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尋桃源得路去,姹紫嫣紅皆詩趣

2018-01-04 21:12何崇見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7年12期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教學實踐

摘 要:共由四個部分組成:首先,文章引入“探究性學習”,并介紹“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及它與其他傳統的教學方式的關系。第二部分主要講現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必要性和引入“探究性學習”的原因及怎樣運用“探究性學習”來鑒賞古詩文。第三部分講“探究性學習”在實際古詩詞教學中的實踐。這一部分先以教學中的案例作為抓手,講述怎樣欣賞古詩文,接下來重點講述怎樣指導學生來完成“探究性學習”的最后一個步驟——小論文的形成。第四部分為經驗總結。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古詩文鑒賞 教學實踐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是穿越時空而仍舊給我們滋養的源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真的就缺乏文學素養,不學古詩詞就真的難以省悟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神。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是提高文學素養不可或缺的途徑。

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感覺現在的學生傳統文化積淀太少,知識面越來越窄,文學感悟能力難以提高,無法和教師產生共鳴。文化積淀太少,學生就難以登堂入室進入文學的境界,不但學不好語文,而且妨礙學生個人的成長;文學素養的缺乏,甚至會造成人生與社會經驗的缺乏。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文化積淀,培養其文學素養尤為重要。那么怎樣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顯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多讀,并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提升閱讀質量。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從一開始就應對他們有選擇、有計劃地進行指導性閱讀。在古詩詞閱讀過程中,本人嘗試引入了新的教學模式——“探究性學習”。

一、什么是“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探究性學習方式,一種是探究性學習活動?!骄啃詫W習方式即以探究方式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骄啃詫W習活動即以探究方式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活動。

具體地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問題進行探究,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體驗與知識、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從提問開始,把問題、步驟與活動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目標”[1]。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方式,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和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去主動獲取新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探究性學習與其它學習方式的關系是相輔相承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能因為引入了探究性學習而舍棄其它學習方式。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仍要以接受性學習為主,最好能夠做到:既要會接受性學習,能夠比較快得去理解接受基礎知識,并以此為基礎,去對一些重點知識進行深入探討;又要會探究性學習,學會對知識進行重組運用,利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二、古詩詞鑒賞與探究性學習

(一)高職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目光短淺和急功近利的人,他的心靈世界必然是狹而且窄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所賴以生存的土壤。試想,如果沒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中國人又怎會留下如此豐富的人生感情?而且在中國的古典詩文中常常包藏著深刻的人生哲學,它是我們精神的休憩地,是我們精神的補給地,它可以撫慰我們奔波在一個物化的城市而瘋狂疲憊的靈魂,滋潤我們置身于這樣一個城市而冷漠的心靈。語言恰好架起了一層層感受歷史、文學,了解、享受生活情趣的石階,于無形中提高著我們的素質和修養。這是為什么呢?語文學習的是中國的語言,而中國語言中最美的就是古詩文。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作為一個中國人,學習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很應當的;學習它,不僅是為了傳承,而且是為了讓現代的人擁有更多的底蘊和氣質。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有助于宏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這是1999年國家領導人在接見“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的演創人員時說的一番話。這番話明確地指出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重要地位以及學習背誦詩詞的必要性。

古詩文的魅力是很難訴諸筆墨的,那份難以言說的美麗浸潤其中,不知征服了多少古代文人墨客和現代引領風騷的英雄人物。倘若學生們也能游歷在詩詞的境域里,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而且它還能與他們美麗寧靜的心靈相通呢!

(二)古詩文鑒賞中為什么引入“探究性學習”方式。

這幾年高職語文增加了一些古詩文誦讀篇目,體現了對古詩文教學的重視,也起了一定的成效。不過傳統的古詩文教學是“字字落實”,解詞釋句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主要內容,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支解得支離破碎,使其美感蕩然無存,使得古詩文學習味同嚼蠟。

學習古詩文的一條重要途徑是要重視積累,就是要多讀多背。只有在多讀和多背的過程中,才能形成文言語感,老師的言傳固然重要,但學習者自己的意會更寶貴-----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優美詞語和精彩片斷,記誦優秀篇章。所以在平時教學中特意加大了這方面的力度,經常開展古詩詞朗誦、背誦比賽,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這樣學生們就把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組合進已有的認識結構和情感經驗之中,并將它自覺變為自身修養的一部分,就會成為他們終生的營養,這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

