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向精神家園的路

2018-01-27 19:00熊衍東
高中生學習·高二版 2017年12期
關鍵詞:夢囈乳白色精神家園

熊衍東

何處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這樣的追問似乎不絕于耳。讀《第一周刊·大學生創業周刊》主編的高士林的詩歌《鄉路》,讓我對這個疑問有新的認識。

沿著心的指向

昨晚的風,又一次

搬運出我那面黃肌瘦的夢囈

那條用腳板丈量了無數次的小路啊

總也穿越不過我的記憶

懸浮亂舞的塵埃

踩痛了我與時光的呼吸

今夕,今夕何夕

小路早已變成乳白色的飄帶

連起了村子的四季

以笑為花的日子,我的鄉路

綠了我的滄桑,紅了我的心房

這首《鄉路》分為三段,第一段從“昨晚的風”,把詩人“面黃肌瘦”的往事搬運出來;第二段,是對“小路”不堪回首的往事的回憶;第三段,寫鄉路的變化。

“沿著心的指向/昨晚的風,又一次/搬運出我那面黃肌瘦的夢囈”。心的指向,就是精神家園的指向,詩人從鄉路走出來,在水泥鋼筋叢林的城市里,根本看不到清靜、恬淡、悠長、樸實的鄉路,但鄉路,始終像老照片一樣存放在詩人的內心深處。昨晚,詩人也許下班回家了,也許從工作的繁忙的縫隙中稍微閑暇之后,被一陣風吹得頭腦清醒了,這風也許正是從很遠的鄉路上一路吹過來的,它打開了詩人的思路——詩人內心映出的鄉路,還是不是那個年代,一場無情的風搬運過的“面黃肌瘦”的鄉路?就是昨晚的風,打開了詩人對往事的回憶: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一條鄉路,曲曲折折,泥濘不堪,在鄉路上搬運莊稼、糧食、物質的農民,因饑餓、貧困,每一個走在鄉路上的人,都是面黃肌瘦的。從鄉路上走出來的詩人,常常被走過鄉路上的人貧困無奈憂傷情緒帶入夢中,似夢非夢,體現了詩人的憂患意識和對家鄉的牽腸掛肚。

“那條用腳板丈量了無數次的小路啊/總也穿越不過我的記憶/懸浮亂舞的塵埃/踩痛了我與時光的呼吸”。詩人從農村走出來,靠自己的勤奮努力,不懈追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了一個吃國家飯的城市人,但是,童年和求學的少年、青年時期,都是從鄉路上走過的,那條用腳板丈量了無數次的小路,不會穿過時空,在自己人生的記憶中淡忘和抹去。那個時候,鄉路是泥巴土路,晴天一把灰,雨天一身泥。當詩人從這條路上走向求學走向城市的時候,車輪和腳步濺起的灰塵,囂張地懸浮亂舞,記憶的塵埃,踩在童年和青年的傷口上,連時光的呼吸都是那樣疼痛。這一段讓每一個從農村出來的人,都有刻骨銘心的記憶,懸浮亂舞的塵埃,那黃風怪似的黃土灰塵,風一吹,整條鄉路上,都是灰蒙蒙的,連牙齒縫里都鉆進了灰塵,咬東西時,咯嘣咯嘣地響。身上衣服上的塵土,一抖就是遍地的灰土。

