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一字平仄兩讀而義別或義同的問題(下)

2018-01-11 09:42劉宋川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8年12期
關鍵詞:五律廣韻平聲

劉宋川

一、唐詩一字平去兩讀而義同

一字平去義同是指一字的基本義項具有平聲和去聲兩種音讀,唐詩中約有50字具有這種音義特點。到了現代,它們只保留平聲或去聲一讀。這里挑出“忘、思、衆、嘆、探”等5字來討論。

1.忘

A.廣韻巫放切,去漾微,今讀wàng。B.集韻武方切,平陽微,舊讀wáng?!巴弊只玖x是:忘記,動詞。有平去兩讀,唐詩中都常用,現代只保留去聲一讀?!稘h語大字典》收平去兩讀的反切,是正確的;《漢語大詞典》只收去聲反切,有缺失。下舉六例:

(1)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王維《息夫人》,五絕)

(2)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劉長卿《送蔡侍御赴上都》,五律)

(3)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孟浩然《久滯越中貽謝南池……》,五律)

(4)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杜甫《冬日有懷李白》,五律)

(5)卻到帝鄉重富貴,請君莫忘浪淘沙。(白居易《浪淘沙》之六,七絕)

(6)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七絕)

六例“忘”字同義,前三例“忘”字用在“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五、第三字,都讀平聲;后三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四、第七字,都歸仄聲(實讀去聲)。

2.思

A.廣韻息茲切,平之心,今讀sī。B.廣韻相吏切,去志心,舊讀sì?!八肌弊至x為:思考、想,想念,動詞,有平去兩讀(平聲為常讀,去聲為偏讀,現今只保留常讀);又思緒,心情,情懷,名詞,也有平去兩讀,但是常讀為去聲(現今已并入平聲讀)。唐詩中“詩思、愁思、幽思、客思、旅思、羈思、離思、秋思、邊思”等詞語的“思”字都只讀去聲,有少數詞語“文思、才思、春思”等可以有平去兩讀。值得注意。下舉八例:

(1)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之三,七絕)

(2)知君苦思緣詩瘦,大向交游萬事慵。(杜甫《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七律)

(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絕)

(4)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錦瑟》,七律)

(5)離顏怨芳草,春思結垂楊。(李白《南陽送客》五律)

(6)濯濯煙條拂地垂,城邊樓畔結春思。(張旭《柳》,七絕)

(7)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五律)

(8)孤舟從此去,客思一何長。(儲光羲《洛中送人還江東》,五律)

前二例“思”字義為思考,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二、第四字,一平一仄(以去聲歸仄)。三、四例“思”字義為思念,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六、第五字,一平一仄(以去聲歸仄)。五、六例“春思”意思是春天的思緒情懷,“思”為名詞,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第七字,一仄(以去聲歸仄)一平。七、八例“歸思”(回歸的思緒)、“客思”(旅客的思緒)的“思”都只讀去聲(聲律歸仄)。

3.衆(眾)

A.廣韻之仲切,去送照三,今讀zhòng。B.廣韻職戎切,平東照三,舊讀zhōng。義為:眾人,群眾,名詞;眾多、許多,形容詞。有平去兩讀,而去聲為常讀,今讀去聲?!稘h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注為平去義別,大詞典只收去聲反切,各有缺失。下舉四例: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五絕)

(2)徒隨眾人后,擬老一生中。(李頻《長安書懷投知己》,五排)

(3)斜陽眾客散,空鎖一園春。(劉禹錫《城東閑游》,五律)

(4)聲名已壓眾人上,愁思未平雙鬢知。(王建《寄分司張郎中》,七律)

以上“衆”字義為眾多、許多,前二例用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律式第一、第三字,屬仄聲(以去聲歸仄);后二例用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三、第五字,都讀平聲。

4.探

A.廣韻他含切,平覃透,舊讀tān。B.他紺切,去勘透,今讀tàn?!疤健弊滞x而有平去兩讀,現代只讀去聲。義為:摸取,探測,偵察,探問,探望,動詞?!稘h語大詞典》只收去聲反切,新版《辭源》只收平聲反切,各有缺。下舉四例:

