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晉時期江蘇佚志考述

2018-01-23 10:36錢建中
江蘇地方志 2018年4期
關鍵詞:風土漢唐先賢

◎錢建中

漢魏晉時期的地方志是一個上承秦漢,下啟南北朝,由雛形單一逐步向完善定型的過渡時期。因世代滄桑,典籍離合,存者不足十之一二。但是,從古注及類書征引來看,其資料異常豐富多彩,而且學術價值頗高。清人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說:“予謂魏晉諸儒,地理之學極精?!逼陂g,江蘇的各種方志層見疊出,而私修之志十居八九。方志形式多樣,有記、志、錄、傳、贊、圖等,內容涉及州郡方志、人物、山水、鄉土、風俗、異物等多個方面。為了探索和研究江蘇古方志輯佚的源流和現狀,擬分篇考錄江蘇佚志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五個時期的研究成果。進而為《江蘇古方志輯佚》一書的出版積累一些基礎資料。凡朝代不確定的佚志,另撰專文。本文只考錄漢魏晉時期江蘇15種古方志的佚文輯佚研究成果,按年代先后一一梳理考述。凡是有輯文的佚志,首列朝代、書名、作者等基本要素,正文以“著錄”為主;有異議的則“考異”辯證;記錄有誤的,在文末加“訂誤”;尚不確定、有待考證的則為“存疑”。

州郡佚志

一、《吳先賢傳》四卷,(三國)陸凱撰,嚴可均《全三國文》輯本

陸凱(198~269),字敬風。吳郡吳縣人(今江蘇蘇州),三國時吳國后期重臣,累官鎮西大將軍,遷左丞相。陸凱著有《太玄經注》13卷、文集5卷?!度龂揪?1·吳書16》有陸凱傳。嚴可均《全三國文》卷69載陸凱事跡。

著錄:

1.嚴可均《全三國文》卷69從《初學記》卷17人部輯《吳先賢傳》3則。

2.侯康《補三國藝文志》雜傳類引錄《吳國先賢傳》3則。

3.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196頁:“《吳先賢傳》4卷,吳陸凱纂”條目下無輯文。而在《吳國先賢贊》條下引錄佚文3則。

4.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53頁引錄《吳先賢傳》3則。以上佚文均輯錄自《初學記》。

考異:

《隋書·經籍志》雜傳類“《吳先賢傳》4卷吳左丞相陸凱撰”。

考書名、卷數:《舊唐書·經籍志》雜傳:《吳國先賢贊》3卷,集部總集:《吳國先賢贊論》3卷,未提撰人?!缎绿茣に囄闹尽冯s傳:“陸凱《吳國先賢傳》5卷”,又“《吳國先賢像贊》3卷”。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13雜傳類:“《吳先賢傳》4卷,吳左丞相陸凱撰”和“《吳國先賢贊》3卷,不著錄”作為二書。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沿用二書說,撰寫者均是陸凱。

從書名到卷數,諸書征引輯錄都有異。今從《隋書·經籍志》著錄,題其名為《吳先賢傳》。

存疑:

張國淦在《中國古方志考·吳國先賢贊》條末以“案”發出感嘆:“是書《隋志》作先賢傳,《舊唐志》作贊,又作贊論,《新唐志》作像贊,漢晉間傳記類此者不一,故后人收錄者易混?!焙羁翟凇堆a三國藝文志》雜傳類“陸凱《吳國先賢傳》5卷”文末指出:“據此知是書體例,每傳必有贊也”。據此,《吳先賢傳》和《吳國先賢贊》《吳國先賢贊論》《吳國先賢像贊》是否是同書異名,待考。

糾誤:

1.王謨《漢唐地理書鈔·總目》第20頁:“顧承《吳先賢像贊》”??肌冻鯇W記》卷17人部上輯引《吳先賢傳·奮武將軍顧承贊》一條,王謨錯把顧承當成作者。

2.經核對,《中國古方志考》在“《吳國先賢贊》3卷吳佚,陸凱纂”一目中輯引的《初學記》卷17人部的3條佚文,均出自《吳先賢傳》。

二、《三吳郡國志》不分卷,(三國)韋昭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張國淦《永樂大典輯本》

三吳,古地區名?!啊端涀ⅰ返膮强?、吳興和會稽為三吳,《通典》《元和郡縣志》的吳郡、吳興和丹陽為三吳,二說比較合乎原意?!保?990年版《辭?!返?6頁)范成大《吳郡志》卷48考證認為,“三吳之說,世未有定論?!?/p>

