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詞手法的語用特征、機制和功能

2018-01-11 09:42李清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8年12期
關鍵詞:原詞短語手法

李清

富于想象力的語言能夠更巧妙地表達和傳遞信息,使語言活起來。人們在言語活動中總是竭盡所能地使自己的語言變得豐富多彩,以便更有效地表情達意,交流思想。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靈活地進行拆詞,會使語言表達富有更深刻的感染力和更生動的畫面感。

現代漢語中多音節詞或固定短語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但由于表達的需要,人們有時會將其拆開來用,是為拆詞。拆詞不是任意使用的,它要有一定的語言條件和語義基礎。下面我們就從拆詞手法的語用特點,語用機制和語用功能等方面來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拆詞手法的語用特征

拆詞是語言表達的一種創新形式,它與語言“整合”的表達機制相對,是一種“異態”的存在,也即它突破思維定勢、偏離常態,在特定的語境下產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具體來說它有著以下的語用特點:

首先,拆詞屬于正式語言的非正式表達。既有的詞語作為思維成果的凝固形式,無疑具有一種理解上的慣性,而拆詞手法扭轉了這種慣性思維方向,將固定形式的詞或短語進行非常規表達,推陳出新,變熟為生,在化腐朽為神奇的同時收到言約義豐之效。例如網民常用的兩句調侃語:“都是腰間盤,就數你突出”;“都是姓陳的,唯獨你獨秀?!薄把g盤突出”屬于普通的疾病名稱,而“陳獨秀”是人名,本來都是很正式的專有名詞,這里將之拆開,用于調侃或諷刺人的表現,詞語拆分以后不但有了新的意義而且活力立顯。正式語言的這種非正式表達,打破了固有思維的邏輯定式,使得很平常的語言變得生氣勃勃趣味盎然。

其次,拆詞是在原詞或短語的基礎上進行翻新出奇,詞語結構上發生形變,意義上產生轉化。例如“越幫越忙,越迷越信”等等這樣的詞語拆用,因形變而義變。詞或短語是有特定意義和固定結構的語言形式,一般在交流中是作為最基本的單位來使用的,不能隨便加以改動,但同時它又是由語素組成的,在一些特定的語境下,我們可以對之進行拆分使用以滿足表達的需要。如此,在結構上詞語就有了外在的形式變化,內容上也有了全新的意趣。

第三,詞或短語經拆分以后有了臨時意義,這些臨時意義有些與原詞的固定意義相剝離,有些卻不能完全脫離原詞的基本義。比如意大利原譯為“義大利”,1994年長虹杯全國電視辯論賽關于“人類社會應重義輕利”,其中有一段辯詞為,反方:......難道有一個利字就一定是利嗎?那么我說對方辯友言辭犀利,那是什么利呀?正方:對方辯友不要望文生義。照這樣說的話,“義大利”,那也要望文生義了,可最后還是義大于利呀!這里“義大于利”就是對義大利的拆用,有了臨時意義,這種臨時意義完全脫離“義大利”一詞的本意,與原詞作為國家名稱的固定意義相剝離。再如一些“別解”的詞語,“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留學生:留過級的學生;特困生:特別犯困的學生……這些非格式拆詞在特定的語境中都脫離原有解釋,具有了全新的意義。同樣也有些拆詞雖然具有了臨時意義,卻并未與原詞的基本義相剝離,例如:2003年11月10日《體壇周報》一個精彩標題“得意,但不能忘形”,寫女排七連勝后的興奮但不敢放松的心態?!暗靡馔巍笔且粋€帶有貶義色彩的成語,而在這則標題中,詞語的貶義色彩脫落,但字面意義卻仍舊保留。這里,臨時意義是針對拆用的價值而言的,換言之就是看在什么語境下運用,不同的語境會產生不同的語用意義,如“迷信”可以拆為“越迷越信”,意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我們也可以將其拆為“迷而不信”,臨時意義就截然不同了。

總之,拆詞手法的語用特征繁多蕪雜,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而得出不同的結論,以上就是從拆詞的語用表達、結構變化以及與原詞的關系等方面來進行分類的。

二、拆詞手法形成的語用機制

在言語活動中,人們所表達的意義往往要超出詞典所羅列的靜態語義,因此這就需要我們重構語義本身的描述方式,跨越固有的語法結構,將之改造成為我們表達所需的語言形式,從而賦予其新的功能意義。拆詞的技巧性運用,正是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的的有效途徑。拆詞的語用機制十分復雜,依據其產生的原理及目的性我們大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拆詞的語用詞義生成是人的思維、心理活動作用于已有詞義的一種結果體現。它使詞義在動態語境中呈現出更加靈活、豐富的意義變體,并打破現有的詞義表述模式,以實現更好的表義效果。換句話說,拆詞手法的語用基礎來自一種心靈的自由活動,在語言表達機制中表現為用語的變通性和獨創性特征。這種變通性和獨創性不能隨意而為,它是在符合人們語言理解與認識的基礎上,對“規范語言”進行合理地“陌生化”,即它打破日常的話語形式,更新讀者業已失去的刺激,給讀者以煥然一新的感覺。如此,我們就需要對日常語言進行偏離,而藝術的立足點就在于這種“偏離”,在于將他們用一種嶄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能力。拆詞手法的積極意義其實就是在語義上對“原式”的某種偏離。