(1)登樓舊國遠,探穴九疑深。(儲嗣宗《送友人游吳》,五律)

(2)憶昔曾游曲水濱,春來長有探春人。(羊士諤《亂后曲江》,七絕)

(3)想到耶溪日,應探禹穴奇。(孟浩然《送謝錄事之越》,五律)

(4)蓬山此處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七律)

以上“探”字意思是探尋、尋游,前二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一、第五字,屬仄聲(以去聲歸仄);后二例用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二、第六字,都讀平聲。

5.嘆〔歎〕(嘆)

A.廣韻他旦切,去翰透,今讀tàn。B.廣韻他干切,平寒透,舊讀tān?!皣@”字義為:嘆氣,嘆息,感嘆,贊嘆,動詞。有平去兩讀,去聲為常讀。新版《辭源》對“嘆、歎”只收去聲反切,有缺。下舉四例:

(1)獨嘆湘江水,朝宗向北流。(張九齡《餞王司馬入計同用洲字》,五律)

(2)秋風樹不靜,君子嘆何深。(張說《和魏仆射還鄉》,五律)

(3)所思迷所在,長望獨長嘆。(姚崇《秋夜望月》,五律)

(4)老嘆才漸少,閑苦病相煎。(元稹《獻滎陽公詩五十韻》,五排)

“嘆”字意思是嘆息、感嘆,前二例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第三字,屬仄聲(以去聲歸仄);后二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第二字,都讀平聲。

二、唐詩一字平去兩讀而義同兼義別

這種情況是指該字一部分義項具有聲韻相關的平聲和去聲兩個音讀,另一部分義項只具有其中一個音讀,構成了兩讀義同和一讀義別并存的復雜音義關系。具有這種音義特點的常用字計有48個?!稘h語大詞典》等工具書對這些字通常注為平去義同,不甚精確?,F挑出“看、相、帆、聽、憑、操、望、吹”等8字來討論。

1.看

A.廣韻苦旰切,去翰溪,今讀kàn。B.廣韻苦寒切,平寒溪,今讀kān?!翱础弊至x為:用目光接觸人或物,觀察,動詞,有平去兩讀(去聲為常讀平聲為偏讀,今失偏讀);又看護、看守,看待,動詞,平聲?!稘h語大詞典》等按平去義別作注,不當。下舉五例:

(1)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七絕)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

(3)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敬亭獨坐》,五絕)

(4)賈生對鵩傷王傅,蘇武看羊陷賊庭。(杜甫《題鄭十八著作丈》,七排)

(5)小子須嬌養,鄒婆為好看。(白居易《路上寄銀池匙與阿龜》,五律)

前三例“看”字義為觀看,用在“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屬仄聲(以去聲歸仄);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律式第二字,讀平聲。后二例“看”字義為看守、看護,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第五字,須讀平聲。

2.相

A.廣韻息亮切,去漾心,今讀xiàng。B.廣韻息良切,平陽心,今讀xiāng?!跋唷弊至x為:仔細看,審察,動詞,有平去兩讀(去聲為常讀,今失偏讀平聲);又輔佐、幫助,動詞;相貌,宰相,主持典禮的人,名詞;諸義去聲。又互相、共相,或單指動作受事者,副詞;平聲。下舉五例:

(1)相馬須憐瘦,呼鷹正及饑。(白居易《敘德書情四十韻……》,五排)

(2)地偏多育蠱,風惡好相鯨。(宋之問《入瀧州江……》,五排)

(3)已相殷王國,空馀尚父溪。(王維《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賢觀……》,五排)

(4)相看不忍別,更進手中杯。(李白《送殷淑三首》之二,五律)

(5)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七絕)

前二例“相”字義為仔細看,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一字,屬仄聲(以去聲歸仄);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四字,讀平聲。例(3)“相”義為輔佐,例(4)“相”表示互相,例(5)“相”單指動作的受事者,在律式中都是以去聲歸仄。

3.帆

A.廣韻符咸切,平凡奉,今讀fān。B.廣韻扶泛切,去梵奉,舊讀fàn?!胺弊至x為:掛在船桅上的布篷,特指船,名詞;有平去兩讀(平聲為常讀,今只保留平聲)。又張帆行船,動詞,去聲?!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對“帆”的名詞義只注平聲一讀,有缺。下舉五例:

(1)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七絕)

(2)唯看孤帆影,長似客心懸。(姚崇/柳中庸《夜渡江》,五律)

(3)孤帆好風千里暖,深花黃鳥一聲長。(貫休《別盧使君歸東陽二首》之二,七律)

(4)館娃宮外鄴城西,遠映征帆近拂堤。(溫庭筠《楊柳枝八首》之五,七絕)

(5)白云向吳會,征帆亦相隨。(孟浩然《送謝錄事之越》,五律)

(6)夏云隨北帆,同日過江來。(張說《四月一日過江赴荊州》,五律)

前三例“孤帆”的“帆”表示名詞義,用在“平平仄仄仄平仄”律式第二字,讀平聲。用在“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四、第二字,都屬仄聲(以去聲歸仄)。例(4)、例(5)“征帆”(遠行的船)的“帆”也是名詞,用在律式中音讀一平一仄(實讀去聲)。例(6)“北帆”意為向北張帆行駛,“帆”字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字,以去聲歸仄。

4.聽(聽)

A.廣韻他丁切,平青透,今讀tīng。B.廣韻他定切,去徑透,今讀tìng。義為:用耳朵收受聲音,又聽取、聽從,動詞;有平去兩讀(平聲為常讀,現今保留平聲)。又審察、治理,聽任、聽憑,動詞,只讀去聲。下舉五例:

(1)今夜初聽雨,江南杜若青。(戴叔倫《舟中見雨》,五律)

(2)野花看欲盡,林鳥聽猶新。(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五律)

(3)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劉長卿《別嚴士元》,七律)

(4)還將聽朝暇,回作豫游晨。(李隆基《春中興慶宮酺宴》,五律)

(5)謝脁每篇堪諷誦,馮唐已老聽吹噓。(杜甫《寄岑嘉州》,七排)

前三例“聽”字意為聽取聲音,例(1)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第四字,讀平聲;例(2)、例(3)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第五字,都是以去聲歸仄。例(4)“聽朝”意思是臨朝處理政事;“聽”字用在“平平仄平仄”律式第三字,以去聲歸仄。例(5)“聽”字義為聽任,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五字,以去聲歸仄。

5.憑(憑)

A.廣韻扶冰切,平蒸並,今讀píng。B.唐韻收了“憑”的異體字“”(上為“馮”,下為“廾”),屬去聲證韻並母,應讀pìng?!皯{”字本義是:(身體)倚靠物體(幾或欄桿),動詞,有平去兩讀(平聲為常讀,現今只保留常讀);再虛化為:倚靠、憑借,煩請、煩托,動詞,只讀平聲(今失煩請、煩托義)。異體字“憑”在本義方面與“憑”同用,但不能表示虛化義。下舉六例:

(1)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五律)

(2)幾日憑欄望,歸心自不忙。(李咸用《題陳正字山居》,五律)

(3)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干望落暉。(元稹《智度師二首》之二,七絕)

(4)共祝如山壽,俄驚憑幾言。(權德輿《奉和鄭賓客相公……》,五排)

(5)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律)

(6)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七絕)

前二例“憑軒、憑欄”的“憑”字用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一、第三字,都讀平聲。中二例“憑欄干”“憑幾”的“憑”字用在律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第二、第三字,都是以去聲歸仄。后二例“憑”字表示憑借、煩托義,用在律式中都要讀平聲。

6.操

A.廣韻七刀切,平豪清,今讀cāo。B.廣韻七到切,去號清,舊讀cào。義為:執持、拿著,掌握、控制(朝政、權力),動詞,有平去兩讀,平聲為常讀;又操守、志節,品德、品行,又琴曲名,如龜山操、別鶴操等,名詞,只讀去聲?!安佟弊脂F今名動義一律讀平聲。新版《辭源》對“操”字中古動、名 義按平去義別作注,有失全面。下舉五例:

(1)眼暗猶操筆,頭斑未掛簪。(白居易《自嘆》,五律)

