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觀故里在高郵城中更靠譜

2018-01-23 10:36肖維琪
江蘇地方志 2018年4期
關鍵詞:錫山射陽淮海

◎ 肖維琪

秦觀(1049~1100),揚州高郵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秦觀故里究竟在城里還是鄉下?最近發表的《秦觀故里應在高郵城中》(以下簡稱“城中說”)和《秦觀故里考辯》(以下簡稱“農村說”)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觀點。我認為,秦觀故里“城中說”更靠譜。不當之處,請予指正。

秦觀故里“農村說”能成立嗎?

武寧鄉秦家垛,即今三垛鎮秦家村所在地,這里是秦觀故里嗎?且從“三論”提出質疑:

一論考古。從田野考古來看,唐、宋時尚在射陽湖中。春秋時,射陽湖是江淮之間水域面積最大的湖泊。邗溝東道曾利用古射陽湖通航。為了調查邗溝的水流方向,唐代李翱曾乘船沿著邗溝考察,他親眼所見的是:“自淮沿流,至于高郵,乃溯至于江?!保ɡ畎孔秮砟箱洝?,見《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李文公集卷十八》)即高郵一帶是當時邗溝中南北水流的匯合點,也是邗溝水流方向的變化點,而射陽湖一帶是邗溝所經地區地勢最低洼的地方。清代胡渭曾形象地說:“高郵、寶應地勢最卑,若釜底然?!奔村伒淄?。到了北宋,其水域周長尚達三百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楚州”條)。查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有一幅《淮南東路·附揚州附近》地圖可知,當時射陽湖南緣已達三墩(今三垛鎮)。光緒重鍥《高郵志》(原刻于南宋)卷一載:“山陽河在州治東四十五里,南通樊汊鎮,接甘泉、泰州界。北自三垛橋口入射陽湖,達淮安山陽界?!边@就是說,位于三垛鎮北的秦家村尚在射陽湖中。

“農村說”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卻提出“倘若三垛鎮北的秦家村在射陽湖中,那么秦家村北的臨澤是否也在射陽湖中?”這個問題很好回答:臨澤者,澤(湖、蕩或沼澤地)邊高地也,何況臨澤在隋之前有100多年的建縣史;而秦家垛只是一個村,一個縣如何與一個村作類比?臨澤在射陽湖邊,但秦家村卻在射陽湖中。

二論考據。秦觀在高郵的活動范圍主要在高郵城區及近郊,而今天的三垛鎮、武寧鄉、秦家村都沒有一星半點秦觀活動的遺跡可尋。從今天的三垛鎮編印的歷代文人詠三垛可知,不僅宋代,就連元、明、清、民國,甚至新中國建立后,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前,沒有哪位文人詠嘆過秦觀故里“農村說”。王引之的弟弟王敬之是第一個誤傳秦觀故里“農村說”的,但他在詠三垛時,也沒有提到三垛附近有秦觀故里;興化高谷是明永樂進士,做過工部尚書兼大學士,高郵賈田祖是與王念孫“晨夕過從”的揚州學派先驅之一,他們在詠三垛時,都沒有提到三垛附近有秦觀故里。

三論考實。秦觀5歲回到高郵,37歲中進士離開家鄉,他在高郵生活了32年。這32年是如何生活的呢?按“農村說”,他住在三墩鄉下。當時從三墩到高郵,既沒有驛站、馬路,開門見水,出門上船,交通與聯絡都很困難。去高郵城需七八個小時,即使早上6時上船,也要下午2時才到。要上學,學校辦在城里,他每天要從三墩上城;要到東岳觀讀書,讀過書怎么回家?他喜歡旅游、交友,朋友到高郵來拜訪他,他怎么知道?知道了又怎么接待、怎么住宿?由此可見,“農村說”不符合秦觀上學、讀書、交友的客觀實際,只有“城中說”才能合理解釋。

總之,唐、北宋時期,秦家垛(村)還沉在射陽湖中,那里沒有可能成為秦觀父、祖輩落腳謀生的地方,那里也沒有任何秦觀活動的遺跡,那里也沒有符合秦觀上學、讀書和交友的客觀條件。既然如此,秦觀故里“農村說”還能成立嗎?