韋昭(204~273)(避司馬昭諱,改昭為曜),字弘嗣,吳郡云陽(今江蘇丹陽)人。著有:《春秋外傳國語注》、《孝經解讚》、《漢書音義》、《吳書》(合著)、《官職訓》等。韋曜事跡見《三國志卷65·吳書20》。

佚文記物產、山墩河湖等。解釋了“五湖”“孔姥墩”“八字堆”的來歷。從《與地紀勝》卷4、《太平寰宇記》卷94湖州烏程縣和《永樂大典》卷2260六模中輯出。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輯《三吳郡國志》1則。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197頁輯《三吳郡國志》1則,引錄3則。

3.《張國淦文集四編·永樂大典方志輯本》上冊第9頁,輯錄《三吳郡國志》1則。

4.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54頁,引錄《三吳郡國志》2則。

5.姚振宗《補三國藝文志》引錄《三吳郡國志》1則。

考異:

考書名、作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六:“《三吳郡國志》卷亡,韋昭撰,不著錄?!币φ褡凇度龂囄闹尽?、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國古方志考》等等無異議。

存疑:

姚振宗《補三國藝文志》卷二史部“韋昭《三吳郡國志》”條末提出:“兩唐志有《分吳會丹陽三郡記》三卷,不著撰人,疑即是書?!保ā赌夸涱惖乩砦墨I集成1》第35~36頁)此說待考。

三、《荊揚已南異物志》,(吳末晉初)薛瑩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荊揚是指荊州、揚州之合稱,泛指今江南地區。薛瑩字道言,吳末晉初人,薛綜之子。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官三國吳左國史、光祿勛,吳太子少傅。入晉為散騎常侍。(《三國志·吳書·薛綜傳》)薛瑩隨父常居嶺南,對南方各地的物產風俗相當熟悉,故有此書。

此書卷目不詳。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指出“《荊揚已南異物志》卷亡薛瑩撰不著錄”。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輯《荊揚已南異物志》2則。

2.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43頁輯《荊揚已南異物志》1則。

3.繆啟愉,邱澤奇《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輯《荊揚已南異物志》9則。

考異:

考書名有三: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六地理:“《荊揚已南異物志》卷亡,薛瑩撰?!薄短接[》卷974果部作“薛瑩《荊揚以南異物志》”。

2.《本草綱目》第31卷果部(棎子)、《漢唐地理書鈔》:薛瑩《荊陽異物志》,《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索隱》作《荊揚異物志》,未提及薛瑩之名。

3.羅愿《爾雅翼》卷12(棎)作“薛瑩《異物志》”。

根據馬天祥等人撰的《古漢語通假字字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6頁和885頁,“揚”通“陽”,“以”通“已”。

糾誤:

《六臣注文選卷五·吳都賦》稱“薛瑩《荊陽已南異物志》”。但《文選卷五·吳都賦》劉淵林注稱薛瑩《荊揚巴南異物志》?!鞍湍稀敝械摹鞍汀弊謶怯∷⒅`。

四、《三吳土地記》,(晉)顧長生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張國淦《永樂大典輯本》

顧長生,晉人,生平未詳。這是一部跨郡的地記。從所錄佚文看,主要記載了晉時三吳的碑記、州府縣治、歷史沿革、河瀆、山川、溪浦、飲食、渠堰、地名、古跡、奇聞異事等。

著錄:

1.嘉泰《吳興志》(輯本)引《三吳土地記》7則。

2.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輯《三吳土地記》2則。

3.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全冊第198頁,輯《三吳土地記》9則。

4.《張國淦文集四編·永樂大典方志輯本》第11頁輯《三吳土地記》5則。

5.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01頁引錄《三吳土地記》8則。

考異:

考書名: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六:“《三吳土地記》卷亡,顧長生撰。不著錄?!蓖跸笾杜c地碑記目》卷一“安吉州碑記”條、《漢唐地理書鈔》等著作記載相同。

2.“庫本引用又作《三吳土地》《三吳土地志》。嘉泰《吳興志》卷四引作顧長生《三吳地記》”(“樂史《太平寰宇記》的文獻學價值與地位研究以引書考索為中心”張保見撰,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

存疑:

