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短時概念隱喻對比研究

2018-01-27 11:26張榮
校園英語·中旬 2017年16期
關鍵詞:中西方時間隱喻

張榮

【摘要】短時時間概念反映了人們對光陰易逝、人生苦短、世事多變的認知。人們對短時短時時間隱喻的理解和概念化,有著跨文化的共性和特殊性。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探討短時時間的概念在中西方文化的異同。

【關鍵詞】中西方 時間 隱喻

引言

時間成為人類認知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時間是重要的,是生命的一部分,時間也是神秘莫測、不可觸摸的、抽象的,人類為了認識和描述時間,借助了較為具體的概念以隱喻方式實現概念化。時間稍縱即逝,對于時間這一本質,人們借助隱喻表征,在各自的文化中構架了短時時間概念,并在思維中形成一個比較清晰和完整短時時間概念。短時時間概念的量在人們的主觀思維中各有差異,可能是幾秒幾分,也可能幾百幾千年,這些概念都反映了人們對光陰易逝、人生苦短、世事多變的認知。人們對短時短時時間隱喻的理解和概念化,有著跨文化的共性和特殊性。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探討短時時間的概念在中西方文化的異同。

一、短時時間概念的運動

萊考夫和約翰遜認為,人類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質的,人類對物體的經驗為人們將抽象的概念理解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這就派生出了本體隱喻。時間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人類對時間的描寫要借住事物、運動、方位等具體的概念來理。在這類隱喻概念中,人們將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具體有形的實體,特別是人體本身。短時時間概念有很強的主觀性,人們在忙碌專注時時間是飛快的,這樣的時間可以以秒計,也可以以年計,在說話人的主觀意識中都有表示時間短暫的、飛快的概念。人們對時間稍縱即逝這一本質的認識,因此,短時時間概念借助的實體的運動和變化,是快速的,瞬息萬變的。鳥類的飛行速度遠勝于人類,人類借助這一運動表示短時時間概念:西方文化中的“Time flies! (光陰似箭)”和“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 (藝術長存,光陰易逝)”,“Time has wings. ”等諺語均是通過 “飛”相關概念來表現時間的飛逝;漢語中的“飛梭”、“飛鳥”等詞語常被用來描述時間易逝。另外,速度快的動物如“馬”,天氣現象中的“閃電”、人類的工具“箭”、人體的運動“眨眼”等由于與時間稍縱即逝的本質相通,也被用來描述短時時間概念。這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發掘世界的相通,不拘泥于不同的價值觀,傳統和生活環境。人們在忙碌專注時時間是飛快的,時間常常是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悄悄溜走。

二、短時時間概念的價值和效果

時間是寶貴的資源,生命短暫,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的抽象性讓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借助生活中的經驗。金錢是一種可以量化的,它可以衡量大部分具體事物的價值。中西方文化都把時間比作金錢。在西方文化中“Time is money.(時間是金錢)”耳熟能詳,滲透到了西方文化的每個角落,鞭策人們珍惜時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把時間比作“金”這一價值不菲的貨幣,“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常被人們用來督促學子,不可浪費時間。在中西方文化中,時間是有價值的、寶貴的、稍縱即逝的,浪費時間就如同浪費金錢,給人類帶來一定影響和損失。因此,在“時間是金錢”這一概念隱喻之上,衍生了“時間是效果”的概念隱喻。英語諺語“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時不我待。)” 中國諺語“節氣不饒苗,歲月不饒人” 反映了光陰一去不復返,浪費時間,就會帶來損失。詩歌中,詩人感慨時光匆匆,虛度光陰,暗自后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春光不自留,莫怪東風惡?!币彩菍δ耆A易逝的感慨,不珍惜時光,后果自負。

三、中西方短時時間概念的特殊性

在人類通向現代文明的漫長道路上,中西文化是在相對隔離的特定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導致中西文化和價值觀大相徑庭。因此,中西方短時時間概念隱喻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西方文化中,短時時間概念是快速的運動,也是無聲運動。時間可能隨風而去,“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en your time will pass with the wind. ”也可能像一把銼刀,無聲無息,改變了一切,“Time is a file that wears and makes no noise. (光陰如銼,細磨無聲)”當西方人想強調時間飛快,世事易變,可以借助“花”,花開無聲,光陰匆匆,詩人雪萊感慨光陰易逝,“今日花朵笑顏展露,明日將黯然枯死(Th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dies.)”中文中的“曇花一現”形象地表述了時間的短暫。但在中國文化中,時間從本質上“流走了”。這一概念隱喻源自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中國古代哲學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因此,在中國文化中,源自人類身體的短時概念隱喻枚不勝數:俯仰之間、彈指之間、喘息未定、旋轉腳跟、飛針走線等。西方哲學則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對自然的探索,沉醉于對自然發展原因以及發展規律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文化中,時間隨風而逝、伴花消失。

四、結語

在中西方文化中,這些相通和特殊的短時時間隱喻已成為日常語言的一部分,且有意無意地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兩種文化價值觀念、生活經歷、世界觀等因素的影響,短時時間概念隱喻形成產生了一些異同。對中西時間概念的共性和差異進行認真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地了解中西文化的特點,促進文化的交流和溝通。

參考文獻: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endprint

猜你喜歡
中西方時間隱喻
《活的隱喻》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談談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初中英語教學
時間消滅空間?
父親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異性分析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價值觀差異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