學生的閱讀是有局限性的,古詩詞的背誦量有了很大提高,新的問題又擺在了我面前,那就是學生對于這些記誦的東西理解不夠深刻,應用不夠靈活,不能把他們進行重組運用并從中提取和創造新知識。學過的古詩文又往往不能很好地整合,閱讀分析、理解,鑒賞能力就有待于突破傳統教學方式進一步地加強。

于是針對這些問題引入“探究性”學習,使學生愿意學習古詩詞,主動學習古詩詞。在古詩詞的鑒賞方面,自從嘗試引入了探究性學習,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并在情感上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智力上最大限度地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

三、探究性學習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實踐

(一)怎樣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鑒賞古詩文。

很多同學在欣賞古詩詞時覺得無從下手,這固然和缺乏積累有關。詩歌鑒賞有時是一種直觀的感受、感性的理解,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規律可循的。這就需要我們指導學生去探究,去體會。

詩歌鑒賞的一般規律是由詩歌創作的過程決定的。詩歌創作的過程就是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觀圖景相結合,然后將其外化為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由此,我們進行詩歌欣賞就應由語言入手。言為心聲,作家依賴語言將自己的情思輸入作品,讀者依賴語言從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這就是劉勰說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語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聯想、想象,體會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詩歌欣賞的第一步是揣摩語言,尤其要對詩句中的動詞、形容詞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來,要在揣摩語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詩中描繪的畫面再現和補充出來,獲得生動、具體的視覺形象,如臨其境。然后再結合創作背景領會畫面背后無限深遠的意蘊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進入詩的意境。

所以在詩詞的鑒賞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悟,去自己揣摩,要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把握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教師的作用是做引路人,進行建議和指導。

1.未雨綢繆,搶占先機:所謂“未雨綢繆 搶占先機”就是要學生在學習詩詞之前作好充分的準備。說白了就是預習。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筆者布置的預習是教師有指引性的帶有作業性質的預習。例如,我會先把生字詞寫出來讓學生做,要求學生把關于此詩詞的作者的生平經歷盡可能詳細地找出來;筆者還喜歡讓學生課前寫一段與詩詞內容有關的話,以便與詩詞進行一個比較學習,明白詩詞語言的精練,使他們在語言上有所收益等等。當然預習作業必須是有針對性和適量的,否則就適得其反了。而要做到有效,就需要老師認真地花精神地去備課,引導學生進入最好的課前準備狀態。

2.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學詩詞當然要從讀開始,教師應重視這一環節,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課堂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讀,通過讀去體味詩詞中的韻味。當然,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而指導朗讀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奏,當然老師要講解一些關于節奏的知識,例如從音和義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律等等;三是要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

3.自讀自問,循序漸進:無可否認,多讀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但若我們在讀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引,相信讀的效果會好很多。在教學中,我喜歡采用讀思相結合的方法,采用自讀解決問題的模式。例如,一讀詩詞,讀準音;二讀詩詞,讀準節奏;三讀詩詞,弄明詩詞意;四讀詩詞,體會情感……這樣,能使教學顯得思路清晰,有條不紊,也較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梢砸龑W生設計的問題逐步深入,符合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所以能收到較理想的課堂效果。

綜上所述,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可以歸納為:1.揣摩語言、品味意象;2.展開想象、再現畫面。易卜生說過:“不僅作家在創作,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像詩人?!彪x開了聯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對古詩詞作到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和欣賞,我們讀者在進行鑒賞時,往往是在這一基礎上的再創造、再接受。學生學會了這種簡單的探究體會方式,對一般古詩詞就能自主賞析了。具體的課堂操作是本人嘗試的過程:

1.古詩詞的自主探究學習必須學會品詩

品味語言運用的精妙之處,感情色彩、表現手法。

古詩詞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但不應停留在詩句內容的淺層,必須引導學生從詩句語言的運用、表達上提出問題。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細細品味。

請看《虞美人》的執教片斷:

師:請認真誦讀全詞,看看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是哪個字?

