮成本和能耗,從而實現白及產品多元化。

10 展望

白及是我國蘭科傳統中藥,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且無毒無副作用。但白及種子無胚乳,正常自然條件下萌發率低,而通過人工栽培,栽培面積少,生長周期長。因此醫藥市場仍主要以野生白及維持。近年受苛刻自然條件、人工過度濫挖、白及種質退化等影響,目前白及供應量難以滿足醫療市場的需求,白及資源匱乏成了制約白及產業發展的重大難題。因此,應保護白及種質資源、培育白及新品種、攻克栽培關鍵技術,有效合理綜合利用白及有效成分,從而實現白及資源長產業鏈開發。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03.

[2] 石晶,羅毅波,宋希強.我國白及市場調查與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0(8):48-51.

[3] 和志嬌,呂麗芬,楊麗云,等.白及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4):1081-1086.

[4] 李姣紅.白及營養特性與施肥效應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7.

[5] 石云平,李鋒,凌征柱,等.白及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技術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11):1408-1411.

[6] 田翠英,袁雄強.白及組織培養快繁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06(4):75-77.

[7] 宋進明.人工種子的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前景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3):42-44.

[8] 李偉平,田莎莎,魯光耀.利用人工種子技術快速繁殖白及[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22):3387-3390.

[9] 張美,周先建,胡平.四川省白及最佳栽培期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4):77-78.

[10] 張倫梅,熊云杰,譚林彩.白芨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1(24):5.

[11] 張秀玥,李明榮,張啟東,等.不同微肥施用量對白及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9(4):31-32.

[12] 黃永亮.元江縣野生白芨人工馴化栽培技術初探[J].林業規劃調查,2013,38(3):124-126.

[13] 張亦誠.白及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7(10):45.

[14] 韓學儉.白芨藥用及栽培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4(10):31-32.

[15] 李道濟.白及的采集與加工[J].中國中藥雜志,1990,15(11):29.

[16] Masae Y,Kato T,Bai L,et al.Methylated silbenoids fromBletill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1,30:2759-2760.

[17] Han G X,Wang L,Zhang W,et al.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Bletillastriata[J].Acad J Second Military Med Univ,2002,23:443-445.

[18] Tuchinda P,Udchachon J,Taylor W,et al.Benzylated phenanthrenes fromEulophinuda[J].Phytochemistry,1989,28:2463-2466.

[19] Bai L, Kato T, Yamaki M,et al.Blestrianol A,B and C.biphenanthrenes from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1,30:2733-2735.

[20] Lin Y L,Chen W P,Macabalang A D,et al.Dihydrophenrenes fromBletillaformosana[J].Chem Pharm Bull,2005,53:1111-1113.

[21] Kizu H,Kaneko E,Tomimori T,et al.Studies on Nepalese crude drugs.XXXVl.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anch aunle the roots of Dactylorhiza hatagirea D.Don[J].Chem Pharm Bull,1999,47:1618-1625.

[22] Bai L, Kato T, Yamaki M,et al.Blestrin A and B,bis(dihydrophenanthene)ethers fromBletit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0,29:1259-1260.

[23] Yamaki M,Bai L,Kato T,et al.Blespirol,a phenanthrene with a spirolactone ring from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3,33(6):1497-1498.

[24] Yamaki M,Bai L,Kato T,et al.Biphenanthrene ethers from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2,31(11):3985-3987.

[25] Masae Y,Kato T,Bai L,et al.Phenanthrene glucosides from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3,34(2):535-537.

[26] Yamaki M,Kato T,Bai L,et al.Methylated stilbenoids from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1,30(8):2759-2760.

[27] Bai L,Kato T,Inoue K,et al.Stilbenoids from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3,33(6):1481-1483.

[28] Feng J Q,Zhang R J,Zhao W M.Novel bibenzyl derivatives from the tubers ofBletillastriata[J].Helv Chim Acta,2008,91(3):520-525.

[29] Bai L, Kato T, Yamaki M,et al.Stilbenoids fromBletillastriata.Phytochemistry,1993,33:1481-1483.

[30] Yamaki M,Honda C,Kato T,et al.The steroids and triterpenoids fromBletillastriata[J].Nat Med,1997,51(5):493.

