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讀者》的人文情懷與娛樂精神

2018-04-02 10:53王憬晶
視聽 2018年2期
關鍵詞:朗讀者娛樂大眾

□ 王憬晶

央視播出的《朗讀者》是一檔定位于“大型文化情感類”的綜藝節目,首播收視率1.06,網絡(愛奇藝)單期最高播放量超過700萬,豆瓣評分9.4,迅速成為2017年的現象級節目,與《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一起被觀眾稱為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独首x者》的成功得益于差異化的節目定位和寓教于樂的節目內容,使觀眾在獲得娛樂體驗的同時尋找到情感的共鳴,以人文情懷提升了節目的品質。

一、朗讀——網絡生活中日漸消逝的情懷

《朗讀者》的核心是“朗讀”。作為一種發出聲音的閱讀方式,朗讀是每個人兒童時期提升語言表達和閱讀能力的基本練習。因而,朗讀本是一種最被大眾熟悉的、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文化傳播模式,卻隨著閱讀一起被“刷屏”這個簡單的手指動作取代了?;ヂ摼W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幾乎徹底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每日動一動手指就撲面而來的海量信息讓大眾來不及細細品味就淹沒其中,只有那些刺激性的、娛樂性的、主流或者刻意反主流的信息才能被矚目,引發大眾的“刷屏”行為?!独首x者》確實像“一股清流”,讓大眾憶起了孩童時代最簡單純粹的表達形式,以及曾經的朗讀聲中對學習、生活、文化的熱情。

(一)娛樂節目定位中的文化回歸

文化是當前電視和視頻網站娛樂節目定位的大勢所趨,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到2016年的《中國詩詞大會》,中央電視臺終于在一片“為娛樂而娛樂”的衛視和網站節目中找到了國家級媒體的形象和定位,從一味地迎合觀眾需求走向了引領觀眾需求之路。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娛樂節目定位中文化的回歸。

《中國詩詞大會》后,觀眾長期以來對選秀、游戲、相親節目霸屏,以及靠明星數量博收視率等情況的不滿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隨處可見對《中國詩詞大會》的贊揚以及對衛視熱播娛樂節目的抨擊。雖然很多評論只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但也充分引發了對電視娛樂節目“寓教于樂”功能的討論,讓這一被遺忘已久的電視媒體的基本傳播功能再度受到了重視。

同時,《中國詩詞大會》后董卿作為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塑造。她在央視主持了那么多年都沒能擺脫的“綜藝”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卻在一檔真正的綜藝節目中被打上了“文化”“知識分子”“精英”等標簽。節目結束后,關于董卿的采訪報道紛至沓來,使其從一名節目主持人轉變成了文化的傳承者。此時,由董卿擔任制作人和主持人的《朗讀者》的推出正好順應了大眾輿論的趨勢,使節目開播之前就已經備受期待。

國內電視娛樂節目從2004年的《超級女聲》開始,在經歷了十幾年“娛樂至上”的浪潮后,終于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

(二)文化傳播模式的差異化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系列節目的出現,一方面使文化開始注入電視娛樂節目之中,強化了節目“寓教于樂”的文化傳播功能,但同時也帶來了文化類節目在表現形式上的同質化,即普遍繼承了益智類節目的競賽模式,無意中在文化傳播與學習知識、優勝劣汰之間劃了等號。這似乎是千百年來考試制度潛移默化的結果。而《朗讀者》將文化的傳與受變成了一個享受與交流的過程。

朗讀中有朗讀者和傾聽者兩種角色。朗讀者通過對字、詞、句的出聲的閱讀而寄托自己的情感,借助聲音、語調、節奏的變化等使內心的情感得以抒發出來,朗讀的過程也就是情緒疏解、情感外化的過程。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時,對母親的思念融入每一個音節,起回轉折,幾度無法控制情緒,潸然淚下。很多朗讀者如張小嫻、郎平、楊利偉等,普通話并不標準,也缺乏專業的臺詞功底,甚至聲調、斷句等都不規范,但是并不妨礙其情感的投入。朗讀者朗讀的不僅是文章,也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思想世界,不是為了愉悅他人,而是使長久沉淀的情感自然迸發。