秦觀故里“城中說”是否更靠譜些

一、“城中說”符合秦觀詩句自述

在此,且舉三例:

第一,秦觀《淮海集》卷四《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我宗本江南”,“中葉徙淮?!?。這里的“淮?!?,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后來成了行政概念,如王象之《輿地紀勝》:“淮南東路 揚州(江都、邗溝、淮海、廣陵、荊國、吳國、南兗、吳州)”,證明淮海與江都、廣陵一樣,都是宋代揚州的別稱。更讓人驚喜的是,在同一本《輿地紀勝》里還記載“淮南東路 高郵軍(淮海、廣業、神農郡、承州、邗州)”,證明淮海與神農郡、承州一樣,都是宋代高郵軍的別稱。王象之的記載表明,“淮?!笨梢灾笓P州,也可以指高郵。在本文語境下,我們更傾向于指高郵。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秦觀別號“淮海居士”,是自稱高郵人;宋孝宗乾道癸巳高郵軍學刻《淮海集》,其后集有《淮海居士長短句》三卷,承認他是高郵人。

第二,秦觀《送孫誠之尉北?!罚骸拔徉l如覆盂,地處揚楚脊?!辈椤掇o?!贰班l”有4個義項:(1)基層行政區域單位;(2)泛指城市以外的地區;(3)處所、地方;(4)出生地、家鄉。對照本詩,應?。?)(4)兩項,即處所、家鄉,不僅指家鄉高郵,而且指處所高郵城,因為只有高郵城區地勢較高,城周圍地勢較低,形如一只倒扣的水盂;而秦家村是一個低洼的地方,不在“揚楚脊”上。

“農村說”認為:“吾鄉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他雖是鄉下人,但仍可以高郵人自居,事實上,由于他名氣大、交友廣,更多地是以揚州人自居?!蔽艺J為這個回答偏題了,我們討論的是秦觀是鄉下人還是城上人,而不是他能不能以高郵人或揚州人自居,難道他作為城上人就不能以高郵人或揚州人自居了嗎?

第三,秦觀《還自廣陵四首》其一云:“墳墓去家無百里,往來猶不廢觀書?!鼻赜^先人之墓在揚州西山秦家莊,每年清明節秦觀都要去揚州祭掃。從空間來說,秦家莊離高郵不足100里,證明秦觀故里在高郵城中。而從高郵城到三垛鎮45里,再到秦家村更長,則如果從三垛鎮秦家村到揚州西山秦家莊,肯定大大超過100里,與秦觀詩句不合。再從時間上說,從揚州西山秦家莊到高郵城,既然“無百里”,當然可以“往來猶不廢觀書”。但從今三垛鎮秦家村到揚州西山秦家莊,先要乘船西行到高郵城,單是這一段就得花七八個小時,再加上高郵城到揚州西山的時間,花一天時間來回肯定是不夠的,怎么能說“往來猶不廢觀書”呢?

“農村說”認為:“如果絕對地、刻板地理解詩中的句子,那么‘白發三千丈’‘千里江陵一日還’就沒法解釋,詩人的浪漫常通過夸張的手法表現?!边@個回答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詩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分,“白發三千丈”是浪漫主義的夸張,無可厚非;“墳墓去家無百里”是現實主義的記錄,不可等同看待。

二、“城中說”符合宋代人對秦觀故里的認知

一是《輿地紀勝》記載:“喬執中,字希圣,高郵臨澤人,仕于朝,為給事中。紹圣二年,出知鄆州,與孫(覺)、秦(觀)齊名,號曰三賢。秦觀,字少游,高郵人,習制科,擢館職,與張耒、黃庭堅、晁補之號為四學士……”同為高郵人,喬執中被稱為“高郵臨澤人”,秦觀被稱為“高郵人”,而不稱“高郵武寧人”或“高郵三垛人”,說明秦觀就是高郵城中人。

二是楊萬里《過高郵》:“一州斗大君休笑,國士秦郎此故鄉”?!爸荨碑斎恢浮案哙]州”?!耙恢荻反蟆笔切稳莞哙]城很小。楊萬里認為:雖是很小的高郵州城,卻是國士秦觀的故鄉;如果按“農村說”,就不可以用“斗大”作比喻了。

