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業服務發展對策研究

2018-01-23 14:47金博張法
中國市場 2018年3期
關鍵詞:學生需求

金博 張法

[摘 要]文章基于吉林大學的創業工作現狀,選取團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基層輔導員和創業校友為深入訪談對象,首先以吉林大學的創業教育與創業服務工作為基礎,分析高校創業工作發展方向,介紹當前的工作方法和未來的工作計劃,而后回歸學生需求,分析需求與供給的匹配程度,針對效果未到的方面,提出完善創業教育與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議。研究意義在于梳理當前工作措施與成效,走進創業園、實驗室,切實了解學生對創業工作的感受,認真對比工作中的錯位之處,最終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高校合理分配資源、創新工作形式,為懷揣創業夢想的學子盡快成長助力。

[關鍵詞]創業服務;學生需求;匹配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3.207

當前,“雙創”工作不斷發展,共享經濟、綠色經濟和互聯網加等新理念對創業環境的影響逐漸深入,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敢于做夢、勤于圓夢的廣闊平臺,大學生創業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社會和高校的重視。但是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創業教育和服務體系仍然有待完善。通過對吉林大學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中心老師、相關學院輔導員及參與創業實踐或策劃的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較為全面地了解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業服務的工作情況,同時傾聽學生需求,找到學生需要的而高校沒有做到的工作點。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對不斷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且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將學生需求與工作現狀匹配起來,針對性地調整高校團委相關工作的方向有著深刻的意義。

1 高校創業教育與服務體系的現狀

高校要真正促進“雙創”工作,切實提升工作水平,就必須著眼于大學生創業素質、環境敏感度以及政策解讀能力的培養,傳授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就必須致力于大學生創業教育及創業服務的體系建設,就必須專注于大學生創業外界支援、溝通橋梁與孵化措施的完善。身為雙一流院校的吉林大學,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道路上進行起步與探索,以求打造適合的模式來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1.1 創業教育常態化

高校當前的創業教育已經走上正軌,有授課、有考核。吉林大學建立了較為固定的創業教育與服務體系,打牢根基,不斷追求深化提升學生能力,打造金字塔結構。大一學生可以通過“創業基礎”必修課了解創業的步驟、思路和必要條件等通識概念;此外,對于高年級學生,學校關注學生的發展意愿,懷揣創業夢想的同學可以根據其感興趣的方面、目標行業領域等選擇核心能力教育的選修課;學校依托經濟學院教學團隊編寫并出版了《大學生創業基礎》教材(中國教育出版社出版);探索開展通過創業基礎課程、商業模式策劃課程、技術創業和商業模式指導以及導師制和企業外訓四階段提升創業團隊能力的“四階段創業團隊提升”特色創業訓練營活動計劃。吉林大學的創業教育是穩定的、連續的、創新的、細致的,是高校創業教育常態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1.2 實踐支持系統化

高校積極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社會實踐的機會。創業實踐基地作為創業教育的測試平臺,與創業教育密不可分。根據本次課題組對各學院進行的訪談,每個學院都有著與自己學院創業教育相合作的創業實踐基地,且學校絕大部分實驗室均向全體學生開放,均為學生實踐基地。吉林大學建設有林田遠達分院VR實踐基地、新聞與傳播學院3D打印實踐基地等校內外實踐基地。一些學院出于學科與創業有著較大的相關性,在校外也有著自己的實踐基地。學院同時也會給予對創業感興趣的同學相關的培養政策以及實踐途徑,以提高學生們的獨立創業水平;允許具備創業能力的學生開展休學創業活動,并通過學分置換的方式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成果納入學分管理體系。并且,吉林大學構建了開放共享的創業生態體系和孵化環境;建立了與政府、企業、風投常態化聯絡機制,同時整合優質資源為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吉林大學重點支持學生開展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代表的高新科技類創業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創新類創業以及公益類創業。并且開展多種多樣的創業活動,如創業計劃競賽、創業沙龍、創業論壇等活動。促進學生、導師和企業家之間分享有關創業的經驗,積極營造濃厚的創新及創業氛圍。

1.3 創業服務完善化

高校爭相出臺新措施,全方位提升創業服務水平。吉林大學在現有創業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當前教育體制,以求為吉大學子帶來更優質的創業服務。

一是加強組織建設力度,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及“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并由黨委書記和校長擔任組長。協調發展全校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并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指導大學生創業;二是創新育人載體,成立負責老師資源培養、理論方面研究、教材資源建設以及教學實訓等工作的“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和“創新創業研究院”;并聯合國外的高校建設合作研究中心,以開拓學生創新創業的國際視野;三是堅持協同推進,形成以“黨委領導、部門協同、全員參與”為核心的育人機制;四是強化制度保障,全面推進創新創業的工作;五是建立創新激勵模式,設立有關創新創業教師直聘制度;六是實施“金字塔”模式的教學模式,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七是開展以創業實訓為主的教育,建立完善的實訓基地和模擬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業培訓、模擬和實踐。通過實行多方面措施,吉林大學預期在未來創業教育服務上達到以下目標: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科學合理的育人機制;第二,加強創新教育分類引導,構建層級遞進教育體系;第三,加強平臺建設力度,建立多方聯動的孵化體系;第四,發展創客文化,打造多維一體的育人環境;第五,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構建和完善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2 學生需求與高校創業工作成效的匹配性

教育培養人才,而人才能夠創新創造知識。如何提高作為人才主力軍的大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業及創新精神,成了教育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其亦更是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核心。完善創新教育體系、為大學生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創新教育服務,是打好大學生創業基礎的根源所在,也能夠切實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endprint

