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必須因地制宜、融合共生、有序實施——以永泰縣春光村為例

2018-04-02 11:27周耿忭
福州黨校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春光

周耿忭

?

鄉村振興必須因地制宜、融合共生、有序實施——以永泰縣春光村為例

周耿忭

(中共福州市委辦公廳,福建 福州 35000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指明了方向。以永泰縣春光村為例,立足鄉村現狀和福州實際,鄉村振興必須進一步明確振興路徑選擇、堅持產業帶動振興、加快資源要素整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完善鄉村長效治理。

鄉村振興;永泰縣春光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指明了方向。福州山海形態兼具、地域區別巨大,各村情況不一,為深入了解情況,我們從多個維度選取了春光村及周邊村落作為研究樣本,3個多月來6次到永泰縣梧桐鎮春光村等蹲點調研、解剖麻雀,試圖回答鄉村發展的困境在哪?從何處著手?重點又放在哪?特色應如何凸顯?振興怎樣持續?等問題,為全市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一、春光村等村落走向振興的共性問題與長期困擾

傳統農耕條件下,生產力水平較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關系得以產生,以村落為單位的局部集聚得以構成。改革開放后,城鎮化與工業化疊加,城市對鄉村各類資源要素產生了巨大的“吸附效應”,使鄉村人才、資金、資源與信息向城市的單向集中,導致小農經濟破產,鄉村聚居形態受到破壞,村莊趨于衰敗,文化逐步沉沒。受歷史、區位、財力等因素影響,永泰縣鄉村發展總體偏慢,村級經濟相對較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值長期位居全市末位,整體水平相對靠后,振興壓力較大。春光村及周邊村落是永泰縣近期鄉村發展的典型代表,既呈現出加快振興的良好勢頭,也有我市鄉村發展的共性問題。

(一)人口狀況不足以支持振興。改革開放后,鄉村生產關系及聚居方式受到劇烈沖擊,勞動力大量外移至城市,鄉村成為婦女、老年人、兒童留守的家園。[1]如春光、坂埕、光榮三村,外出人口均占比在43%-50%之間,能人與勞動力基本都在外奮斗或謀生就業,導致村莊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和非農化。三個村老齡化人口占比分別為16.5%、30.8%、13.4%,平均值為20%;村中支撐農業生產的主體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婦女,人口不足的矛盾突出。

(二)產業結構無法適應現代化。三個村均以單一的農業生產活動為主、二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一是一產生產效率不高。三個村共有250畝條件較好的土地發展成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的現代農業,占比不足30%;剩余70%以上的土地仍是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兼業農業,規模和效率無法體現,特色農產品供給不足,競爭力極弱。二是二產發展受限。三個村均處于限制開發區域范圍內,生態保護環境要求高,二產嚴重缺失,基本沒有企業實體或工業產值體現。三是三產規模不大。近年雖陸續進駐菜籃公文創、春倫茉莉花茶等,但整體效益不佳,服務業總量占比偏低、門類不全、帶動力不足。

(三)收入情況難以吸引要素回流。據統計,三村村民在外務工的月收入均值約4000元,以每戶平均兩個勞動力計算,家庭年收入約10萬元。如若務農,以每畝土地年收入1000元,每戶需100畝土地才能達到務工收入水平。而春光村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28畝,土地面積也僅1.57畝,平均土地租金價格標準約600元/畝,顯然依靠現有農業,根本無法支持農民回流。即便是回村開店等,按最高收入2萬元每年計算,也僅為外出務工年收入的40%,依然缺乏吸引力。鄉村人口不足、就業機會稀少、收入不理想等構成一個惡性循環,明顯阻礙了各類要素回流。

(四)商業潛力不足難以維持經營。鄉村衰落在地理空間形態縮小的同時,帶來生產生活服務功能的退化,導致商業發展基礎的喪失。一是從現狀看,三個村都缺乏休閑娛樂、住宿等商業配套;現有的5家便利店、4家餐館及2茶館,多數為微利或虧損經營;停車場、游船等相關旅游配套也缺乏足夠的盈利前景。二是從潛力看,春光、坂埕、光榮三村共計3329人,外出1599人,常住人口僅1730人,尚不及城區一個中等規模的小區居民人數,且散布在6平方公里的村落中,密度不足,難以產生有效商業集聚效應。三是從資金看,來源渠道比較單一,近年投入的約1500萬資金為主依靠財政性資金,商業化運作的社會資本投入寥寥無幾。