三、“城中說”符合明、清嘉慶前秦觀后裔對秦觀故里的認知

查閱秦志豪2005年6月編印的《錫山秦氏宗譜》,內收錄了從明代嘉靖初到民國十七年整四百年間的18篇《譜序》,從中看出了從“城中說”到“農村說”的衍變過程。最早的《錫山秦氏宗譜》是明嘉靖七年(1528)由錫山世系七世孫秦金編修的,他在《譜序》中說:“吾宗先望會稽,后徙淮海?!边@個說法合乎秦觀自述。

過了兩百多年,錫山世系十六世孫秦蕙田重修宗譜,成清乾隆丙寅(1746)《錫山秦氏宗譜》。他在《譜序》中說“吾宗秦氏自受姓以后……唐時籍屬會稽,天寶末分徙高郵左廂里。今譜之可考者則自宋淮海先生始?!边@個說法也合乎客觀實際。案:唐宋時期縣以下的行政管理實行鄉閭制:農村實行鄉里制,鄉有鄉長,里有里長;城區實行閭里制,閭(廂)有閭(廂)長,里(坊)有里(坊)長。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有一位新科進士叫江獻可,他在《同年小錄》上登記的“本貫”(籍貫、住址)就是“揚州高郵縣左廂仁義坊”,也就是高郵城中人,可見秦蕙田所說的“高郵左廂里”是指高郵城中,這也是秦觀故里“城中說”最早的、也是最權威的表述。

又過了七十多年,錫山世系十八世孫秦瀛再次重修宗譜,才首倡秦觀故里“農村說”。由此可見,錫山秦氏持秦觀故里“城中說”,至少達二百七十多年。如從“天寶末”算起,則達一千多年。

“農村說”承認高郵城里有秦觀故居(《高郵》,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但又辯稱:“故居不等于故里,左廂不等于左廂里,西邗溝不等于東邗溝?!毕日f“故居不等于故里”,秦觀早年不可能生活在射陽湖中,他在高郵城中既然有房子可住,高郵城中當然就是他的故里了,這里的故居就等于故里。再說“左廂不等于左廂里”?!稗r村說”舉明隆慶《高郵州志》所載“州治所統,在城為廂,在鄉為里”,認定左廂里是“在鄉為里”的里。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俺侵姓f”介紹過,“在城為廂”這個“廂(閭)”與農村里的“鄉”平級;城中也有里,這個里與“坊”平級。閭里制就是這么規定的,南京城里至今還有文德里、居安里等遺跡可證,怎么能說只有“在鄉”才能為“里”呢?因此,“左廂”不等于“左廂里”是不對的,左廂等于左廂里,左廂是左廂里的簡稱。

為什么要研究秦觀故里?

有人說:秦觀故里反正在高郵,在城在鄉有什么爭論的必要?甚至認為,對詩詞及其他歷史資料的解讀不能太拘泥,如果一味拘泥,不是解讀人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我的答復是:研究秦觀故里,是為了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既不是意氣之爭,也不是利益之爭,更不是別有用心!

由于對秦觀故里的結論的分歧,已經影響了我們對秦觀史料和詩文的解讀。試舉四例:

例一,對秦氏家譜等歷史資料的解讀?!稗r村說”認為:“我在文章中說‘秦少游的祖先遷徙到高郵武寧鄉左廂里(今三垛鎮少游村)’是有根據的,有各種史料和多本家譜相互印證?!薄俺侵姓f”認為,“農村說”引用的資料都源于秦瀛所編嘉慶己卯(1819年)《錫山秦氏宗譜》,但該家譜的說法明顯與秦金、秦蕙田不合,秦瀛也沒有解釋變更的理由,怎么讓人信服呢?“農村說”至今未作出任何解釋,反而用一些不著邊際的形容、猜測語句,如“幾代人尋根問祖,不忘鄉愁的艱難探索”“它不會空穴來風、信口雌黃”“潛心增補修訂,辨誤補缺”“又經時賢釐正,遂成善本,篳路藍縷,功不可沒”等等,來糊弄、搪塞一番,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考辯”嗎?

