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珠山上層文化積石冢研究

2017-11-24 07:40孫韻嵐
關鍵詞:石室文家遺存

田 野, 孫韻嵐, 于 盼

(1.遼寧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2.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數字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小珠山上層文化積石冢研究

田 野1, 孫韻嵐2, 于 盼1

(1.遼寧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2.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數字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中國學術界將建筑于山頭之上且有主次墓葬之分的石構墓葬群稱為積石冢。小珠山上層文化時期在遼東半島南部的積石冢遺存主要有四平山和東大山積石冢,其應是受遼西地區積石冢傳統影響所致。兩者雖建構規制相近,但因建造年代的早晚導致其等級上的明顯差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則應是山東半島地區同期文化北進的影響。

小珠山上層文化;積石冢;內涵

小珠山上層文化得名于長??h小珠山遺址上層遺存的發掘。這是一種發現于遼東半島地區以小珠山遺址第二層和郭家村遺址上層堆積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遺存,據小珠山、郭家村、三堂、洪子東等遺址揭露的地層關系及出土遺物C14測年數據分析,其年代距今約4 800~4 100年*張雪蓮,金英熙,賈笑冰.遼寧長海小珠山遺址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J].考古,2016(5):110-120.。目前,小珠山上層文化經過發掘且材料公開發表的積石冢遺存,主要有四平山與東大山兩個地點。

一、發現與研究概況

小珠山上層文化積石冢的發現與研究,最早可上溯至20世紀初。1909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發掘了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老鐵山積石冢,據《南滿洲調查報告》(1910年)所載*鳥居龍藏.南滿洲調查報告[M].東京:三友社出版株式會社,1910.,當時在旅順老鐵山調查并發掘了6座積石冢,同時獲得了一批陶片標本。次年,日本學者濱田耕作等再次對老鐵山一帶的積石冢進行了發掘,又清理了2~3座積石墓,出土的陶片中包括1片黑色蛋殼陶片和3片白陶鬹殘片。此后,發掘者在《旅順石冢發見土器の種類》(1930年)一文中根據發現的黑陶和白陶遺存,推測應是從山東或河北傳過來的殷商時代遺物*濱田耕作.旅順石冢發見土器的種類[J].人類學雜志,1930.。

20世紀30年代初,隨著山東城子崖遺址的發掘和以黑陶為主要特征的龍山文化的發現與命名,從而深化了人們對于中國早期黑陶遺存的認識。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日本學者梅原末治對遼東半島史前積石冢出土的黑陶遺存進行了重新研究,認為其年代要早于商周,應與山東龍山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濱田耕作.旅順石冢發見土器的種類[J].人類學雜志,1930.。為了進一步考察遼東半島積石冢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日本學術振興會委托梅原末治組織和制定了遼東地區史前遺址和墓地的調查及發掘計劃,于1941、1942年先后進行了三次發掘。第一次是1941年春季發掘的大長山島的上馬石貝丘遺址。之后,由時任旅順博物館館長的森修主持,對旅順老鐵山至甘井子營城子一線面臨渤海丘陵地帶分布的積石冢展開了調查,繪制出了詳細的積石冢分布圖。在此基礎上,1941年8月31日~9月15日,由日本學者八幡一郎、森修、澄田正一等主持,對四平山積石冢實施了發掘,是為第二次發掘。次年10月,八幡一郎、澄田正一等又對位于四平山南麓東側、營城子文家屯以北的東大山積石冢進行了發掘,即第三次發掘。經調查得知,文家屯遺址北側和西側的東葫蘆山、東大山、張牧后山一帶,分布有多處積石冢群。上述每一處積石冢,均可以俯視文家屯遺址。其中,東葫蘆山至少分布有16座積石冢、東大山至少分布有6座積石冢、張牧后山分布的積石冢有20座。同年10月,基于分布在東大山山頂上的積石冢保存狀況較好,同時還考慮到與文家屯遺址的關系,八幡一郎和澄田正一等對位于大連市營城子的文家屯遺址和東大山積石冢進行了為期10天的發掘。上述發掘成果分別刊于《1941年四平山積石冢的調查》*澄田正一,秋山進午,岡村秀典.1941年四平山積石墓的調查[C]∥考古學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410-422《文家屯——遼東先史遺跡發掘調查報告書》*遼東先史遺跡發掘報告書刑行會.文家屯——遼東先史遺跡發掘調查報告書[M].京都:真陽社,2002.《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冢の研究》*澄田正一,小野山節,宮本一夫.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會社,2008:22.等文獻。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學者對老鐵山、四平山、東大山等地積石冢中出土的遺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并借此初步建立了遼東半島地區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佟柱臣.東北原始文化的分布與分期[J].考古,1961(10):557-566.。1979年,當年參加遼東半島南端積石冢調查和發掘的澄田正一在《遼東半島の先史遺跡》一文中,對旅順老鐵山、甘井子四平山積石冢的發現和發掘情況進行了報道*澄田正一.遼東半島の先史遺跡.橿原考古學研究所論集(4)[C].東京:吉川弘文館,1979.。此后,部分學者再次對遼東半島南端的積石冢遺存的分布位置及以四平山積石冢為代表的該類遺存中出土遺物進行了調查與研究*陳連旭.旅順老鐵山積石墓[J].考古,1978(2):80-85.*郭大順,馬沙.以遼河流域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J].考古學報.1985(4):417-444.。1997年,澄田正一等進一步對四平山積石冢的早年調查、分布情況、墓葬構造、出土遺物等問題進行了報道,同時指出,四平山積石墓的年代接近于龍山時代早期,其來源應是遼西紅山文化積石冢南向傳播的結果*澄田正一.遼東半島の先史遺跡——老鐵山と四平山[C]∥愛知學院大學文學部紀要(20).名古屋:愛知學院大學,1997.。

