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基于對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愛國

2018-03-24 01:21鄒佳辰
知音勵志·社科版 2017年7期
關鍵詞:歸屬感認同感文化

鄒佳辰

摘 要 錢穆先生曾在《國史大綱》中有言:“愛國家民族則由乎知識?!薄凹纫褜ζ涿褡逡酝幕?,懵無所知,而空呼愛國。此其為愛,僅當于一種商業之愛,如農人愛其牛。彼僅知彼之身家性命有賴于是,彼豈復于其國家有逾此遺忘之深愛乎?”若如錢穆先生上文所言,則愛國便出于對國家歷史深知而產生的對文化的熱愛。然則在《國史大綱》完稿的抗戰時期,無論是目不識丁的士兵,還是旅居海外的華僑,他們的愛國熱情,不可謂不高,他們的愛國行為,不可謂不嘆。然而,對于華僑及大兵,他們中大部分人的文化知識有限,亦或是身家財產業已不在中國。那么,他們的愛國之情又源于何處呢?要談“愛國”,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我們所愛的國,是指執政的政權?是中華民族?還是中華文化?

【關鍵詞】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在我看來,我們所愛的“國”應當是廣義的民族的文化,即中華文化。這種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的總和。它作為一種抽象的概念,需要依托于一個載體的行為才能具體表現出來。而這個載體,就是民族。

誠然,由于人口的流動,各民族文化之間會有一定的交融,比如在東亞文化圈的三個主要民族----中華民族,大和民族,朝鮮民族。這三個民族由于歷史原因,或多或少受到了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然而由于其地理環境及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因此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上,這三個民族各自發展出獨具本民族特點的文化。而這種為本國所獨有的文化,正是它們在現代國際社會中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本文所論述到的民族文化,就是這些或許與其它民族文化有共同文化基礎,卻又在這基礎上發展出本民族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

因此,我們對于政權的捍衛熱愛,是發自于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于一個政權,如果它能夠讓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御侮于外,德治于內,對中華民族有利。那么,由于中華民族是我們所愛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支持使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政權,因為如果沒有載體,文化就無從談起。

那么,對于我們所說的愛國,也就是民族文化的真正熱愛,一如錢穆先生所闡述的由于對文化的“認同感”所產生的對文化的熱愛,進而體現在愛國情懷中。二則以筆者之見更能表現愛國情懷的,是對文化的“歸屬感”產生的對于文化的熱愛。

“由于對文化的”認同感”所產生的對文化熱愛”,也就是錢穆先生所言的“愛國家民族則由乎知識 ”。這種“知識”就是對于文化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帶來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那么,這種認知從何而來呢?錢穆先生也給出了答案,“故欲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已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 ,即若欲愛國,須先學習歷史。歷史是民族成長的過程,也是文化形成及發展的過程,文化的內涵又通過民族的歷史得以具體體現。通過研習一個民族的歷史,就可以清晰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的價值核心及其具體內容,從而在將自己的價值、文化取向與這種文化比對時產生一種契合與認同,隨著認同的不斷加深,進而產生熱愛之情。

由于對歷史進行了深刻探究理解,因此我們會對這個文化有一個較為客觀,較為全面的認識。這種認識是理性的、具體的,而由其所導致的熱愛亦是如此。這種熱愛是對于民族文化中契合自己價值觀的具體的一部分的熱愛。我知我愛這個民族的什么,我對所愛的對象很明確。且由于這種熱愛是深基于本人價值觀之中的,那么在真正認識所熱愛文化的前提下,或許只有本人價值觀的改變才能導致這種熱愛的消失。因此這種“愛國”一般比較持久,不易被改變。

然而,除了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國家中的國民,我們一生中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民族,許許多多的文化。隨著信息交流速度的爆炸性增長,我們對一個新民族的歷史、文化的認知速度會相對加快。那么,不乏有人會對兩個甚至多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認同,進而產生熱愛之情。因此,在當兩個認同的文化、民族發生沖突時,僅僅單純抱有這種“愛國”情感的人,會對其中任何一個文化的支持立場表現得搖擺不確定。而且當熱愛的民族、文化危亡之際,雖會大力營救,但由于所熱愛的文化不是唯一的,也許對于某文化所熱愛的一部分也存在于其他文化之中。因此所熱愛的文化一般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在擁有“文化備胎”的情況下,這些人的救亡行為會相對缺乏破釜沉舟般的熱情。