樂史《太平寰宇記》卷94、葉夢得《玉澗雜書》和陶宗儀《游志續編》引作《三吳記》《中國古方志考》第199頁:“案:王謨輯本有《三吳記》”《三吳土地記》和《三吳記》是異名同書還是異名異書?待考。

五、《分吳會丹陽三郡記》三卷,(晉)撰人不詳,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吳會丹陽即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在今江蘇南部、浙江東北部一帶。從佚文看,內容涉及古跡、墓冢等。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輯《分吳會丹陽三郡記》3則。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199頁輯《分吳會丹陽三郡記》3則。

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98頁引錄《分吳會丹陽三郡記》4則。

考異:

考書名:1.《舊唐書·經籍志》卷上、《新唐書·藝文志》卷2、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6、《通志·藝文略》《中國古方志考》等均著錄為《分吳會丹陽三郡記》。

2.《太平御覽》卷549禮儀部28(重山)稱為《吳會稽分地》。

3.《漢唐地理書鈔·重訂前編書目》和《太平御覽》卷381人事部、卷359兵部引作《吳會分地記》。

4.《北堂書鈔》卷92禮儀部13葬,引稱《吳會野記》。

考卷數:一說三卷,一說二卷?!杜f唐書·經籍志》《中國古方志考》作三卷;《新唐書·藝文志》、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和《通志·藝文略》作二卷。

六、《吳地記》,(晉)張勃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

張勃,晉吳郡人,晉武帝時為太子仆,三國吳鴻儒寺卿張儼之子。作《吳錄》30卷,書中“有記、有傳、有志?!保ㄎ耐⑹健堆a晉書藝文志·正史》)《隋書·經籍志》史部正史類環濟《吳紀》條下注:“晉有張勃《吳錄》三十卷,亡?!眱伞短茣分炯仍谑凡侩s史類著錄“《吳錄》三十卷,張勃”,又在地理類著錄“《吳地記》一卷,張勃”。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也分別在卷一史部正史和卷六地理記載張勃《吳錄》和張勃《吳地記》。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指出,《吳錄·地理志》為《吳錄》的“分篇”。即:《吳錄·地理志》乃《吳錄》之《地理志》?!吧w因《吳錄·地理志》記載三國孫吳政區沿革、山川風土,或僅為輯佚本而非全璧,故又另提名為《吳地記》?!保舶l松:“《吳地記》考”《文史》2008年第1期)

著錄:

1.王謨《漢唐地理書抄》輯《張勃吳地理志》91則,為一卷。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錄張勃《吳地記》4則。

3.劉緯毅等《漢唐地理總志鉤沉》引錄《吳錄地理志》52則。

4.《初學記》卷8州郡部·江南道、《讀史方與紀要》卷24江南六·松江府(滬瀆城)、高似孫《緯略》五引張勃《吳都記》各1則。

考異:

考書名:有《吳地記》《吳都記》《吳錄·地理志》《張勃吳地理志》四說。

1.《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焦竑《國史經籍志》及《稀見地方志提要·附》載:“《吳地記》1卷,張勃撰?!?/p>

2.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張勃吳地理志》1卷。

3.鄭樵《通志·藝文略》第四地理和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同時載《吳地記》和《吳都記》兩種。清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卷2《吳地記》條指出:“《通志》此書外又載勃《吳都記》一卷,蓋本一書,訛‘地’為‘都’也,不復立?!?/p>

張勃《吳地記》幾乎未見史籍引錄。被后人大量引用的卻是張勃《吳錄·地理志》。

七、《吳郡記》一卷,(晉)顧夷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張國淦《永樂大典輯本》

顧夷,字君齊,東晉學者、文學家。吳郡吳縣(今蘇州)人。任本州主簿?!端鍟そ浖尽份d其著有《顧子》十卷、《顧子義訓》十卷、《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卷、《顧夷集》五卷等?!按藭娴乩矸秶蟮譃樘貐^,內容則以吳中山川土物、地名沿革為主?!保舶l松:《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輯《吳郡記》6則。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199頁輯《吳郡記》25則。

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99頁,引錄《吳郡記》7則。

考異:

考書名:《吳郡記》又稱《吳地記》?!端鍟そ浖尽肪?、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6均為“《吳郡記》顧夷撰”?!段倪x注》卷26,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等著錄均同。

《史記正義·夏本紀》、《后漢書》卷41《光武十王列傳·濟南安王康傳》唐李賢注、紹定《吳郡志》48、洪武《蘇州府志》、嘉靖《吳邑志》均引作“顧夷《吳地記》”。

“顧夷《吳地記》不見《隋志》,與《吳郡記》當系一書?!保◤垏啤吨袊欧街究肌返?00頁)

