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傳統文化傳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2018-03-19 16:05曹杏利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曹杏利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與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對于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應從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視角出發,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與新途徑,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奮斗。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01-0086-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1]。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盵2]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文件,明確提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新時期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以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多途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最終落實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上。

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人們的生存與交往方式等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以各種新媒體手段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提升了人與人之間開展文化交流的即時性,新媒體終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形式也促使各種文化與信息的交流更為開放。文化的交流傳承已經打破了傳統的時間、地域以及傳播媒介的限制,“文化圈”的覆蓋范圍無處不及[3]。中華傳統文化也得以突破以往的“小圈子”,面向全世界尋求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并逐步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中華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并因中外文化和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中華傳統文化與多元的外來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文化沖突。中華傳統文化在教育與傳承過程中,與外來的多元文化的沖突主要體現在以“自由主義思想”、“娛樂化傾向”為主要典型的西方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和侵蝕上。高校作為文化教育傳承、傳播交流的主陣地之一,必然會首先受到影響,部分學生群體表現出明顯的信仰缺失、道德冷漠、迷失目標、暴力崇拜等文化混亂現象。這些都與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背道而行。

另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環境下,以“90后”為主體的大學年輕一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代際矛盾增加、文化認同也出現危機,導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瀕臨失衡的危險境地?!跋M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思想充斥校園,精神荒漠化、道德信仰缺失亂象叢生,反觀中華傳統的“明德修身”、“天下為公”等文化精髓卻被諸多大學生所漠視[4]。這樣的文化形勢之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受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也面臨嚴峻考驗。因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道路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突出優勢和最重要的文化軟實力,其作用不容忽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迫在眉睫。

二、高校傳統文化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篤定西強中弱,削弱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因精髓。人們對主流文化的認同也是對國家、民族認同的前提,也是一個民族屹立于國際社會的強大的精神支撐。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在社會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百姓財富指數不斷上升的同時,西方的諸多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在國內年輕學生群體中大行其道。大學生群體對西方文化認同的增強,正在不斷加劇對以傳統文化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弱化。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極大程度上導致了年輕一代崇洋媚外心理的滋生,加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漠視,部分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缺失,傳統文化自信也難以維系。高校學生篤定西強中弱,吹捧、信奉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則缺乏信心。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以穿耐克阿迪、用蘋果手機、吃肯德基大餐、喝可口可樂、看好萊塢影片、用韓國化妝品、追日韓明星為驕傲,認為自己走的是“高端”路線,享受的是品牌文化[5]。而國產自主品牌的技術弱勢和傳統文化產品的相對失語,使得部分大學生對中國的主流文化認同削弱,品牌自信、文化自信程度極大降低。部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逐甚至被認為是落后過時的,學生們以在日常的言語交流中摻雜英語、日語或者韓語為時髦語言,反而對中國的文化經典名言、名句、名篇置若罔聞。這些現象恰是部分大學生“篤定”西方文化強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的缺失和文化自信的削弱,長此以往,必將會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帶來嚴重威脅。

(二)依賴大眾潮流,喪失批判反思

在當前社會文化爆炸的時代,大量的商業性質、娛樂性質的文化儼然成為大眾潮流。這些大眾潮流多為迎合大眾口味犧牲其內在的藝術審美價值的“快餐”文化,并借助多種媒介展開鋪天蓋地的宣傳,營造所謂的“潮流”。各類多媒體終端的使用,使高校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對大眾潮流的跟風依賴,并且極度依戀娛樂化、世俗化、碎片化的生活,從而喪失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大眾潮流大行其道的當下,“微信”、“微博”等傳播的海量快餐信息、娛樂段子、碎片雞湯取代了圖書館等主流文化傳播陣地。畫風艷麗設計巧妙的手游、實時更新的社交網絡使高校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學習趨于碎片化。同時,在追逐大眾潮流點“贊”過程中,小部分人莫名其妙成為“網紅”、“段子手”、“某某哥”、“某某姐”,這也促使部分大學生存有不勞而獲“紅起來”的幻想。在各種刺激環生、思考淺薄、誘惑增強的碎片化的生活中,大學生群體不僅僅遠離了主流文化、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更喪失了觀察思考社會問題、批判反思社會亂象的能力。大眾潮流成為行為示范的標準與準則,傳統文化不僅難以立足,還面臨著被挑戰、被中傷的風險。

