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平衡性分析

2017-12-04 07:18文/李
傳媒 2017年22期
關鍵詞:藝術性真實性受眾

文/李 莉

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平衡性分析

文/李 莉

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不僅能夠對新聞事實進行全面、客觀呈現,而且能夠為受眾提供愉悅的審美體驗,用獨特的藝術表現服務于新聞事實。但在“眼球經濟”時代,許多新聞攝影記者為了博取名利,通過擺拍、補拍和后期篡改等手段制作新聞“照騙”,產生了不良影響。例如,在2015年、2016年的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荷賽)中,都出現了因擺拍等原因被撤銷獎項的事情??梢?,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真實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失衡問題更為嚴重。對此,面對信息傳播環境和受眾審美習慣的變化,新聞攝影需要實現真實性、人文性和藝術性的重構,追求新聞真實與審美價值的協調統一。

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新變化

隨著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攝影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在現代媒體技術的推動下,逐漸出現了新變化。

新聞攝影真實性需求的凸顯。在以往的新聞實踐中,許多虛假新聞攝影作品對受眾帶來了心理傷害,也對新聞媒體的聲譽造成了負面影響。新媒體的崛起使新聞真實性的適用范圍得到了全面拓展,越來越多的受眾和媒體開始將輿論的焦點放在新聞的真實性上。因此,真實性原則成為這一時期評判新聞攝影作品和新聞報道質量的重要依據。

新聞攝影人文性訴求的強化。在全媒體時代,人文性已經成為新聞攝影作品的核心構成要素,并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攝影作品內容的人文性,強化新聞的主觀性;另一方面,貼近受眾生活的新聞攝影作品越來越多,并贏得了受眾的廣泛認可。在這種情況下,學界也開始將重點轉向對新聞倫理和新聞工作者基本素質的研究,強調民生新聞攝影的地位與價值。而那些虛假的、有違新聞倫理的攝影作品受到了學界和業界的強烈譴責。

新聞攝影藝術性的重構。全媒體時代,受眾對新聞作品的審美需求日益多元化,這就促使新聞攝影逐漸細化,并衍生出許多新形式。尤其是在新媒體的助力下,新聞攝影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轉變,新聞攝影的藝術性重構成為可能。藝術性重構后的新聞攝影作品,不再是純粹的紀實手段和現場佐證,而是多了一些時代內涵和藝術氣息,并在不斷發展中呈現出其深度性。近年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越來越看重作品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強調紀實與藝術的平衡,如2016年的《牛市》《圣誕工廠》,2017年的《遠離喧囂》《拯救之島》等都是如此。

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失衡的表現

全媒體時代,許多新聞攝影記者因為過于追求藝術性而造成新聞失真,引發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沖突。

擺拍造假。當前,在新聞攝影創作中,擺拍造假幾乎成為一個行業的潛規則,許多攝影記者在新聞現場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真實紀錄事件全貌,而是考慮如何擺拍才能達到預期的視覺效果,完全忽略了對新聞內在價值的挖掘,使新聞攝影作品喪失了原本的意義。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而且還欺騙了廣大受眾的感情,不利于新聞攝影的健康發展。在2015年,第58屆世界新聞攝影獎(荷賽)評委會就以涉嫌欺騙擺拍為理由,撤回了意大利攝影師特羅伊洛的攝影作品《歐洲黑暗之心》的獎項。

事后補拍。新聞事件的發生具有不可預知性和不可逆性,許多情況下,新聞攝影記者都無法第一時間拍到需要的新聞影像,造成新聞價值大打折扣。此時,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有的攝影記者會利用現代化媒體技術進行情景還原,通過鏡頭補拍來完成對新聞素材的獲取。但是,許多記者在完成作品后不會進行專門的說明,這就給受眾帶來了一種假象,屬于變相的虛假新聞。

P S修改。為了豐富新聞攝影作品的信息量,許多攝影記者會利用P S技術對圖片進行拼接、刪減或美化處理,以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但這種后期修改也是一種變相欺騙,是對受眾不負責任的態度。人為美化處理后的圖片,其藝術性會掩蓋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造成受眾視覺點的偏移,不利于正面信息的順利傳達。

