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論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定位

2018-01-30 02:43燕曉霞王冬冬
關鍵詞:歷史發展

燕曉霞,王冬冬

(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边@個新的定位,揭示出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對于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實,歷史的進步不是哪一種思想或是力量可以決定的,而是由合力構筑而成,其發展的原動力就是人們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以及由這種需要所產生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現實狀況,各種力量作用于歷史發展的形式、強弱也不同。但人類對于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也就是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持久不變的。善與美好生活相伴而生,豐富著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影響著社會歷史的各個領域,是一種推動歷史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強大力量。

一、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凝結

在紛繁復雜的歷史長河中,對于財富、知識、智慧、誠實、寬容、合作等等美好事物的研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人們的觀點有多么不同,都始終會使用“善”字來承載這些美好的研究對象,所以善也抽象地凝結了美好事物的本質意義。這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共識。從“善”字本身我們就可以看到,處在社會各階段的人們怎樣來表達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

善在《說文解字》里是:“譱:吉也。從誩,從羊與義、美同義?!奔幢硎炯?。在中國的經典歷史著作和古代典籍中,善有形容詞、副詞、名詞、動詞等多種用法,其含義有善良、美好、高明、親善、熟悉、多;很好地、擅長、易于、大;善良、通“膳”、姓、通“單”;贊許、修治、改善、喜好、羨慕、憐惜、揩拭等等。在衣食匱乏的原始社會,能夠獲得肉食、用動物皮毛取暖就已經達到美好生活的程度了。就算是到了孟子時期,也還是把“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作為共同的社會理想,同時又加入了“責善,朋友之道也”這樣處世的態度。[1]此時的善表示的就是衣食的富足、農產品的“多”“大”以及謙卑親和的態度,尤其是在對能夠保障風調雨順的天和神的祭祀儀式當中,更能集中表現敬天之善。善所寄托的對于社會理想的追求、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豐衣足食的生活能夠持久不斷。當社會歷史發展到現代,物質資料的主導地位有所弱化,善被填充了更多道德倫理的精神內涵。比如在各個版本的《新華字典》中可以歸納出善的三層含義,精神世界的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和善為先;外在表現為良好行為、欣賞贊許、親切和睦;客觀事物的易于達成、修葺完好以及保障事情順利完成的精工巧匠等等。多是從人性道德、品行評價的角度來解釋善,從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和人際交往中提升善的內涵,這不僅僅是滿足耳目之欲和豐富物質生活所能達到的善,而是精神世界的豐腴和價值觀念的高尚所凝結的善。十九大報告也說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彼?,現代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是擺脫溫飽冷暖的困擾,更是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

善在英語中通常譯為“good”,可以說這個單詞集結了近乎所有傾向于美好的意思。能形容人、事、物完滿的狀態;可以為善良的人、友善的行為、預期的利益定性;還可以表達愉悅的心境、衷心的贊賞和對未來的期望等等。雖然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西方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善的一般概念和倫理學意義在不斷變化,但是從蘇格拉底將善變成“Good is the aim of all our actions”的時候,“good”也就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詞。

古往今來,善字的用法看起來很繁雜,但都趨向于表示有助于或者是有利于美好生活實現的物質和精神??傊?,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追求未來有好的運勢,并寄托于善的初始意義——吉祥。無論善的具體體現是什么,是對物質的追求還是精神世界的滿足,都表示與美好生活緊密相關,能夠有利于美好生活的即為善的,反之則為不善。

二、善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力

(一)善是奴隸和封建社會的初始動力 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原始社會,人類全部的生活都是圍繞延續生命來展開的。人在自然界中與動物爭搶生存物資的時候,懂得了生命之善,為了互惠互利、彼此共存,人們結成共同分配、共同勞動的關系并選出大家信任尊敬的首領,從而開始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到了有少量剩余生產資料的奴隸社會是顯惡不顯善,以至于殘忍、剝削、壓迫成了它的代名詞??墒撬接兄频某霈F、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分工確實是歷史的進步,推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繁榮。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講到,奴隸制對于奴隸也是一種解放,作為奴隸重要來源的戰俘,以前是被殺掉或吃掉,現在至少能保全生命。[2]其實,在看似由“惡”當道的原始和奴隸社會背后,是善在一步一步地推動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是人們在追求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創造了歷史。

在我國,人們忙于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孕育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優秀文化。封建社會就是我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而“和文化”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和”正是善重要的表現形式。根據《國語·鄭語》記載:“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奔春椭v求的是求同存異的“異”,而不是萬物皆同一的“同”?!昂汀笨梢哉f是中國古代生活的主要價值取向,斗爭、變革、革命只是求“和”的途徑,像是被歷史學家一度推崇為歷史動力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就只是歷史進步的手段而已。[3]“和”的價值指向的就是和諧、安定與繁榮,指向就是至善。善讓紛爭走向和平、讓動蕩走向和諧,讓中國歷史走向大同世界。

(二)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隱性動力 經過歷史的洗禮,善逐漸展露它推動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可是資本主義世界并沒有任由漸趨善惡平衡的態勢繼續下去。工業革命開始后,科學技術帶來的豐碩成果讓西方人看到無限的物質欲求有了可能性。個體意識、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所產生的欲望和熱情成了他們所依仗的力量,他們也是靠這份熱情打拼出了資本主義的繁榮。但是,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在描繪“至善”的境界,過分的物質追求并沒有泯滅善在歷史舞臺上的壽命。從18世紀以來的不少西方文學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性善良一直被世界各國讀者所推崇,法國的小仲馬在成名作《茶花女》中刻畫的不屑物欲滿足,勇敢追求愛情的瑪格麗特;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中,男主人公安吉以最后的懺悔表達對苔絲悲慘而高尚生命的哀思。所以,善也一直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這些善是基本的社會善。