考卷數:有一卷、二卷和五卷本之別?!端鍟そ浖尽肪?:“《吳郡記》一卷顧夷撰”;又“《吳郡記》二卷,晉本州主簿顧夷撰”。章宗源、姚振宗、丁國均和文廷式都認為后者是重復著錄。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和陳光貽《稀見地方志提要》:“《吳郡記》二卷顧夷撰?!?/p>

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等載:“《吳郡記》一卷,顧夷撰?!?/p>

《冊府元龜》卷555《國史部·采撰一》載晉顧夷撰“《吳郡記》五卷”;同書《國史·地理》又載:晉顧席撰“《吳郡記》一卷”。后者名字因音近致誤。

張國淦在《中國古方志考》第200頁案:“《隋志》《吳郡志》一卷,系據齊陸澄《地理書》?!秴强び洝范硐祿喝螘P《地理書》,隋志類此者不一?!?/p>

存疑:

1.《史記正義·夏本紀》引顧夷《吳地記》1則;又在《史記·吳太伯世家》的《索引》引《吳地記》3則、《史記正義·伍子胥列傳》引2則,但均未署名。疑因前文所引已署作者的緣故,故后省略。

2.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21《詞翰》陸羽《惠山寺記》引“顧歡《吳地記》”一則。顧歡或顧夷之誤。

八、《吳紀》九卷,(晉)環濟撰

環濟,西晉人,晉太學博士,著有《帝王要略》《喪服要略》等,《吳紀》是一部記載孫吳歷史的史書。

著錄:

1.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00頁錄環氏《吳地記》1則。

2.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53頁錄環氏《吳記》同一則。

3.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政事、雅量、品藻、規箴、排調各篇中引環濟《吳紀》5則。

4.《三國志·吳志卷八·張纮傳》裴松之注引環某《吳紀》1則。

5.《初學記》卷6、卷7、卷24引環濟《吳紀》3則。

6.李善《文選注》引環濟《吳紀》4則。

7.《藝文類聚》卷85布帛部(錦)引環氏《吳記》1則。

8.《宋書·禮志三》引環氏《吳紀》1則。

9.《太平御覽》卷358兵部89、卷815布帛部2、卷925羽族部12引環氏《吳紀》3則。

10.《御定淵鑒類函》卷37地部引環濟《吳紀》1則。

考異:

考書名、卷數,作者:環濟《吳紀》也被記為《吳記》或《吳地記》。古代“紀”“記”因音通假。卷數有9卷本和10卷本二說;作者有環濟和環氏之別。

《隋書·經籍志》卷二:“《吳紀》九卷晉太學博士環濟撰”?!杜f唐書·經籍志上》著錄“環濟《吳紀》十卷”?!妒勒f新語》《初學記》和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與》引文時均稱“環濟《吳紀》”。

《齊民要術》卷10引作“環氏《吳記》”,《太平御覽》卷971果部又引稱“環氏《吳地記》”。

繆啟愉考證后認為:“《吳記》(也題作《吳紀》),晉環濟撰,書已佚?!短接[》卷971引作環氏《吳地記》,文同《要術》?!保ㄙZ思勰撰,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卷十“豆蔻”條)

存疑:

酈道元《水經注》卷29沔水下引《吳記》三則,不言撰者。南朝沈約《宋書》卷35提及《吳記》,也未言撰者。沈、酈二書所引之《吳記》,是否是環濟的《吳紀》,待考。

九、《江表傳》五卷,(晉)虞溥撰。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輯本、張國淦《永樂大典輯本》

江表是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南方六朝都泛稱江表。

虞溥字允源,晉高平昌邑人,累官至鄱陽內史。著有《春秋經傳注》等,《晉書》卷82《列傳》52有傳。

此書“皆述魏蜀吳事,而吳事尤詳?!保ㄕ伦谠础端鍟浖究甲C》卷13雜錄),內容涉及人物,山川、州縣、城池等。

著錄:

1.歐陽詢《藝文類聚》引《江表傳》18則。

2.陳壽著裴松之注,鄒德金編《裴松之注三國志》引《江表傳》113則。(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史記正義·項羽本紀第七》引《江表傳》1則。

