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臉:流行于丹巴藏區的鄉村藝術

2017-12-25 03:14楊全富
中國西部 2017年12期
關鍵詞:劇種表演者小品

文·圖 楊全富

畫臉:流行于丹巴藏區的鄉村藝術

文·圖 楊全富

畫臉表演

在丹巴縣嘉絨藏族聚居區的岳扎鄉納頂村,有一種地方特有的劇種,其表演形式有東北二人轉的影子,然而又不完全等同于二人轉,表演者在表演前要將整個面孔涂上顏色,穿著自制的衣服,戴著自制的首飾等,在田間地頭開始表演。因為表演者都要將自己的面孔涂上不同的色彩,從而掩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就連鄉鄰也不知表演者為誰,所以在表演中語言可以隨心所欲,極具詼諧幽默,嘉絨語稱這種表演形式為“大唷呷勒”或“術術呷布”,意為“互相追逐”。因為所有的演員在上場時都要將面孔涂成顏色,因此也俗稱其為“畫臉”。表演場地不限,表演時間為每一年春節期間或者重大的喜慶節日,表演人數不限,可以為單人表演,可以是雙人表演,也可以是多人表演。

地方特色畫臉表演是一碗原汁原味的農家飯

近日,筆者深入該劇種的發源地納頂村,走訪了許多畫臉表演藝人,通過幾日的調查了解,該劇種在我的腦海里逐漸形成了一個大體的輪廓。首先從該劇種的起源說起,目前在納頂村有著兩種不同的起源版本,一種版本說,該劇種起源于兩千年前,嚴格意義來講,應該是源自某部佛教經典里的一則故事。相傳在兩千年前,嘉絨大地上邪魔鬼怪嘯聚于山林之間,趁著茫茫夜色,驅趕著成了精的動物來到村寨里,強行擄走家中的小孩,在山洞里召開人肉宴,當地民眾苦不堪言,有些人只好背井離鄉,一時間嘉絨大地赤地千里。有一年,一位得道高僧路經此處,看著眼前荒草萋萋、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后,決定幫助人們驅趕惡魔,這位高僧知道在一部佛教經典里,有著“情景驅魔”的記載,遂決定效尤而行。高僧讓幾位表演者潛藏于密林深處,以鍋底灰將整個臉面涂成黑色,穿著奇裝異服,其余的寨民們則圍成圈,站在空地里。當天色漸漸暗下來的時候,一大批惡魔傾巢而出,慢慢的向寨民們圍攏過來。就在這時候,在空曠的田野里,鼓聲驟然響起,這群惡魔被忽然而至的鼓聲嚇得魂飛魄散,然而他們心有不甘,決定繼續蹲守,看看人類究竟想要干什么。此時,從樹林中走出表演者,看著黝黑的面孔,鬼怪們感覺仿佛是天神下凡,在空地里,表演者極具幽默的語言、滑稽的動作吸引了眾多觀眾,人群里不時發出震天的笑聲,邪魔鬼怪們仿佛感覺到自己即將大禍臨頭,紛紛抱頭鼠竄,一直走到聽不見笑聲、聽不見鼓點的地方才敢停下腳步,從此以后,再也不敢踏入嘉絨大地一步。為此,這種表演就一直延續下來,不過從夜晚的演出逐漸轉化為白天的演出。

