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世紀文學”對當代文學史的建構

2018-01-28 08:19郁勤
天中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學界新世紀文學史

郁勤

?

論“新世紀文學”對當代文學史的建構

郁勤

(五邑大學 文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近些年來,在學術界一度爭議較多的文學批評概念“新世紀文學”,漸為部分當代文學史所吸納,但仍有一些當代文學史否定該概念的合法性。那些將“新世紀文學”概念入史的探索或許還存有許多不足,但在某種程度上向我們提供了新的歷史分期的敘述,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文學史的新的可能性。

當代文學史;“新世紀文學”;當代性;概念;合法性

一、“新世紀文學”概念的入史

進入新世紀,中國當代學術界掀起了編撰“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新一輪浪潮。2000―2014年,新編、新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就已達十多部,其中提及“新世紀文學”概念的編著不少于6種。近十幾年間,學界新編或新版發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入選的“新世紀文學”主要有《中國現代文學史》[1]《中國當代文學新編》[2]《中國現當代文學史》[3]《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4]。另外曹萬生主編《中國現代漢語史》和於可訓《中國當代文學概論》對“新世紀文學”雖未直接吸納,但以其他形式對“新世紀文學”概念的入史給予了肯定。

這幾種新當代文學史注重推動“新世紀文學”概念的入史,主要是因為“一個時期文學經典的秩序,最終需要在文學教育和文學史撰寫中加以體現和‘固化’,以實現其‘合法性’,并在教育過程中普及和推廣”[5]89。這些新的文學史,立足于學界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寫文學史”“20世紀文學史”等文學史觀基礎之上,對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建構提出了諸多新觀念、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論。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文學領域也產生了新的理念、形態、場域,但這一切都尚在發展、變動中,如何將處于波動狀態下的“新世紀文學”納入文學史則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拔膶W史寫作,背后總有一些他要超越、批評或糾正的文學史的影子存在?!盵6]37學界對這些新的文學史已多有評議,而筆者以為這些新當代文學史最讓人耳目一新、耐人深思的莫過于“新世紀文學”的入史。

剛發生十數年的“新世紀文學”尚處于變革、探索、發展的階段,但“新世紀文學”迅即就被反映到了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編撰之中,這無疑體現了學界對“新世紀文學”的敏感和重視。因為文學史歷來在中國文學、文化的建構中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霸谥袊?,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歷史’和‘文學’具有一種分明的等級關系?!畾v史’是最重要的,‘文學’相對而言是次一等的東西?!膶W’如果要提高它的位置的話,必須跟‘歷史’產生關聯”[6]17。同樣,“新世紀文學”概念及其體系下的文學形態要想獲得學界的接納和認同,也面臨著規范化、經典化、歷史化的命運。當代文學史如何建構“新世紀文學”及其意義、問題何在,筆者擬通過對幾部新編撰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考察去探尋一二。

二、“新世紀文學”入史的路徑和方法

這些新編撰中國當代文學史將文學批評中存在爭議的“新世紀文學”概念吸納為一個文學史的概念。它們一方面力圖突顯新世紀文學之“新”,同時又注意到“新世紀文學”與其他文學時段的關聯,凸顯“新世紀文學”動態發展中所產生的當代性、新文學性、媒介性。下面筆者擬通過對當下將“新世紀文學”入史的4部文學史的比較、分析,以圖探悉文學史家們在面對新概念、新術語、新理念時所產生的差異、問題及緣由。

(一)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二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二版)(下面簡稱朱版)影響巨大、使用面廣,它“作為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初版……全國先后有近三百所高校的相關專業師生使用”[1]?后記。該部文學史教材歷經多版、多次印刷,由其屢獲獎項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發行的身份足見其影響,為論及“新世紀文學”的教材里傳播面最廣者。該著的第三十八章為“新世紀文學”,共6小節,分別是“新世紀文學概述”“傳統寫作的延伸”“莫言畢飛宇”“打工文學底層寫作與通俗文學”“‘80后’文學:韓寒、郭敬明等”“網絡小說”。該著注重將“人的文學”理念貫穿始終,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世紀文學”進行了建構:

第一,注重以“人的文學”文學史觀來建構“新世紀文學”,注意時代文學發展與現代文學傳統的關系。該著認為,“新世紀文學”的“新”質和內涵體現為:“在商業化、市場化的主導下,中國文學在獲得了更多自由空間的同時,文學自身的觀念、表現形態、創作實踐與批評等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人的觀念來說,新世紀文學貫穿著多種人的觀念,既有20世紀社會人的觀念的延續,又有經濟、市場環境中新的人的觀念的凸顯。前者在傳統型寫作的文學中表現明顯,后者在新媒體文學和‘80后’文學中尤為突出?!盵1]該部文學史肯定了20世紀文學中“人的文學”傳統對“新世紀文學”中不同形態文學的滲透和影響,認為“新世紀”語境下的新媒體文學和“80后”文學凸顯了“新的人的觀念”;對“新世紀”語境下的傳統型寫作和新媒體、“80后”文學的敘述、評價中貫穿其堅守的“人的文學”理念,呈現了鮮明的精英啟蒙立場。該著認為“傳統型寫作是繼承性比較大的部分,包括精英文學、主流文學、傳統通俗文學等……新世紀傳統型寫作為兩個特征:一是回歸現實的敘事精神,二是專注于對日常生活的審美觀照……這些作品接續了80年代中期以來被某種程度地懸置起來的現實主義傳統,使得新世紀文學更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更接近當下中國的世道人心和世態人情”[1]247,新媒體文學、“80后”文學創作中更多地體現了“新的人的觀念”:“‘80后’的青春寫作具有兩個突出的事實,一是娛樂性出場,二是商業化寫作……大都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注重文字優美,描寫青年人的奇幻感覺,風格上的浪漫主義,不求正確但求驚人的青春話語?!盵1]249對新媒體文學,該著認為其成績和問題主要集中于網絡小說方面,認為新媒體文學產生于新型文化生態環境之中,新媒體對新世紀文學的強烈影響前所未有。新世紀文學在商業化、市場化的環境下,獲得了更多的自由、活力,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弊病。

第二,對“新世紀文學”現象和史料篩選的標準仍為“人性的歷史的審美的組合排列”[7]16。該種標準在“打工文學、底層寫作與通俗文學”這一節的史料處理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按蚬の膶W”作為一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存在的文學現象,長期被文學史忽略。當下多數新編、新版的文學史在處理“打工文學”時或少談、不談,或將之統歸于“底層寫作”之中,主要通過批評其“文學性”的匱乏而認為其不足以獨立入史。但該著堅持“人性的歷史的審美的”入史標準,認為“打工文學”中蘊含了“強烈的現實精神和人文關懷”,是一種與底層寫作、通俗文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文學現象,認同“打工文學”的底層意識中“已具備了新人文精神的因素,有了超越一般人道主義同情和平等意識呼吁的新質”[8]31。因此,在該節中編者對“打工文學”中的小說有較多評述,認為郭建勛、王十月等“打工作家”的小說“用文字為被歷史湮沒的一代打工者樹起了生命大碑”[1]265,同時也存在著憂心忡忡的問題:“在后現代消費語境中,在打工文學的書寫主體逐漸從打工者本身向非打工群體的精英作家群轉變,書寫打工題材成為當代作家的寫作策略時,農民工的形象和底層意識從實體性向想象性轉變的陷阱?!盵1]265

(二)高玉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高玉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下面簡稱高版)中的新世紀文學章節,并未采取加引號的形式,也未敘述新世紀文學概念的來龍去脈。在高版中,新世紀文學的概念是一個不證自明、毋庸置疑的命題。高版中的新世紀文學章節主要采取文化社會學的方法,以“場域”為中心展開對新世紀文學入史的建構。該著立足于布爾迪厄文化社會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場域”,著重分析了新世紀文學“文學場”的生成機制、過程、關系和意義。以圖表性“場域”模型的展示為圓心,從4個方面對新世紀文學的內涵特質、形式衍變做了富有新意的探究,分別是“新世紀文學的發生和文學場的劃分”“主流文學的創作轉向”“消費文學的文學景觀”以及“獨立文學的藝術潛流”。編者認為新世紀的文學場“受政治場、經濟場的控制和支配,分為三個文學亞場:主流文學、消費文學和獨立文學”[3]251。新世紀語境下產生了新世紀文學場、新文學制度、新媒介傳播、新消費文化、新寫作個體,從而影響了新世紀文學的美學風貌和成就得失。