(五)鄉村文化缺乏吸引力。鄉村文化在改革開放后,被逐步解構,包括春光村在內的鄉村傳統文化已日漸式微。一是人口流失與功能退化造成房屋閑置,農戶空巢率上升,傳統節慶、特色飲食、傳統手藝等失去傳承土壤。二是在市場經濟原則支配下,鄉村關系遭到瓦解,親睦鄉鄰、尊老愛幼等鄉村文化明顯異化,功利主義席卷鄉村,在價值與個人追求上,農民與市民基本一致,文化差異已經消弭。三是本村外出人口脫離鄉村,融入城市生活,子女也長期未受傳統鄉村文化熏陶,斷層嚴重,文化傳承在農村家庭基本消失。在實地調研中,傳承下來的僅“正月游神”一項,耕讀文化、傳統遺存等很少出現?,F有鄉村文化陷入既無法吸引外來人士,也正在失去外出村民的重視的雙重困境。

(六)民生配套服務極不完善。由于機制不完善、社會效應偏弱、單位成本過高等原因,鄉村公共服務長期處于被動統籌和輻射狀態,難以補齊。一是教育配套,因缺乏足夠的適齡就學對象,三村均無小學或幼兒園。二是醫療衛生配套,三村共有3家鄉村診所,因就醫人數難以維持日常運營,其中2家已經停業,1家因收入不穩定只是不定期兼職營業。三是養老方面,雖新建了農村幸福院,但與原老人會等功能相當,在服務種類、質量、時間上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四是鄉村的民生投入和配套建設多數仍處于不飽和狀態,持續改善、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環難以形成,總體水平與城市民生配套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與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還有很大距離。

二、春光村等作為鄉村振興試點的基礎與可能

一是從發展上看,具有試點意義。春光村位于永泰山區,2017年人均收入僅14895元,低于全市17865元的平均值,從收入上講,居于中下水平。村財收入28.2352萬元,固定資產43.5萬元,從村集體上講,也相對落后。如能有效振興,則對全市具有極強的示范作用。

二是從產業上看,初具開發基礎。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春倫集團在村中建有180余畝的茉莉花種植基地,年均投入約500萬元;隔壁的坂埕村亦有菜籃公文創館入駐,金野等家庭農場項目在建。綜合而言,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更有試驗探索的空間。

三是從要素上看,具備發展潛力。春光村先后獲評“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市級衛生村”“全省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示范村”“福州文明村鎮”等榮譽,既有發展的基礎,也有發展的壓力。同時,村落生態環境良好,大樟溪沿村而過,有百年古榕、古碼頭、三爺廟等旅游資源,正在推進民宿開發,打造永泰版“云水謠”,在旅游發展上,也有一定的基礎與條件。

四是從隊伍上看,可以承擔任務。春光村也是市、縣領導掛鉤的重點村,多年來均有年輕的市直機關干部掛職擔任第一書記,強化黨建引領,村集體戰斗力、凝聚力較強,從基層班子上看,可以較好地承擔各項試點任務,同時也能較好地爭取到必要的政策支持。

五是從規模上講,相對適宜試點。春光村村落面積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878人(接近全市鄉村常住人口平均883人),287戶,戶均人口3.06人,轄有7個村民小組;同時,以梧桐高速出口為原點,還有坂埕、光榮兩個村相鄰而居,歷史上三村村民皆為大樟溪疍民后代,風俗教化相同。2017年三村共有998戶3255人,規模相當于中心城區社區的水平,初步具備整合統籌和開展試點的可能。

三、以春光村為例探討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與可能

鄉村衰落是現代化的必然代價,似乎成為世界各國難以避免的“現代化陷阱”,[2]這是無須回避的現實,也是振興的起點。中央提出了2020年完成鄉村振興制度框架、2035年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的時間計劃表,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長達32年的規劃安排,既凸顯著工作的極端重要,也意味著工作的極端不易。當前,中央政策傾斜、城鄉關系互動、資源要素回流,都為鄉村增加了振興動能,但必須清醒認識,在鄉村普遍衰敗的現實條件下,探尋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鄉村發展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因地制宜,逐步探索,融合共生,久久為功。

(一)明確振興路徑選擇。西方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普適性道路。[3]一是調整城市中心發展思路。中央強調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實現城市和鄉村文化共存共榮,解決好城鄉“兩張皮”問題。鄉村振興的思路,必須堅定不移推進城鄉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融合共生,側重對鄉村資源進行再生性利用開發,促進鄉村生產力發展。其中最為迫切的是要加快土地流轉、允許宅基地適度流通等,建立各類發展要素在城鄉自由交換和流動的機制,重構新生產關系,激活鄉村內在價值。二是樹立正確鄉村振興觀。分類有序地推進鄉村振興。首先,鄉村振興試點不是剛性動用行政力量和資源要素在一個點上進行堆積,人為制造無法復制的樣板,而是要在全域范圍的漸進式、可持續、整體性的振興。其次,各地村莊數量眾多,特征各異,不能依靠行政命令,采用相同模式自上而下同步推進,而應立足實際,既承認并非所有鄉村都能振興的現實,講策略有取舍地推進,又因地制宜分門別類實施。特別是對空殼村、偏遠村等要實事求是予以整合。再次,對需要振興、可以振興的鄉村要有規劃、有步驟地做好統籌安排,不可一擁而上、千村一面;要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允許一部分鄉村先振興起來,取得經驗后再復制推廣。三是重塑新時代鄉村空間形態。構建“城市+特色鎮+美麗鄉村”的城鄉體系,采取“特色鄉村+景區開發或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綜合配套服務或特色園區”等產村相融模式,促進鄉村結構體系更新升級,形成相融共生的空間形態。

