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人教版必修Ⅱ“西歐商人清點錢幣”插圖再認識

2018-01-10 09:43朱仁樂
歷史教學(上半月刊) 2017年12期
關鍵詞:納斯西歐錢幣

朱仁樂

(樟樹市濱江中學,江西樟樹331200)

對人教版必修Ⅱ“西歐商人清點錢幣”插圖再認識

朱仁樂

(樟樹市濱江中學,江西樟樹331200)

西歐商人清點錢幣,誤讀與誤用,銀錢兌換商,宗教信仰,資本主義新教倫理

一、寫作緣由

人教版必修Ⅱ中的“西歐商人清點錢幣”(見圖1)一圖,為尼德蘭①歷史上尼德蘭包括今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地方在內的地區。畫家馬里納斯·凡·雷默斯維勒(下文稱“馬里納斯”)于1540年創作的風俗畫,其在1538年還創作了一幅類似作品(見圖2,人教版高中教材《世界近現代史上》(1997年)插圖),兩幅畫在構圖、風格、立意等相差無幾。有研究指出它們均是尼德蘭另一位畫家昆丁·馬修斯(下文稱“馬修斯”)于1514年所作的《銀錢兌換商與他的妻子》(見圖3,下文稱“原作”)的變體畫。換言之,三幅畫雖在構圖細節、呈現方式存在差異,但立意是一致的,都表現出傳統宗教信仰與資本主義商業精神的沖突,以及譴責畫中人物追求金錢的貪婪等。馬里納斯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馬修斯,變體畫很難超越原作,故教材應選擇原作。②學界對此研究不多,可參考代表文章:詹國強:《如何講述“銀錢兌換商夫婦”圖》,張巧萍:《歷史教科書插圖之“科學性”管窺:從人教版“西歐商人清點錢幣”一圖說起》等。

圖1

圖2

圖3

在講授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時,許多教師會運用圖1作為教學資料,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女主人公注意力集中于金錢而非宗教書籍這一細節,說明宗教信仰不抵世俗誘惑,諷刺男女主人公對金錢的瘋狂追求,以此講述當時西歐普遍存在的“尋金熱”成為新航路開辟的一大原因。③《歷史必修二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在研讀了相關資料后,筆者發現該處存在誤讀與誤用。原作能體現宗教與世俗間矛盾,但圖1無法體現這種矛盾,也無道德譴責的立意,并不是原作的變體畫。此外教學中不能用圖1來講述“尋金熱”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①關于圖片誤用,張巧萍認為該圖應用來講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而非原因。下文筆者將從以下角度來論述這一觀點,以求教于同仁。

二、插圖時代背景與作者簡介

先看時代背景。原作創作于1514年,而圖1是1540年,后者處于怎樣的時代背景?16世紀基督教世界形成天主教與新教的對立。1517年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此后“德國的路德派和再洗禮派,瑞士、阿爾薩斯和法蘭西的加爾文派,紛紛進入尼德蘭”,②〔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6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484、485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加爾文派。宗教改革促使了世俗倫理與價值觀的大轉變。中世紀教會認為“商人是耶穌的敵人,把商人看做是只知道賺昧心錢的人”,③趙立行:《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65頁。對財富持批判態度。而新教,尤其是加爾文教,強調人的得救與否完全依賴上帝的選擇,個人的祈禱、懺悔等皆無濟于事,事業成功是成為選民的主要標志之一。④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一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99頁。新教鼓勵人勤奮工作,積極追求現實財富的價值觀,符合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⑤〔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6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484、485頁。故宗教改革與新教傳播,提升了商人的地位,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提供道德支持。16世紀中葉,尼德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繁榮,南方中心城市安特衛普開設了來自歐洲各國的上千家商行和代辦處,城內設有國際性交易所,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和信貸中心。北方各省的經濟中心阿姆斯特丹與英國、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等有頻繁的貿易往來。⑥大型歷史紀錄片《世界歷史·尼德蘭革命》解說詞。由于尼德蘭商貿經濟空前繁榮,興起了一批富裕起來的市民階層,他們開始贊助并購買繪畫藝術品,從自身利益出發,對創作主題和表現內容提出了要求,由此,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的風俗畫應運而生。