高玉對“新世紀文學”概念的解讀更為深入、系統,對“新世紀文學”的理論特性提出了更新穎犀利、個性色彩濃郁的闡釋,史料運用更加多元、新鮮,既有理性的敘述,又有鮮明的立場、評判。在對主流文學的分析中以劉震云、余華、韓東和殘雪4位作家的創作為例,提出“新世紀主流文學場域的游戲規則發生了較大變化,作家們的寫作策略相應作出調整,形成了重影視而輕文學的媒介策略、重眾數而輕個人的敘述立場策略、重小說而輕詩歌的文體策略、重思想內容而輕藝術形式的表達策略”[3]253。在對消費文學的文學景觀透析中,圍繞“韓寒現象”“郭敬明現象”分析了80后、90后及網絡類型文學的特質、趨勢和弊病。在“獨立文學的藝術潛流”一節中選取了王小波、“文學自由壇”、陳衛、“黑藍”文學等其他文學史鮮有提及的現象、作品及社團,以此來呈現新世紀文學特有的新質:“‘黑藍’等獨立文學場域的存在,創造了獨立文學的價值標桿,為未來文學機制的變革提供了一種參照,為新世紀文學呈現了一段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歷史?!盵3]307

(三)孟繁華、程光煒著《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第二版)

孟繁華、程光煒著的《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第二版)中“新世紀文學”一章共由7個小節構成,分別為“評價的分歧”“整體性的破碎”“重新發現的鄉村”“被復興的‘傳統’”“中篇小說”“新人民性文學”“文學批評”。該著個體色彩比較突出,體例編排、敘述評析上有濃郁的學院風范。該著在將“新世紀文學”入史的過程中仍注重啟蒙理性,“通過對具體文學現象和作品的分析,指出了新世紀文學的當下性、不確定性和介入性等特點”[9]。著者提出“新世紀文學”創作和批評的重要特性來自“當代性”——“指文學的總體狀況改變了‘時間的總體化’邏輯,以一種不確定性和非邏輯化的方式發展運行。許多文學因素以突如其來的方式改變了現代性時間總體化的預設,使本來就撲朔迷離的文學現狀變得更加復雜。而恰恰是這種復雜的‘整體性’構成了當下文學狀況的豐富性和‘當代性’特征”[9]。從“當代性”出發,孟繁華分析了“新世紀文學”的其他特性、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消解了學界對“新世紀文學”入史的質疑。

該著在對“新世紀文學”史的建構中仍體現了鮮明的精英啟蒙意識,注重對“新世紀文學”的現場注入主觀精神、主體體驗,注意將著者的研究滲透進文學史的表述,從而建構起具有顯著個人風范的孟氏、程氏版“新世紀文學”階段史。孟繁華是“新世紀文學”概念的主倡者,也是底層敘事的引導者和建構者。他提出了“‘新人民性’和‘新人民性文學’的概念”[9]。在“新人民性文學”一節中,他認為新世紀文學“對底層生活的關注、對普通人甚至弱勢群體生活的書寫,已經構成了新世紀文學的新人民性”[4]369。該著沒有出現有關“打工文學”作家作品的具體評析,更沒有將“打工文學”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文學現象來考察,取消了“打工文學”的獨立性、自足性、特殊性,而是以“底層寫作”來命名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涌現的“底層文學”,將“打工文學”揉碎整合、肢解隱藏到“底層寫作”的層面加以闡釋,通過確立“新人民性”的概念間接地表達了對“打工文學”的態度:“‘新人民性’,是指文學不僅應該表達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同時也要真實地表達或反映底層人民存在的問題。在揭示底層生活真相的同時,也要展開理性的社會批判。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和民主,是‘新人民性文學’的最高正義。在實現社會批判的同時,也要無情地批判底層民眾的‘民族劣根性’和道德上的‘底層的陷落’。因此,‘新人民性文學’是一個與現代啟蒙主義思潮有關的概念?!盵4]370“新人民性文學”的啟蒙主義立場是新世紀中精英知識分子對五四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在對包蘊“打工文學”的“底層寫作”的評價中仍強調精英知識分子的主體性、批判性、啟蒙性,在將“打工文學”隱藏在廣義而含混的“底層寫作”過程中形成精英知識分子堅守啟蒙的立場。

