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校風對高校貧困生學業的促進意義

2018-01-13 07:39胡穎珺
文教資料 2017年27期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校風學業成績

胡穎珺

摘 要: 對于高校貧困生而言,長期匱乏的文化資本使其在學業成績競爭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在經濟文化資本與學業成績二者之間,研究發現校風可以發揮調節作用,降低家庭背景對貧困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幫助其提高學業成績,從而幫助其參與教育競爭,促進其學業成績。因此,培養良好的校風對高校貧困生而言意義重大。

關鍵詞: 校風 高校貧困生 學業成績

近半個世紀以來,教育公平性的問題一直是諸多學者的研究重點,大量研究與改革應運而生,尤其是關于社會家庭經濟背景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性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達到了增長高峰(Berliner,2006)。研究表明,家庭經濟背景是決定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在假設其他條件均等的情況下,高校貧困生較富裕家庭子女更難取得較高的學業成就(Sirin, 2005)。校風在這二者相關性之間是否發揮作用?Brand和Felner等(2003)聲稱“積極的校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促進作用大于低社會經濟背景對其學業產生的負面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經濟文化條件的不足”。同樣的,不良校風將對學生學業成績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在那些環境較差、安全性不足、人際關系疏離的學校中,高校貧困生的學習處境將更艱難。

我國對于校風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側重點多為領導作風、教師教風與學生學風等,帶有濃厚的理論色彩。對于“校風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的理論研究并不多,卻又非常注意“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背景層次與學業成績差異問題”。那么,校風究竟對學生學業成就產生何種影響,是否作用或受作用于學生本身的家庭經濟文化背景條件?積極的校風可否幫助社會貧困學生填補經濟文化背景的溝渠,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一、校風的定義與作用

1.定義

關于校風(school climate)的定義并不清晰,數十年來研究者各有側重。早期研究校風的美國學者Halpin和Croft(1963)將其描述為“學校風格特色(personality of the school)”,主要指教師在學校日常習慣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思維模式、行為態度。在健康的學校風氣中,所有教職工、學生群體都能夠良好溝通、團結協作(Hoy & Hannum, 1997)。而Simon和Crump(2003)則以學生角度為出發點,將良好的校風描述為“相互尊重的交往,教師幫助支持和清楚規范的學校管理”。Cohen(2009)結合先前文獻研究,對校風的定義做出了描述:校風,即為學校的特點,基于學生與教職工的個人體驗、生活方式,并能反映出其學習/教學理念、目標、人際交往、教學實踐、生活質量、組織管理結構等。Bear,Yang和Mantz(2014)等綜合了學生與教師的角度,將校風的評估基于學校的社交結構及社交因素之上,并引入了關于校園欺凌行為(Bullying)的描述。

美國教育部學習環境安全中心依據四個測量因素:安全、教學、交流、環境,將積極的校風定義為:學校重視校園安全,支持學術發展,有良好的組織紀律性,教師鼓勵、支持、尊重學生,并能形成一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信賴、相互關懷的人際關系(NSCC,2014)。

我國學者傾向于把校風看成教風、學風、作風三者的結合(侯懷銀,2007)。教風,即為教師的教學特點與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科學研究工作中所體現出的職業道德與學術風范,包括其教學目的、教學態度、行為特點等。學風則是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價值觀念和學習興趣等的綜合表現(范豐慧,2003)。作風主要體現在學校管理與領導層面,實施主體包括學校領導層、行政職能部門與系部管理人員等。綜上可見,校風的定義較為抽象,界定角度傾向多元化,且很難具體測評出一所學校校風的質量好壞,而是更多地將其視為一種精神文化、精神資源。

2.作用

對于校風的作用,侯懷銀(2007)將其歸納為“陶冶、調節、凝聚、激勵、教化”,能夠約束師生的行為,借助群體成員價值認同與人際關系協調從而形成和諧信任的群體關系,從而提高教學、科研效率。在良好的校園風氣中,教師對學生懷有高度期望,積極對待學生,學生踴躍參與課堂活動,學校學術風氣濃厚,家長同樣關注學生成績并積極配合教學,不斷提高學生學業成就。

積極的校風對學業成績的促進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參與校園生活的個體卻始終存在差異。即使是在同樣的校風影響之下,對不同學生群體的作用也會各不相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學生學業成就與其家庭經濟背景(SES)具有密切關系,而在“學業成就差異”與“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背景差異”之間,校風能夠發揮“補償作用(compensatory contribution)”,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經濟文化背景造成的溝渠,提高貧困生的學業成績,促進教育公平(Ruth, 2016)。

二、學生分層與學業成績差異

2017年,我國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義務教育階段結束之后,對學生而言,能否獲取更高一層教育機會主要取決于學業成績的高低,家庭文化資本的優勢持續轉化為學業成績的優勢(方長春,2008)。