(二)堅持產業帶動振興。產業興旺,農村才有發展,村民才有未來。一是堅持差異發展。從國內外實踐看,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能在改善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農村農業發展的生態質量。[4]強農村首先要強現代農業,有所側重地提升傳統鄉土文化、田園風光、農業景觀的潛在價值,大力發展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等,推動農業規?;?、產業化、專業化經營,做到一村一品。比如,春光村及周邊村落就可以各自在李果、茉莉花茶、青梅等農產品升級上做文章。二是堅持一體發展。立足省會城市外溢效應,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等手段,依托淘寶、京東等企業,加快與農村產業鏈相結合,形成一批以智慧農業、電商產業為主導的特色集群,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更好地面向市場,實現農業從數量向質量、粗放向精細、從低端向高端的一體化轉變,[5]促進農村一產向二產、三產延伸拓展。三是堅持融合發展。統籌考慮城市產業鏈、城鄉供應鏈、農業價值鏈體系,以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園區等為載體,提升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生態康養等價值,完善農村服務業配套,依托各類創新創業項目,著力提升鄉村三產發展速度與規模,擴張鄉村產業融合空間。

(三)加快資源要素整合。引入先進生產力及生產關系改造鄉村,推動鄉村結構更新,使鄉村獲得新動力,在更高層次加快發展。一是發展規模經營。當土地資源和產出都接近極限時,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推廣春光村春倫茶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把土地流轉給市場主體擴大經營,使常住農業人口轉變為既拿地租又掙工資的農業工人。也可通過能人帶頭等方式,發展經濟合作組織,鼓勵市場化、股份制合作,完善市場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動機制,帶動農民增收。二是激活土地要素。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綜合改革,對于農用地,在確權頒證的基礎上,加快市場化產權流轉,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核心,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形式,充分滿足春倫、金野等市場主體發展需求;對于集體建設用地,逐步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或有效流通變現,盤活集體資產;對于宅基地,應深化流通、租賃等制度改革,有序開展宅基地整理,創新農村宅基地的資產化利用方式,深度挖掘宅基地的使用價值,用于民宿或工作室等開發。三是推進區域整合。通過科學統籌規劃,選擇中心村,再依托人口規模、產業基礎、綜合配套來整合周邊村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新型聚居形態,更能吸引超市、餐飲、娛樂休閑等企業進入,也能以適度成本配套教育、醫療等設施,從而提升福州市現有2383個鄉村振興的成功率和持續性。

(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要對鄉村空間布局漸進式的優化和重構,穩步提升公共服務,以滿足鄉村振興需求要求。一是以城帶鄉、回流資源。引導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管理等資源向鄉村流動,特別是人才回流,推動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提升鄉村發展質量和總體水平。二是整體配套、分點布局??茖W推進鄉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垃圾、污水等整治;在合理范圍,嘗試布局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配套,如可在春光村及周邊村落分別布局學校、衛生所、養老院等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降低財政成本;鼓勵企業探索構建適應農村需求的商業模式,如以流動驛站、定期展銷等方式,補齊商業短板。三是統一標準、整體實施。加快建立與城鄉人口變化規律相適應的城鄉公共財政分配制度,推動鄉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探索建立城鄉無差異的公共服務體系,保證財政分配的公平公正。四是政府牽頭、社會參與。突出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合理設計投資模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鼓勵更廣泛的外部力量參與鄉村振興進程,形成合力。