二、四平山積石冢

四平山遺址是小珠山上層文化的積石冢群遺址*澄田正一,小野山節,宮本一夫. 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會社,2008:22-68.。這是目前在遼東半島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史前積石冢群遺址。

四平山位于遼東半島南端大連市甘井子區營城子鎮伸入渤海的黃龍尾半島中部,該山由南、北兩座山峰構成主脈,最高峰海拔192m。在連接兩峰的主脈及向西延伸的支脈上,均發現成列分布的積石冢遺存。在山脈南麓東側的東大山及其相連的東胡蘆山和張牧后山山脊上,也發現有數十座積石冢成列分布,二者共同構成了一組規模龐大的積石冢群。

四平山積石冢的分布特點和規律是沿連接南北峰的主脈和西延支脈正脊成列分布,由于受到山脊地形和地勢的限制,只能容納下單列,因此呈現出條狀分布態勢。當年日本學者森修把在四平山調查到的60座積石墓葬基本上都做了統一編號,其中,多為單列相連的成組墓葬,在2008年公開發表的題名為《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冢の研究》的發掘報告中稱“單列多室墓”,也有部分單體墓葬,發掘報告中稱“單獨墓”*澄田正一,小野山節,宮本一夫.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會社,2008:207-209.。

據發掘報告,四平山發現的積石墓葬的具體編號排列方式分為四個單元:首先以位于南北走向主脈南端的積石墓為起點,向北依次編列為1~10號,是為A單元。其次以南峰頂部的積石大墓為11號墓,以此為起點把沿南峰北麓西延支脈分布的一列,由東而西依次編列為11~31號,是為B單元。再次是回到主脈,把沿北峰南麓主脊向北越過峰頂延伸到北麓主脊的一列,由南而北依次編列為32~42號,是為C單元,其中包括位于北峰頂部的36號大墓。最后是把沿北峰南麓西延支脈分布的一列,由東而西依次編為43~60號,是為D單元,其中包括位于山丘頂部的49、60號兩座大墓(見圖1)。

圖1 四平山積石冢位置分布圖*澄田正一,小野山節,宮本一夫.遼東半島四平山積石冢の研究[M].京都:柳原出版株式會社,2008.

四平山積石冢的分布,從支脈到主脈、從山麓到山頂,墓葬的規模逐漸大型化,即位于山峰頂部的墓葬均為中心大墓。1941年發掘的是位于最高峰北峰主脈上的M32、M35、M36、M38、M39和M37,共6座。除了M37為單獨墓,其余5座均為單列多室墓。其中,位于四平山主峰山頂的M36規模最大,由不同時期出現的22個石室組成,每個石室代表一座仰身單人直肢墓葬,其中的P石室,位于整個墓地的最高點。發掘者認為,像這樣以山頂為中心沿脊線排列的各積石墓以及各石室之間,似乎存在著以氏族為單位的血緣關系。

發掘材料表明,四平山積石冢的建筑結構屬于地上建筑。其建筑工藝流程大體是:在山脊斜坡上挖掉部分坡土,形成平整的地面,其上砌筑方形或長方形石室,里面即為墓室,外面則為方形墳丘。墓室頂部,以長方形石板數塊覆蓋,其上再覆以積石。發掘時未見使用棺槨等木質葬具跡象。

