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制造
——從范·艾克到結構主義

2018-02-14 19:11銳,應
建筑設計管理 2018年3期
關鍵詞:艾克結構主義建筑師

陳 銳,應 瑛

(1.浙江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杭州 310011;2.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0 引言

提到荷蘭,人們往往會想到美麗的郁金香與優雅的風車,而建筑界的人士提到荷蘭,則常常聯想到庫哈斯、阿雷茲、MVRDV等許多在國際建筑界正"當紅"的明星建筑師以及其充滿想象力與變化的作品。確實,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優秀荷蘭建筑師正用他們的理論與實踐影響著世界建筑的發展,但在我看來,歷史上的荷蘭建筑卻遠比今天更有魅力,如果我們將歷史翻回到20世紀中葉,就會發現以阿爾多·范·艾克為代表的一批荷蘭建筑師曾經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過一段經典,而在當時,他們的先鋒性與革命性遠比今天的庫哈斯、MVRDV來得更為猛烈與深遠。

1 范·艾克建筑思想及對"結構主義"建筑的影響

1.1 范·艾克對CIAM的挑戰

阿爾多·范·艾克(AldovanEyck1918-1999)是荷蘭建筑史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他早年曾在英國留學,之后回到國內,擔任建筑雜志《廣場》(Forum)的主編。范·艾克開始活躍的年代,正是歐洲各國二戰后開始重建的年代,大量的房屋尤其是住宅建筑成為建筑設計市場的主體。而當時的國際建筑界,還是以1928年發表拉薩拉茲宣言為標志的CIAM(國際現代建筑會議)為主流,CIAM在1933年《雅典憲章》中提出的把城市按功能劃分為居住、工作、娛樂、交通四部分的做法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質疑。這種方法使城市或建筑各空間按其功能特征相互獨立,各空間按其預先被確定的功能要求來設計,相互之間缺少關聯性,可變性。以A·盧斯、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早期)為代表的功能主義建筑師“以歐洲為基地,向全世界出口‘國際式’建筑形式?!?/p>

終于在1953年普羅旺斯地區舉行的CIAM IX會議上,年輕的一代以范·艾克及史密森夫婦為首,向雅典憲章的四項功能分類提出了挑戰。這個小組后來被稱作“第十小組”,他們的批判運動并沒有提出另一套抽象的理論,而是探索了城市生長的結構原理,“旨在尋求實體形式與社會-心理之間更為精確的關系?!倍凇暗谑〗M”內部,各成員間的思維與實踐也存在巨大的差異,與"第十小組"其他組員相比,范·艾克從一開始似乎就在一條迥異的道路上。從20世紀40年代初期起,范·艾克就專注于研究“原始”文化,以及此類文化體現出來的建筑形式的永恒性。他對未來人類生活在由高技術構成的巨大的建筑機器中的可能性表示懷疑,而是與印象派畫家一樣,主張在古代甚至原始的建筑文化中吸取靈感。從這一點上講,范·艾克是第一個將“人類學”引進建筑學科的建筑師,而這樣的思想,其與“第十小組”主流思想的距離幾乎同與CIAM的距離一樣遙遠。

1.2 范·艾克建筑思想及對“結構主義”建筑的影響

范·艾克畢生致力于研究一種適合20世紀后半期的“場所形式”(placeform),他曾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了現代主義在消滅“風格”和“場所”中的作用。而分析范·艾克的設計思路,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出發點實際是來自建筑的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與協調一致?!盀槲覀兌?,由我們而造”(by“us”forus),對范·艾克來講,空間是一種切身體驗,他的每一個設計也都是針對一個特定場所而量身定做的獨特建造秩序。同時,范·艾克還對對立事物之間的關系做了深入探討,這正是所謂的“雙重現象”(twinphenomena)。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到另外兩個人-西格弗里德(Siegfried)與卡羅拉·吉迪翁(CarolaGiedion),因為范·艾克對“雙重現象”的關注,正是來源于與以這兩個人為核心的集中在蘇黎士的先鋒藝術家們的交往,在同這些藝術家們的交流中,范·艾克認識到相對論的原理在科學領域之外的現代藝術中的巨大價值,并將其應用到建筑設計實踐中。