(三)面臨觀念沖突,缺乏文化自覺

大學生群體當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迷茫期和確立期,尚不能對當前社會并存的、多元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清晰的分辨力,也不能完全抵御各類腐朽思想、極端思想的侵蝕,最容易進入一個觀念沖突期或者混亂期。大學生群體從小接觸傳統文化的教育,國家民族情懷、集體主義觀念以及崇尚“仁愛”思想的儒家傳統文化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產生著極為深重的影響。然而,多元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想充斥的今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觀念對我國千百年來形成的倫理道德體系形成了巨大沖擊。在這種沖擊面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迷茫期和確立期的大學生群體往往處于對各類觀念的沖突困頓中。大學生群體如果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不能堅定地承認、維護傳統文化的歷史與傳統,就很難維系傳統文化的影響,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獲得新的生命活力[6]。同時,新舊觀念的認知矛盾,再加之大眾潮流巨大的導向功能,也會使一些意識形態導向尚未明確的大學生盲目倒向西方的思想意識形態,這反而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造成惡劣影響。

(四)方式不當,教育影響乏力

高校大學生群體首次處在脫離家庭管制,進行獨立生活的人生階段。在紛亂復雜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大學生群體的迷茫也日益加劇。這就使得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和教育作用擺在了異常重要的位置上。如何通過多元化的教育途徑,引領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主流思想和傳統文化意識就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以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說教、具有強制性的灌輸為特征的傳統教育方式已經不合時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統特點及現實困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道德失范作用逐漸減退,再加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能力減弱,基于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免陷入尷尬境地。方法失當,與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力一道退化的便是高校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等。因此,固守陳規的教育手段已經不利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一味堅持,反而可能會傷及大學生群體對主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熱情。

三、高校思政工作開展傳統文化傳承的路徑

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和文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環境背景下,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并非能夠一蹴而就,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也并非一帆風順。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重新考量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實現路徑和手段方法。從而重塑高校大學生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認同,培養文化情感,形成文化自覺,拓展文化實踐途徑,為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新的途徑。

(一)開展通識教育,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文化認知要求高校大學生群體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理解。高校通過開設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變,也使得大學生群體能夠從行為舉止到個人核心價值觀念出現質的提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因而,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是高校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但,需要明確的是,高校在開設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課程時要采取寓教于樂,多元互動的教學方式,通過體驗式教學、反轉教學、新媒體手段參與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在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更要注重滲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互滲透,在提升大學生群體對傳統文化認知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三觀教育和情感教育。

另外,除課堂的通識教育課程之外,加強高校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還需結合新媒體的時代背景,運用網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可以通過開設官方微博、微信平臺,運用90后、95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送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與課堂教學相映襯,形成“線上線下”互相滲透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活躍文化氛圍,培養對傳統文化的情感

培養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化情感,是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自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傳承,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對當前中外文化“高端”與“落后”、“品牌”與“鄉土”的錯誤判讀,高校培育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扭轉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誤解,除了需要課堂教學之外,還需要大力借助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第二課堂”,引導學生于相關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真正掌握傳統文化的內涵,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具體來說,高校應不斷活躍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寓教于樂,寓教于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活動的情緒渲染和對內容引導解讀,大力增強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重塑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例如,可以通過開展“經典誦讀”,引導學生自覺學習、記誦經典篇目,并在不斷學習中加深理解,增強感情。還可以借助節假日、紀念日等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學生能夠在相對輕松又不乏莊重的環境中積累傳統文化的知識底蘊,并逐步樹立起深厚感情。

(三)豐富活動內容,拓展對傳統文化的實踐途徑

實踐出真知。大學生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認同和情感只有與必要的實踐途徑相結合,才最有利于高校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最有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外化于行,內化于心。高??梢酝ㄟ^組織中華傳統文化實踐團隊開展傳統文化尋訪記錄活動、設立傳統文化教育實習基地,開展傳統文化產品創意設計與制作活動,不斷豐富活動內容,讓大學生群體在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實踐活動中接受熏陶,正確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價值,自覺踐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承。

(四)促進反思理解,形成傳統文化的包容發展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文化并非都是盡善盡美的,各有所長,也各具弊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來是“兼容并包”,具有極強的重塑活力的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群體明白傳統文化也要汲取時代精神,在適應時代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得到完善。同時,要正視中外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正確理解中西文化之間的對抗沖突,主動承認中西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并相互充實,各為補充,形成和諧的傳統文化教育傳承氛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外先進文化的包容發展。

總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固然存在種種困難,但要從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視角出發,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徑,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

[2]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

話[EB/OL].[2013-03-17].http://cpc.people.com.cn/n/

2013/0317/c64094-20816352.html.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見》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2005.

[4]張維平.論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

海社會科學,2009,(5).

[5]路海華,孫麗娜.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文化傳承困境及對

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

[6]江凈帆.文化自覺: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向[J].學

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1).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