另一種版本說,該劇種起源于東女王統治時期,具體年代不詳,不過應該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當時,每一年的春節,在東女國王宮門前都會跳起歡樂的鍋莊舞,然而因為節目太過單一,在每次看表演時,女王直皺眉頭,大臣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紛紛出謀劃策,讓屬民們將各種舞蹈搬上舞臺來。然而不管表演什么節目,依然討不了女王的歡喜。有一年春節,大臣們照例簇擁著女王來到王宮前的廣場上,觀看節目表演,鍋莊舞一曲接著一曲,女王的眉頭更加地緊鎖起來,后來,干脆閉上了眼。就在這時候,來自納頂的女王娃子(傭人)夫婦因為家中丟失一件衣物而發生了爭吵,女人操起一根木棒,丈夫看見后,只得抱頭鼠竄,在跑的過程中丟了鞋,散了發辮,頭上也挨了幾棍子,衣服也被扯破了,就這樣一路追一路打,最后跑到表演場地里,然而妻子依然不依不饒,丈夫為了那一點面子,據理力爭,妻子更是火冒三丈,出言不遜,引得全場觀眾捧腹大笑。女王趕緊睜開眼,跟著大臣們一起觀看兩人的爭吵,看到高興處,也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在大臣中,有一位來自來自納頂的大臣忽然間發現,這無厘頭的表演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表演形式,回到村寨里,他讓自己的子民們將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提煉出來,凝練成一幕幕滑稽幽默的故事,為了保護隱私權,他們允許表演者以鍋煙底涂抹臉面,在演出中才能無所顧忌的演出。這一劇種就這樣流傳下來,一直至今。

鍋莊舞表演

其實,對于這種畫臉的劇種,我以為,它最初應該來源于地頭文化,古時候的嘉絨農村,文化生活異常貧乏,在歷史的長河中,原住民主要依靠放牧及種地為生,在一起勞作時,男人和女人之間常常會開玩笑,一般無所避諱。加之橫斷山脈腹地的冬季十分漫長,人們除了短暫的在地里勞動之余,大多數都圍坐在鍋莊房內燒火取暖,這時候,都要磨一下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佐料。為此人們將這些內容收集起來,自己進行編撰,在田間地頭,隨意選擇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上演一出,畫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翻跟斗、摔打、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吼上幾嗓子都是一種生活的發泄,一種隨意。因此,據當地老人們講,解放前的畫臉里就有很多以情愛為主的小品,演員們因為臉上涂了厚厚的鍋煙灰,以無人知曉其是誰,因此在表演臺上可以口無遮攔率性而為。甚至有人說,畫臉這種小品就是一頓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農家飯,是丹巴嘉絨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畫臉沒有了關于情愛的話題,畫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畫臉了。

上納頂村畫臉表演家扎西大爺告訴筆者,畫臉這種小品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演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一種是一人表演,有點單口相聲的味道,在演出中配以歌唱、舞蹈等。當地人俗稱其為“一張臉”,全場演出時絕無樂器;最后一種就是群口演繹,幾個人一前一后的進場,在表演中你一言我一句,不同的段子讓人忍俊不禁。在畫臉中,要具備三功,其中第一功為說,說就是語言關,多采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第二功為“扮”,主要指扮演人物的形象時要形神具備,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在演出中,講究“一人一角,突出形象”“一人多角,極具傳神”;而第三功為“舞”,這也是在畫臉中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要做到別具一格,扭頭、甩手、走步等都很有特色,尤其走步,包括斜跨、矮子步、跳躍、彈腿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解放后,人們表演逐漸剔除了過去的那種浪、俗、媚、葷等低級趣味的東西,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情調融入到畫臉中,特別是近幾年內,將一些流行的網絡語言等也已揉進畫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小品形式,表演形式與說唱功夫也更加豐富了。畫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丹巴納頂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在說唱等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女串男裝等都有所增加,更增添了其趣味性。

源于生活畫臉表演深受藏區人民喜愛

在采訪的這段時間里,恰巧遇到該村進行十九大宣講活動,村民們為了表達對祖國的祝福,遂決定在宣講會后舉行文藝演出活動,節目中就包括有當地特有的小品《畫臉》表演。同行的岳扎鄉黨委書記羅興進告訴筆者,畫臉表演節目一般分為六段、十二段、十八段、二十四段,今天因為時間關系,準備演繹六段,在表演中,每段都要擊鼓迎送,言語臨場自由發揮,試比才藝自由發揮,有時可演上一天不休息,充分展示出當地群眾熱愛生活、聰明智慧、喜樂文化的精神風貌。

