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析政法新聞如何防差錯

2018-04-02 09:46楊維漢
法治新聞傳播 2018年4期
關鍵詞:遺失物差錯草案

■楊維漢

近年來,法治新聞尤其是關于一些案件的報道,越來越受到社會高度關注。法治報道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記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了解政法報道規范,夯實基本功,才能守住報道底線、防止出現偏差。以下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報道事例進行剖析。

——遵循報道法律邊界,心中要有大局意識。2013年3月1日下午,一電視媒體持續2小時現場直播對糯康等4人執行死刑前的情況,節目以“生命倒計時”為題,其中40分鐘是糯康等待死亡的畫面。而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死刑應當公布,不應示眾?!眻绦兴佬糖暗闹辈?,不僅是向全國,還是向著世界示眾,但是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廢除了死刑,可見這個直播的作法不利于我國對外樹立良好國際形象。在我國,新聞報道宏觀上是一種宣傳方式,涉及到法治新聞領域,新聞從業人員需要了解基本的法律規定,心中要有“界”,明確報道邊界在哪里;心中還要有“戒”,知道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遵循法律邊界的報道,有時要遏制報道沖動,有時也要頂住壓力。

——闡明法治本意,不能偏離法治精神。在報道中,對法治精神、立法本意的把握至關重要,指導著稿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比如物權法草案在審議過程中,有的稿件以“拾金不昧變味了嗎?”為題,對草案中的“拾得物有償返還”條款進行報道。其實草案的立法本意是為了促進遺失物盡快物歸原主,因此失主可以對拾到物品的人給予報酬。但由于記者以傳統的“拾金不昧”為報道出發點,沒有搞清楚立法本意,冒然否定草案條款,最終導致被刪除,從實踐來看不利于遺失物的物歸原主。記者對一部法律、一個案件的報道,要特別防止報道角度跑偏、曲解本意,要圍繞其體現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本意進行,立意要正,不能劍走偏鋒。

——對涉法事件要有基本判斷,區分案件性質。以“鴻茅藥酒”報道為例,新華社播發的稿件《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抓你?三問鴻茅藥酒事件》就抓住了本質,包括對誰有逮捕權、是否符合損害商業信譽的構成要件、是否涉嫌地方保護主義等方面提出問題,進行精道的分析,起到引導輿論作用。

——細小差錯可能引發大問題,必須重視基本表述。有的稿件中出現“浙江省最高人民法院”“甘肅省最高人民法院”的錯誤表述,明顯違反了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一個字詞的差異,往往造成法律關系的錯誤與混淆。有的在公安偵查階段,稿件就用案件正在“審理”中,根據刑訴法,法院才是審理案件,偵查一般用偵辦或辦理。有的稿件對證人用“訊問”一詞,而訊問一般用于被告人,對證人應當用“詢問”,一個字的變化,法律地位和關系就發生了錯誤。還有的民商事案件審理,稿件中把原被告寫成“控辯雙方”這樣的錯誤表述,違反了民事訴訟法,改變了案件的性質。上述雖然只是表述上的小差錯,但隱含著很大風險,記者編輯應當認真學習憲法、刑法、三大訴訟法等基礎法律,才能避免基本知識性的差錯,進而避免由此導致的“次生災害”影響。

猜你喜歡
遺失物差錯草案
直升機防差錯設計
拾得人是否有權要求報酬
關于遺失物法律體系的探析
差錯是習題課的有效資源
校對工作中常見差錯辨析
慈善法草案的十天與十年
論靜態條件下遺失物的物權歸屬
《網絡安全法(草案)》的宏觀審視
淺析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以我國《物權法》第107條為視角
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修訂草案征求反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