從建筑程序上觀察,每列墓葬都是從一座單墓開始陸續建成的,最終形成了集群規模的單列多室墓。每列多室墓的起點,都是位于山頂的中心位置,所有多室墓的建造,都是圍繞一座中心墓室展開的。由于不斷地在原有墓室之側追加石構墓室,從而形成了一座座沿著山脊線連續排列的積石墓列(見圖2)。發掘報告的編寫者認為,四平山的單列多室墓中埋葬的死者之間存在前后相繼的序列關系,而單室墓則意味著這種關系的中斷。單列多室墓葬的連續依次埋葬依據的應當就是以血緣關系作為親族結構的基本原則,這種連續的埋葬習俗正是一個單位在社群中穩定存續狀態的體現,而那些單獨墓葬的出現則意味著血緣譜系僅在一代人之后就斷絕了。

圖2 四平山M35平、剖面圖

四平山積石冢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主要有陶器、玉器和石器。其中以陶器為大宗。1941年發掘的6座積石冢的18個墓室中出土的陶器數量多達311件。其中,紅褐陶的數量為184件,接近總數的60%,其余為黑陶,約占40%。這種情況說明,以四平山積石冢為代表的小珠山上層文化,盡管受到來自山東半島龍山文化的強烈影響,但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遼東地區土著文化因素。發掘者注意到,四平山積石冢出土的龍山文化風格黑陶,器形和紋飾符合山東龍山文化早期階段的特征,據此推測四平山墓葬的年代接近龍山文化早期。

出土的玉器有牙璧、玉環、玉斧、玉錛、雕刻形器等。其中以牙璧的數量最多,共有9件,出土時大多置于人骨的胸部。且器孔的一側留有磨損痕,發掘者認為這種玉器是掛在頸上的裝飾品。此外,在37號墓中還出土2件殘留有切割痕跡的玉材邊角余料。發掘者根據37號墓出土的玉料,結合四平山所在的遼東半島為岫玉產地的背景,認為四平山積石冢出土玉器很可能是本土制造。

三、東大山積石冢

東大山積石冢分布于黃龍尾半島東部東大山頂部山梁之上。該地點西距四平山積石冢約2 km,東側300 m處為東葫蘆山積石冢,南側200 m處為王牧后山積石冢,東南距文家屯遺址不足500 m。這幾處積石冢,共同構成了黃龍尾半島中東部的一組規模龐大的積石冢群落(見圖3)。

圖3 東大山積石冢群分布平面圖*欒豐實,論遼西和遼東南部史前時期的程石冢[C]∥紅山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57.

經調查得知,文家屯遺址北側和西側的東葫蘆山、東大山(海拔134.7米)、張牧后山頂,順山脊延伸走向呈條狀分布有大片積石冢。其中,分布于東葫蘆山的積石冢至少有16座、分布于東大山的至少有6座、分布于張牧后山的有20座。在每一個積石冢遺址點,都可以俯視文家屯遺址。積石冢群的東面是連接雙砣子半島的牧城灣海濱,西面可望見黃龍尾半島最高峰四平山。

據發掘報告*遼東先史遺跡發掘報告書刊行會.文家屯——遼東先史遺跡發掘調查報告書[M].京都:真陽社,2002.,東大山五號積石冢的冢體由中心冢和延長部分兩個部分組成。中心冢平面近于正方形,東西、南北邊長各約13 m。西邊北側和東邊有較為明顯的凹缺,南、北兩邊較為規整。延長部分整體呈不規則舌狀,西邊與中心冢體的東邊相連,向東延伸長度約12 m。整個冢體東西長約25.7 m。冢內殘存石構墓葬3座。分別編號為M1~M3。其中,M1、M2分布于中心冢的東側和北側,呈南北向,M3分布于延長部分的西南側,呈東西向。這3座墓葬在冢內的位置均偏離中心,發掘者推測中心冢還應存在其他石室墓葬,而延長部分當初應有多個墓室。按中心冢與延伸部分的前后關系而言,1號石室墓與2號石室墓較早,3號石室墓較晚。構筑墓葬所用建材均為石灰巖。

1號石室墓只有一小部分被盜,墓室系在基巖上壘砌石板構成,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西壁長3 m,東壁長2.7 m,北壁和南壁寬0.9 m。葬式為直肢葬,頭南腳北,墓主人為30歲左右成人。墓內發現的遺物包括具有龍山文化風格的磨光黑陶杯、陶罐、紡輪、骨管珠和石鏃等。同時還出土有野雞、野兔和鹿的骨骸。

2號石室墓的建筑方法、形制與1號石室墓相同,南北長2.6 m,北壁寬1.5 m,南壁寬1.4 m。相比1號石室墓,石室長度相同,東西幅度寬。墓主人為成年女性,墓內出土的遺物主要有泥質陶杯、陶鬶、陶罐和盤、豆類陶器多件,同時還出土玉斧、玉珠各1件。