在探討符號與表達的關系時,我們發現拆詞手法具有將一種表達機制重新編碼成另一種機制的特質,這種“重新編碼”即為“某種偏離”,也即所謂的語言藝術的重構。洛特曼認為任何一種用作交流手段的符號系統(語言藝術)都具有一個明顯特質:其結構的復雜性與信息的復雜性恰好成正比。信息的性質越復雜,用于傳遞信息的符號系統也就越復雜。同樣,傳遞信息的符號系統越復雜,也意味著信息的性質越復雜。因此,可以說藝術語言是一種極為復雜的結構。假如藝術語言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與普通語言中的信息量相等,那么藝術語言也就不復存在。藝術語言是以自然語言為基礎的,但它又使得藝術文本能夠傳遞自然文本難以傳送的巨大信息量,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拆詞不是對固定詞或短語進行解構,而是對其進行重新編碼,即是將普通語言重構為復雜的藝術語言的過程方法。其最終目的是以變異的方式,創造性地改變普通語言材料的表現形式,使個人思想、情感、態度得到充分展示,這中間必然地包含著言語者的智慧和創造力。因此,其語用詞義始于情感,終于智慧,從而啟迪人們去揣摩和體會其豐富的意蘊。

拆詞的生成基礎在于:無論組合還是聚合而成的詞或短語,既有結構上的凝固性又有因為組成成分上各有意義而產生的某種程度上的松散性。在特定語境下,語素能夠臨時充當一個詞來使用,并且在語義上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或增加,或萎縮,或轉換,或模糊。正因為語義上產生變化,才使得拆詞作為一種言語的藝術手段,在語言表達上變得更加豐富生動、新鮮活潑。

總而言之,拆詞是由語言表達的內在需要而產生的,其語用依據是語言的異動偏離及由此引發的語義重構。

三、拆詞手法的語用功能

實際上拆詞的語用詞義盡管是偶發的、臨時的,但它卻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現實言語實踐中,并顯示出較強的語用價值。

其一,拆詞作為一種正式語言的非正式表達手段,能夠使語言變得或簡潔活潑,或詼諧幽默,或尖銳犀利。這里“正式語言”應理解為既有的非個人的公共話語模式,“非正式表達”并非索緒爾所說的語言的任意性,而是在特定條件下打破規范語言表現形式的一種表達方式。拆詞作為這種語言技巧,其目的性和功能性十分明顯,就是要讓表達活起來。例如魯迅先生在《言論自由的界限》一文中,評議《紅樓夢》一個小人物焦大的言論自由時,有一段精彩的論述:“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著酒醉,從柱子罵起,知道別的一切奴才,說只有兩個石猴子干凈。結果怎樣呢?結果是主子深惡,奴才痛絕,給他塞了一嘴馬糞?!薄吧類和唇^”本是成語,在文中拆分開來使用,說“主子深惡,奴才痛絕”,比說主子深惡痛絕,奴才也深惡痛絕要簡潔活潑得多了。再如: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滿生總是慷他人之慨,落得快活?!薄翱端酥笔菍υ~語“慷慨”的拆用,意為利用他人的財物作人情或裝飾場面。凌蒙初的這句話既有譏諷嘲弄之意,又有詼諧幽默之感。又如:不但唱工,單是黑頭涎臉扮丑角,丑角挺胸學黑頭,戲場上只見白鼻子的和黑臉孔的丑角多起來,也就滑天下之大稽。(魯迅《花邊文學·小品文的生機》)“滑天下之大稽”是將詞語“滑稽”拆開來使用的,它強調事情非?;奶瓶尚?,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比單純地說“十分滑稽”來得尖銳犀利。這種非正式表達使得語言應用更為自由空靈,充滿意趣。