(五)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發展不僅能增加財政收入,還能帶動村民就業,拓展產業空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一是樹立特色品牌。挖掘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民俗文化、歷史遺存,加快旅游產品開發,形成特色品牌。如深化春光村的古榕樹、古碼頭、春倫茉莉花基地等資源,圍繞大樟溪,培育具有福州特色的“云水謠”品牌。二是提供全面服務。鄉村旅游需要回歸鄉愁、具有田園野趣。應充分利用好農事活動體驗、親子采摘、傳統民俗、手工作坊、非遺文化等場景,滿足游客的情感訴求,提高旅游口碑。如可通過開發吃住行娛等配套服務,最大程度提升春倫茉莉花茶、金野農場的吸引力。三是加快IP塑造。鄉村旅游有IP,才有爆點。如臺灣桃米村借助青蛙、蜻蜓做足了文章,成功塑造了典型鄉村游IP,吸引大量游客。在旅游開發中,也應適時進行鄉村旅游IP再造和提升。如春光村等已完成菜籃公的IP形象設計并開發了部分產品,可進一步挖掘資源,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體,使之更加市場化、年輕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美譽度。四是推進全域開發。春光村距青云山景區僅42公里、永泰縣城僅26公里、嵩口古鎮僅25公里,如納入全域旅游開發,即可形成有效的聯結體系,既能為鄉村振興帶來游客填補人口空缺,又豐富游客旅游體驗,激活鄉村振興和旅游市場的發展活力。

(六)高度重視人才招引。鄉村振興基礎在人。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一是促進人口回流。通過加強產業引導,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調動村民積極性,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使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通過改善創業環境,探索多種形式的引才引智方式,加快推廣金野農場等鄉賢創業模式,促進和鼓勵市民下鄉、農民返鄉,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通過創新鄉村工作隊伍管理機制,利用選派干部駐村工作、科技下鄉等方式,鼓勵更多優秀干部、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一線工作、駐村鍛煉,建設鄉村振興工作隊伍。二是完善教育培訓體系。通過設立創業基金、傳統技藝中心等方式,健全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職業培訓服務,培養更多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和各類人才。三是拓展外來養老人口。依托鄉村生態環境良好、交通區位等基礎優勢,發揮閑置住宅資源、激活存量建設用地,因地制宜嘗試發展養老產業,通過老年人返鄉養老,帶動催生家政照料、醫療保健、護理康復等新興服務業發展,集聚各類人口。四是吸引外來創業人口。學習日本神山町做法,引入科技手段對鄉村進行有效改造,探索建立咖啡館、書店、綜合衛星辦公樓等配套,吸引文創、民宿、高科技等企業落地,發展自由職業者“鄉土遠程辦公”等模式,集聚更有活力的創業群體。

(七)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是加大保護傳承。以古村古橋、傳統莊寨等為重點,保護山脈、河流、田園等景觀,重尋民間習俗、耕種方式等傳統,培育挖掘看得見山、聽得見水、留得住鄉村的鄉村文化,更好地促進人的精神回歸。二是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文化廣場、農家書屋、三下鄉活動等作用,推動文化場景的鄉土化,開展獨具特色、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推動傳統習俗的復興。三是改造鄉土文化。遵循歷史脈絡,借鑒烏鎮等地做法,探索空置房屋或原有古民居的開發再利用,進行精心設計,使之成為展現農業生產、生活場景的鄉土源流。適當規劃建立博物館、民俗樂館等,融入區域民俗文化,構筑具有審美價值和傳承功能的文化載體。

(八)完善鄉村長效治理。有效的農村振興,需要更加完善的治理和更為美好的環境。一是破解農村治理困境。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兩委”人選的把關聯審機制,選強配優帶頭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系統解決好鄉村資源條件惡化、公共服務短缺等問題。二是聚焦生態宜居。在生產方面,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產業生態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重視對耕地、濕地、林地的養護,逐步修復農業生態系統,做到發展與保護并行,建設與美麗并重,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在生活方面,深入開展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嚴格村莊規劃建設許可管理,推廣羅源“秀美山川”家園服務中心“社團+企業”模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廁所革命等工作,逐步使村容村貌達到城鎮化標準,讓鄉村在保留田園風光的同時不失現代化。在生態方面,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鼓勵房前屋后種樹植綠,促進鄉村綠化美化花化,形成自我循環的生態系統。

[1] 楊貴慶, 關中美.基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理論的鄉村空間布局優化,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8(1).

[2] 王亞華,蘇毅清.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6).

[3]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J].求是雜志,2018(6).

[4] 楊犇, 欒峰, 張引. 提質、共融:大都市近郊鄉村振興的產業經濟策略:以烏魯木齊北部鄉村地區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8,33(01).

[5] 四川鄉村振興戰略研究智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認識與道路選擇[J].農村經濟.2018(1).

2018-07-10

周耿忭(1981-),男,福建云霄人,中共福州市委辦公廳處長,主要從事城鄉建設、產業經濟研究。

F323

A

1674-1072(2018)05-047-05

責任編輯:林善煒

猜你喜歡
春光
這個“五一”,太倉港區不負春光
春光
春光美
春光無限
搖春光
春光無限
一卷春光怠釋手
春光美
親近自然,莫負大好春光
打油詩春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