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楊馬兵為入口解讀《邊城》的主旨

2018-01-11 09:42楊旭東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8年12期
關鍵詞:白塔渡船船夫

楊旭東

作為普通學校的學生,有不少學生讀不懂《邊城》詩情畫意、含蓄蘊藉的語言;即便很多同學能認真閱讀《邊城》,了解故事情節,但是要想再深入解讀作品,就會有很大困難,不知從哪里入手。

基于以上背景與學情,筆者帶著學生一起來摸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尋找整本書閱讀的一個入口。為了便于操作,筆者選擇了《邊城》中的一個小人物——楊馬兵,他在作品中的篇幅不算多,所有章節集中起來7000字左右,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關于楊馬兵的閱讀小專題。將厚書變薄,力爭讓所有的學生能在單位時間內讀完。

為什么會選擇楊馬兵這么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筆者將楊馬兵在整個故事的章節梳理出來時,發現這個人物不僅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他和小說的主要人物都有密切的關系,他本人身上也具備沈從文先生所推崇的重利輕義的君子人格,而且也能通過他串聯起小說的環境(渡船和白塔)的關系,總之,雖然是一個極小的人物,但是能用他勾連起作品的整體,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這堂課意在給學生一個示范,既然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能達到深入整本書的目的,那么主要人物就更能達到這個目的了。

一、梳理楊馬兵與情節的關系

1.請以楊馬兵的角度為節選的章節擬寫小標題。

(端午節替老船夫守船;介紹新碾坊并為大老試探老船夫;正式為大老提親;向老船夫通告大老淹壞了的消息;成為老船夫碰壁后的傾訴對象;張羅老船夫的后事;成為翠翠的信托人。)

2.請為楊馬兵寫一個人物小傳。(設計意圖是通讀之后要對人物有完整的印象)

例:楊馬兵,五十出頭,是茶峒城軍營中照料馬匹的馬兵。年輕時,追求過翠翠的母親,失敗了,卻成為老船夫的摯友。端午節替老船夫看渡船以便老船夫帶翠翠看賽龍船的熱鬧。大老看上翠翠后托其為媒人,他陪老船夫去看城中的新碾坊,同時試探老船夫對翠翠婚事的看法,后代大老正式向翠翠提親,被拒。大老去世后第一時間把消息告訴老船夫。在老船夫因順順的誤會而遭冷遇時,成為唯一傾訴的對象。在老船夫猝然離世后,主動處理老船夫的后事,并決定去碧溪岨照顧翠翠,把老船夫去世前的真相告訴了翠翠,尊重翠翠的意愿,為翠翠出主張,陪伴翠翠等候二老的歸來。還協助大家共同籌錢重建白塔。楊馬兵是一個孤獨卻有熱心腸的人。

小結:在整本書的情節發展中,楊馬兵因醉酒以至于爺爺不能接翠翠,翠翠等候爺爺邂逅二老;為大老做媒,被拒,大老出走闖灘,意外身亡;代替爺爺,成為翠翠的信托人,小說的結局與他有關,可以說,楊馬兵也推動著情節的發展。

二、梳理楊馬兵與人物的關系

1.請畫出楊馬兵與小說主要人物的關系圖。(老船夫、翠翠、翠翠母親、順順、天保、儺送)

從以上并不復雜的關系圖中,可以知曉楊馬兵年輕時追求一個姑娘,失敗后卻成為姑娘父親一生的摯友,成為姑娘孩子生命中唯一的靠山!于他而言,愛沒有了,但是情還在,這種情成為了友情和親情。楊馬兵可謂重情重義之人!

2.學生討論:為什么楊馬兵會成為翠翠的信托人?(結合文本內容分析人物性格)

細節1:老馬兵原來跟在她的后邊,因為他知道女孩子心門兒窄,說不定一爐火悶在灰里,痕跡不露,見祖父去了,自己一切無望,跳崖懸梁,想跟著祖父一塊兒去,也說不定!故隨時小心監視到翠翠。(第二十章)年近五十的男人,除了具有湘西人的古道熱腸,為老船夫盡職盡責守靈外,還心細如發,揣測十四五歲小姑娘的心理,時刻關注翠翠的舉動,對翠翠的照顧可謂體貼入微!

細節2:聽我說,爺爺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會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對得起你爺爺。我會安排,什么事都會。我要一個爺爺歡喜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渡船!不能如我們的意,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同他們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第二十章)楊馬兵洞悉老船夫的心思,也主動將這使命扛在自己的肩上,“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同他們拼命”,愿以自己的性命來守護翠翠!“一切有我!”這樣的承諾需要勇氣,這樣的承諾是一種擔當!

小結:楊馬兵是一個淳樸善良、善解人意、體貼入微、重情重義、值得信賴的人。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閱讀最基本的環節,將人物放在整個作品的人物關系網中,力求對人物有更全面的認識。

三、解讀楊馬兵與環境的關系

合作探究:楊馬兵與環境(碾坊、白塔)的關系。

設計意圖:對人物作深入分析,并從人物和社會環境的關系中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1.與碾坊的關系

①小說中的碾坊指什么?(找出文中相關語句)

“但一個撐渡船的若想有座碾坊,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妄想。凡碾坊照例是屬于當地小財主的產業?!?“熟人又說到這碾坊的將來,似乎是團總女兒陪嫁的妝奩?!?碾坊象征著金錢財富,成為經濟地位的標志。

②楊馬兵和小說中其他人物對待碾坊的態度如何?

楊馬兵:“一個有用的人,兩只手抵得五座碾坊!”

