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研究生主體視角下學術文化建設的理論建構

2018-01-30 01:44劉夢然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研究生學術建設

□劉夢然

( 1. 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2.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工作處,北京 100875)

近年來,研究生學術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已越來越成為影響高校綜合辦學實力的重要因素。關于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研究也逐漸產生。盡管目前學界關于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何從理論上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進行科學闡釋?如何在實踐上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提供科學理論指導?不對其進行深入剖析與回答,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或難有新跨越。本文擬在堅持學生主體性視角的前提下,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進行一定程度的理論建構。

一、現實基礎——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困境的思考

一種新理論的構建往往源自于實踐的需要。學生主體視角下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理論的構建直接產生于理論與實踐的這種對立性,因此,由于各高校學術文化建設在現實工作中面臨著多重困境,才產生了構建新的工作指導理論的現實基礎。

(一)困境產生的原因

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現實困境的產生有著復雜的原因,外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和國家對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要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盵1]因此如何發揮好研究生學術文化對研究生教育的涵養作用,既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在如何更好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問題上應探索的一個重點。另一方面,在社會變遷中,我國高校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全方位改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高校的學術科研生態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可以說高校中的一些不正之風根本上是社會上不良之風的微觀縮影。如:當前大學文化不盡人如意,功利主義盛行,官僚化、商業化、娛樂化泛濫成災。[2]

就內因而言:首先,高校在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探索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采納,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以借鑒。其次,高校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分析不多,進而不能構建起指導現實工作的文化建設理論。最后,文化建設本身是一個包含著多種因素的系統工程,高校要進行全面持久的投入,而很多高校由于受辦學實力所限,很難對文化建設作長期、系統規劃與設計。

(二)困境產生的具體表現

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困境有不同層次的問題,涉及指導理念與具體效果兩個層面。

1.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夠明確。在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實際上就是堅持以師生為本,老師的責任在于教書育人,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本。具體而言就是要以凈化高校學術生態為前提,以提升高校學術科研水平為手段,全面提升研究生學術科研能力。在此過程中,立德樹人、以文化人是重點。目前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盡管一再強調要不斷提升研究生群體的學術科研能力,但由于缺乏從理念層面審視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意義,在具體工作中就會沖淡理念的實際含義。

2.學術文化的感染力不夠鮮明。文化一詞在《周易》中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盵3]因此,“文化”一詞在原初意義上是指“人為的教化”。所謂教化,就是要讓研究生在文化建設中得到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熏陶和教育,讓其在學習生活的細微之處受到砥礪與鼓舞,這可以說是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將這一境界作為文化建設的努力方向,就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師生的原則,多層次加強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具體工作的頂層設計,每一層都要做到內容精致、感染鮮明。目前一些高校不注重這種“教化”的感染,使得文化建設的內容與形式無法吸引研究生,更不能真正走入他們內心。

3.鍛煉學生學術能力的作用發揮不夠。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在于通過調動校內外的文化資源,為研究生搭建廣闊的學術科研平臺,鍛煉提高研究生主體的學術科研能力與水平。但當前研究生學術文化的建設距離此核心目標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問題在以學校為主體視角的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中往往容易被學校不自覺地忽略。僅就學術科研論文寫作而言,很多研究生不知論文該寫什么、怎么寫。事實上,這既是研究生學術科研基本素養相對欠缺的集中體現,也是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鍛煉學生學術科研能力的作用發揮不夠的表現。學術科研的基本素養除了要依靠研究生自己去積累、探索以外,更要依靠學校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力量發揮作用。

二、思想基礎——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過程哲學的吸收

馬克思主義主體性過程是指,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是自因性的,都是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充分展現主體力量本質的過程?!叭俗陨硪约叭藗兩钣谄渲械氖澜?,并非現成的、既定的事物,而是生生不息、變化發展的過程或過程的集合體?!盵4]堅持以研究生為學術文化建設的主體,就是要使研究生群體成為主導這種文化建設的內在推動力量。