3號石室墓上部積石呈龜甲形狀,石室平面呈長方形。東壁寬1.2 m、西壁寬1.6 m、南壁長4.5 m、北壁長4.6米 m,深約1 m。屬于3座石構墓葬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內葬一30歲左右成人,性別不詳。在人骨周圍出土數量較為豐富的一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其中,出土的玉器約有5件,包括玉牙壁、玉斧、玉飾片各1件,玉環2件。出土的陶器包括筒形罐、泥質黑陶杯、陶豆、陶器蓋等。

2號墓有大小赤螺4件,3號墓有文蛤 2件,圓角貝14件。

發掘者注意到,東大山積石冢所在的海拔135 m的東大山丘頂,南距文家屯遺址的直線距離只有500 m。冢內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同時還含有部分較為精致的黑陶制品。1號墓和3號墓出土的紅褐色陶器和豆形黑陶制品,在文家屯遺址C區和B區,均有相同發現。1號墓出土的石鏃,相當于文家屯遺址出土石鏃中的第2類,應是在文家屯遺址制作的遺物。3號墓出土的玉環,與文家屯A區第二層堆積發現的玉環質地和形制相同,均為岫巖玉制品。2號墓出土的赤螺、3號墓出土的文蛤,在文家屯遺址也有相同發現,應屬于附近海濱采集后的有意識陪葬。

四、結 語

所謂積石冢,是指那種建在山上、頂部置有積石或封石、具有明顯祭祀功能的集群式特殊墓葬。據《爾雅·釋山》,在古代漢語中,冢的本義是指山頂。訓大、訓高。引申為高而大的墳墓。目前在遼海地區的遼西與遼東一帶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構墓葬,均為建在山頭之上、以積石封頂帶有明顯祭祀性質的墓葬群。

從遼西地區積石冢遺存與聚落遺址的發掘情況上觀察,遼東半島地區的積石冢遺存應受遼西地區積石冢傳統影響所致。東大山積石冢遺存與山下的文家屯聚落遺址,應屬同一社群的墓地和住地。而未發掘的東葫蘆山積石冢和張牧后山積石冢,也都應該與文家屯遺址有關。東大山積石冢距聚落遺址偏近,與遼西地區積石冢遠離居住址有著明顯的不同。相形之下,四平山積石冢距同期聚落遺址的距離則要遠得多。從建筑規制角度觀察,東大山積石冢與四平山積石冢都呈現出多墓單列相連,沿山脊呈條狀分布態勢。就墓葬個體而言,四平山積石冢的單體墓室多呈較為規整的矩形,而東大山的單體墓室則表現出明顯的不規則性。從隨葬遺物角度觀察,四平山積石冢出土的陶器,磨光黑陶和鬹、盉等三足禮器的數量比例明顯大于東大山的同類器物,且出土玉器的總體規格也明顯高于東大山。

上述現象表明,四平山積石冢遺存的建造年代應早于東大山。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遼西地區的積石冢傳統日益式微,兩處遺存表現的建造規制也發生了變化,雖然兩者屬于同類文化遺存,但應存在著等級及規制上的明顯差異,其內涵也應不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應是山東半島地區乃至中原地區同期文化北進的影響。

〔責任編輯:徐昭峰〕

StudyonthedolmenofupperXiaozhushanculture

Tian Ye1, Sun Yunlan2, Yu Pan1

(1.SchoolofHistoricalCultureandTourism,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81,China;2.SchoolofArts,DalianNeusoftInformationInstitute,Dalian116000,China)

China academia called tombs built on mountain and with main points Cairn product. Xiaozhushan upper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product is within the southern Liaodong Peninsula, which remains the four main peaks and Dongdashan dolmen.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regulations is similar, the time of the construction leads t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ir grades.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north Shandong peninsula.

Upper Xiaozhushan culture;dolmen; connotatio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6140

2017-02-1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古代的中國認同與中華民族形成研究”(15ZDb027);遼寧省教育廳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遼海地區史前石構墓葬研究”(ZJ2015035);遼寧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遼??脊艑嵺`教育基地項目(10165201502);遼寧省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聯合培養‘紅山文化研究’研究生項目”(2016[70]號);“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協同創新中心”項目

田 野(1980- ),男,內蒙古赤峰人,遼寧師范大學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遼海文明史研究;孫韻嵐(1989- ),女,遼寧大連人,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藝術史學研究。

K21

A

1000-1751(2017)06-0140-05

猜你喜歡
石室文家遺存
從佛教文化遺存看天水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
津巴布韋學生中的漢語熱
石室花開隊
遼代契丹貴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遺存和祭祀遺存初探
變味的母愛
入唐百濟遺民流向與連云港封土石室墓
日本列島封土石室墓的展開與連云港石室墓
我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封土石室墓
貴州有的唐代遺存
參觀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感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