生:“愁”字。

師:這就是這首詞的詞眼。請大家帶著這個“愁”字反復誦讀品味,體會詞人“愁”的是什么,詞句又怎樣表達“愁”的感情。

學生通過自學、討論、交流、分別悟出了這樣的意思:詞里表達“愁”的情感是“一愁往事之嘆”,“二愁亡國之恨”,“三愁離家之痛”,“四愁思鄉之苦”。這樣就品味到“愁”字用筆之妙,貫穿了全詩的感情。

再看《歸園田居》的執教片斷:

師:陶潛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田園將蕪胡不歸”,可見,他歸隱是為了躬耕勞作;但“草盛豆苗稀” 似乎表明他不是一個合格的農夫,那他歸隱的目的是什么呢?

(請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次齊讀課文)

生: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師:“少無適俗韻”指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和性格,說明他與那黑暗污穢的官場格格不入?!靶员緪矍鹕健痹娙说谋拘运坪跖c淳樸的自然有一種內在的相同之處。這兩句體現了詩人的什么性格特點?

生:詩人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

師:一個品性如蓮花般高潔的詩人身處官場,就像是被關在籠中的鳥和養在池塘中的魚,無比痛苦,詩人為什么要選鳥和魚這兩個意象呢?

生:鳥和魚都非常熱愛自由。

師:詩人曾說“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鳥和魚都非常熱愛自由,那這句體現詩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對自由的渴望之情。

師:“戀”和“思”這兩個詞又能體現詩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

師:陶淵明選擇了回歸田園,但他卻不得不為這一選擇付出勞苦饑寒的代價。有詩文為證。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五柳先生傳》

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過著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質的富足,那究竟是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師:這正是詩中“守拙”二字的含義,這是詩人回歸田園的根本原因。

(解釋“拙”的意思)

這就是詩的語言的品味,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點撥、在品味詩句的過程中,把誦讀、想象融匯其中,進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詩的味。

2.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著大量的誦讀、細細的品讀

古詩詞的誦讀、吟誦,有別于一般課文的朗讀。戴建榮老師把《送元二使安西》教學過程設計為:讀詩、唱詩、吟詩。用大量時間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讀、怎樣唱、怎樣吟,尤其是教師讀、唱、吟的示范,對學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隨著對詩句語言的理解,學生讀得有模有樣,讀出了節奏,讀出了語感,讀出了韻味。

一些古詩詞教學讀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讀不出味道來。關鍵在于缺乏對詩句誦讀的必要引導,割裂開來了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

讀詩先讀題,品詩先品題。

例一:《歸園田居》。先讓學生自讀題,有的學生把“歸園田居”讀成“歸園”?!疤锞印?,教師再引導學生看注釋,學生理解了意思,就讀得正確了。

例二:《念奴嬌 赤壁懷古》。教師先板書“赤壁”,師生分別講述了“赤壁之戰”。再板書“懷古”,引導學生聯系詞句“大江東去”,把題目讀出感情。

例三:《將進酒》。教師先用平淡、陳述的語氣讀,再用充滿感情的語氣讀。兩者比較,讓學生思考應該怎樣讀題,怎樣的“將”,怎樣的“進酒”。

很多成功的課例都是伴隨著大量的誦讀,學生加深了對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當然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示范誦讀的功能也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教師的范讀,領會、感悟、傳神。

比如范讀杜甫《登高》:讀得抑揚頓挫,讀出節奏、語感、情感,讓學生從范讀中悟出杜甫身世飄零的感慨中滲入了杜甫老病孤愁的悲哀的情感。

范讀《琵琶行》:教師全情投入,體現古詩節奏、韻律的吟讀,把學生帶進了古詩美麗的旋律中,學生會自然地模仿教師的朗讀。

范讀《山居秋暝》:伴隨著和詩的意境非常吻合的音樂,教師把感情完全融匯在詩句朗誦中,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詩中的畫面,欣賞詩中的語言,被教師傳達的情感所感動。

3.情感的感悟[4]

古詩詞教學必須把握好古詩詞以詩傳情這一特點,必須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態度”這一教學目標的維度必須恰當定位。

由于詩詞時代背景的獨特,學生學習時空的距離,“情感態度”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必須與文本深入對話,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詩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現手法,認真進行教學設計。

觀摩課所執教的一些詩詞主題鮮明,情感強烈,情感目標的定位都比較恰當。例如:

于老師啟發學生把陸游和毛澤東的《詠梅》作對比,同時借梅花表達作者自己的生活觀,但情感卻不盡相同。正如學生所說,毛澤東的《詠梅》,表現出革命家無私無畏、不怕任何困難的精神。又如:教杜甫的《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誦讀,比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詩句,自然體會到詩人愛國愛家、憂國憂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鳴。