(四)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新編》

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新編》(下面簡稱王版)在第19章“新世紀文學”中,用7個小節來勾勒新世紀文學的新面貌、新內涵,依次是“新世紀文學概貌”“新世紀詩歌”“新世紀小說”“新世紀散文”“新世紀話劇與電視劇”“新世紀網絡文學”“新世紀港臺文學”。編者對新世紀文學史的建構在體例編排上仍以文學體裁為序,同時注意到新媒體文學和臺港文學在新世紀的發展。編者強調“當代性”與“新世紀文學”的關系,認為“新世紀文學”仍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應是“新世紀文學”的起源。該書的編著者認為“新世紀文學”的新質來源于新世紀的現實生活,如普及的網絡媒體、銳化的社會分層、“老齡化”的社會及文壇、崛起的現代性城市文明和艱辛的底層弱勢群體等新的因素,從而造就了“新世紀文學”的基本特征:“人性化的現實精神、民間化的寫作姿態、商業化的運作規則、青春化的新生力量”[4]319。

該書的編著者認為新世紀詩歌呈現出“本土寫作”和“母語寫作”的趨勢,對朵漁和雷平陽的詩歌創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認為新世紀小說走向了新的高潮,并在發展中重新定位,在傳統的延續和求新求變中形成了新的特性,如李洱、李銳、蘇童、余華、莫言、張煒等的長篇小說在史詩品格、個性表現、民族形式、理性反思等方面都有獨特的體現和長足的發展;中短篇小說的抒情化和日?;?、不同年代作家風格的差異性、新的現實主義思潮崛起等一起構成了新世紀小說的新質和風貌。該著對新世紀散文、話劇與電視劇在消費文化環境下的興旺也做了諸多探討,對新世紀網絡文學的強大、繁榮及存在的問題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對“新世紀臺港文學”的建構則讓該著較之于其他將“新世紀文學”入史的編著顯得視野開闊、大氣磅礴。

上述4種將文學批評概念“新世紀文學”入史的文學史著作,既有個人的專著,也有集體的編撰,但都從不同層面回應了批評界對“新世紀文學”的爭議。有的以不加引號的形式將“新世紀文學”概念作為21世紀文學的代名詞,認同了“新世紀文學”的特異性、自足性、學理性;有的以加引號的形式標示出對“新世紀文學”概念的謹慎態度,對學界圍繞著該概念產生的爭議呈現出文學史家對新概念的警惕和褒貶。它們都呈現出了鮮明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色彩,對“新世紀文學”的入史提出了一些新穎、獨到的見解,并力圖糾正學界對“新世紀文學”概念的盲視和偏見,但同時也引發了若干問題。

三、“新世紀文學”入史的問題

綜觀上述當代文學史對“新世紀文學”的入史建構,可以看出文學批評概念“新世紀文學”的入史之路具有復雜性、差異性和開放性的特征。這些新編、新版的文學史力圖呈現新世紀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概貌和趨勢,在“現當代文學視閾”下對“新世紀文學史”的建構提供了新視角、新方法、新理論,對中國“新世紀文學史”的生成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與此同時,“新世紀文學”動態成長的特征也影響了這些著作意圖建構“新世紀文學史”的尺度和限度。

首先,“新世紀文學”剛發生十數年,其與20世紀文學根本性的區別還尚未明晰。多數研究將21世紀文學命名為“新世紀文學”的基礎在于21世紀與新時期的承繼性關聯、大眾文化的影響、網絡傳媒的沖擊、青春文學的勃興、底層文學的發生等幾個方面,認為從這幾個層面就足以形成“新世紀文學”獨特的文學風貌和美學品性,并以此確立了“新世紀文學”生產與傳播的尺度標準。該種研究趨向也迅即影響了文學史對“新世紀文學”入史的建構。這些新編撰的文學史對“新世紀文學”概念的吸納現象凸顯了當下學界在日益強化與現實文本批評的緊密聯系中去構建新的理論術語體系。相關“新世紀文學”的研究成果進入文學史的速度,較之以前文學史編撰者吸收學界研究成果的速度大大加快。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就陸續出現了有關“新世紀文學”的研討,但真正對“新世紀文學”深入探討、研究則始于2005年。2005年始,學界在對新世紀文學整體梳理、宏觀把握的基礎上展開了更多的研討,認為新世紀文學呈現出以文學期刊為主導的傳統型文學、以商業出版為依托的市場化文學、以網絡媒介為平臺的新媒體文學“三分天下”的新格局。該種以傳統型文學、市場化文學、新媒體文學為考察中心對“新世紀文學”展開的研究,成為將“新世紀文學”入史的普遍建構范式。

