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語境下區縣新聞記者的生存路徑

2018-04-02 10:53吳楠
視聽 2018年2期
關鍵詞:區縣新聞記者媒介

□ 吳楠

在互聯網、大數據、VR、AR等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信息化時代,人們的生活深深被新媒體所裹挾。無論是上班辦公,還是休閑娛樂,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都占據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空間。在這個新媒介技術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機器人新聞”“VR新聞”“AR新聞”等新聞樣態不斷涌現,給新聞記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此,一些技術樂觀主義者認為,未來的新聞稿件無須人的介入,直接由機器完成。筆者認為,新技術雖然對傳統的新聞業造成了沖擊,但是新聞記者并不會因為媒介技術的頻繁更迭而消失。因為人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根本要素。當然,我們也要敢于正視新媒體給新聞記者帶來的挑戰,尤其是對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區縣新聞記者的威脅則更為突出。

區縣新聞記者主要是各省市所屬的區縣媒體從事新聞采訪報道的工作者,他們以本地區發生的新聞事件作為主要內容,宣傳地方黨委政府的新思想、新舉措,關注本地區發生的重要事件、社會熱點,滿足本地群眾對新聞的需求。新媒體技術對區縣新聞記者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那么,區縣新聞記者如何在新媒體語境下探索出一套契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基于此,本文將在新媒體語境下探討區縣新聞記者的生存境況,并提出轉型發展的生存路徑,希望為區縣新聞記者的探索實踐提供一種可供參照的方法。

一、新媒體語境:區縣新聞記者的機遇與挑戰

以快速、高效、豐富見長的新媒體新聞傳播,既激活了區縣新聞記者對新聞時效性的追逐,但也很容易引發媒介倫理問題。新媒體對區縣新聞記者來說是把雙刃劍,既提供了技術支持、促進了新聞傳播觀念變革,但也帶來了關涉媒介倫理的挑戰。

(一)提供技術支持與引發觀念變革

新媒體作為媒介技術的產物,它的形成是技術進步的一種體現。VR、AR、MR以及微信等新聞形式的出現都關聯著媒介技術的話語體系。新媒體技術對于區縣新聞記者而言,他提供的媒介技術支持加速了新聞生產的腳步。一方面,區縣新聞記者可以充分利用技術平臺進行新聞生產。區縣新聞記者作為本地區新聞實踐的見證人和傳播者,他們更加關注的是一些相對細微的發展變化。恰恰是這些細微的新聞事件不容易重復體現,這就需要區縣新聞記者以敏銳的眼光來迅速捕捉新聞現場,并能夠借助新媒介技術進行快速傳播。如在車站、農貿市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區縣新聞記者發現了具有新聞記者的新聞事件,就可以利用手機、IPAD等終端記錄新聞事件,并通過微信、微博等載體來快速進行新聞傳播。另一方面,區縣新聞記者對本地區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深度采訪之后,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提高傳播率和擴大覆蓋面。比如,在對本地區經濟政策、土地規劃等重要議題進行深度采訪之后,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形式,把采訪的內容分條塊進行再度傳播,能夠擴大新聞的覆蓋面,讓更多的新媒介用戶了解政策進展,從而真正發揮區縣新聞記者的本土化優勢。

此外,新媒體帶來的另外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引發了新聞生產的觀念變革。一方面,新媒體重構了媒介與受眾的關系。在傳統媒介時代,媒體牢牢掌控著新聞生產的話語權,控制著新聞的流向;而受眾則是被動的,他們對媒體的新聞只能接收。而在新媒體日漸活躍的今天,“受眾的地位被激活,他們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而且還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建構者?!雹龠@樣的一種理念變化,能夠讓區縣新聞記者喚起對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的關注,做到真正關心群眾利益,這樣才能有助于形成和凝聚巨大的受眾群體。另一方面,新媒體對新聞產品的呈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捷、深入、立體,同時更注重個性化。這種新聞生產理念的變革能夠促進新聞記者改變的轉型,既注重新聞的趣味性,又兼顧新聞的時效性,不斷提升新聞的品質。

(二)弱化主體地位與挑戰媒介倫理

新媒體在對區縣新聞記者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潛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新聞記者的主體性生產地位遭到沖擊。在傳統媒介時代,區縣新聞記者作為地方新聞的權威信息發布者,他們被譽為本地區的“無冕之王”。在區縣新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區縣新聞記者是新聞的主要生產者,其主體性是體現其記者身份的一種標識,也是其成為公眾話語代表的表達。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其主體價值開始遭到了沖擊?!熬W絡大V”“網絡達人”等新媒體信息制造者日漸成為新聞生產的活躍人物,他們引導著新聞輿論,掌控了一定的輿論話語。此外,社會公眾也開始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進行信息生產,甚至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輿論話題。這些都對專業的區縣新聞記者的主體性地位帶來很大的挑戰。

第二,新聞記者的媒介倫理遭遇挑戰。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把關人”發揮著重要的信息控制的作用。在傳統媒體時代,“把關人”對信息的把控、篩選具有嚴格的流程。他們對記者采集的新聞進行政治把關、專業審核。而在新媒體時代,囿于新媒體對信息的時效性要求,把關的作用和功能日漸式微,這樣則容易引發良莠不齊的新聞出現。在沒有嚴格把關制度下,區縣新聞記者的“生產惰性”將會滋生。在網絡、手機上搜索一些信息,東拼西湊出來不切實際的“新聞作品”,挑戰了新聞記者的媒介倫理。