但有些詩句所表現的情感卻要反復研讀,深入揣摩,教師對情感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長相思·山一程》,從詩句上往往只感到詩人的傷感、無奈。但教師深化主題,引發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如此長相思?悟出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不僅懷念家鄉,還抒發了愛國情懷。

(2)情感的感悟和語言的感悟要融為一體。

古詩詞情感的感悟,必須立足于語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隨著對語言的感悟,學生對詩詞情感的共鳴也不斷升華內化。

語言的品味是“讀”出來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讀”出來的。古詩詞教學應特別強調: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大多數課例都重視處理好語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體驗熏陶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依托文本,反復品味語言,以誦讀作為基本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既深化了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

執教《聲聲慢》時,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詞句,領悟詞人此時經歷了國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都已不存在了,內心凄涼、悲苦、慘戚,雨打梧桐點點滴滴,好象敲擊著她破碎的心靈,使她悲傷至極?!俺睢闭f不清楚,用人間文字和語言概括不了,設身處地去感受詞人無盡的愁緒,種種難以言傳的哀痛。

(二)課外指導,形成論文。

當然對于學生而言,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其最終效果并不在于研究成果的成敗,而是重在參與的過程。但研究成果的表述卻能夠直接反映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學生高水平思維的反映,這也是探究性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因此指導學生整理總結自己的想法,通過語言表達并順利完成小論文的撰寫非常重要。

具體步驟如下:

1.選擇題目

A.考慮選題的內容和價值。

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名人數不勝數,那么選擇誰來寫,選擇誰的作品來寫才更有價值。顯然要選那些在文學史上地位突出的,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家或作品。例如在指導學生的閱讀研究時,我們選擇了“蘇軾”,就因為他是一個“鳳毛麟角式的人物”(林語堂語)。蘇軾是個文藝全才,詩、散文、詞、書法、繪畫都有杰出成就。像他這樣的文化巨人,真是少之又少。他的博大精深,他的豐富多彩,他的艱難坎坷,足以引出各種論題。

B.要考慮學生實際,處理好“大”與“小”“深”與“淺”的關系。

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范圍及資料的準備情況,來選擇課題。

首先,探究課題的切入角度要選得小,過大的方向會讓學生無所適從,從一個小的角度切入反而能有真正大的收獲。如何鑒賞詩詞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更需要我們選擇精巧的切入點,一旦研究成功,學生就能以小見大舉一反三,形成比較欣賞而且無形當中也解決了學生“如何選擇探究性課題”和“如何進行探究”的問題。

其次,探究課題不宜過深。作為高職的學生,知識結構、能力范圍有限,所以,選題如果太難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如在研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時,如果列出“豪放詞與婉約詞的藝術比較”,“詞在文學史上的流變”則就太難了。但如果列出“簡述蘇軾生平”“蘇軾懷的是什么古”“豪放詞的風格特點”等題學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2.占有大量材料

要搞研究,必須占有大量的材料,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提高學生的背誦量和閱讀量我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我們知道對于十幾歲的孩子而言,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差,要他們一直保持對某一事物有高度的熱情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必須時時變換新形式,“玩”出新花樣。所以我們經常舉行“古典詩詞配樂朗讀賽”“古典詩詞背誦比賽”等活動就能夠大大激發了學生背誦古典詩詞的熱情。其次,對于課外閱讀盡量去給他們提供機會,保證時間,我們要做到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保證每人每周有書可讀,并且盡量給予指導。我除了指導學生看一些有特色的書籍外,還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如在分析《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指導他們去想:蘇軾一生屢遭貶謫,閱歷復雜深廣,其作品往往視野開闊爽朗,風格豪邁豁達,意趣橫生。但思想上又常充滿矛盾,失意時仍不絕望,而流露出達觀放任、忘情個人得失的傾向。幾首游記的詩中是怎樣寫他這種思想的?如在同學們研究蘇軾時,我指導他們去看《蘇東坡傳》(林語堂著)、《放逐與回限歸》(洪亮著)等書,并提出問題如:蘇軾為什么屢遭貶謫,蘇柳詞有什么不同……