阿姆斯特丹的孤兒院是范·艾克對“雙重現象”所做的最好的解讀。在這里,開放-封閉、內部-外部、小型-大型、多-少等相對關系被一一展現,范·艾克的目的是讓每個單元都有自主的作用,又不失為整體的一部分。他認為,構件之間牢不可破的關系和構件本身一樣重要。(這一點對后來荷蘭結構主義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想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每一個空間都成為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地方,因此,他用了多價(polyvalence)這個詞來表達其中的含義:每一個空間構件都有兩個以上的含義,人們可以在同一時間領悟出來。而范·艾克畢生所追求的場所形式,則是通過整個設計中最大的“雙重現象”——“建筑”與“城市”得以體現。整個建筑的結構,就像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走廊變成了“街道”,房間變成了“廣場”,室內照明變成了“路燈”,一系列極具歸屬感的“社區”組成了一個小“城”。而當這種建筑與城市間的雙重轉換性被實施到更小的尺度的時候,建筑與家具間的相互性也建立起來了,從一個側面也驗證了“建筑學從一把椅子開始”。正是在這種無所不在的對話過程中,范·艾克在整體的清晰與局部的隨性中找到了一個清晰的平衡點,闡明了他“迷宮式的清晰性”(labyrinthineclarity)這一概念。

范·艾克努力的實踐著他的理想,但卻多次被城市發展的現實所打擊;他甚至以一種近乎悲觀主義的態度認為:“建筑師職業,或者從整體講,一個西方人,已無能發展一種足以應付大眾社會的城市現實的美學或戰略。我們對這巨大的多樣性一無所知,無能為力,不論是建筑師、規劃師或其他任何人?!痹掚m如此,我們卻不能忽視范·艾克作為向現代主義建筑理論提出挑戰的第一人的巨大影響。他的“場所形式”,他的“雙重想象”他的“整體與部分相互決定”的論斷,都深深影響著后來的建筑師,并最終促成了荷蘭結構主義的誕生。

2 “結構主義”建筑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2.1 “結構主義”建筑思想的概念與產生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這種說法最早產生于20世紀初,是由語言學家索緒爾 (Ferdinandde Saussure)提出的“語言規則和單詞”(Langueet Parole)模式。而法國人種學家列維·斯特勞斯(Levi ClaudStrauss)則是結構主義的真正奠基人。結構主義者主張:結構是一個包容著各種關系的總體,這些關系由可以變化的元素構成。元素的改變需依賴于整體結構,但可以保持自身的意義。元素的互換,不改變整體結構,而元素之間的關系更改則會使結構系統發生變化;任何領域中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它們內部的組織關系,這種關系可用數學模式來描述。這種思想最終成為了結構主義建筑的哲學基礎。

而荷蘭結構主義的產生與范·艾克以及他的學生——以赫爾曼·赫茨博格(HermanHertzberger)與范·斯泰特(JoopvanStigt)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建筑師密不可分,它的起源源于對戰后機械的功能主義的批判,同時也像上述那樣,代表著建筑師希望通過一種建筑的結構邏輯改變社會結構邏輯的愿望。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注重對構成社會和形式的結構體系的分析與研究,把空間當作城市與建筑整體系統中的構成元素來考慮,結構主義認為形式不取決于功能而是由構成元素組織法則(結構系統)來決定,在我看來,結構主義比功能主義在更深的層次上提出了創造現代建筑的理論和手段。

2.2 早期“結構主義”建筑的特征與缺憾

早期的結構主義建筑,強調的是一種結構的適應性,生長性(growth)與內聚性(cohesion)成為設計的主題,這些都在赫茨博格設計的阿培頓的比希爾中心辦公大樓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大樓的業主是一家保險公司,由于其組織內部的不斷變化,要求對不同部門的大小作出頻繁的調整,而作為一個整體建筑,則要求必須從每一個方面,在每一個時期都必須正常運轉。因此這座建筑被設計成為一個有秩序的延展,基本的結構包括整個綜合體的承重系統與管道系統,表現為一個基本固定的永久性區域,而其“雙重”的另一面,則是一個可以變化的具有明確功能意義的區域系統,這個區域系統承擔了大部分的使用要求,并隨著組織內部的變化產生多種多樣的"功能填充"結果;但是,在不斷變換"填充"的過程中,結構的構成元素組織法則并未改變,整個結構系統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持續性與自適應性,“多價空間”(polyvalent space)也在空間變化與結構穩定的雙重對立中得以完美體現。