二、多維聯動:區縣媒體記者的生存路徑

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區縣新聞媒體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那么,如何才能突出重圍,實現記者的轉型呢?除了記者個人之外,還需要體質機制提供政策保障,多方合力、共同推進,這樣才能讓記者在新媒體時代實現職業轉型,從而更出色地完成新聞傳播的責任與使命。

(一)體制機制改革:身份合法化與信息產業化

區縣媒體作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喉舌,基本上都屬于事業單位,靠政府財政撥款,沒有市場競爭的壓力,為區縣新聞記者“鐵飯碗”思想提供了沃土,一定程度上消蝕了新聞記者的新聞理想。這種機制已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求,因此需要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改革。

第一,強化區縣新聞記者的“記者身份”。目前,我國很多的區縣新聞記者的位置十分尷尬。一方面,他們作為新聞生產的記者,但卻沒有記者的“合法身份”。在筆者了解的北京、重慶等地方的十多個區縣媒體中,新聞記者無法獲得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認可的記者證,所以這就模糊了其身份屬性。另一方面,他們作為黨委政府的信息采集人,不像公務員那樣有良好的晉升渠道。他們的職業身份出現了模糊性。黨委政府要對區縣新聞媒體進行改革,破除傳統思想的進步,為其正名。明確區縣新聞記者的“記者身份”,積極協調各地區部門為他們提供合法化身份,解決他們考記者證這一難題,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感,調動新聞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創新力和創造力。

第二,推進區縣新聞媒體的產業化進程。不再實行全額事業撥款,學習中央和省級新聞媒體的經驗,讓他們走向市場,對其進行市場化考評,這樣才能激發區縣新聞記者的動力。

(二)媒介素養提升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區縣新聞記者如何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關鍵是提高媒介修養,內潤自我氣質。

第一,強化使命意識,提高政治素養。區縣新聞記者不同于娛樂記者,他們肩負著傳遞黨委政府聲音的重任,即使在新媒體時代,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仍然需要堅持并有待進一步強化,以此提高記者的政治素養。政治素養是衡量一個記者合格與否的基本前提,如果不懂政治、不顧大局,即便專業知識再好,也無法勝任區縣新聞采訪報道工作。區縣新聞記者要通過多方渠道的學習,關注時政要聞,提高政治敏銳度。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要牢牢把握黨委、政府的中心要義,把握政治方向、把準地區情況,“自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用先進思想引導受眾,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隨時了解報道禁區和底線,正確引導社會難點熱點問題,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保證媒體導向正確、內容健康、格調高雅?!雹?/p>

第二,突出一專多能,提升職業素養。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從業者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能夠在短時間完成信息制作、把關與傳播,同時推進傳統媒體與新業態的融合,由此,媒體人才的知識結構就要求立體感、層次感,具體體現為一專多能?!雹邸耙粚!本褪切侣剛鞑ブR專業性的表現,“多能”就是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專業化方面,區縣新聞記者要熟悉新聞傳播規律,能夠運用生動化、逼真性的新聞語言來傳遞新聞信息。具體來說,要熟悉新聞寫作基本常識,包括新聞選題要新穎、素材取舍要適當、主題表達要貼切、新聞結構要清晰、語言表達要凝練。此外,要善于運用多種新聞體裁來表達新聞主體,不僅會寫消息,而且還要善于寫深度報道。在多能方面,記者不僅要懂新聞傳播學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要熟悉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體育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出入各個領域進行采寫新聞。當然,區縣新聞記者還要掌握多種技能,比如新媒體軟件的學習技能、開車技能等,這樣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方能自由、靈活。當然,在職業素養方面,還要不斷強化記者的創新意識④,創新是記者進行新聞采訪與寫作的關鍵驅動力,它關系著新聞價值的提升。

第三,強化群眾意識,體現人文素養。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已不再是新聞傳播中的中心環節,而是傳播網狀的一個節點,他們曾擁有的信息集散能力也不斷削減,受眾的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因此,區縣新聞記者要不斷深化群眾意識,始終站在受眾的立場上,真正關心群眾所想、所盼、所需,這樣才能體現出記者的人文情懷。一方面,新聞選題貼近性⑤。區縣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選題過程中,要把群眾的利益納入其首要選擇標準,秉承“群眾關心的才是最有價值的”理念,盡可能照顧群眾的利益訴求,比如關注本地群眾的住房、醫療、養老、食品、交通、教育等問題,才能引起群眾的情感共鳴,獲得群眾的好評。另一方面,敘述方式貼近性。區縣新聞記者的主要群眾是本地群眾,所以要盡可能選擇本地群眾喜歡的表達方式來講述新聞事件,包括對方言的嫻熟運用。與此同時,不斷強化新聞的故事化表達,挖掘群眾喜聞樂見的人物故事、民俗文化、鄰里趣事,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向群眾傳播信息,能夠有效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注釋:

①趙紅勛.堅守內容創新傳播——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媒體生存的思考[J].視聽界,2015(4).

②傅洪明.網絡時代呼喚“一專多能型記者”[J].新聞傳播,2010(10).

③趙紅勛.微傳播語境下新媒體人才培養路徑[J].青年記者,2011(26).

④趙紅勛.后電視網時代項目經理的生存路徑[J].視聽界,2017(4).

⑤劉可鑠.對話理論下的民生新聞[J].當代傳播,2006(1).

猜你喜歡
區縣新聞記者媒介
2019 新版新聞記者證公示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全新登場
新版新聞記者證式樣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區縣電視臺如何做好重大賽事報道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北京:上游水質不合格 下游區縣將收補償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