這些將“新世紀文學”入史的編著試圖從“新世紀文學”的內涵與外延、生產機制、美學品格等方面展開探討,關注新世紀語境下文學的新材料、新現象、新方法,而對其為何“新”、“新”與“舊”的關聯、“新”的意義與價值等論述則較為不足。盡管文學史的腳步總是跟不上鮮活的文學現場,但“文學史寫作既非純粹的理論研究,又非單純的現象羅列,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想象力的體現,它的核心問題不是客觀地陳述文學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歷史,而是通過歷史敘述確定新文學起源的合理性,進而提供建構新的‘文學’觀念的資料”[10]163。新世紀語境下的文學確有迥異于以往的特質,但有些編著多沿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寫文學史”的理念,其對“文學性”“純文學”等觀念的執著影響了對新世紀語境下中國新生文學的評判:一面承認大眾文化語境下新媒體文學、青春文學、底層文學成為“新世紀文學”區別于20世紀及其他世紀文學的顯著標志;另一面又沿用20世紀及先前文學的批評標準來加以審視。由此,如何在“當代性”的基礎上建構“新世紀文學史”就顯得尤為迫切、重要,“但是,如果我們同意文學史不僅是文學,而且是歷史,那就有個史料真實性和準確性的考辨問題,也就是文學史作為歷史的一個分支,對材料、史實的選擇和分析所應遵循的尺度和方法”[5]191。尺度和方法將成為建構“新世紀文學史”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

其次,“新世紀文學”作為當代學界的時髦命題,引發了學界又一輪的話語權爭奪,多方學術力量都力圖在該領域掌控話語權,創建“新世紀文學”的規范和體系?!靶率兰o文學”作為學界一個新興的熱門研究課題,它的提出體現了現當代學界思想的融會貫通和生機活力。對新概念、新術語、新方法等的“新”追求是學界近現代以來的傳統之一,但也于此過程中見出諸多問題:如關于“新世紀文學”的發生和命名,學界就存在著不同聲音。在上述4部將“新世紀文學”入史的編著中,對“新世紀文學”的產生和命名是有爭議的:高版認為“新世紀文學”的發生應從1997年開始,認為該年在社會環境、文學制度、媒介傳播、寫作者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特質;朱版、於版避而不談“新世紀文學”命名的起源,認為“新世紀文學”的發生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自然時間的律動而必然產生的;孟版認為“新世紀文學”不是一個想當然的概念,其作為一個文學概念的出現是有待討論和建構的;曹版、王版則認為學理上關于“新世紀文學”的發生與命名的討論主要源于《文藝爭鳴》雜志于2005年第2期開設的“關于新世紀文學”的專欄,加之同年5月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沈陽師范大學文化文學研究所和《文藝爭鳴》雜志聯合召開的“新世紀文學五年與文學新世紀”學術研討會的積極推動,此后學界才逐漸接受了“新世紀文學”的命名。

《文藝爭鳴》雜志在該輪建構新世紀文學版圖的征途中力拔頭籌,為此得到了學界的高度評價:“它立足地方、身處邊緣,卻能夠積極參與到全國范圍內的文藝爭鳴;立足當代、注重歷史,敢于向時代文學發聲,為‘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轉化發展貢獻了不可估量的建設性作用?!盵11]實際上,《文藝爭鳴》早在1999年就開辟了“新世紀文學”的專欄,刊發了系列有關“新世紀文學”的重要論文,以張未民主編為代表的編輯團隊顯示了極強的學術敏感性和問題意識。報刊媒體與學院精英合作已成為當下學術界的常態,這大大地推動了學術的革新和應用效率,但由此也可能引發一個問題,即每一個新命題的提出就意味著一個顯學的出現和其他學術命題的旁落、寂寥。學術生態的媒介化是把雙刃劍,其在激活學術的同時也會催生研究的功利化、浮躁化、表層化。