從表面來看,資本主義世界雖然用利欲熏心的熱情打造出了無數推動人類進步的技術和工業成果,也影響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的世界版圖。但人類自誕生以來就是以追求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為目標的。資本主義在極速發展的過程中把他們的美好生活包裹上炙熱的“惡”,在炫彩奪目的燃燒之后逐漸降溫,露出善本來的樣子。19世紀末,停辦了1500年的以各國文化友好交流為主題的奧運會重新舉辦;同一世紀,各國間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而結成各種國際組織。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漸漸被友善拉到了一起,和平與發展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原則之一。善始終是歷史的動力,惡的每一次急劇燃燒,總會讓善嶄露頭角。善始終在人間。

(三)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動力 當代中國作為最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自古以來都是以和為貴。儒家作為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在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學派,一貫倡導以“禮”來修身治國。通過用禮的規范,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形成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個人要“克己復禮”、各司其職,守好在社會等級結構中的位置,才能使得社會關系和倫理關系達到和諧;國家治理則要實行“仁政”、“王道”以及“禮治”,善待天下,當然被統治者也要承擔相應義務。這種以和諧、以善來追求美好大同社會的治國之道成為了我國古代歷史發展不可磨滅的動力。

當歷史發展到近代,國內各種矛盾凸顯,社會動蕩不安?!皭骸被頌楸┝?、戰爭,沖突肆虐整個中國,同時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入侵,人們拿一些西方的發展經驗來自救。事實證明,西方的發展方式只能解決暫時性的表面社會問題,并不能改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團結友善的價值核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說明,在“惡”為顯性的戰爭年代,中國還是得依靠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維系起來的無產階級、人民大眾來進行革命斗爭,給歷史呈現一個新的中國。這種血緣和地緣正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中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所結成的。

革命時期相扶相持的團結友善精神一直延續到社會主義的建設時期。從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到本世紀初,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互幫互助來實現豐衣足食、共同富裕的目標;通過各種民主制度參與政治生活;通過在世界各領域為祖國爭光添彩來表達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善已經成為我國主流價值取向、成為社會的道德準則、成為穩固民族基業的精神需要。

三、善的現代意義

(一)善在我國當代社會的體現 如今善的理念已經融入到我國現階段的主流意識形態當中,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方面面。在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6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及2012年正式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明確了善在我國道德建設中的地位。[4]善隨著這些文件精神的貫徹,也被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所接受和認可。當沒有利益沖突時,人與人之間的善體現為禮貌和親和;當出現利益沖突時,善表現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精神。這些社會變化表明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也證實了這些需要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說明十九大對于社會基本矛盾新定位有著重要意義。

善作為一種歷史動力,除了維系人際關系、修養自身之外,更重要的是維護國家及民族的穩定和繁榮并延續美好的生活狀態。隨著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聯系日漸緊密,以共商、共享、共建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中國發展的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中談到:“‘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边@種發展態勢下,善不僅作為一劑社會良藥讓人們意識到自我行為的社會意義,讓人們以積極寬廣的胸懷去對待別人,更讓中國以善待友邦、合作共贏方式推動沿線伙伴的共同繁榮,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正能量。在當前的中國,國家及人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形成當代中華民族之善,相信這股善的凝聚力會是我們通往美好未來的強大力量。

(二)善對于未來歷史的貢獻 從原始人、野蠻人、文明人一直到今天的人類,在漫長的撕拼、戰爭、分裂、吞并、結盟、融合、交好的反復中,書寫了進步的歷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部落、民族、國家和眾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文明。人類的進化史,總有一個主軸把歷史串聯起來,這個主軸就是善。[5]善或隱或顯地存在于各個歷史形態當中,又或強或弱地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在中國,無論社會是離散、動蕩、爭斗還是統一、穩定、和諧,善始終作為民族精神的主心骨支撐著中華文明源源不絕。

而以“人性惡”為基調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物質基礎豐富的當代,已經逐漸失去了優勢。起碼,用“人本惡”為借口使得斗爭與沖突合法化的做法,終究沒有用土生土長的善來化解干戈更為長久、更被歷史所接受。以惡為本只會逐漸走向以強凜弱的霸權主義,以善為本才能和善待人、和平共處。如今世界各國也以各種方式來踐行“和”理念,用相互尊敬、相互諒解、相互幫助的方式進行對話,表明立場,解決矛盾。在未來,善會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追求各自美好生活所秉持的理念,自覺去承擔人類對于自身、對于他人、對于所處的國家和社會的責任,進入和諧友善的歷史階段。

參考文獻:

[1]焦國成.“善”語詞考源[J].倫理學研究,2013(02):28-29

[2]趙家祥.一種不可遺忘的歷史動力[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48-49

[3]馬 璇.析中華傳統“和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6-17

[4]李楠,王磊.深入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價值觀的傳統價值和現代意涵[J].學術論壇,2015(02):14

[5]徐 誠,壽楊賓.試論“和文化”的本質、意義及價值取向[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30-31

猜你喜歡
歷史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