[31] Park J E,Woo K W,Choi S U,et al.Two new cytotoxic spirostane-steroidal saponins from the roots ofBletillastriata[J].Helv Chim Acta,2014,97(1):56-63.

[32] Saito N,Ku M,Tatsuzawa F,et al.Acylated cyanidin glycosides in the purple-red flowers of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95,40(5):1523-1529.

[33] Tatsuzawa F,Saito N,Shigihara A,et al.An acylated cyanidin 3,7-diglucoside in the bluish flowers ofBletillastriata[J].Jap Soc Hortic Sci,2010,79(2):215-220.

[34] 陳盈君,李宗徽,洪惠娟,等.臺灣白及(Bletillaformosana(Hayata)Schltr.)假球莖發育與成分分析[J].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匯報,2009(103):31-39.

[35] 呂小波, 黃春球, 武正才, 等. 白及多糖對胃潰瘍大鼠防治作用的實驗研究[J]. 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2,35(1): 30-32.

[36] Ke Y C,Zhao C J.Effects ofBletillastriataPolysaccharides on Ulcerative Colitis[J].China Pharmacy,2011,22:2132-2134.

[37] Huang Y,Sun Q H,Hu X J.Effects ofBletillastriatapolysaccharides on animal gastriculcer[J].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09,18:612-613.

[38] Takagi S,Yamaki M,Inoue K.Antimicrobial agents fromBletillastriata[J].Phytochemistry,1983,22(4):1011-1015.

[39] 馬世宏,金玲,王守香,等.中藥白及在牙膏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9,28(3):32-36.

[40] Zheng C S,Feng G,Zhou R,et al.New use ofBletillastriataas embolizing agent in the intervention treatment of hepatic carcinoma[J].China J Oncol,1996,18:305-307.

[41] Wu Z B,Ruan Y B.Electron-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effect during the indu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rats[J].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1978(2):121-122.

[42] Qiu H M,Zhang Y,Zhou Q Z,et al.Regulatory Effect ofBletillastriataPolysaccharide on Immune Function of Mice[J].China J Biologicals,2011,24:676-678.

[43] Sun R S, Chen X H, Cheng T M, et al. Some factors of Bltilla Striata in wound healing[J].Chinese Journal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03,7(29):3927-3929.

[44] 雷震,常明泉,陳黎,等.白及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13,16(8):1240-1242.

[45] 孫達峰,史勁松,張衛明,等.白及多糖膠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09(30):296-298.

[46] 張寒,郝保華,徐花榮,等.白及多糖的提取工藝的研究[J].陜西中醫,2007(28):223-225.

[47] 王軍,王春宏,任曉玲,等.白及膠的臨床運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4,24(9):556-557.

ResearchProgressinBletillastriataResourceandDevelopmentStrategyforLongIndustryChain

LIU Jinghong1,ZHOU Li1,ZHONG Xiaohong1,ZENG Jianguo1,2*

(1.NationalChineseMedicinalHerbs(Hunan)TechnologyCenter,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2.Hunan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forUtilizationofFunctionalIngredientsfromBotanicals,Changsha410128,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theBletillastriataa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important drug in the pharmaceutical market is in short supply. And the supply is still mainly wildB.striata, whileB.striatahas been listed in the state of endangere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seed germination rate ofB.striatawas quite low without endosperm under natural condition.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sources environment,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analysis aiming at promoting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mor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scale.

Bletillastriata;resources;industrial chain

*

曾建國,教授,研究方向:中藥資源與綜合利用;Tel:(0731)84673824,E-mail:zengjianguo@hunau.edu.cn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10.027

2017-02-20)

猜你喜歡
白及塊莖種苗
遮陰處理對白及塊莖產量和有效成分的影響
環境與植物激素對馬鈴薯塊莖休眠與萌發的影響研究
《園藝與種苗》征稿啟事
《園藝與種苗》征稿啟事
《園藝與種苗》征稿啟事
短期窖藏下馬鈴薯塊莖品質指標的變化趨勢
《園藝與種苗》征稿啟事
馬鞍型白及組培種莖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及通徑分析
白及國內研究利用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建議
都勻白及的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