4.徐堅《初學記》引《江表傳》7則。

5.吳淑撰注《事類賦注》引《江表傳》8則。

6.樂史《太平寰宇記》卷90《江南東道2·升州》引《江表傳》1則。

7.李泰《括地志》卷4滁州(全椒縣)引《江表傳》1則。

8.蕭統撰、李善注《文選注》引《江表傳》5則。

9.(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81引《江表傳》1則。

10.李昉《太平御覽》引《江表傳》70則。

11.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輯《江表傳》1則。

1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197頁從《太平寰宇記》卷150錄《江表傳》2則;又《永樂大典》卷8091十九庚輯1則。

13.《張國淦文集四編》第23頁從《永樂大典》卷2279六模、卷8091十九庚、卷6274十八陽輯《江表傳》3則。

14.余嘉錫著《世說新語箋疏》卷6、卷25顧雍、諸葛恪引《江表傳》2則。

考異:

考書名和作者:《舊唐書·經籍志》雜史載“《江表傳》5卷,晉虞溥撰”。此后的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丁國均、秦榮光、黃逢元、吳士鑒各自撰寫的《補晉書藝文志》和《中國古方志考》與之一致。

考卷數:除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記載為2卷,《新唐書·藝文志》有3卷本和5卷本二種。

府縣佚志

十、《廣陵郡圖經》,(東漢)王逸纂

漢代廣陵郡,隋改為揚州,又改江都郡,唐復稱揚州。廣陵郡、江都郡治所都在廣陵縣,即今揚州市。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官至校書郎、侍中。著《楚辭章句》等,《后漢書》卷80上《文苑列傳》第70有傳。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卷6輯《文選·蕪城賦》注所引的《廣陵郡圖經》1則。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33頁引錄《廣陵郡圖經》同1則。

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3頁引錄《廣陵郡圖經》同1則。

考異:

考書名、卷數: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六“《廣陵郡圖經》卷亡,王逸撰,不著錄”,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卷三、曾樸《補后漢書藝文志考》卷六與之記載一致。顧槐山《補后漢書藝文志》補志五為:“王逸《廣陵圖經》”。佚文多為同一則。

存疑:近代王庸在《中國地理學史》第三章地志史(圖經與圖志)中“按:《文選·蕪城賦》注引王逸《廣陵郡圖經》,此王逸當亦王逡之訛?!?/p>

十一、《徐州地理志》,劉成國撰

劉熙,或稱劉熹,字成國,青州北海(今山東昌樂西)人,漢末訓詁學家。著《孟子》七卷,《謚法》三卷,《釋名》八卷。生當漢末桓、靈之世,其卒當在吳赤烏年。

此書卷數不詳。僅《水經注·濟水》引錄了與徐偃王有關的一則異聞。

著錄: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80頁從《水經注·濟水》輯《徐州地理志》1則。

考異:

《徐州地理志》所引的徐偃王異聞,各書所錄詳略不一,出處不一。其最終來源是《徐偃王志》(已佚)。

從東晉干寶《搜神記》卷14,《藝文類聚》卷94狗,到《太平御覽》卷556禮儀部35葬送,此條佚文均引自晉郭緣生《述征記》。

而西漢劉向《說苑·指武》,《后漢書·東夷傳注》,《史記正義·秦本紀》,《初學記》卷8州郡部及《太平御覽》卷75地部40、卷347兵部78、卷360人事部敘人,均輯自張華《博物志》?!恫┪镏揪砥摺ぎ惵劇酚忠浴缎熨韧踔尽?。因《博物志》的作者張華是三國末西晉初人,故《徐偃王志》早于西晉是沒有疑義的。

李水海在《中國小說大辭典》指出:“《徐偃王志》亦題《徐偃王志異》,東漢雜史體志怪小說集,撰人不詳?!睂幖谟辍吨袊难孕≌f總目提要》也同意此說:“《徐偃王志》漢代志怪,闕名撰,未見著錄,原書已佚?!?/p>

存疑:

1.對《徐州地理志》的作者劉成國,多人提出異議。徐守敬指出:“《后漢書·劉芳傳》,為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撰《徐州人地錄》二十卷?!缎绿浦尽酚袆⒎肌缎斓劁洝芬痪?,但芳字文伯,非成國。成國,劉熙字,不聞有《徐州地理志》?!保ā端涀⑹琛肪戆藵?。

2.徐時棟在《徐偃王志·第十三論》一文中質疑:“張華《博物志》時,何以不稱《徐州地理志》,而乃故造名目,曰《徐偃王志》耶?酈道元作《水經注》何以不直引《徐州地理志》而必輾轉說《博物志》引《徐州地理志》耶?”