(一)重新定位主客體

關于主客體問題的爭論是從近代哲學認識論中生成衍化的。這種哲學思維不僅對西方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更對人類近代社會的變革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以主客體思維來看,人們在從事實踐活動時或在分析客觀事物時,存在一個以誰為中心即誰為主體的問題。由于實踐活動歸根到底是為了通過實踐方式服務于自身,因此人就成為實踐活動的主體,而實踐對象就成了客體。

以研究生作為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主體視角本質上是基于重新界定文化建設主客體的正確選擇。過往的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雖然也注重文化對研究生群體的塑造作用,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般由校方作為主體統籌各方面資源,營造必要的學術文化環境,而后再以此文化環境教育影響學生。在此思路下,學生能動性遵從于校方的主導性,學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育的自因性受限,學生的學術文化利益訴求不能被充分滿足。所以,我們將學術文化建設的主體重新定位于學生本身,讓其主體性能夠在學術文化建設中延伸。

(二)遵循社會意識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文化一般是由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式兩個層次所構成。其中,社會意識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以及科學。[5]研究生學術文化從文化本質上看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因此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實踐只有遵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一規律,方能順利進行。此外,在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實踐中,更要注意“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這條能動作用的規律。

具體來說,在轉化視角后的學術文化建設中,文化與學生應該是相互創造、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文化作為由研究生在學術科研實踐中積累的精神財富,是研究生群體共同創造的。另一方面,研究生個體在日常的學習科研中,通過接受該文化的教育,形成具有個性的“自我”,進而實現學術文化本身對研究生個體的教育價值。

(三)重視學生主體性力量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培養最根本的是通過規范訓練,使學生能從一個知識的簡單接受者逐步轉變為知識的生產創造者。但現實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要達到這樣的育人目標還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部分研究生是迫于就業壓力而選擇了讀研,因此他們鮮有學術追求,對學術科研缺乏濃厚興趣。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雖對學術科研抱有極高的興趣和熱情,但由于缺乏學術科研工作的基本功訓練,也缺乏必要的平臺與機會,其內在的主體性力量得不到施展。因此,以研究生群體為主體視角的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要從滿足研究生群體的學術成長需要切入。

學術文化建設核心要以學術鍛煉為基礎,引導學生追求真理。所謂讀研之“讀”不僅包含一般意義上的讀書,而且也包括在校期間的上課、聽講座等求學活動;“研”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研究問題、做實驗”,而是側重于蘊含研究生主體能動性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訓練。從此角度而言,廣大研究生在學術實踐的活動中離不開學校和導師的學業輔導,學校為此應該構建起全面、科學的學業輔導體系,首先是研究生的導師,導師是研究生在校期間的第一負責人,應該在學習、生活中給學生多一些關心和指導。其次是研究生的輔導員,要對研究生的思想狀況進行及時了解和把握,既做廣大研究生的好老師,也做他們的好朋友。最后,是學校層面與研究生工作相關的部門,應該為學生的培養提供多層次、寬領域的物質保障和精神引領。

三、概念基礎——對相關概念的厘清

研究視角是問題意識的來源;研究思路是分析問題的理念設計;研究范式是解決問題的學理方法;基本研究概念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核心。因此,有必要對基本研究概念進行必要的厘清與界定。

(一)重新審視學術文化的內涵

現實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人們形成比較正確的認識必須經歷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多次交替反復的長期過程。目前學界對于學術文化是什么這一最基礎的問題缺乏比較一致的認識,導致在談論研究與學術文化有關的問題時,往往只能停留在一般層面,無法深入探討。

1.學術文化的來源。廣義上講,“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在存在過程中為了維護人類有序的生存和持續的發展所創造出來的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己各種關系的有形無形的成果”。[6]學術文化從根本上源于學術科研實踐。具體而言,學術科研實踐是學術文化生成的來源;學術科研實踐是學術文化變遷的動力;學術科研實踐是學術文化的最終目的??梢园褜W術科研實踐劃分為關于理工科的學術科研實踐與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科研實踐??傊?,學術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在學術科研實踐中生成的,以學術科研創新為導向,以培育學術共同體內成員的學術科研興趣、學術科研能力為目標的高校校園文化。