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平衡性架構

在某種程度上,在新聞攝影創作實踐中,對藝術性的重構是為了凸顯新聞真實性,如果本末倒置地將藝術性放在首位,那么,將使新聞攝影作品失去原有的價值。只有實現兩者的平衡,才能全面提升新聞攝影作品的質量,發揮其積極作用。

正面價值之美:傳播正能量,放大正面情緒。在全媒體時代,受眾在各類信息的狂轟濫炸下,開始對那些負面的、虛假的信息產生逆反心理。盡管受眾感知美的能力存在差異性,但每個受眾都會用心去感知和尋求生活中的美,這也是為什么那些真實的、藝術的攝影作品更容易贏得受眾青睞,而那些虛假的、丑陋的很容易被大眾遺棄的原因。

2016年,廣西新聞攝影獎一等獎是由《桂林日報》提供的“夫妻攜手96年 雙雙過百歲”組圖。這組圖講述了廣西桂林市韋啟壽和韋八嫂這對百歲夫婦在近一個世紀的歲月里,相敬如賓、和睦美滿的愛情故事。其中,有一張二老手拉手去散步時對手部的特寫鏡頭,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凸顯了愛情的美好,實現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受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新聞攝影作品只有不斷去發現和傳遞正能量,放大正面情緒,才能提高新聞的接受度和傳播力。

新聞真實之美:引發情感反應,彰顯獨特魅力。那些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新聞價值的攝影作品,很容易引發受眾的強烈情感反應,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進而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有些新聞攝影作品,雖然只有簡單的畫面構圖,但在新聞真實的感染下,受眾一眼就可以領會到作品背后的核心內涵,不僅可以感知到作品的真實美,而且能夠感知到作品的人文美。例如,2017年荷賽獎日常生活類單幅二等獎《汗水鑄就中國夢》,描述了4名體操學生進行腳趾壓力訓練的故事,無論是色彩還是構圖都非常簡潔。圖片雖然簡潔,卻告訴我們,這些孩子用自己的汗水去鑄就自己的夢,而千千萬萬這樣的夢匯聚到一起就是偉大的“中國夢”。這很容易引起受眾的強烈情感反應,引發他們的人生感悟。這種真實美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和藝術魅力,逐漸成為全媒體時代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真實美才能讓受眾深刻體驗新聞攝影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價值,進而全面增強新聞傳播的實效性。

形式和諧之美:注重要素搭配,增強審美感知。正因為新聞攝影的可視性和藝術性優勢,使其成為全媒體時代最有效的傳播載體之一。而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新聞攝影更加注重色彩、構圖、布局等要素的搭配,能夠形成和諧之美,在全面挖掘新聞獨特性的基礎上,達到增強受眾審美感知的目的。例如,2017年荷賽獎體育類單幅二等獎《飛身救球》,其多元的色彩、對稱的布局形成了一種極具沖擊力的和諧美,讓受眾充分體驗到了網球運動的魅力。這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受眾的閱讀欲望,而且能夠增強受眾的審美感知能力,既抓住了受眾的眼球,又抓住了受眾心靈,達到了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平衡,并借彼此的優勢凸顯了自身的特點。

結語

新聞攝影屬于新聞范疇,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才能探究新聞攝影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平衡問題。在新聞報道中,堅持真實性原則無疑是新聞攝影藝術性重構的根本前提。新聞拍攝者要以真實性為前提,采取最合理的藝術手法進行拍攝,對新聞事件進行最恰當的詮釋,而不能擺拍造假。同時,攝影記者還要通過對內容、形式的整體把握,架構新聞攝影作品的正面價值之美、新聞真實之美和形式和諧之美,以增強新聞傳播的效果。

作者單位 上饒師范學院

猜你喜歡
藝術性真實性受眾
論三維動畫特效數字模擬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追求真實性永遠是記者的基本準則
融思想性新聞性藝術性為一體 “文編”+“美編”思維碰撞創出優秀漫畫作品
論鋼琴作品中藝術性與花滑技術性的融合方式與途徑
韓劇迷受眾心理解讀——以《來自星星的你》為例
雕塑真實性的探討
對《湘江之戰》中幾個歷史問題真實性的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