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內生動力 助力精準脫貧

2018-03-16 08:54廖新華
農村財務會計 2018年3期
關鍵詞:林地貧困村集體經濟

□ 廖新華

將樂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全縣135個村中建檔立卡貧困村有33個。2015年以來,將樂縣采取資源開發、資產盤活、項目合作、入股經營、綠色發展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在具有內生動力的農村集體經濟自我發展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

一、創新激勵機制增動力

1. 建立激勵機制。為激勵經濟薄弱村積極探索村財增收內生機制,激發干事創業內生動力,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15年村級組織換屆后,新一屆村主干任期內,年均自有固定村財收入比上一屆增加5萬元以上,且同比增長50%以上的村,給予村主干一次性獎勵各1.5萬元;“一肩挑”的村主干,給予一次性獎勵2.5萬元。

2. 制定獎補政策??h財政設立10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制定資金管理辦法,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給予資金獎補,一是村集體新建、改建、擴建標準廠房、種養大棚、旅游設施、農村小水電等固定資產,開發“四荒”等資源,盤活集體資產,通過自主經營或對外租賃等方式增加村財收入,在實際產生村財收入的年度,給予村集體所增加村財收入50℅的一次性資金獎補;屬多村聯建聯辦的集體固定資產,按投資比例分別予以資金獎補。二是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培育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三類經營主體,在實際產生管理費收入年度,分別給予村集體和經營主體所增加村財收入50%的一次性資金獎補。三是村集體以土地、廠房、房屋、倉庫、資金等新入股經濟實體,在實際產生股份收入年度,給予村集體所增加村財收入50℅的一次性資金獎補。

3. 整合幫扶資金。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的總體要求,定期選派優秀黨員干部到相對薄弱村任職,推動農村基層各項工作。2014年4月-2017年4月,全縣有選派干部駐村任職的26個村爭取各類扶持資金4626萬元,共投入民生項目資金5275萬元,其中用于發展光伏發電項目、溫氏家禽大棚建設、鄉村旅游、生態林業等村集體增收項目30多個,金額1535萬元。

4. 開展課題研究。制定《將樂縣貧困村村財增收行動實施方案》和《將樂縣創新貧困村村財增收機制課題研究方案》,找準制約貧困村村財增收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因地制宜開展探索;各鄉鎮各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在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積極對接幫扶,切實增強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

二、發掘多種模式抓增收

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多措并舉、分類推進”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和實踐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力促村財增收渠道多元化。

1. 林地托管造林模式。林權制度改革后,村集體林業方面的收入主要依靠林地租金,為拓展林地增收模式,將樂縣積極探索林地托管、合作造林等生態產業扶貧模式,依托縣屬國有企業福建金森集團有限公司、縣國有林場與村集體簽訂股份合作造林經營協議,村集體、林農以采伐基地、宜林荒山的林地使用權入股;公司以資金和技術入股,發揮經營集約化、組織化程度高的特點對采伐基地、宜林荒山進行更新造林和營林管理,林木經營收益村集體、林農與公司按三七比例分成。目前全縣林地托管造林經營面7.2萬畝,涉及85個村(其中貧困村17個)和3700多戶農戶,平均每個村年增收2.3萬元。如萬全鄉上華村將村13989畝林地和金森公司坐落在上華村的13489畝林地進行股份制合作,成立“上華·金森林業有限公司”,合作以來村集體每年林業分紅款收入27萬余元。又如陽源村將4000畝集體人工林與國有林場進行托管合作,每畝出材量保底8立方米,多出部分村集體占30%,村集體不需再投入管護和經營費用,每個采伐期每畝可增收5000元以上。

2.“飛地”設施農業增收模式。通過整合各類扶持資金,依托溫氏集團生態養殖基地,全縣33個貧困村都在北片四鄉鎮養殖基地建設1—2座生態養鴨標準大棚,大棚作為村集體經營資產以租賃形式交由農戶經營,每座大棚每年可實現增收4萬—5萬元。