例二,對秦觀《田居四首》的解讀。唐圭璋先生認為:“關于人民的疾苦,他在《田居四首》詩中也有反映。農民雖然一年到頭辛苦,可是過不著好日子,‘得谷不敢儲,催科吏旁午’,可見當時官吏的兇悍以及他對農民受剝削、受壓迫可憫的同情?!保ㄌ乒玷爸对~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44頁)而“農村說”卻認為:“少游生長鄉村,久習農事……他親自從事耕作,故對四時農家生活,娓娓道來,歷歷如繪,十分親切。其中,既寫田間稼穡之艱辛,又寫鄰里往來之歡樂,同時對農民交稅、官吏催租亦有所反映?!币粋€說是“對農民的同情”,一個說是自己“稼穡之艱辛”,到底誰正確呢?

例三,對秦觀家庭經濟狀況的解讀。揭示秦觀家庭的經濟狀況,即摸清楚秦觀是窮人、富人或是中產人家?“農村說”認為,秦觀家窮得靠種田為生,秦觀已經“是一個荷‘犁鋤’、著‘芒屨’的農夫,從晨起與妻兒叮嚀絮語,到途中相鄰笑語喧嘩,從田野芬芳景色,到人們辛勤勞作,寫的都是親力親為,這是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農村說’的佐證?!钡鶕赜^自述:“敝廬數間,足以庇風雨;薄田百畝,雖不能盡充饘粥絲麻,若無橫事,亦可給十七”(《與蘇公先生簡·三》);“更遇歲饑,聚族四十口,食不足”(《與蘇公先生簡·四》),兩簡作于元豐二年(1079),秦觀30歲時。那時家中有40人在一起生活,按照一祖(承議公)二父(元化、定)四兄弟(觀、覿、覯、規)計算,三代同堂約20人,其余當是勤雜人員。秦家的生活來源主要是祖父承議公和叔父秦定當官的收入,以及后來田產收入。除維持40人日常開支外,現已知的就有三筆大開支:一是置產,包括“敝廬數間”和“薄田百畝”;二是漫游,特別是30歲前后,曾到歷陽(今安徽和縣)、徐州、會稽(今浙江紹興)、揚州、楚州省親訪友、探古覽勝,有時也會寄跡青樓;三是上學和三次應舉,分別在元豐元年、五年和八年,要往返京師。再從他的婚姻狀況來看,那個時代是講究門當戶對的,秦元化的親家徐成甫也是個當官的,他的妹夫(即秦觀夫人徐文美的姑父)李常寧(字安邦)還是個狀元。像這樣的家庭,說秦觀是個窮人實在不像,富人若不達標,至少也算是個中產人家。

例四,對秦觀《蠶書》的解讀。據南宋嘉定時人孫鏞調查,“高沙(高郵別稱)之俗,耕而不蠶。雖當有年,谷賤而帛貴,民甚病之。訪諸父老,云:土薄水淺,不可蓺桑,予竊以為然?!保ā缎Q書跋》)又,秦觀稱:“考之《禹貢》,揚、梁、幽、雍,不貢繭物?!薄稗r村說”對這些史料視而不見,反而說:“蠶書的產生,則是由于夫人養蠶,自己長期留心觀察的結果”?!俺侵姓f”認為,當時的高郵,既不適宜養蠶,也確實沒有人養蠶貢繭,何況徐文美是城上人,又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她怎么會去養蠶并成為養蠶能手呢?因此,我們只能承認她愛蠶,喜歡聽養蠶方面的故事。當秦觀說到在游歷和赴考途中,分別在吳中和兗州見聞養蠶的故事,徐文美聽了很感興趣,并參與了討論。由于《蠶書》內容“有與吳中蠶家不同者,皆得之兗人也”(秦觀語),但不含高郵蠶農的經驗之談,所以不能斷定秦觀夫人養蠶、秦觀家是養蠶人家。

猜你喜歡
錫山射陽淮海
江蘇淮海自控設備有限公司
江蘇淮海自控設備有限公司
江蘇淮海自控設備有限公司
射陽湖畔的一座威嚴紀念碑
射陽:以僑為橋匯聚僑心僑力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射陽:“一帶一路”上演繹別樣精彩
發揮射陽大米特色優勢 實現百億稻米產業集群
Micro RNAs in colorectal cancer
錫山飛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