初冬的陽光柔柔地灑在納頂山大草坪上,站在草坪里,極目遠望,就可以看到眼前巍然聳立的墨爾多神山,神山以特有的姿態俯視著四圍的所有山峰,山頂上的積雪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道道金光,仿佛是佛祖頭上的那輪佛光熠熠生輝。十時左右,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扶老攜幼的來到大草坪上,十九大宣講活動結束后,文藝匯演正式開始,幾曲原生態鍋莊舞后,期待已久的小品《畫臉》在激越的鼓點聲中拉開演出的帷幕。

畫臉表演

在場地的邊沿,幾位樂手抬著皮鼓,拿著鐃鈸,找到一處平坦的高地,圍坐在一起,鼓手揮舞鼓槌使勁的敲擊著鼓面,咚咚咚的鼓點聲猶如滾滾驚雷忽然間響徹全場,其中夾雜著鐃鈸余音裊裊的鏘鏘聲,一時間,一首打擊樂器快速地演奏出來。一通鼓罷,停頓稍許時間后,激越的鼓點再次敲響,人們紛紛站立起來,向四面的山坡瞭望,仿佛在尋覓著什么似的,忽然間,有人大叫起來“在那里、在那里”。順著他們的指點,筆者看到在遠處的山林邊,一位穿著嘉絨藏族服裝的男孩從林帶后鉆了出來,后面緊跟著一位嘉絨藏族婦女,一會兒功夫,他們來到場地中,鼓手們也停下手中的鼓槌,鴉雀無聲地看著兩位演員走進場地中央。飾演男主角的以黑色的鍋煙底粉末敷面,一對白眼和一排白色的牙齒仿佛更加的顯眼,一閉一合間盡顯小品的喜劇特色。男演員看到場地邊沿的標語,從十九大演講會說起,責怪妻子從早就開始化妝,耽誤了許多時間,因此沒有趕上十九大的宣講。女演員裝出很生氣的樣子,反而責怪丈夫的一再催促,將本來嬌美的面容都畫得失真,兩人一問一答,時而眉開眼笑,時而怒目圓睜,再配以夸張的肢體語言,有時候還要唱上幾段悠揚的山歌,滑稽的表演引得全場觀眾哄然大笑。兩位演員圍繞場地邊說邊演,有時候還要與場地外的人們互動交流一下,或者直接拉上幾位觀眾,在場地中跳起一種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舞蹈,腳步踉踉蹌蹌,唱著一首只有調子,話語不甚清楚明了的歌曲,或作匍匐狀,或作跳躍狀,或作滾動狀,讓人忍俊不禁。當說唱到一定的時候,在人墻中尋一處缺口,急急而去。這時,場地邊沿的鼓點忽然敲響,歡送演出者走出場外。待人們安靜下來后,鼓點再次敲響,起初如春雷般沉悶的敲響,后來,鼓點更加的密集,仿佛有千百匹駿馬從草原上奔馳而過,其中夾雜著鐃鈸尖銳的金屬聲,演繹著一場戰爭的情景。此時,人們再次四面張望,就在山的這邊,一座廢墟后,一位老者頭上纏著紅頭繩,背著一把自制的弦胡(胡身為一根木棍,胡底為一個膠瓶,弓弦為幾根麻繩)胸前懸掛著由兩個塑料瓶制作的望遠鏡模型,邁著大步向場地中央走來。老人面孔也涂上鍋底灰,嘴唇涂抹上紅色的顏料,起初埋著頭,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忽然間,老人激動起來,仰天長嘆,自言自語起來。原來老人演繹的是一個患有老年癡呆的老人,心底深處因為怕妻子離自己而去,為此背上心愛的胡琴,一邊賣唱,一邊尋找妻子的感人事跡。老人時而拿著胡琴道具,且歌且舞;時而手握望遠鏡道具,向著四處張望;時而焦急的在人群中尋找,有時候錯將別人的妻子看成自己的妻子,演出啼笑皆非的鬧劇。老人最終從望遠鏡里看到了妻子的身影,在人們的掌聲中,激動地向著遠處奔去。第三幕飾演的角色為一對年輕的夫妻,丈夫嗜酒成性,每一天都在酒精的麻醉中度過,為了讓自己的丈夫能戒掉酒癮,妻子每一天跟在丈夫后面,嚴格的管著丈夫,然而,丈夫為了喝上一口酒,與妻子打起了貓貓仗,妻子與丈夫斗智斗勇,最終讓丈夫戒掉了酒癮,走上了正途。在演繹中,丈夫起初站立不穩,東倒西歪的,懷里裝著各種酒具,走到哪里都要喝上一口,不一會兒就酩酊大醉,滿口胡言亂語,詼諧幽默的語言連珠炮似地滿場飛舞,引得全場觀眾笑的前仰后合的。在演出中,笑料百出。第四幕演繹的是一對師徒,他們的表演讓整個演出氣氛達到高潮,師傅提著一個用木板制作而成的手機模型,上面歪歪扭扭地書寫著“蘋果”二字,徒弟因為年齡已大,每天纏著師傅,要求他介紹一位對象,師傅拗不過他,只好電話聯系婚姻介紹所,當婚姻介紹所的工作人員詢問徒弟有什么優缺點時,師傅一時語塞,告訴婚姻介紹所的工作人員,徒弟最大的優點就是有點懶,最大的缺點還是有點懶,當問及尋找怎樣一位女孩時,師傅說,只要人懶就好,為此引發了徒弟與師傅之間的口角,引來師傅的拳腳相向,徒弟滿場奔跑的滑稽畫面。下午時分,夕陽的余暉慢慢的爬上了遠處的墨爾多神山,整臺演出在人們的掌聲中宣告閉幕,人們才戀戀不舍的離開了納頂大草坪。