不僅如此,由于對所愛民族文化有一個深刻理性的認識,因此,我們會發現這個民族的文化中有一些不符合我們價值觀,在我們眼中是“缺點”的部分。所以當我們找到一個更契合我們價值觀的,“缺點”更少或處于可包容范圍內的文化時,我們對于原來所愛文化的熱情會逐漸衰退,情感距離會漸漸疏遠。

作為一個生長在民族群體內較長時間的個體,在生活生產過程中,文化會以習俗、觀念等形式,或潛移默化,或有意引導地影響我們。比如,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會受到血緣文化的影響,因此對擁有同血緣的其他人自發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吸引,視其為同類。因此,在這些文化的影響、塑造下,我們的行為成為這些文化的現實體現,也就是說,我們成為了這種文化以及其所代表的價值的載體的一部分。

那么由相同或極為相似的文化、價值觀念影響、塑造下成長起來的人們,人與人相互之間會形成一種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在這種認同,以及如血緣文化等眾多文化的影響下,這群人會形成一種文化情感連接,進而最終組成一個特定群體。而這個群體的大規模形態,就是一個民族。由于這群人本身就是所在民族的文化的部分載體,其個人文化價值來源于其民族文化,因此自然就會對整個民族文化,產生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歸屬感,即認為自己個人就是整個民族文化的部分載體。這種歸屬感是由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個人文化價值與民族文化價值的高度契合,是一種主觀的行為,并不需要對文化進行深刻理解繼而產生客觀性的認同。即我認為我是這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判別標準由我受到影響的這個文化與我愛的文化(通常是同一個)決定,我不一定要對這個文化多么了解,我愛它是因為我是其中一份子,我有一種文化義務將自己與這個文化捆綁在一起。因此當作為文化載體的集合-----民族受到了威脅時,實質上就是自己的文化及價值認同的安全受到威脅時,他們就會產生維護這個民族及其文化的行為。這就是基于“對文化的”歸屬感”產生的對文化的熱愛”的愛國。

由于“歸屬感”的影響,對于民族、文化的沖擊就是對于個人價值判斷、文化觀念的沖擊。那么對于這種沖擊的反抗必然是極為激烈的,不像第一種“愛國”,第二種“愛國”具有對個人文化觀價值觀的保衛,因此積極性與熱情更高。因此,在文化處于危機時,這些人能夠挺身而出,不惜一切代價去拯救民族與國家。就像許多抗戰時的愛國同胞,無論知識水平如何,其愛國熱情不可謂不高,愛國行為不可謂不積極。

然而,由于文化本身是抽象的,只能通過其載體的行為表達出來。因此,文化的解讀也可以是多樣的。因此,在信息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文化極有可能被故意曲解,或者是人為制造出一種本民族文化遭受巨大困境的假象,以驅使人們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極端民族主義表現在對生存空間的武力擴張,或是一個大的民族下的分支民族的分裂等等。而且,這種熱情只有在面對文化價值真正威脅時才會顯現出來,又由于缺乏對文化的深刻了解,因此在文化及民族處于低潮期時,單單抱有這種愛國之情的人容易對文化及民族發展前景喪失希望。

由于人的思維十分復雜,往往這兩種愛國的情感會同時存在,其中也不乏夾雜著對自身世俗利益的考慮。因此,對于任何一個人的行為出于什么樣的愛國之情,是不易精準解讀的。

而且這兩種愛國之情有優勢,也有劣勢,因此對于任何一種愛國之情,不應偏激,也不應壓制。應在兩種愛國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將它們的優劣之處進行互補,以充分發揮這兩種愛國情感的長處。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2版),2005.

[2]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3版),2005.

[3]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2版),2005.

[4]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第3版),20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一中 江蘇省徐州市 221000

猜你喜歡
歸屬感認同感文化
價值感與歸屬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蔣佩琪 在大陸打拼更有歸屬感
總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漲,城鎮歸屬感較穩定——這代農民工,就是不一樣
誰遠誰近?
淺析大學實習英語教師的身份認同感
職業認同感對新入職護士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基于實證的高職教師組織認同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論遠程學習者的歸屬感及其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