2.1 大學生創業的優勢與自身特點

在校大學生思維靈敏、創新意識強。且在校大學生尚未步入社會,對未來、對創業充滿了信心,在創業的過程中表現出過人的魄力。另外,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他們對新事物和新知識的接受領悟能力非常強,往往在創業時思維比較活躍,且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極強。此外,在校大學生已經形成全面的知識系統,易于組建創業團隊,可以互相補充。無論是知識、智力,還是理論水平,都是先進的群體。不同專業背景下的同學們在校園這個平臺聚在一起合作,這是關鍵的團隊優勢。

2.2 創業教育對學生創業思維的影響

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幫助他們明確人生規劃的新方法,其能夠讓大學生深刻意識到創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使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及創業能力有效提高。很多學生表示:創業教育對激發其創業熱情、積極嘗試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當前的創業教育主要停留在該不該創業上,將創業作為畢業去向的一個選擇方案,對提升自己的創業思維、培養相關的能力、了解經濟環境與國家政策方面的影響仍有待加深。

2.3 學生創業的困難和需求

大學生自主創業伴隨國家政策蓬勃發展,但大學生社會資源和經驗能力畢竟有限,難以找準市場定位,風險防控意識不足,營運模式也不夠成熟。困難面前,許多優秀的創業項目早早夭折,創業成功率并不理想。

與創業的校友深入訪談得知,他們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主要是資金鏈、關系網和核心技術。由于自身經驗和資源的不足,大學生創業真正需要的是一種類似于導師的外部支援。例如,政府出臺的符合大學生自身價值及價值取向的支持政策與含金量高、操作難度低的優惠措施;暢通的資本籌集渠道,及國家給予的貸款優惠;高校創業教育與創業指導,對創業技能、知識的培養等。

2.4 學生對高校提供的資源認知

學生對高校提供的資源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創業知識和創業資源兩方面。

創業知識主要是指與創業有關的理論、政策、法規以及必備的專業知識。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對創業相關政策法規不夠了解、缺乏創業所需具備的相關知識、缺乏創業知識的專業培訓。針對此現象,吉林大學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將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校教學資源結合起來進行有機整合。且開設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進行了相關培訓,致力于為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接受充足且完備的創業教育。與此同時,吉林大學設有創業教育的相關組織,且加強宣傳力度,使創業意識能夠深入大學生群體當中。

創業資源是資金、人脈、技術等外部支持。由于創業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又從事不同的行業,因而對于高校提供的資源,往往感到不“解渴”,真正需要的東西往往無從獲取。當然,高校的創業服務體系要面向全校,普遍性、廣泛性是必然的要求,但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造成了供給需求不匹配,因此,對往年學生的創業行業進行統計和分析,做出科學預測,提供有針對性的資源。例如,互聯網行業集中的高校,可以考慮開設相關課程;科技轉化率高的高校,可以建立導師項目對接機制;服務行業集中的高校,可以在校內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場所供其進行創業實踐等。

3 加強創業教育與服務體系的對策

21世紀是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要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通過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創業意識,通過創業服務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將創業工作體系化,讓更多大學生得到系統的培訓和鍛煉;并扶持有自主創業能力的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這對整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完善是一個有效的支撐,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措施,是促進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3.1 明確教育目的,發展學生能力

創業教育要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而不是成為解決就業的手段。因此,為了加強對同學們創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吉林大學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培養低年級本科學生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進行專業探索,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創新實踐能力,且組織青年師生開展學科交叉課題立項。同時,及時向大學生介紹相關創業政策,并經常舉辦有關新型產業發展講座,以求促進大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3.2 結合導師項目,引入社會師資

大學是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校有很多與導師一起合作完成科研的機會,如果具有較強的商業化運作能力,鼓勵其創業將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學生和老師在深入訪談中均表示希望建立導師項目對接機制,將這種合作創業以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式確定下來。此外,講授創業類課程的老師不應僅僅局限于理論研究,要積極引入更多社會上的企業家、經理人等現身說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3.3 建設創業孵化園及配套設施

為建設穩固創業體系,吉林大學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校內設立學生創業園區、依托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了860平方米的“學生創業園區”,投入1000萬元,建設13000千平方米的創新創業園和“互聯網+”產業集聚園;二是在校外建立創業孵化和實踐育人基地,鼓勵和支持學生到創業基地落戶和成果孵化;三是在網上開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創新創業服務網站,實現了線上項目展示、政策解讀、創業指導和投資對接。

3.4 搭建與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橋梁

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創業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涉及政府、社會、高校和企業四方,更有著廣泛的牽扯范圍。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能動作用,高校要扮演好育人的角色,密切聯系企業,緊抓前沿優勢,下好上下一盤棋,聯動工作,以幫助大學生培養創業意識、全面鍛煉創業品質、有效提升其創業能力,從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服務。為此,吉林大學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業生態體系,建立與政府、企業、風投常態化聯絡機制,整合優質資源為學生創新創業服務;二是與一汽集團、林田遠達集團等重點企業合作,共同打造創業實踐育人基地。

參考文獻:

[1] 拜文萍.高校創業教育的實施路徑 [J].教育評論,2014(11):15-17.

[2] 王左丹,侯永雄.大學生創業教育認識的不足及其路徑研究 [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9-72,182.

[3] 李炳論.論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的構建 [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7):14-16.

[4] 文豐安.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淺談 [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15):12-14.

[5] 蔣德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探析 [J].中國高等教育,2011(10):34-36.

[6] 謝志遠,劉元祿,夏春雨,等.大學生創業創新精神培養的對策研究 [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7] 李蓮英,孫卓.“多維體系”視角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J].才智,2016(19):8-10.endprint

猜你喜歡
學生需求
探究職校育人模式,助推學生健康發展
基于雙向視角的高職學生畢業設計質量提升的調研
掌握學情,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效率
淺談鄉村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基于“學生需求”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