2.學術文化的載體。一定的文化總是需要憑借一定的載體呈現出來。雖然學術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這種影響也可通過一定的文化環境、文化活動發生作用。因此,這里將文化環境與文化活動視為學術文化的載體加以考察。文化環境既包括校園物質環境也包括精神環境。所謂物質環境是指學校主動地、有意識地在學校環境布局中加入和學術文化有關的實體元素,所謂精神環境就是指對各種學術精神、理念、方法的傳授與訓練。學術文化活動可以分為以校園為中心的學術文化活動和以社會實踐為中心的學術文化活動。以校園為中心的學術文化活動多以知識講座、文體競賽、學術座談的方式進行,而以社會實踐為中心的學術文化活動多以暑期社會實踐、寒假返鄉調研、掛職鍛煉等方式進行。

(二)學生主體視角下研究生學術文化的精神內涵

研究生學術文化本質上是學術文化,屬于學術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生學術文化的內涵要小于學術文化。但是與學術文化本身相比較,研究生學術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圍繞“從學術文化到研究生學術文化”這一改變,研究生學術文化內涵既有延續學術文化穩定的一面,也有變化的一面。

1.內涵穩定的一面。從學術文化到研究生學術文化,二者本質特性相同,所以二者在內涵上具有一脈相承性。這種一脈相承最為核心的就是學術精神,其核心要素是“科學、創新、包容”,不管時代發生怎樣的變遷,不管研究客體與方式發生怎樣的改變,學術科研的精神始終是貫通的,學術之所以高貴而神圣,之所以能不斷為人類社會點亮前行之路,不僅在于它為人類創造了無窮無盡的知識財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的執著與堅毅。

首先,內涵的穩定表現為對科學的追求。學術文化是研究生從事學術活動形成的一種文化,學術活動就是對自然、社會、人文科學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因此研究生學術文化與學術文化一樣,都必須始終不忘初心、追求真理。

其次,內涵的穩定表現為永無止境的創新。研究生學術文化和學術文化一樣,就是要探索未知的客觀真理,因此應具有創新性,必須要以時代特征審視學科研究,努力把握當代學術研究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努力引領學術研究前沿,不斷探索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提出新的問題和觀點。

最后,內涵的穩定表現為學術研究的包容。研究生學術文化的包容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生學術文化要包容并蓄,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交叉;二是研究生學術文化要鼓勵創新,允許失敗,包容錯誤。當然,這種包容也不是絕對的、無限的包容,對于那些打著學術包容的幌子進行損害黨和國家、人民利益的學術科研,必須進行旗幟鮮明地抵制與反擊。

2.內涵變動的一面。由于加上了研究生這樣一個主體限定詞,研究生學術文化內涵與學術文化內涵相比發生了些許變動,這些變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化主體單一性。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受眾對象,因其受眾對象的不同,可以進行文化種類的劃別。學術文化是面向學術共同體環境中的教職工、學生以及所有雖不直接從事學術工作但卻一直關心學術發展的人,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學術文化的主體具有相當的開放性與多元性。而研究生學術文化的主體雖然在特定情境下存在多元可能,但其主要對象所指一般是研究生群體,即學術文化建設是有所側重的。

第二,文化內容青春性。與學術文化相比,研究生學術文化的內容往往更為青春洋溢、熱情生動,這主要是由研究生群體年齡特點所決定的,研究生學術文化具有明確的指向對象,而其對象又是如此的充滿朝氣,如此的可愛自信,這種青春的品質最為明顯,進而成為其重要的特性。

第三,文化形式活潑性。研究生學術文化的主體是比例占大多數的年輕學子,年輕學子有活力、有想法,往往不拘泥于舊有的傳統,能根據現實情況與自身的聰明才智,使學術文化活動活潑多樣,以達到自己創造、自己參與、自己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三)學生主體視角下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實踐內涵

