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覺文化與聽覺遺產”專題

2018-01-23 19:24主持人李牧東南大學
文化遺產 2018年1期
關鍵詞:遺產語境文化

主持人:李牧(東南大學)

主持人語:

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用所指和能指分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02頁。,揭示了聲音作為文化標記在合成意義符號和建構象征/隱喻系統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在二十世紀最具學術影響力的“語言學轉向”思潮影響下,作為物理性存在的聲音,與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聽”及由此產生的身心體驗“聽覺”,共同構成了人類探索自然世界與社會文化深層和普世結構的重要維度。列維-斯特勞斯在《看·聽·讀》中,將“聽”與“看”以及由二者合成的“讀”作為介入個人、群體甚至人類精神世界,理解其中紛繁復雜的思維模式與心理圖景的重要手段*[法]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 《看·聽·讀》,顧嘉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梢?,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的“語言學轉向”已經蘊含了后期“聽覺轉向”的意指。

然而,在現世視覺文化導向所標識的所謂“讀圖時代”,聲音作為一種文化編碼以及文化解碼的方式常被忽略甚至遺忘;作為交流性存在的“傾聽”與“言說”等聽覺性感受,也多為“凝視”等視覺性手段所隱藏和遮蔽。作為回應“視覺中心主義”(ocularcentrism)或“視覺優先性”(visual primacy)*參見Jay, Martin. 1988. "The Rise of Hermeneutics and the Crisis of Ocularcentrism." Poetics Today 9, no. 2: 307-326; 1994. "The Noblest of the Senses: Vision from Plato to Descartes." In Downcast Eyes: 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t, 21-82.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的一種努力,許多研究者開始嘗試從聽覺感知入手,拓展其對于自然及社會文化的理解和認識。1977年,加拿大聲音研究者及實踐者謝弗(Schafer, Raymond Murray)所提出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概念,即將聲音視為與特定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空間緊密聯系的自在的知覺現象,將可聽的世界從可視的世界中獨立出來作為構建其“聲音生態學”(acoustic ecology)的基礎*Schafer, Raymond Murray. 1977. 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rning of the World. Rochester, VT: Destiny Books.。隨后,在謝弗的影響下,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法]米歇爾·希翁: 《聲音》,張艾弓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學者對聲音現象的諸多方面,如聲音的生成過程、聲音的分類以及描述聲音的方式等進行了開拓性的思考。沃爾夫岡·韋爾施(Wolfgang Welsch)在其《重構美學》一書中專設《走向一種聽覺文化?》的章節,建立了聽覺文化革命的宏大構想,以期彌補視覺中心主義的缺陷*[德]沃爾夫岡·韋爾施: 《重構美學》,陸楊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2009年10月2-4日,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舉辦了名為“對傾聽的思考——人文學科的聽覺轉向”(Thinking Hearing:The Auditory Turn in the Humanities)的國際研討會,呼吁人文學者關注文化中的聽覺維度。在國內,2017年11月11-12日,南開大學舉辦的首屆“聽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集合了國內外眾多聲學研究者,從理論建設、方法論實踐及與其它學科相互關系等角度,共同探討聲音及其他相關的重要問題,如聽覺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在此,借用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關于視覺文化的解釋*[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視覺文化導論》,倪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聽覺文化是一種策略,而非一門新興學科。它是一種流動的解釋結構,旨在從跨學科的角度理解個人或群體對聽覺對象、聽覺主體以及聽覺媒介等聽覺現象和聽覺系統的認知和反應。而被文本化及語境化的、被歷時性地傳承及共時性分享的聽覺文化,則可稱為聽覺遺產。

《文化遺產》本期專欄《聽覺文化與聽覺遺產》即與此“聽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直接相關,四篇文章均從不同角度闡發了作者對于聽覺文化與聽覺遺產研究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蘆影《聲音藝術的美學觀念與形式語境》一文通過對“聲音藝術”的歷史及其內涵與外延的討論,在美學意義上對聽覺經驗進行審視和叩問,形成了關于研究對象的表現形式和外部語境特征的認識和理解。鄧玨《凝視與傾聽:論宋代雅趣繪畫中的兩類文人形象》一文將宋代雅趣繪畫中的文人形象通過其知覺體驗的畫面呈現進行了區分,揭示了視聽官能在古代社會中的平等地位以及時人多感官聯動的世界認知模式和情感體驗方式。李盛《聲之新命與樂之本事——〈東方紅〉的時代變奏與音樂考古》一文梳理了一首民間小曲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被意識形態不斷累積、疊加而最終浸染革命色彩,沉淀為革命經典《東方紅》的歷時性過程。李牧《被遺忘的聲音——關于聽覺民俗、聽覺遺產研究的構想》則注意到了當代民俗學發展中對于聲音的忽略,意在重新確立并建構學科內部的新秩序,推進學界關于聽覺民俗和聽覺遺產的認知與研究,拓展學術視域。

本期專欄希望在視覺主導的理論和方法論范式之外,將“聲音”和“聽覺”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角度,引發學界對于聽覺文化與聽覺遺產的關注。同時,在布迪厄“實踐”理論和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的意義上,本專欄旨在使“身體”成為多感官聯動的、具有完全認知功能的知覺整體,以獲得關于世界、社會與文化的全面深刻理解。

猜你喜歡
遺產語境文化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遺產怎么分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誰遠誰近?
千萬遺產
跟蹤導練(三)2
遺產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