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假新聞的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

2018-01-22 17:43楊文治
新媒體研究 2017年23期
關鍵詞:假新聞成因應對策略

楊文治

摘 要 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的爆炸式增多和傳播方式的不斷拓展,一方面為民眾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給假新聞提供了滋長的溫床。文章圍繞新媒體時代假新聞泛濫的現象,探究了在新媒體時代假新聞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假新聞的手段,旨在探索新媒體時代如何從根源上杜絕假新聞的產生。

關鍵詞 新媒體;假新聞;成因;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23-0006-02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展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比擬的便利,迅速發展擴張。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現代傳播方式和傳播工具的創新,但是信息的產生、傳播的便利性卻給信息造假者和虛假新聞提供了條件,它們借助著新媒體平臺,迅速在民眾中傳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大量未得到有效甄別的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若新聞工作者不能有效辨別,加以引用會嚴重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不僅給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同時也給新聞行業帶來致命的打擊。

1 虛假新聞的成因探討

1)利益驅使下的新聞造假。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一股浮躁之風在社會中悄然興起,在媒體中也不例外。急功近利的心態和過度商業化導致媒體由于追逐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社會公德的考量。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一些媒體不惜不擇手段的渲染炒作新聞來吸引大眾的眼球,獲得更多更大范圍的受眾。在對新聞進行編輯加工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有夸張、渲染的成分在其中,導致報道失實。甚至,有些媒體把新聞看作了商品和牟利的工具,主觀臆測和憑空捏造一些虛假新聞和虛假報道,給大眾造成了極壞的影響[1]。

2)媒體自身缺少自律。在新媒體時代,媒體行業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多種形式的新媒體、自媒體正在不斷的興起和發展。一些媒體和媒體新聞工作者存在職業道德缺失、社會公德心缺失的不良現象,普遍缺乏自我約束力,在進行新聞編輯的過程中,隨意地對報道內容進行一系列的手法運作,例如歪曲事實、斷章取義、偷梁換柱等,來增加新聞的吸引力,博取大眾眼球。在面對一些具有爭議或者尚未證實的新聞時,一味追求轟動效果,搶奪新聞時間,不加查證和核實消息的來源,也不進行深入地調查,就直接刊發出來,給虛假信息可乘之機,也造成了虛假新聞的產生。

3)新聞工作者自身專業能力不過硬。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要求有了新的變化,但是媒體從業者如果沒有及時根據時代要求提升自我,就難以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具備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真偽判斷能力,對于來源不明的信息也不能進行深入調查,自身業務能力的欠缺導致對于所在的領域不熟練不精通,專業知識和新聞編輯能力都和時代的具體需求有著很大的出入,這種情況下工作,就很難去從自身上掐斷假新聞的傳播鏈條[2]。

4)新聞的監管制度不完善。在新媒體時代,對于新聞的監督監管也必須隨之增強,但是現階段的新聞媒體的監管還存在著監管機制不健全、媒體內部的審核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給虛假新聞的泛濫帶來可乘之機。新聞核實不到位,媒體自身的把關環節有疏漏,同時對于懲治虛假新聞的法律法規也不夠完善,造成虛假新聞的造價成本低,處罰不嚴甚至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懲治。一些媒體從業者從事造假時也會滋生僥幸的心理,久而久之,帶來虛假新聞的惡性循環,一些媒體從業者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肆無忌憚,罔顧社會的批評意見,使得虛假新聞的產生傳播更惡劣。

5)新媒體時代新聞把關人的缺失。傳統媒體刊發新聞,需要經過記者、新聞主管、編輯、總編等關卡的重重把關。而隨著微博等新媒體的崛起,轉發信息,只需要動動“大拇指”。問題是,你的“大拇指”可靠嗎?社會在進步,媒體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在媒體逐步市場化過程中,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理應確保的求證、核實、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等諸要素正在被弱化,因為這些工作都需要花費時間和成本。因此,一些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會在僥幸心理或追名逐利的前提下,一次次突破底線,以至于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