再看作者。關于馬里納斯著述不多,維基百科提到他于1490年出生在尼德蘭,1504年就讀于魯汶大學(現位于比利時),1509年在安特衛普成為一名畫家。宗教改革后,尼德蘭新教勢力不斷擴大,引起了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統治者不滿。西班牙嚴厲打擊尼德蘭工商業發展,迫害新教徒,雙方矛盾日益加深。到16世紀中葉,雙方沖突已不可避免,最終導致尼德蘭的反叛。⑦大型歷史紀錄片《世界歷史·尼德蘭革命》解說詞。在此過程中,馬里納斯成為了一名新教徒。⑧John Oliver Hand,Martha wolff,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Washington:National Gallery of Art Gallery of Art,1987.轉引自王小麗:《對十七世紀荷蘭稱金題材的比較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546年馬里納斯去世。他的作品包含相對較少的主題,大部分是改編馬修斯與德國著名畫家阿爾布雷特·丟勒的作品。他創作的以“稅吏”為主題的系列作品,流行于16世紀,被許多人模仿。

綜上,我們可以初步認識到:第一,圖1創作于新航路開辟后,不能說明開辟的原因;第二,圖1是宗教改革與新教傳播的產物,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新興市民階層追求世俗財富等史實;第三,作者馬里納斯為新教徒,其作品可能會體現相當的新教倫理意味。

三、插圖的誤讀與其所賦予的新立意

圖1能體現宗教與世俗的沖突嗎?插圖中最關鍵的物品是妻子手中的書籍,詹國強、張巧萍兩位老師認為是宗教書籍,只不過變體畫作了粗線條的處理。筆者認為原作妻子手中可能是一本畫有圣母子插圖的日課祈禱書,即除《圣經》外用于祈禱禮拜的誦讀書籍。而圖1書籍作粗線條處理,很難準確判斷其內容。但有學者指出“十五世紀的祈禱書傳統,被增長中的資本主義經濟強勢取代”,⑨Craig Harbison.The Mirror of the Artist,New York:Harry N.Abrams Inc.,Publishers,1995.轉引自王小麗:《視覺的“欺騙”與真實:對〈借貸銀錢的人與他的妻子〉及其相似畫作涵義之辨析》,《榮寶齋》2015年第10期。取代祈禱書的正是手寫的、沒有插圖的賬簿。①轉引自王小麗:《對十七世紀荷蘭稱金題材的比較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這一變化既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動寫照,又符合作者的身份,因為新教徒不可能在作品中繪出《圣經》以外的宗教書籍。此外插圖中其他物品如天平、錢幣與錢袋等,已變成商人的一般工具,宗教色彩大大減弱,性質趨向世俗、單純,異于原作。②轉引自王小麗:《對十七世紀荷蘭稱金題材的比較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因此圖1無法體現宗教信仰與世俗倫理的沖突。

作為新教徒的馬里納斯對男女主人公注意力集中金錢是持譴責態度嗎?要回答此,必須了解男主人的職業。教材對此的表述為商人,張巧萍認為是貨幣兌換商、銀錢兌換商或銀行家。筆者認為教材表述較籠統,認同張老師的觀點。男主人可能是一名銀錢兌換商,這類商人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中世紀早期西歐商業經濟落后,貨幣流通數量少、低劣、混亂。11世紀商業經濟復興,城市和市集的逐漸發展,跨地區、跨國界交易的擴大,不僅使貨幣的流通數量增加,且貨幣開始向這些交易地區集中,“匯集到市集來的各地商人,隨身帶來了大量金銀錢幣。這些錢幣種類繁多,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在成色、價值上各不相同,使用起來使交易雙方均感不便”。③趙立行:《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第186、203、265、206頁。于是在商品交換中,出現了兌換不同貨幣的銀錢兌換商,其最初工作包括銀錢鑒定與兌換業務。12世紀出現與行會結合的兌換商,他們接受私人存款,發展與貿易結合的異地間銀行業務。銀錢兌換商還不斷集中資金與擴大經營業務,“涉足商業和影響商業的力度不斷增大,使商業交易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即以信用為主體的商業交易時期”,④趙立行:《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第186、203、265、206頁。由此催生了早期銀行和信用制度。