傾聽者則因朗讀者聲音、語調、節奏的變化而被帶入到朗讀者的情感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發共鳴之情。校園歌手老狼朗讀自己大學同學石康的作品《晃晃悠悠》,讓傾聽者無不憶起自己的青春時代;九旬夫婦朗讀的《從前慢》,讓傾聽者對那個黑白膠卷記錄的年代充滿了懷念;作家王蒙朗讀的《明天我將衰老》,讓傾聽者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朗讀者》也并不完全局限于朗讀這一種形式,民謠之父胡德夫演唱《最遙遠的路》,程何與劉陽的音樂劇式朗讀《唐吉訶德》等,為傾聽者提供了另一種別樣的聽覺享受。

《朗讀者》這種讀與聽的傳播模式讓文化的傳達更簡單,更富有感染力,注重情感的交匯,而非知識的灌輸,減少了緊張感,讓觀眾在輕松、溫馨的氛圍中得到身與心的雙重洗禮。

(三)情感表現與傳遞方式的儀式化

朗讀,相較于不出聲的閱讀,多了一種儀式感。當站在舞臺上,背景音樂響起,燈光、攝像準備就位時,這種儀式感更甚。據《上海觀察》報道,《朗讀者》的熱播帶動了上海街頭朗讀亭的被追捧,有市民排隊幾個小時就為了3分鐘的朗讀機會??此撇豢伤甲h,但實際上這是大眾通過朗讀將自己的情感賦予儀式感的一種方式。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原理,當較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后,人們必然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在溫飽、安全、健康等基本的生活訴求被日益滿足后,人們開始重視尊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將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為儀式化,這可以說是獲取他人認可和自我認可的一種較為簡單的途徑。情節人的鮮花,生日的蛋糕和蠟燭,周年紀念日的禮物,重要約會時的西裝和晚禮服,都是將生活上升為一種儀式,以此抵消日常的平淡與乏味。而朗讀亦是如此。一句“我愛你”“對不起”“我想你”,通過朗讀的方式進行傳達,蘊于文章的字里行間,借助起承轉合的書面語言和聲情并茂的發音,使之更加莊重、肅然,充滿真誠。

同時,國內大多數成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疏于直白的情感表達,朗讀為其提供了一種含蓄卻不失力量的表達體驗。

二、訪談——調動傾聽者的娛樂體驗

《朗讀者》在“朗讀”這一主體環節之前,先設置了訪談的環節。每期節目提前確定朗讀的主題,結合這一主題對嘉賓進行訪談,調動起嘉賓和現場觀眾的情緒,之后再通過“朗讀”這一儀式化的行為將訪談中積累的情感釋放出來。訪談中和了朗讀的嚴肅和莊重,讓氣氛變得輕松,也讓節目回歸了娛樂精神。

(一)訪談自帶娛樂屬性

訪談這種形式本身就有很強的娛樂意味。除了新聞類的訪談之外,當前的訪談節目大多為明星訪談、名人訪談,以煽情為目的,致力于挖掘幕后的故事。觀眾則想透過訪談節目了解明星、名人私下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

《朗讀者》每期圍繞同一個主題邀請六組嘉賓,朗讀六段文字,同時也展現了六段和主題相關的故事,即訪談內容。在主題為“味道”的一期節目中,邀請了女作家張小嫻、G20杭州峰會的廚師即杭幫菜掌門人胡忠英、導演兼演員張艾嘉、鋼琴家吳純、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葉錦添、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等。在前期訪談中,有“都市愛情小說掌門人”之稱的張小嫻與觀眾一起分享了愛情的味道,杭幫菜大廚胡忠英講述了G20杭州峰會時期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張艾嘉詮釋了她心目中的女人的味道,青年鋼琴演奏家吳純道出了童年中和母親一起經歷的苦澀的味道,葉錦添回顧了面對父母的反對堅持追求藝術的執著之味,93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則呈現了豐富的、蕩氣回腸的人生百味。一個半小時的節目中,觀眾像坐上了過山車,心情隨著嘉賓的故事起伏跌宕,一起經歷了六種情感,六種人生境況。