2 新媒體環境下對假新聞傳播的治理對策

在一個媒體高度發達和開放的時代,任何信息瑕疵乃至任何謠言,任何假新聞,其實都是藏不住的。隨著網絡、手機、博客、播客等新媒介的出現,普通公民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參與新聞傳播的機會,他們可以隨時發布新聞、表達觀點。社會的進步也需要媒體的開放。關鍵是在這樣一種新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媒體的從業人員,無論是媒體的管理者還是從業者(記者、編輯、網管)都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勇于和善于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恪守職業和道德底線,自我把關,人人承擔起把關人的角色和責任,正本清源,求真務實,多接地氣,用真實鮮活的新聞報道引導社會輿論,從而達到引導人們探求事物的本源,了解事情的真相之目的。也以此提高受眾對專業媒體整合、詮釋信息的可信度和依賴度。

1)提高業務能力,做好辨別工作。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為新聞傳播開拓了新的途徑,增加了新聞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面對爆炸式的信息,新聞工作者必須不斷隨著時代發展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自身素質,提高對于虛假信息的辨別意識和鑒別能力。對于信息多存疑、多驗證、多把關。同時作為媒體的一員,在新聞制作編輯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守職業道德,對于網絡上的信息要多加以核實,不能夠為了吸引眼球就以訛傳訛,甚至不加甄別、憑空編寫。因此媒體工作者,尤其是新媒體工作的從業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專業的素養,掌握扎實的新聞傳播業務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在虛假信息甄別的第一環節中就有效規避虛假新聞的產生。

2)增強道德觀念,提高行業準入門檻。作為新聞行業的從業者,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和社會公德心是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的前提。在從事新聞報道和編輯時,一定要以保證新聞的客觀真實性為前提,保持著公正客觀的態度,時刻牢記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努力還原事實真相,為受眾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新聞工作者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僅要依賴與自身培養,同時也要加強對于新聞工作者的培訓和審查工作,提高行業的準入門檻,確保新聞工作者的道德素質合格。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指南,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新聞專業技能,還必須要加強自身道德建設工作,樹立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作風,明辨是非,不傳播虛假新聞,真正滿足群眾的新聞需求,完成傳播新聞工作的偉大使命。endprint

3)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新聞監管力度。虛假新聞的大肆傳播很大程度上也歸咎于缺乏有效的新聞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在媒體自身角度上,必須要加強對于自身內部審核機制,要保持良好的專業素養,確保發布的新聞一定真實可靠。其次,相關部門要致力于完善規范新聞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符合我國新聞發展實際切實可行的法規,用以規范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懲治虛假新聞,確保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要加大對于虛假新聞的監管力度,一經發現,必須嚴厲懲治,還要擴大新聞的管理覆蓋范圍,尤其是加強對于網絡環境的和新媒體平臺的監管,達到對新聞進行有效的凈化的目的。

4)不斷提高媒體行業自律。要實現對于虛假新聞的有效管理,不能僅僅依靠法律法規的監督和規范,要想建立一個健康的媒介空間,還需要加強媒體行業的自律。媒體自律是傳媒的自我約束和控制的有效手段[3]。只有新聞行業的從業者都能夠時刻牢記自己的職業道德和新聞使命,不斷提高自律能力,才能夠營造一個健康的良性競爭的行業氛圍。新媒體時代,信息繁多,在傳播上也迅速而廣泛,媒體自律就顯得更有必要性。媒體的自律是通過工作和實踐的實際一步步積累的,更是整個媒體行業保持新聞公信力的必要條件。

5)技術+法律,多重措施促使人人都做把關人。目前,對于假新聞的技術把關上面我們有網絡信息的機器審核和人工審核程序,例如對于敏感詞的限制等,但是在龐大的信息群中,這種把關還是處于一個比較弱的狀態。而法律此時也可以作為一個把關的底線,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如何處理散播謠言的司法解釋,解釋的出臺,不僅有利于依法打擊網絡犯罪,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關的作用。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參與者,受眾享受便利的同時,也應該強化意識,不信謠,不傳謠,自覺維護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秩序。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新聞把關人的責任一定不能缺失。這既是時代賦予媒體人的歷史和社會責任,也是對媒體人職業素養和政治智慧的高度考驗。

參考文獻

[1]方韻涵.新媒體下假新聞的成因及對策研究——以“大媽碰瓷玩具車”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3):90.

[2]張璠.論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的輿論導向性[J].科技經濟導刊,2017(1).

[3]劉雨花.新媒體時代假新聞背后的力量博弈[J].青年記者,2016(14):27-28.endprint

猜你喜歡
假新聞成因應對策略
垛田形態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斷假新聞的4種聰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聞?多數人高估自己
自相似視角下相對貧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意大利教高中生識別假新聞
筑牢洪災后的輿情“堤壩”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