對此,布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可以給出很好的解釋:首先,文化資本以三種不同的形式存在:(1)具體化文化資本,即從孩童時代培育而形成的傾向,如品位、闡釋能力等;(2)客觀文化資本,即書籍等文化商品的占有;(3)制度化文化資本,即被市場承認的教育文憑。學生若擁有較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則易養成合理的學習習慣,且有更多機會接觸主流文化。一些學校沿用“機會均等”與“唯才是舉”的考試模式,將機會與獎勵分給文化資本較多的學生,淘汰、懲罰文化資本較少的學生,再通過文憑的高低將這種層次分化定義為個人能力的高低。

在三種文化資本之中,鄭雅君(2015)發現,具體化文化資本對學生在校學業成績的影響遠遠高于其他兩類文化資本,在具體文化資本的操作化過程中,又屬“師生距離”對學業預測力最佳,“學校認同感”次之。學業努力固然具有說服力,但其影響力仍不如具體文化資本。學校的考核標準、主流文化事實上是一種偏向主導文化的文化專斷,使得習慣于主導文化的高階層學生在相對適應的校園環境中取得競爭優勢。例如,中產階層家庭的學生在面對教師時更加自信,更傾向于表達訴求和尋求幫助,對于學業成績也有著更高的期望。endprint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普通高校文憑含金量普遍降低,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入學機會競爭愈發激烈。對高校貧困生而言,在家庭經濟文化背景不變的前提下,對其學業成績不利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1)貧困文化遺留。一些貧困生承受著經濟壓力,更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不利心理,或自我期許過高,或對自身發展感到悲觀。例如,王巧、左建橋(2007)對我國中部地區6所本科院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20%的高校貧困生對社會持消極否定態度。

(2)人際交往邊緣化?;钴S在校園組織中的多為家庭經濟背景優渥的學生,與其相比,貧困學生更易處于班級邊緣,因為羞怯、自卑或文化不符而難以融入集體,難以獲得團體歸屬感。

(3)師生交往的認知偏見。雖部分教師會有意識地對高校貧困生加以關注,但教學目標、教學手段依然以迎合主流觀念為主。尤其是當學生同時兼顧少數民族與貧困雙重身份特征時,更容易出現教師的認知偏見和負期待效應。如陳忠勇、王波(2006)對苗漢雜居地區學生學業成就分析研究顯示,教師對苗族歷史文化不了解、對苗族學生學業成績不寄予厚望等原因會阻礙師生關系的發展,抑制學生學業成績進步。

(4)校園文化具有階層傾向性。學校所考核的文化感知力更多的是通過家庭教育習得,且校園整體消費水平提高,這樣的校園氛圍對貧困學生是十分不利的。

對高校貧困生而言,教育是其實現階層流動的方式,是其擺脫不利地位的唯一途徑。教育競爭主要體現在學業成績的競爭之上,諸多高校不斷完善的“獎、貸、助、補、免”助學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幫助高校貧困生降低家庭經濟文化背景帶來的不利影響。在精神文化方面,Brand(2003)等提出對貧困學生的幫助可以通過改善校園風氣實現,且校風帶來的正面影響大于家庭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不利影響。同時Bryk和Schneider(2002)指出:良好校風對不同階層學生學業成績的正面作用可能也有區別,貧困生更容易感受到校風帶來的補償(compensation)作用。

三、校風與學業成績

1.校風相關因素對學業成績的影響

在當前校風與學業成績相關性的研究中,許多將觀察角度與研究重心集中在校園安全、師生關系等因素上(Hopson, Lee & Tang,2014);其他研究則將關注點集中在學生關系、紀律問題、領導管理、學校環境、自我期待、自信感和種族差異(陳忠勇&王波,2006;Martin, Martinez-Arias,2008);有些研究只關注校風中的紀律性、師生關系和個人歸屬感(W. Wang, 2014);還有些研究主要用學校規模、考勤率等指標來評估校風的好壞。研究角度的差異可能使得結果具有一些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研究結果都表明校風對于學校狀況可以起到調節作用,并能夠通過具體實踐幫助改善學生學業成績。

(表1)大多研究證明學校風氣的確可以影響家庭經濟背景和學業成績相關性,如:家庭經濟文化背景與學生學業成績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受校風影響(Chen & Weikart, 2008);積極的校風將降低不利家庭經濟文化背景的負面作用,反之亦然。其他研究表明,校風的某些組成因素將對其他因素帶來連鎖作用:例如,Liem(2011)發現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用于學生課堂參與度,最終影響學業成績,且學生課堂參與度將會影響校園犯罪率。

表1 校風與學業成績相關性研究(部分)