十二、《婁地記》一卷,(三國)顧啟期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婁地在漢、晉為婁縣,宋、齊后省。今昆山一帶。這是一部最早以“記”為名的地方志書之一。顧啟期生平不詳。姚振宗《三國藝文志》:“按啟期始末未詳,但據《隋志》所題,知為吳人耳。吳之顧氏,世為大族,自丞相雍而下,不少知名人士,啟期又似其字,非其名?!?/p>

吳人顧啟期在考察了婁江、馬鞍山和太湖洞庭山等地的一些石灰巖溶洞后,寫了《婁地記》。描述了溶洞的位置和規模,洞內的水文,洞穴結構等。這是我國最早描述巖溶洞穴的專著。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輯錄《婁地記》3則。

2.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52頁輯《婁地記》3則。

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42頁引錄《婁地記》5則。

4.蔡昇撰,王鏊重修,陳其弟點?!墩饾删帯沸W⒈?,引錄《婁地記》1則。

考異:

考書名:《婁地記》又名《吳婁縣記》《婁地說》?!端鍟そ浖尽范骸啊秺涞赜洝芬痪?,吳顧啟期撰”,以后諸書沿用了此說法。而《藝文類聚》卷97鱗介部和《御定淵鑒類函》卷447蟲豸部在輯拾佚文時稱:“《吳婁縣記》”?!队[經史圖書綱目》又作“顧啟期《婁地說》”,卷數和作者無異議。

十三、《廣陵烈士傳》一卷,(三國)華融撰。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僅存目)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華融,三國時吳官吏。字德蕤,廣陵江都人。累官左將軍、錄尚書事。

著錄:

1.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13雜傳:“《廣陵烈士傳》一卷,華隔撰,不著錄?!陛?則。

2.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兩江古地理書目》存“《廣陵列士傳》華融”之目,無佚文。張國淦指出:“昔年曾見一足本,本編所據者即此,惜當時未記其來源卷目,今已無從補錄?!保ā吨袊欧街究肌⒗罚?/p>

3.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第100頁輯引《廣陵烈士傳》4則。

4.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34頁輯《廣陵烈士傳》3則。

考異:

《舊唐書·經籍志》雜傳類:“《廣陵列士傳》一卷,華隔撰?!?/p>

考書名:有《廣陵列士傳》和《廣陵烈士傳》?!傲摇焙汀傲小痹诠糯峭僮?,書名兩者皆可。(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第97頁)

考作者:有華隔、華鬲、華融幾說?!案簟焙汀叭凇币彩窍嗤ǖ??!案簟币魊ong(見《辭源》修訂本),參見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第935頁。又《史記·秦始皇本紀》上泰山,立石:“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迸狍S《集解》引徐廣注:“隔”一作“融”。由此可見,王謨在《漢唐地理書鈔·兩江古地理書目》中把華鬲改成華融是有依據的。

十四、《風土記》三卷,(晉)周處撰。有說郛本、王謨《漢唐地理書鈔》輯本、嚴可均輯本、張國淦《永樂大典輯本》等

周處(?~297年),字子隱,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三國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累遷御史中臣等職,追贈平西將軍?!稌x書》有傳。所著《默語》《風土記》《吳書》(合著)等均佚。

此志撰于吳時,是我國早期方志之一。記載地域的范圍“皆概言吳越風土,非專志陽羨也”。(嘉慶《江寧府志》)嚴可均在《風土記·敘》中指出,現存輯本“所得者僅十之二三,然而亭邑、古跡、山水、節候、風俗、舟車、器服、物產、果實、草木、鳥獸、蟲魚,品類略備”。

周處《風土記》的輯佚研究整理。據記載有9種輯本。元末明初的陶宗儀、明沈敕、清王謨、章宗源、黃奭、嚴可均、周之冕、民國張國淦、金武祥、周志靖等人,諸人所撰輯本分別對《風土記》進行了輯錄、補輯、???、考證。各種輯本中所輯的內容多有重復,有羼入而并非屬周處《風土記》的;有同一輯文而出處不同有待考證的。其中嚴可均對周處《風土記》的輯文是最豐富的,“余采得二百三十余事,省并重復,定著一卷”(《鐵橋漫稿》卷五·周處《風土記》敘),可惜的是后因失火被毀。(徐德明《嚴可均著述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著錄:

1.陶宗儀《說郛三種·說郛一百卷》卷4《墨娥漫錄》輯錄《風土記》2則。

3.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引錄《風土記》19則。

4.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第271頁匯錄《陽羨風土記》24則,輯5則。

5.《張國淦文集·永樂大典方志輯本》上冊輯《陽羨風土記》2則。

6.黃奭《漢學堂知足齋叢書·子史鉤沈》卷下輯《周處風土記》20則。

7.賈傳棠《五朝小說大觀》引《風土記》20則。

8.沈敕編《荊溪外記》卷24《風土記拾遺》輯《風土記》42則。

9.周之冕原輯,周金章重修《忠義集》卷2匯輯《風土記》133則。(清光緒三年荊溪半日靜坐之樓刻本)

10.周志靖等纂修《國山周氏世譜》卷51匯輯《風土記》142則。

11.李勇先主編《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輯佚類地理文獻集成·雜志之屬》引錄《風土記》四個版本:

第一:傅增湘?!墩f郛》(宛委山堂刻本)引錄19則。

第二:《說郛》卷四《墨娥漫錄》引錄2則(商務印書館本)。

第三:黃奭輯《漢學堂知足齋叢書本·子史鉤沈》引錄20則。

第四:《粟香室叢書》:陽羨風土記一卷、附??浺痪?、補輯一卷、續補輯一卷(晉)周處撰、(清)王謨輯、金武祥補輯,引錄王謨輯本103則。金武祥補輯11則,續補輯9則。

12《中國風土志叢刊》第32冊影印了金武祥《粟香室叢書》中周處撰、王謨輯、金武祥補輯的《陽羨風土記》。

13.錢建中《無錫方志輯考》第99至126頁,??眳R錄周處《風土記》137則。剔除前人誤錄的17則。

14.李傳軍《漢唐風土記研究》第193頁起,匯錄《風土記》136則,其中誤錄7則:編號8、9、15、28、29、46、125,羼入《洺州風土記》《辰陽風土記》《風俗通》等其他非周處《風土記》的佚文。又重復2則:編號22重7(第193、195頁);編號32重36(第196頁)。

考異:

考書名、卷數:有周處《風土記》《陽羨風土記》二種?!稌x書》《隋書》、新舊《唐書》均為周處《風土記》?!蛾柫w風土記》之名,最早見于唐劉知己《史通·補注篇》。

《風土記》的卷數記錄有3卷本和10卷本之說?!端鍟そ浖尽份d:“《風土記》,三卷,晉平西將軍周處撰?!薄缎绿茣に囄闹尽?、吳士鑑《補晉書經籍志》、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等均記載為三卷?!杜f唐書·經籍志》則載:“《風土記》十卷,周處撰?!薄笆纺苤断檀九曛尽房贾?,知石晉后有續補本,或舊志誤據而新志沿之,故卷數增多耳?!保▏揽删讹L土記》敘)

十五、《廣陵耆老傳》,佚名撰

廣陵郡東漢置,晉因之,治在今江蘇揚州,作者、卷數不詳。

著錄:

1.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輯《廣陵耆老傳》1則。

2.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錄《廣陵耆老傳》1則。

3.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雜傳類:“《廣陵耆老傳》,《御覽》867引此書,‘晉元帝時,有老姥鬻茗’事”。

4.《太平御覽》卷867飲食部(茗),從陸羽《茶經·茶之事》引《廣陵耆老傳》1則。

5.吳淑《事類賦》卷17茶引《廣陵耆老傳》1條。以上所引佚文是同一則。

考異:

考成書年代: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雜傳類有目,可見,該書至遲出于晉時?!督K舊方志提要》認為是晉代,《漢唐方志輯佚》記載約為晉代?!吨袊欧街究肌泛汀督K省志》的朝代一欄則空缺。

猜你喜歡
風土漢唐先賢
修護靈渠的歷代先賢錄
偉大的中華治水先賢——史祿
“一碗面”何以“煮”出經濟風味?——區域產業往往源于地域風土
魏晉風骨 漢唐新韻——觀宋述林的近期繪畫藝術
漢唐時期樂浪公、樂浪王爵號的除授與變遷
風土和歷史
論《風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飲食文化書寫
新加坡建國先賢紀念園
在歷史長卷中品讀先賢的傳奇人生
上海漢唐傳動系統有限公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