(2)良工操斤斧,沉吟方在斯。(呂溫《道州南樓換柱》,五律)

(3)松持節操溪澄性,一炷煙嵐壓寺隅。(李洞《宿成都松溪院》,七律)

(4)曹操祠猶在,濡須塢未平。(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五排)

(5)歸當華表千年后,怨在瑤琴別操中。(李中《鶴》,七律)

前二例“操”字義為執持,用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律式第四、第三字,一平一去(以去聲歸仄)。例(3)“節操”意思是操守志節;例(4)“操”是三國人物曹孟德的名,義為操守;例(5)“別操”是“別鶴操”的簡稱,“操”表示琴曲名;此三例“操”是名詞義,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四、第二、第六字,屬仄聲(以去聲歸仄)。

7.望

A.廣韻巫放切,去漾微,今讀wàng。B.廣韻武方切,平陽微,舊讀wáng。 義為:遠看,動詞,有平去兩讀(去聲為常讀,今只保留去聲);又希望,動詞;視野,聲望、名望,名詞。此動、名義只讀去聲?!稘h語大字典》等都注為平去義同,未指出名詞義只讀去聲,不準確。下舉六例:

(1)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八首》之二,七律)

(2)一片風帆望已極,三湘煙水返何時。(杜牧《送別》,七律)

(3)相望東橋別,微風起夕波。(韋應物《送汾城王主簿》,五律)

(4)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李商隱《春雨》,七律)

(5)遠村雖入望,危檻不堪憑。(曹松/孟貫《冬日登江樓》,五律)

(6)共知公望重,多是隔年回。(張籍《送鄭尚書出鎮南?!?,五排)

前二例“望”字意義是遠看,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字,一仄(以去聲歸仄)一平。例(3)、例(4)“相望”的“望”也表示遠看,用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二、第六字,也是一去一平。后二例“望”字義為視野、聲望,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第四字,都是以去聲歸仄。

8.吹

A.廣韻昌垂切,平支穿三,今讀chuī。B.廣韻尺偽切,去寘穿三,舊讀chuì?!按怠弊至x為:撮口出氣,風吹(空氣流動),動詞,平聲;又吹奏管樂器,動詞,平去兩讀(平聲為常讀,現今只保留常讀);又指風和管樂器吹奏的樂曲,名詞,只讀去聲(今失名詞音義)?!按怠弊制饺チx同與平去義別兼具,《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未注平去義同,有失。下舉六例:

(1)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七絕)

(2)臨風玉管吹參差,山塢春深日又遲。(羊士諤《山閣聞笛》,七絕)

(3)緱嶺獨能徵妙曲,嬴臺相共吹清音。(羅鄴《題笙》,七律)

(4)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張說《幽州夜飲》,五律)

(5)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溟潮。(李嶠《和杜學士旅次淮口阻風》,五排)

(6)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白居易《登閶門閑望》,七排)

前三例“吹”字意思是吹奏管樂器,一例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字,讀平聲;兩例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屬仄聲(以去聲歸仄)。例(4)“吹”指風吹,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三字,讀平聲。后二例“吹”分別指風和管樂曲,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七字,都是以去聲歸仄。

上文我們辨析了唐詩中分屬幾個字群的28個常用字的音義關系和用法。這些字直到現今仍屬常用,但是音義已有微妙變化。我們如果不了解諸字古今音義的異同,那么在閱讀唐詩時,就會不知不覺地按現今音義來理解它們在詩句中的用法。其結果不外是:或者是釋字不合詩中原義,造成句意捍格不通,或者是錯定字音,因而誤判詩句平仄,以為此詩違律,冤枉了古人,并且由此在唐詩格律和體裁的研究上給自己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這是不可小視的。

[作者通聯:湖北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五律廣韻平聲
《原本廣韻》引書訂誤*
五律·起早集市(外一首)
五律·冬至(外一首)
王國維《廣韻》批校與治學精神
他山 五律
福壽雙全(五律)
揣一本詞典走天涯
向熹著《簡明漢語史》(修訂本)指誤
《廣韻痱、疿及相關病名考釋*
病聯曝光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