3.篩選材料

經過長期的閱讀,背誦訓練,學生在研究問題時,腦子里有了豐富的材料,可是選取什么材料用在文章里呢,學生有的舉棋不定,有的則進行材料的堆砌。所以如何篩選材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有一個學生想寫蘇軾詞豪放中的婉約,剛開始時不知如何下筆,后來經過“深思熟慮”后,從蘇的身世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又寫到他的豪放,最后才寫了豪放中的婉約,且沒有重點。經過我的指導后決定,應該把重點放在“豪放中的婉約”上,其它部分可略寫也可不寫,并指導他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蝶戀花》等詞中去找論據。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寫中秋懷念親人,寫這在以前詞中已經是不多見的了。作者“人有悲歡離合”的人生感慨,實際上反映了封建社會一切懷才不遇、有志無成的人們的普遍苦悶。作者面對無限的江山,悠悠的歷史和有限的人生,只能用“人生如夢”來聊以寬慰,或者把生活中的不如意歸結為,自古難全,永遠不能解決的人生之謎。詞的抒情達意,由一些吸引人的形象來體現,如“瓊樓玉宇”的純潔情景,“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在真摯細膩之中,格外顯得凝重和淳厚。這首詞將抒情、寫景和議論融為一體,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歷史人物的向往。婉約中又不失豪放詞風。

其次,我要求他們在寫作前列出提綱,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取長補短、互通有無,這是篩選材料的一個有效方法。例如,在寫“李煜詞的特色”一文時,就不能下筆就寫,大至提綱應列為:首先要有一個總述;其次,前期詞的特色;然后,后期詞的特色;最后加以總結。提綱寫好后,就其綱領收集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分析,這樣才能把這篇文章寫好。

4.形成論文

在寫作論文的過程中我主要強調了兩點:一是行文的規范,所引用的材料都必須標明出處,什么時間,哪里出版等,要在文后注釋:二是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成文,不能人云亦云,只要是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和多級選擇得出的結論,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據的,就是難能可貴的,我就會給予一定的鼓勵。

如在學生研究蘇軾時說,蘇軾是一個深陷政治漩渦的大文豪,曾因才而飛黃騰達,卻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認為蘇軾的屢遭貶謫的曲折一生,皆是因為小人嫉妒他的才華導致的?!疤K軾的創作,標志著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這使他在當時的作家中間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從而形成文壇上領袖的地位”[3]。作為文學革新運動的中堅力量,文學流派之間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也有他的道理,可是這一原因并非主要原因。蘇軾其實只是一個小地主階級轉向大地主階級的封建士大夫,這種特殊的階級地位才是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正是由于處在這個特殊的階層,他既反對新黨,又不贊同舊黨,仕途始終徘徊在新、舊兩黨之間被迫害不斷;他既不同意大刀闊斧地改革,又曾提出了一些富國強兵的改良辦法,他一方面要求維護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并對人民有一定的同情,另一方面也不愿觸動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些世界觀的矛盾最終導致了自己的不幸,屢遭貶官。雖然這些原因學生看不到,但也不能因此而抹去前面這些觀點,應給予鼓勵,以不斷強化他們的信心與動力。

四、經驗總結

實踐證明,這種以獲取知識為目的,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斷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了文化底蘊,也漸漸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普遍得到提高,在探究性學習中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思維始終處于活動狀態,不斷引起理解,認識、探索、發現和表現的欲望,也讓他們嘗到了科學研究的苦澀與甘甜,同時對他們在塑造學生完美人格上也有很大幫助。而且在思考、討論、交流問題的過程高職生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了,他們不僅自己主動學習而且還幫助其他同學學習,大家相互學習相互協作,形成一種平等、友愛、真誠、合作的人際關系,培養了學生良好的人格。

探究性學習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對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整體綜合素質,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推而廣之,對整個教育也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初中探究型課程導師指導手冊》,上??萍冀逃霭嫔?,2002年1月版,第8頁。

[2]錢夢龍:《語文教學呼喚“詩教”回歸》,語文學習,2002年,第3期,第4頁。

[3]宗韋:《明月與大江 ——從兩首詩解讀蘇軾》,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年,第11期。

[4]許漢:《古詩詞教學的創新——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研討觀摩會課例講評》,黑龍江教育,2006年,第Z2期。

(何崇見 江蘇徐州 江蘇省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 221116)

猜你喜歡
探究性學習教學實踐
淺談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結合
高中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學習常態化的策略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探究策略的培養
基于三維軟件和云班課APP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反思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