其二,恰當地運用拆詞手法,能夠鮮明地表現情感態度,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語言表達不管采用何種形式,其目的只有一個,即是傳遞訊息。表達其實就是在傳遞訊息,它是以符號的形式將人的思想情感態度表現出來,拆詞的作用無非就是增強這種效果。例如:“志同還可以,道合談不上”,這句話將詞語“志同道合”分拆來用,強調一方,態度更為明白、立場更為明確。再如戴望舒《雨巷》中詩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他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痹谶@幾句中“消了……散了……消散了……”先拆后合,描寫層層深入,情感層層加重,詩人將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忽而去的夢幻情景描寫得若即若離、朦朧恍惚,將自己追索無著、理想幻滅的迷惘、苦悶的心境也毫無保留地烘托出來,讓人讀來唏噓不已。又如:一次國共談判,國民黨代表說和共產黨談判簡直是“對牛彈琴”,周恩來針鋒相對地說:“對,牛彈琴”。將“對牛彈琴”拆開,周恩來睿智幽默地反諷了國民黨代表的愚蠢無知。這樣的拆分效果簡潔凝煉、表意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其三,拆詞手法還能夠增強語言的形象色彩,給人以生動的形象感和鮮明的感染力。形象性是文學藝術追求的一個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人們不惜采用任何形式的表達技巧。拆詞即是一種,實踐證明它確實能強化這種效果。例如: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梁實秋)?!笆种柚阒钢边@個短語最早出自西漢學者毛亨為《詩經》所作的《大序》,原文為“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斑@句話的意思是:情感是要通過一定方式來表達宣泄的?!笆种柚阒钢焙笱莼癁楝F在的成語“手舞足蹈” ,意為非常興奮。在梁實秋先生的這篇文章里,從意義表達上來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應視為對“手舞足蹈”的拆用,因為它不光與原詞的本義有著微妙的區別,而且與毛亨的原義也有很大出入。梁實秋的這句話精彩生動、形神兼備地描寫了梁啟超先生演講時的激情和投入,如此一拆表現力陡然增強,不禁讓人對梁任公那率真的性情默然感懷。文中如若直接使用“手舞足蹈”,這樣盡管也能表現梁任公的演講活力,但卻給人一種未免輕佻的感覺。再如:康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有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憐哩?。斞福骸端帯罚比绻凑5谋磉_,“看他不上”應為“看不上他”?!翱床簧纤北憩F的是一種態度或一種心理活動,而“看他不上“則更傾向于一種鄙夷的神態。這里運用拆詞,將康大叔傲慢無禮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又如:“理屈而詞不窮”是詞語“理屈詞窮”的否定拆分,用來形容人的無理狡辯。如此拆用便將一個強詞奪理、呶呶不休的小人形象給生動鮮明地展現出來。因此拆詞手法在增強語言的形象性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功能和作用。

另外,所拆之詞往往遣詞警策,具有很強的思辨理趣,給人以智性的享受。拆詞手法具有很強的能產性,我們甚至可以用它來磨練心智,陶冶性情。比如用“謙而不虛”刻畫飽學而謙遜,用“虛而不謙”刻畫無學而傲慢,用“玩物而不喪志”“矯枉而不過正”來表現人的行事態度等。拆詞本身就是一種智慧的表達手段,它一反平素,劍走偏鋒,給人理趣,于細微處顯睿智。

“規范化”給人以行事的尺度和方向,打破規范則給人創造生活的機會和空間,讓人更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拆詞手法的功能意義大概就在于此吧。當然,盡管拆詞效果獨特,作用明顯,但在具體語言實踐中也絕不能為拆而拆,強分硬拆,更不能以拆害義。

雖然拆詞現象在古漢語中就已經存在,但是有許多從古代文學中抽象或聚合而成的成語,其原始出處不能視為拆詞。例如:守株待兔一詞是從韓非子寓言故事中抽象而來的成語,原文不能屬于拆詞現象。再如:“官止神行”是從莊子《庖丁解?!芬晃牡恼Z句中聚合而成,其原句“官知止而神欲行”不屬于拆詞手法。又如:“批隙導窾”原句“批大隙,導大窾”(《庖丁解?!罚?,也是如此,并非拆詞。又如:成語“和光同塵”出自《道德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崩献拥倪@句話由于是“和光同塵”的原始出處,故不能作為拆詞對待。因此,詞或短語只有在后來的運用中經分拆使用有了具體的修辭作用時,我們才能視其為拆詞。

以上我們從拆詞的語用特征、機制和功能等三個方面進行解讀和分析,闡明拆詞手法作為語言藝術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與語言重新編碼密切相關的,其實質就是語言的一種藝術重構。從語言發展的歷史來看,拆詞不是語言藝術的偶發現象,而是言語實踐活動的一個必然結果。正如其他形式的表現手法一樣,它激發著人們在語言行為實踐中不斷去想象,去探索,去創造。

[作者通聯:安徽阜南一中]

猜你喜歡
原詞短語手法
層遞手法
緩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三姐妹
當成語中的“心”變成“薪”
《健民短語》一則
2015年高考英語最可能考的短語
牽引配合手法治療頸性眩暈9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