2.對改善高校貧困生的學業困境的啟示

當前高校貧困生的困難主要在于:家庭經濟能力低下造成的長期文化資本匱乏,使得貧困家庭子女難以適應主流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經濟問題導致的精神遺留不利于貧困生的人際交往;校園文化使得貧困生難以獲得校園歸屬感。對此,從校風角度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完善校園文化設施。文化資本長期匱乏是造成高校貧困生學業成績不佳的重要原因,而作為測量文化資本的兩大指標——高雅文化和閱讀,已被證實對學業成績存在正向影響。高雅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參觀博物館、演出、專家講座等,而閱讀水平主要可以通過增加讀書量來提高。在閱讀氛圍良好且文化資源充足的校園中,高校貧困生可以盡可能地吸收文化資本。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文化資本的影響將不斷減弱,個人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而獲得更多文化資本,逐漸提高對主流文化的適應性。

(2)調整教師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作為校風評估中長期被關注的重要因素,教師直接作用于課堂風氣與教學質量,并對學生思想理念具有導向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樹立相對中立的價值理念,提倡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課堂氛圍,完善學業成績評估方式。對于社交能力相對較弱的貧困生,教師需給予更多關注,鼓勵其參與課堂交流和表達個人訴求。

(3)促進平等和諧的學生人際交流。經濟背景差異導致一些學生間產生文化溝渠。因此,學校需要發揮導向作用,創造平等、民主、多元氛圍,增進不同學生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嚴厲指正校園欺凌行為,使各階層學生均獲得校園歸屬感。

(4)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與價值導向。學校的學業競爭實際上是將不平等的文化資本占有以績點制度、成績認證等模式進行制度化和合法化,使得人們在觀念上認可這種不平等性。由于學校管理層不直接參與學生成績評估,因此,可將更多的自主權交予教師,并鼓勵其多角度了解學生。同時,著力培育大學精神,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樹立以追求真理為導向的校園風氣,避免負面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Berliner, D.. Our impoverished view of education reform[J].Teacher College Record, 2006(108):949-995.

[2]Brand, S., Felner, R., Shim, M., Seitsinger, A., & Dumas, T.. Middle school improvement and refor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hool-level assessment of climate, cultural pluralism, and school safet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570-588.endprint

[3]Bryk, A., & Schneider, B.. Trust in schools: A core resource for improvement[M].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2.

[4]Cohen, J., McCabe, L., Michelli, N. M., & Pckeral, T. . School climate: Research, policy, practice, and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9(111):180-213.

[5]Daniela, R., Dorothy, C., & Rosemarie, F..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climate: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published student-report measures[J]. 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 2015,33(8):731-743.

[6]Hopson, L. M., & Lee, E. & Tang, N..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school recial composition and ecological correlates of academic succes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44):126-134.

[7]Hoy, W. K., & Hannum, J. W.. Middle school climat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health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7(33):290-311.

[8]Liem, G. A. D., & Martin, A. J.. Peer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outcomes: Same-sex and opposite-sex peer effect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school engage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1(81):183-206.

[9]Martin, E., Martinez-Arias, R., Marchesi, A., & Perez, E. M.. Variables that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e Spanish compulsory secondary educational system: a longitudinal, multi-level analysis[J].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11):400-413.

[10]Simons-Morton, B. G., & Crump, A. D.. Associ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among sixth graders[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3(73):121-126.

[11]Sirin, S. 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2005(75):417-453.

[12]Ruth, B., Hadass, M., & Ron, A. A.. A research synthesis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inequality, school climat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87):425-469.

[13]Wang, W., Vaillancourt, T., Brittain, H. L., McDougall, P., & Krygsman, A.. School climate, peer victimiz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Results from a multi-informant study[J].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14(29):360-377.

[14]陳忠勇,王波.苗漢雜居地區苗族學生低學業成就的原因分析[J].畢節學院學報,2006(2):70-74.

[15]范豐慧,史慧穎.校風研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3(9):47-50.

[16]方長春,風笑天.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義務教育中的階層差異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8(8):47-54.

[17]侯懷銀,楊輝.校風解讀[J].教育科學研究,2007(10):11-15.

[18]王巧,左建橋.透視大學生分層問題[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20):711-714.

[19]楊洋.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J].現代教育科學,2016(6):56-61.

[20]鄭雅君.誰是90后名校優等生——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系的個案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5(5):69-79.endprint

猜你喜歡
高校貧困生校風學業成績
說 校 風
楊賢江校風思想:歷時性分析與共時性梳理
校風校訓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進路探索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后續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現狀及完善對策
新媒體視角下的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醫四診合參理論對于高校貧困生的鑒別作用
學業成績與習得性無助:有調節的中介效應
大學生上網情況與學業成績關系的實證研究
大專護生自我效能感、就業取向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