再次,“新世紀文學”概念在學界仍存有爭議和歧見,故“新世紀文學”入史的建構仍需謹慎。盡管學界有關“新世紀文學”的批評和研究大有引領風尚的勢頭,但學界仍有大量學者對“新世紀文學”的入史持保守、觀望態度,如丁帆認為:“在當代文學史寫作中,把‘新世紀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進行文學史敘述尚不多見,這畢竟還是一個需要審慎對待的概念?!盵12]1432005年以來,仍有大量未論及“新世紀文學”概念的新編、新版中國當代文學史,如陳思和著《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吳秀明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樊星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洪子誠著《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李怡、干天全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劉勇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1917―2000》,張欣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基礎教程》,朱德發、魏建主編《現代中國文學通鑒1900―2010》,楊匡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等。

從上可見,學界對“新世紀文學”概念與現當代文學史的關系仍存不同意見,仍有眾多學者對“新世紀文學”能否進入現當代文學史持有保留、質疑的態度。這些對“新世紀文學”仍存保留意見的新編、新版文學史反映了“在今天,當代人如何處理當代歷史,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們就身處所處理的對象之中”[12]143。因此,當代文學史能不能及如何建構動態中的21世紀文學將成為一個當下學界關注的、重要的命題。

清末以降,“進化論”思想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和滲透無處不在,并由此產生了“文學進化論”?;诰€性時間視角的“文學進化論”對不同時代的文學發展做出界定、區分,并以此來評判舊文學和新文學的優劣成敗、價值意義。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產生著一輪又一輪制造新概念的沖動,這也讓文學史陷入了概念爆炸、術語叢林的漩渦,“因為,在整個文學研究范圍內,什么都說并不重要……正確地提出有限度的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以期達到某種‘換喻,即以典范性代替典型實例的研究’”[13]115。

總體而言,當代文學史的編撰在對“新世紀文學”概念的入史問題上仍存在著巨大分歧,那些將“新世紀文學”概念入史的探索或許還存有許多不足,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以先行者探索的身影向學界宣告一個‘新世紀文學’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它向我們提供了新的歷史分期的敘述,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文學史的新的可能性”[14]272。更多可能性的文學史也勢必會產生更復雜的問題,在“新世紀文學”概念與當代文學史建構的紛爭中似乎開啟了一絲重構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的縫隙。

[1]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中國現代文學史[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中國當代文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高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 洪子誠.文學與歷史敘述[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6]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 丁帆.關于百年文學史入史標準的思考[J].文藝研究,2011(8):16.

[8] 蔣述卓.現實關懷、底層意識和新人文精神[J].文藝爭鳴,2005(3):31.

[9] 李國平,高春民.以思想介入現場:評孟繁華《文學革命終結之后:新世紀文學論稿》[N].文藝報,2014-10-27.

[10] 羅崗.文學教育與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觀念建構的一個側面[M]//李陀.昨天的故事:關于重寫文學史.上海:三聯書店,2011:163.

[11] 孫潔.《文藝爭鳴》:文學新時代的想象與開啟[D].青島:青島大學,2014.

[12] 丁帆.中國現當代文學講稿[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3] 庫什納.文學的歷史結構[M]//問題與觀點:20世紀文學理論綜論.修訂版.史忠義,田慶生,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115.

[14] 張頤武.“新文學的”終結與新世紀文學[M]//王寧.文學理論前沿:第3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72.

〔責任編輯 楊寧〕

On the Role of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YU Qin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As a controversial concept,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has been accepted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few denies its legitimacy. Based on the present academic circles all versions of “new literature”, concept in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explore “new literature” concept into the history of problems caused and meaning.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literature in the new century; contemporary; concept; legitimacy

2017-10-16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GD13XZW14);廣東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013WYM_0086)

郁勤(1980―),女,四川平昌人,講師,碩士。

I206.6

A

1006–5261(2018)04–0122–07

猜你喜歡
學界新世紀文學史
2020《新世紀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來訂閱吧!
2020《新世紀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來訂閱吧!
學界亮點
《新高考》更名為《新世紀智能》
當代詩詞怎樣才能寫入文學史
作品選評是寫好文學史的前提——談20世紀詩詞寫入文學史問題
現代視域中文學史著對《紅樓夢》經典化的推進(1900—1949)
業界·學界“微天下”
業界·學界:“微天下”
業界·學界“微天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