老船夫:“極有興味”“在河邊管理一個碾坊比管理一只渡船多變化有趣味” “很羨慕”“有什么福氣?又無碾坊陪嫁,一個光人”。

二老家的腳夫:“二老,若這件事派給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p>

中寨人:“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條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現在就決定要碾坊吧。渡船是活動的,不如碾坊固定。這小子會打算盤呢?!?/p>

小結:一個堅守職責50年、從容生活的老船夫在面對新事物碾坊時也開始變得有些自卑了;二老家的腳夫、中寨人更是直白地表達了對碾坊的渴望;楊馬兵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兩只手抵得五座碾坊!重人而輕物。由此可見楊馬兵是一個重義輕利的人。

碾坊的介入,意味著現代社會重利輕義的思想已經侵蝕人們的心靈。當一座嶄新碾坊成為陪嫁物的時候,碾坊就成為左右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的籌碼。要碾坊就是追求金錢,就是重利輕義。楊馬兵仍然堅守著重義輕利的思想。

2.與白塔的關系

①小說中的“白塔”是什么?

“碧溪岨的白塔,與茶峒風水有關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個自然不成?!薄安栳硷L水”應該是關乎茶峒人的風俗、民風,因而白塔象征湘西人重義輕利、正直樸素的人情民風。

②“白塔”的坍塌和重建意味著什么?

坍塌:重義輕利、正直樸素的人情民風的消失;

重建:人們要找回重義輕利、正直樸素的人情美,表達了人們找回美好人性的愿望。

③楊馬兵和重建白塔有何關系?

“為了這塔成就并不是給誰一個人的好處,應盡每個人來積德造福,盡每個人皆有捐錢的機會,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個兩頭有節的大竹筒,中部鋸了一口,盡過渡人自由把錢投進去,竹筒滿了馬兵就捎進城中首事人處去,另外又帶了個竹筒回來?!保ǖ诙徽拢铖R兵為人們架起了一座共同重建白塔的橋梁。

小結:“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說!”小說借楊馬兵之口道出了湘西古今的變化。楊馬兵勾連起小說的社會環境——碾坊、白塔,作品深層的意蘊通過對他的觀照而得以挖掘。

四、解讀楊馬兵與小說主旨的關系

1.解讀作者的寫作意圖。

(1)沈老曾在《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這樣解釋《邊城》的創作意圖:“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p>

(2)《長河·題記》(節選)

“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惟實惟利的人生觀?!?/p>

(3)《邊城》題記(節選)

“——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2.解讀楊馬兵的形象特點與作者寫作意圖的關系。

由前文對楊馬兵的形象分析可知,楊馬兵是重義輕利的典型,具有正直樸素的人情美。他的身上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的君子之風,他是作者心目中重義輕利的君子形象。

3.總結小說的主題:

小說中人物形象就是作者思想的外化。從楊馬兵的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滿懷深情地贊美重義輕利、具有正直樸素的人情美,批判現實惟實惟利的人生觀,呼喚美好人性的回歸。

五、找到一個整本書閱讀的入口

回顧以上教學環節,我們是如何順著楊馬兵這個人物讀到作品想要表達的主題的,就可以找到一個整本書閱讀的入口:從人物入手。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物都可以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入口呢?也不盡然。如果是人物,需具備以下特點:

①貫穿整個作品,能夠勾連起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等要素。

②性格鮮明,能夠反映作者的寫作意圖。

③能夠引起讀者對人生、社會的思考。

總結: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表達作者對社會、人生、人性、現實生活等的思考,小說所有的人物、情節、環境等文字材料都是作者思想的載體。整本書閱讀可以抓住一個人物(哪怕是一個小人物),通過他(她)和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等等建立起聯系,由一個點形成整本書閱讀的一張網,進而對整本書做更深入的解讀。

其實,除了人物,小說的情節、環境等要素也可作為打開整本書的一個入口,關鍵是要建立聯系,整體閱讀,像楊馬兵一樣能和小說的情節、其他人物、環境聯系起來,在分析這些關系的過程中挖掘作品的深度,達到深入解讀整本書的目的。

課后反思:整本書閱讀教學是當下語文教學中熱門且具有挑戰性的課型。

從教師的角度,本著“聯系著讀,整體閱讀”的原則,能夠由一個點形成一條線再到構成一張網,就可以找到閱讀整本書的一個入口。起初,我選擇楊馬兵這個人物也有過懷疑,不太確定他能否幫助我完成任務,但是試著做了之后,尤其是解讀到楊馬兵和渡船、白塔的關系,文本真的走向深入,給了我極大的信心,我確信這個人物可以成為解讀《邊城》一個意想不到的入口。一個次要人物(小人物)能夠達成的目標,那么主要人物就能更好的完成。

從學生的角度,這堂課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示范,絕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并能接受。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嘗試了這樣閱讀方法并能遷移運用,有的學生用得不錯。比如:有學生將“虎耳草”(環境)作為一個入口,通過虎耳草和翠翠這個人物、小說情節以及作者寫作意圖建立聯系來解讀整個作品,也有讓人驚喜的收獲。

由此看來,整本書閱讀策略可以從閱讀一個人物開始,也可由一個情節或環境開始,只要聯系著讀,整體來讀,便能夠殊途同歸。

[作者通聯:北京市玉淵潭中學]

猜你喜歡
白塔渡船船夫
哲學家與船夫
敖漢旗萬壽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釋
夢里東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船夫和風
老楊公公撐渡船
慶州白塔與慶陵、慶州城初探
渡船調
船夫和兒子
話丟了(笑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