研究生學術文化這一概念只具有理論上的普遍性,不具備實踐層面的普遍性。因此,在從理論上分析“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具體內涵時,就要聯系“研究生學術文化”的具體實踐。

1.學術科研鍛煉。對于在校的研究生而言,最根本的任務在于掌握規范、準確、嚴謹的研究方法,進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但知易行難,這就需要研究生在明確自身求學目標的基礎上多進行實踐。因此,為了培養專業研究素養,提升學術科研能力,研究生必須要在學術科研的實踐中去自我思考、自我摸索、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因為只有在學術科研實踐中,研究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充分將自己的聰明才智、所思所想運用于研究客體,既改變著研究客體本身,也改變著作為主體的自己。

2.各類學術講座。各類學術論壇活動是研究生學習學術經驗、增進學術交流、體會治學精神的重要平臺,也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驅W院通過舉辦高品質學術論壇,既可以緊抓學術前沿動態,同時也可以讓廣大研究生參與其中,在聆聽中感悟學術之真諦,在所見中增強學術自覺。在以往的視角視野中,學術講座雖被視為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要素,但存在沒有從研究生主體性角度去謀劃如何發揮好學術講座的作用、如何讓學術講座真正在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中達到預期設想的效果等問題。因此在轉化研究視角之后的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中,要更多地從研究生主體角度出發去舉辦學術講座或論壇,既可以回應廣大研究生同學的學術訴求,也可以提升講座或論壇的水平效果。

3.導師的言傳身教。從研究生本人主體性的角度而言,導師的言傳身教是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素養影響最為直接的因素。當導師的言傳身教作用于研究生本人時,就成為了一個文化影響主體,而研究生就成為了一個文化接受客體。在以往的認識中,研究生一般被認為一個文化接受客體,在面對文化影響主體時往往是被動地、無選擇地予以吸收的。但站在研究生本人的主體性來看,他固然是作為一個具有自主選擇、自我吸收、自主建構特點的文化接受客體而存在。只有研究生本人真正從內心認同并理解導師帶給他的文化影響時,他方能將此影響內化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中。

4.校園文化環境的優化。研究生學術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對以校園文化環境為主體的文化環境的優化。具體而言,雖然文化建設的核心在于精神理念層面的構建與影響,但如果有合適的文化載體與文化環境去表達這樣的精神與理念,更能達到文化育人的良好目的。比如,在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實踐中,出于實用角度學校常偏重物質性環境設施投入,而沒有把重點放在體現學校歷史內涵與辦學精神風尚的文化精神環境上。文化軟環境并不僅僅指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精神內涵本身,還包括那些能夠承載一個高校自身特色文化精神的校園建筑或是校園風景,如:校史展覽館(或能夠展現辦學歷史的文化長廊)、能體現校園人文情懷、求學情懷的人文景觀(校友碑刻、湖畔長椅等)。一般而言,名牌高校此類問題相對較少,普通高校此類問題尤為突出。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校綜合實力有關,名牌高校辦學歷史悠久,又受國家政策傾斜扶持,因而能比較全面地照顧到學術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四、結語

由于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實踐的變化,注定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理論的構建不會是一個靜止的、一勞永逸的結果,而是一個需要進行長時期動態研究的過程。這也就意味著不管任何個體、任何單位對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嘗試進行理論建構,都不可能實現對此問題的徹底解決,只有整合各種學術研究資源,構建起學術共同體,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不斷推進研究生學術文化建設的理論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顧明遠.重塑大學文化[J].中國大學教育,2015(2):5.

[3]周易[M].長沙:岳麓書社,2000:111.

[4]張曙光.人的世界與世界的人——馬克思的思想歷程追蹤[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

[5]馬克思主義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35-236.

[6]陳華文等.文化學概論新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11.

猜你喜歡
研究生學術建設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選登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幸福院里出了個研究生
創新需要學術爭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