(二)多樣化的嘉賓選擇豐富了節目內容

《朗讀者》對嘉賓的選擇非常多樣化,圍繞同一個主題選擇作家、音樂家、演員、翻譯家、科學家、宇航員、廚師、教授、企業家等不同行業的嘉賓從不同的視角進行闡釋,大大增強了節目的張力,提升了節目的內涵。同時,不同行業的嘉賓帶有鮮明的個性化色彩,嘉賓的個性魅力也為朗讀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視聽感受。以“家”為主題的一期節目中,邀請了拳王鄒市明一家人(妻子和兩個兒子)一起朗讀了《我有多愛你》,除了鄒市明夫妻間的“秀恩愛”增添了節目的娛樂氛圍外,兩個小朋友完全不可控的行為更是讓節目趣事連連,使原本嚴肅的朗讀舞臺充滿了歡樂。

(三)“朗讀亭”的設置提升了觀眾的參與度

《朗讀者》在節目開始設置了大眾朗讀的環節,通過在不同城市設立“朗讀亭”,為普通觀眾提供三分鐘的朗讀經歷,吸引了大眾的廣泛參與?!独首x者》節目4月在成都進行時,“朗讀亭”一開放使用就有市民在外面排起了長隊,“單單是一上午這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就有大約40人進行了朗讀。截止到下午6點結束時,有近百名市民參與了朗讀。成都市民的文化素養和朗讀熱情令人印象深刻”。①市民在“朗讀亭”中面對攝像頭打開書本,朗讀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獻給自己的父母、老師、朋友、同學、同事,或者是幫助過自己的人、讓自己難忘的人等等,表達平日里不好意思說出口或者沒來得及說出口的感謝、思念、喜歡與愛?!袄首x亭”為不能到達現場的觀眾建立了可以參與節目的平臺,以及可以抒發感情的空間和手段,使其可以在場外完成“朗讀者”的角色體驗。

三、細節設置的幾點遺憾

雖然《朗讀者》已經成為一個現象級節目,受到觀眾的喜愛和好評,但是仍然有幾點遺憾之處。

首先,節目明顯的商業化痕跡與其文化定位相沖突。在節目每一小節開始時主持人都會提及節目贊助商的名稱,會客廳的墻壁和茶桌上有鮮明的品牌名稱和產品模型。如果是在其他娛樂節目中,這種贊助商的植入廣告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一檔以文化定位的娛樂節目,產品和品牌信息的植入方式應該更為自然巧妙,而不是如此直白。同時,贊助商的選擇應該充分考慮到與節目形象的一致性,以文化、教育、出版、傳媒等行業的贊助商為主,使贊助商與節目融為一體而不是各行其是。

其次,劇院式的舞臺設置過于華麗,視覺上有喧賓奪主之感,在一定程度上降解了節目的文化氣息。相較之下,書桌式、講臺式,或者話劇舞臺、圖書閱覽室等類型的舞臺也許更能與節目的整體氣質相得益彰。

四、結語

《朗讀者》是在競賽類的文化節目之后的一次有益探索,對以文化為定位的娛樂節目如何平衡文化與娛樂的關系做出了成功的嘗試。娛樂節目不代表無節制的娛樂至上,文化也并不代表刻板與枯燥,二者不是一對反義詞,而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推動電視娛樂節目積極、健康發展。

注釋:

①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后感[OL].應屆畢業生網.http://edu.yjbys.com/zhongxiaoxue/246018.html,2017-04-24.

1.石偉華.論藝術與社會娛樂性的關系[J].大眾文藝:理論版,2015(14).

2.[美]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孔令順.深度娛樂:文化類電視節目的逆襲[J].青年記者,2017(9).

猜你喜歡
朗讀者娛樂大眾
一汽-大眾ID.6CROZZ
上汽大眾ID.3
大眾ID.4
上汽大眾
評小說《朗讀者》中《奧德賽》的隱喻
一封關于《朗讀者》的信
《朗讀者》:冰冷的歷史沉思與深刻的人性寓言
娛樂眼
第二場:品鑒《朗讀者》
娛樂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