3. 土地連片開發模式。探索實施土地集中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流轉,增加村財收入。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土地長期租賃合同,再與經營主體簽訂土地集中流轉合同,村集體通過收取服務費和地租增加村財收入。

如萬安鎮坊頭村積極統籌農民外出經商務工后土地閑置問題,配合全鎮產業規劃,集中流轉土地1400多畝,為金森集團、溫氏家禽、綠景農生態米業、芥子園等企業的落戶積極協調,村集體通過收取土地管理費和部分村集體土地租金,每年增收7萬多元。

4. 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立足將樂“深呼吸第一城”大品牌,探索發掘地域自然風光和傳統文化資源,發展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等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和發展經營性有償服務事業增加村財收入。

如南口鄉蛟湖村打造以農耕文化為主題,集休閑娛樂、農業體驗、科普觀光為一體的蛟龍古鎮農業旅游文化園區。村集體通過流轉農民土地和部分集體荒地,收取本村旅游經營用地管理費和蛟龍古鎮旅游發展公司地租,每年實現村財收入6萬多元。又如“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萬全鄉良地村,通過整合項目資金1060萬元,實施良地傳統古村落改造提升工程,把良地建設成一個藝術小鎮及寫生基地。通過與三明紫陽美術館合作,良地已成為4所院校寫生基地,目前寫生基地按每人每天60元收取費用,其中20元為村集體收益。

5. 資產資源開發增值模式。各村立足實際、發揮優勢、拓寬思路,通過投建樓宇、標準廠房、旅游設施、農村小水電等固定資產,或通過盤活集體資產、開發“四荒”資源,采取自主經營、對外合作和租賃等方式增加村財收入。

如水南鎮立足區位優勢,利用縣城投公司征收土地返還地政策,探索農村二次開發節余土地由村集體自主開發經營,發展樓宇經濟增加村財收入。渡頭村、溪南村新建村部綜合大樓和農民公寓,店面租金兩個村每年分別可增收20萬元和40萬元,公寓銷售預計分別增收400萬元和1000多萬元。

如黃潭鎮祖教村立足當地自然資源,整合上級扶貧資金和扶貧小額信貸資金42.9萬元,與社會資本共同投資采砂船,其中村集體占16%股份,每年村財實現增收10萬多元。

如高唐鎮班州村多方籌集項目資金與幫扶資金,對水毀村級電站實施修復與技改工程,設計裝機容量250千瓦時,年發電量60萬千瓦時以上,投產后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13萬多元。

6. 光伏項目增收模式。對接光伏扶貧試點項目,全縣5個省市級貧困村,利用村部、村小學、幸福院等公共建筑物屋面,整合中央扶貧資金和幫扶資金160多萬元,投建5座村級光伏發電站,總裝機容量207千瓦時,投資回報率約15%。

同時萬全、光明兩個鄉積極實踐“公司+貧困村+貧困戶”模式實施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320萬元,建設規模400千瓦時。此外,將樂縣與廣東圣帕新能源公司合作開展“農業+光伏”發展模式,計劃投資7.5億元建設100兆瓦農光一體化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農業大棚900座,面積1500畝,大棚內按一定的比例發展溫氏養鴨大棚100座。村集體可通過大棚出租、荒地租金和流轉服務實現增收。

7. 稅收返還模式。自2013年將樂縣實施向村集體返還煙葉稅政策以來,煙葉返稅成為全縣村集體穩定收入來源之一。通過完善煙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煙葉種植面積、提高產量質量,提高縣級財政對煙葉稅收入返還村級的比例,實現稅源型村財穩定增長。全縣每年煙葉種植面積2.8萬畝左右,涉及102個村,稅收返還比例占煙葉稅收的50%。

猜你喜歡
林地貧困村集體經濟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貧困村開通“網上大集”
由“貧困村”變成“百萬村”
壯大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一個貧困村的“暴富”——寶豐村的農業也能讓人“吃撐”
伊川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索
破解空殼村,黨建如何引領——以漢濱區壯大集體經濟為例
圖片新聞
明水縣林地資源現狀及動態變化淺析
淺談明水縣林地資源動態變化狀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