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體意識在傳播活動中的作用探析

2018-04-02 10:53牟暢
視聽 2018年2期
關鍵詞:涂爾干傳播學儀式

□ 牟暢

集體意識的作用體現在各個方面,它是社會團結的紐帶,能夠提高社會團體內部的凝聚力和效率,為處于時代洪流中的個體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社會學與傳播學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社會學的完善和發展為傳播學的成長提供了文化前提,二者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交叉和重疊。因此,“集體意識”作為社會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必然對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等傳播活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集體意識的概念

涂爾干與齊美爾、馬克思、韋伯一起并稱古典社會學四大奠基人,是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他在《社會分工論》中曾給集體意識下過明確的定義:集體意識又稱集體良知、公共精神,是“社會成員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總和,構成了它們自身明確的生活體系”。

集體良知來源于社會互動,尤其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儀式的一些互動方式。社會上不僅存在著積極的儀式,也存在著消極的儀式,例如古代對出軌的婦女要施以“浸豬籠”的懲罰,只不過這種懲罰方式在現代變得更加溫和,如網民們自發聚集到馬蓉的微博下對其進行攻擊和謾罵。顯然,人們需要各種“儀式”來確認自己在人群中處于一個安全的位置,盡管這種“儀式”有時候很激烈、很狂熱甚至很殘忍。人們總是在“集體”中尋求自己的安全。

二、集體意識與傳播學的淵源

傳播學中的群體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郭慶光指出群體有兩個特征:主體的目標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我們”意識。所謂“我們”意識其實就是“群體意識”,這種意識在群體的信息傳播和互動過程中形成,依靠群體規范維系和鞏固?,F在我們所說的群體意識和涂爾干所說的集體意識有相近之處,都是一種高于個體的精神力量和上層建筑,都是維系社會有序發展、促進社會團結的紐帶。

群體意識和集體意識都來源于廣泛的社會交流和互動,即傳播活動,尤其是“儀式”。群體規范在群體傳播中將各種“儀式”條文化,甚至直接扮演了“儀式”的角色。它被用來確定成員的位置和職責,指示共同的行為方式,為成員個人提供安全的決策依據以促進群體目標的達成和維系群體內部的同一性、整體性。

三、集體意識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的作用

(一)集體意識是促進社會團結的紐帶

在涂爾干看來,社會團結的物質基礎是社會分工,精神基礎就是集體意識。集體意識彌漫于整個社會空間,對社會結構的規整、社會團結的實現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群體意識,必須提高群體內部信息流動的頻率和覆蓋面,同時通過各種“儀式”加強成員之間的互動,使得群體成員對所處群體產生高度的歸屬感。而提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也需要從增加社會互動入手。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發達,人們之間的感情卻疏離了,人的整合度變得很低。盛行于封建社會的“家規”和“家族儀式”也基本不復存在。傳統節日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面目全非,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節日習俗被遺棄,漸漸的“過節”有了另外一個名字——“放假”。因此,有人說春節聯歡晚會的實質就是代替“守歲”成為一種新的儀式符號,制造一個契機、一種氛圍將全家人、全國人團結在一起,娛樂反而是第二位的功能。

因此,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急需一些新的“儀式”來保持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締造更加符合時代氛圍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流文化。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借鑒傳播學中鞏固“群體意識”的方式來加強“集體意識”的建設,發揮大眾傳媒環境監測、社會協調、文化傳承的功能。政府層面要大力扶持傳媒行業,堅持政務公開,為公民知曉和參與公共事務提供更多的途徑。

(二)集體意識對各種社會團體、職業共同體的重構

組織可以實現個人與社會的有效聯系,而各種組織的建立就是依賴于集體意識的功能發揮。在傳播學中,組織傳播是指組織成員之間、組織內部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一個組織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必須圍繞一系列重要問題如目標、宗旨、規劃、方針和政策等,在組織成員中形成普遍的共識。共識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組織內的傳播互動過程,必然伴隨著圍繞特定問題的信息傳達、說明、解釋、討論等各種形式的傳播活動。因此這種“共識”其實就是中觀層面上的“集體意識”,是一個組織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礎?,F代企業都在著力打造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提供豐富多彩的單位福利和企業活動幫助組織內部的員工交流情感,提升工作效率。個體在職業團體中從事一項工作,一方面滿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又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和價值;另一方面,職業團體通過生產交換、情感依從以及信任信仰等日?;顒訉€體的價值觀與道德環境統一起來,國家層面的集體意識也通過這種方式深入滲透到每個個體。

(三)集體意識幫助個體實現自我價值

筆者認為,集體意識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超我”,是懸在個體頭上的利劍。涂爾干在《自殺論》中提出了一個“人性的兩重性”的觀點,即在具體的個人之外存在一個社會的人,每個個體都是社會我和個人我永恒博弈的結果,涂爾干概括出了四種自殺類型:利己主義自殺與利他主義的自殺,失范性自殺與宿命性自殺。利己主義自殺與失范性自殺有共通之處,二者均未能處理好社會與自我的關系,均過分強調自我,都缺乏一個高于自我的集體意識來規訓自己。利己主義的自殺者將具體的個人與社會的人剝離開來,遠離集體生活因而無法找到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失范性自殺者將充滿原始欲望的本我和需要承擔各種社會責任的超我剝離開來,迷失在追逐欲望的途中。二者的區別在于一個禁欲,一個縱欲。顯然,在涂爾干看來,一個完整的、健康的個體必須是作為個人的自我和作為社會的自我的有機統一,而一個人的價值只有社會能夠做出評價。每個個體都應該尋找一個比自身更崇高、更久遠的目標來實現自我價值,減少因為過度利己而帶來的虛無感。同樣,我國社會成員將“中國夢”作為新的集體意識,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全民信仰,最終達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層次也是源于此。但是,有目標并不等于好高騖遠和不切實際,個體還要根據自身實力和具體情況適當地選擇和追求理想并對自己的欲望加以節制,也就是涂爾干所說的“在一定范圍內自由地馳騁”。

集體意識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的,而一個人的社會化離不開人內傳播和人際傳播。傳播學中,人內傳播是指個體接受信息并在自己體內進行處理的過程。而人際傳播則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流動。集體意識必須通過以上兩種方式得到確認和內化,最終實現對社會成員的控制甚至代代相傳。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投身社會實踐,通過社會互動了解一個更加清晰的“鏡中我”,實現“主我”與“客我”的有機統一,讓集體意識幫助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總結

集體意識作為涂爾干的重要理論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傳播活動的實踐。無論是家庭、學校、職業團體或者國家都需要借助集體意識來強化群體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鞏固集體意識最基礎的手段便是促進群體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就是傳播活動。所以,集體意識在傳播的過程中得到強化,而高效的傳播活動又反過來依靠群體內部良好的合意基礎。

1.[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7:122.

2.馬宗亮.論涂爾干集體意識[D].華東理工大學,2012.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89.

4.[法]埃米爾·涂爾干.自殺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39.

猜你喜歡
涂爾干傳播學儀式
十歲成長儀式
涂爾干的道德教育理論留給我們什么?——社會學家馬塞爾·福尼耶訪談錄
儀式感重要嗎?
涂爾干思想中的發展社會學觀點
涂爾干社會團結理論及其啟示
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視角下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研究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研究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Talking strategie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