雖然我們看到了結構主義建筑在適應功能以及創造一種嚴謹邏輯上的優越性,但是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由于其整體秩序是通過若干的小的結構單元組成,這就注定了建筑在空間尺度上的局限,像劇場、商業等需要大規??臻g的建筑類型就難以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實現;這還僅僅是功能上的缺憾;另一方面,空間尺度的均質化導致了人們對建筑主次關系的迷失,這一點也在比希爾中心辦公大樓中得以體現:由于缺乏任何突出表示入口層次地位的建筑要素,公司不得不樹立許多的標志向來客指示入口地點。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筑的內向性對于建筑與城市的交流關系起到了阻礙作用。按照蘆原義信關于外部空間設計的理論,這種由內向外的空間發散模式,對外部空間的塑造起者消極作用,當建筑占據了場地,周圍的一切便失去了積極意義,建筑與城市之間也會因缺乏過渡空間而失去聯系。

2.2 “結構主義”建筑的發展與進化

結構主義者認識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并開始在以后的發展中著力解決與前進。一方面,由于荷蘭的城市建設對居住建筑的需要,許多居住小區的項目需要設計,這就為建筑師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結構主義打響了向功能主義挑戰的第一槍,引發了后來的許多建筑新思潮,也迫使功能主義者的反思,這樣,多種建筑思潮與流派兼容并包,也激發了結構主義者們的新思維。從海牙的社會事物與服務部門大樓開始,荷蘭的結構主義建筑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建筑師們不在只是關注于單元空間與建筑整體的關系,而是開始把眼光放到一個更大的層面上,結構主義者嘗試著將自己的理論應用到建筑群的控制中。這時的結構主義,脫離了初期在形式上嚴格的幾何網格控制,形式變的更加自由與豐富,他們意識到,建筑群體之間的聯系不能再通過機械的歐幾里德幾何與數學運算,他們更強調一種邏輯上的結構系統,而非簡單的形式上的。單體的復制、變化、排列組合固然重要,但是真正的結構主義者所追求的,則在于若干結構系統自身的邏輯性與合理性。比如說,范·艾克夫婦所做的埃斯特克服務與辦公大樓,由許多弧型的自由的建筑體量構成,初看無規律可言,但是我們單獨抽出任意一套元素系統,功能空間、交通空間、庭院系統、甚至是所有的衛生間,都在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的控制下,從這一點上講,結構主義者已經將空間的變化與人類的理性結合到極致。

3 結語

結構主義在荷蘭興起,同時也將自己的影響波及到整個歐洲甚至美國,在勒·柯布西耶的威尼斯醫院方案以及路易斯·康的費城理查德醫療研究中心方案中,都可以看到荷蘭結構主義的影子。雖然因為自身的限制以及其他種種原因,結構主義并沒有發展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建筑流派,但是它對于后世建筑師的影響,尤其是對建筑教育的促進作用,則將永遠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

參考文獻:

[1]Wim J.van Heuvel.Structuralism in Dutch Architecture[M].010 Uitgeverij,1992.

[2]Hans van Dijk,Twentieth-Century Architecture in the Netherlands[M].010 Publishers,1996.

[3]伯納德·盧本、克里斯多夫·葛拉福 等著,設計與分析[M].林尹星,薛皓東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4]劉先覺主編,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肯尼斯·弗蘭姆普頓著,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張欽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猜你喜歡
艾克結構主義建筑師
胖胖的“建筑師”
愛箱常滿
愛箱常滿
結構主義文論回望與再探
《從街角數起的第二棵樹》的結構主義解讀
小丑魚吞石記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語言的牢籠:論詹姆遜對形式主義與結構主義的批判
一個建筑師的獨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