基督教會較早從事信用借貸,目的用于消費,但譴責高利貸,反對借貸取利,認為商人從事損人利己的高利貸違背了教規。⑤趙立行:《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第186、203、265、206頁。這種信用借貸缺乏商業性,是商業經濟落后的價值觀。與之相反,銀錢兌換商是在商業發展的基礎上從事借貸,目的是從中獲取利息,主要用于商業流通及再生產,較少用于消費。且“信用借貸的發達使商品交易變得更便捷,拉近了各地距離,使更大規模的交易成為可能”,⑥趙立行:《商人階層的形成與西歐社會轉型》,第186、203、265、206頁。這些使得長期統治西歐的高利貸禁令理論失去合理依據。故銀錢兌換商的出現,促進了商業交易發展與社會價值觀變化,“直接擁有錢財的商人更加得到羨慕和尊重”。⑦趙立行:《中世紀西歐貨幣流變與商業變遷》,《歷史教學》2002年第11期。社會對商業借貸不再一味譴責,宗教改革后更如此,如新教“尊敬財富,認為儲蓄冒險出借所得之利息是合理的報酬”。⑧〔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6卷),第580頁。

馬里納斯對從事銀錢兌換與借貸業務的夫婦倆的評價亦趨向正面,并沒流露出任何道德譴責的色彩。理由如下:第一,作為新教徒的馬里納斯不可能在作品中對商人追求錢財的正當行為進行鞭笞;第二,圖1有一處細節(右邊出現了小孩)也可以印證此。中世紀教會對高利貸者存在著無子嗣的警示。⑨〔法〕雅克·勒高夫:《錢袋與永生:中世紀的經濟與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而作者繪出此細節,旨在對夫婦倆(有子嗣)勤勞工作,努力追求財富的認可;第三,夫婦倆的行為(教材表述為“清點錢幣”,筆者認為這一說法欠妥,男主人實則用天平稱量錢幣,女主人翻閱賬簿,積極協助丈夫)不能簡單理解為對金錢的瘋狂追求,甚至貪婪。有研究指出“稱量錢幣在16世紀的尼德蘭是普遍行為。因為當時金銀幣較軟,在使用過程中常有減損,因此需要稱量錢幣來確定真正的價值。加上當時沒有標準貨幣,在幣種混亂的情況下,唯一不變的是錢幣所含貴重金屬的價格。因此在交易、計算和管理中,用天平稱量錢幣是必要而實際的”。⑩轉引自王小麗:《對十七世紀荷蘭稱金題材的比較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綜上所述,筆者嘗試描述圖1反映的歷史場景:16世紀尼德蘭一位普通銀錢兌換商正在仔細稱量、核對錢幣,妻子翻閱賬簿,積極協助丈夫,屋中置放了商人許多日常物品;他們追求現實財富,希望通過辛勤工作,成為“上帝的選民”。插圖并不能體現宗教信仰與商業精神間沖突,也無任何譴責財富的意味等,而是傳遞出宗教改革后,新教倫理觀念逐漸取代傳統宗教信仰,追求現實財富成為社會正當行為,在此大環境下新興資產階級逐漸突破宗教束縛,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進而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等歷史信息。因此圖1雖然借鑒了原作的繪畫風格,但反映的立意卻不一樣。

四、教學啟發

“圖像不僅具有具象直觀的特點,有利于吸引學生注視,激發學生興趣與探索潛力,而且現實感強,能將學生帶入歷史深處”。①陳仲丹:《中學歷史教學圖像史料信息解讀方法淺議》,《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年第3期。怎樣解讀歷史圖片?黃牧航認為“研究歷史圖片需要根據歷史的角度和歷史的方法”。②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圖片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歷史教學》2001年第9期。受此啟發,筆者認為要重點關注作者及其所處時代,回到歷史現場,以歷史視角來審視圖片的細節,探尋圖片背后折射出的豐富歷史信息,以便充分達到“以圖證史”的教學目的,從而更好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素養與能力。

G63

B

0457-6241(2017)23-0050-04

2017-11-06

朱仁樂,中學二級教師,江西省樟樹市濱江中學歷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學歷史教學。

王雅貞】

猜你喜歡
納斯西歐錢幣
簡單的納斯
錢幣翻倍
借驢
解析中世紀西歐園林及其影響
組合錢幣
喜見樂聞:史料呈現的“增值”方式——以《西歐一體化進程》為例
借驢
突騎施錢幣和突騎施
論西歐中世紀刑法的理性因素及其在現代各法系中的投射
轟然倒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