畫臉表演

畫臉表演

畫臉表演

寓教于樂畫臉表演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在回去的路上,眼前揮之不去的是畫臉小品表演的畫面,我想,在小品歡笑的背后,一些隱藏其中的道理更能發人深思。如現在農村里普遍存在的婚姻不穩定現象,有個別家庭里,男人不能擔負起家庭重擔,每一天得過且過,由于無所事事,要么酗酒、要么賭博,為此遭到妻子的指責,這時候,丈夫揮拳相向,家庭暴力時常上演,為此引發了諸多的家庭矛盾,這些婦女不堪忍受家暴,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離婚,留下許多孤兒和空巢老人。還有其中的一則小品表演,演繹的是醺酒鬧劇,這是在當下農村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嘉絨藏區,自古以來這里的原住民就有自釀青稞酒的習慣,在重大喜慶節日里,人們都會相聚在一起,在酒瓶里插上一根麥稈,每一個人喝一口后往下傳遞,俗稱喝轉轉酒。在家里也不例外,每天夜里,家人圍坐在火籠邊,一邊擺龍門陣,一邊喝酒驅趕疲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醺酒的習慣。

納頂藏寨

在本次表演中,也讓我們看到了欣喜和希望,一是人們在表演中寄希望于社會的輿論譴責,或者寄希望于法律法規、村規民約的制約,讓醺酒、家庭暴力等逐漸遠離我們幸福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引領作用。更讓人高興的是,納頂村“畫臉”小品表演中,有許多演員是九零后,從中可以看出“畫臉”這種地方劇種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我想,在不久的將來,這種表演形式一定會走上更大的舞臺,為弘揚嘉絨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計/毛豆)

猜你喜歡
劇種表演者小品
命題小品——覆雨翻云
《臨宋人小品》
“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
新興劇種的建構理念與文化再生
《中國戲曲劇種劇種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詮釋
(小品)《加班飯》
(小品)《一年又一年》
手稱撲克
2012年龍年網絡春晚節目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