“今夕,今夕何夕/小路早已變成乳白色的飄帶/連起了村子的四季/以笑為花的日子,我的鄉路/綠了我的滄桑,紅了我的心房”。從回憶中走出來,好像從夢幻中走出來,詩人感觸之余,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此時是何時,仿佛轉眼之間,自己從一條彎彎曲曲、坎坎坷坷、塵灰飛揚的鄉間小路上,一下子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或者像坐著魔毯,從一個時空穿越到了另一個時空,彎彎曲曲的小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乳白色飄帶一樣寬闊、平坦、舒適的水泥路面,連接著四面八方的村莊,每一個村莊又連通了進城的路,村莊的四季,都像這乳白色飄帶的鄉路一樣,春種秋收,四季花香,幸福美滿。人們原先走在鄉路上,是為了果腹,為了度過饑寒的日子,每一個走在鄉上的人都是一張憂傷和苦瓜一樣臉。鄉路寬了,信息科技流通了,今天走在鄉路上的人,有的拖著農副產品,喜吱吱地進城去,有的從城里回來,荷包里揣滿了富裕的鈔票,臉上都洋溢著滿足、愜意、會心的微笑,每一個人的臉上都綻開了一朵花,以笑為花的日子,我的鄉路滿足了我的虛榮和期待,我滄桑的人生,因了鄉路的巨變而呈現蔥綠的春天,那顆被家鄉貧困落后所折磨的心,因鄉路的拓展、寬闊,像被一把火照亮一樣,整個身心都亮堂堂的了。

這首詩雖短,但容量很大。雖然沒有直寫農村改革開放帶來的巨變,但通過鄉路,由“懸浮亂舞的塵?!钡健叭榘咨娘h帶連起了村莊的四季”,折射了農村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

《鄉路》在藝術手法上,詩人進行了大膽有效地探索。從詩歌技法層面上來說,詩人運用了超感性和超現實性思維。通過人們對一般事物的感性認識,借鑒其他事物的感性認識,來反映事物的本質聯系,并可間接地感知它。詩人在《鄉土》詩中,沒有對鄉路過去不堪回首往事的描述,而是用“昨晚的風,又一次搬運出我那面黃肌瘦的夢囈”,那是心的指向,是精神的又一次折磨。讓詩開頭就具有靈性和感染力。因為詩人有一顆熱愛家鄉,熱愛父老鄉親,眷戀鄉土的心,對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莊稼、鄉路、村莊愛之甚深,念之深切,期之甚殷,與它們自會產生一種心靈的感應,穿越現實的平庸,把常識中的“不可能”化為“可能”,這是詩人靈性、幻象的表現。這也是一種超現實思維,通過想象,建立全新的,不存在的事物,構建“精神家園”。寫過去的鄉路,詩人沒有直接敘述鄉路怎樣難走,怎樣給鄉人帶來生活和生產的不便,怎樣讓鄉人走在懸浮亂舞的塵埃上,苦不堪言,而是用“踩痛了我與時光的呼吸”,這樣不存在也不可能的句子,讓詩一下子就脫去了俗氣。

詩人在藝術手法還運用了通感、比喻、暗示、變形等手法。讓詩句由現實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風怎么能“搬運”夢囈呢,塵埃怎么能“踩痛”呼吸呢,心的指向,又是什么樣的指向的,是人無法琢磨的。笑又怎么能為花呢,等等,都在暗示鄉路的變化。詩的張力和給讀者留下的空間很大,每一段之后,留下的空間,都可以讓讀者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去再創作,補充空間里詩人有意留給讀者想象的部分,讓讀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種莫名的難以拒絕的感動。

高士林從農村走出來,他始終洋溢著對鄉土故園的愛與情,即富情感魅力,亦具藝術感染力。詩人細膩的筆觸,通過細心觀察生活,體驗家鄉情懷,在其中捕捉到詩的靈感,通過去挖掘鄉路的新舊內涵,讓詩歌充滿了對現實凝重的注視和對精神的終極關懷。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有著詩歌精益求精的嚴謹要求和為追求精神家園完美的詩人,讀他的詩,感觸深刻,聯想多多。我們期待士林兄,把創作的筆觸更深地扎進生活底層的泥土之中,在弱勢群體中,尋找詩歌的痛點,讓詩歌更厚重,更深刻,更能觸動時代的脈搏,創作出不朽于這個時代的詩歌,成為真正引領詩歌潮流的大詩人。endprint

猜你喜歡
夢囈乳白色精神家園
復調循夢
在云朵上看塵世
文藝冒險
送別
夢囈——貝爾格藝術歌曲(Op.2)調性與無調性“一體化”創作技法解密
藤田嗣治
強化“四個意識” 構筑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夢囈
經營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堅守精神家園 爭創文明城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