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高道陳景元生平事跡考辨

2018-04-03 08:42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熙寧書譜高郵

王 一 麟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經濟倫理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450046)

陳景元《宋史》無傳,詳細事跡可見于《宣和書譜》卷6(以下簡稱《書譜》)以及元道士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以下簡稱《仙鑒》),二書皆列有《陳景元傳》。另,南宋道士彭耜《道德真經集注》、元道士薛致玄《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開題科文疏》卷1也有記載?!兜啦亍匪贞惥霸兜赖抡娼洸厥易胛㈤_題》文后附有南宋瞻山靈應觀開山管轄主持觀事楊仲庚的記述,也可參考。大抵而言,薛致玄的記述最為翔實。以下我們將以薛致玄的記載為中心,參考其他相關研究及文獻材料,對陳景元生平事跡作一梳理。

一、總角時期

據薛致玄《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開題科文疏》的記載:

真人姓陳氏,諱景元,字太初,玄號碧虛子。家世建昌,曾大父知遜,大父令忱,并事親以孝聞,皆養高不仕。先府君正擢進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郵,以疾終,母夫人居貧無以歸。子男四人,真人季焉。逮除祥而伯仲繼夭,乃介然獨有方外志。[1]486

根據薛文可知,陳景元,字太初,彭耜亦記為“太初”,《書譜》《仙鑒》則皆作“太虛”。玄號碧虛子,家世建昌(今江西南城縣),祖上皆不出仕。

(一)寓居高郵

按薛致玄的說法,“先府君正擢進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郵,以疾終,母夫人居貧無以歸”。學者或將這句話解釋為“其父陳正參加科舉,中進士第,被朝廷委任為朐山令,因此舉家遷到高郵。后陳正因病逝于任上,家貧無余資,無法遷回原籍,遂寓居高郵”[2]3。這一解釋與薛文不合。一者,“解”無“委任”之意,應該是指“解任”。再者,陳正去世乃是寓居高郵之后的事。朐山屬今江蘇連云港市,在蘇東北角,靠近山東。高郵則在江蘇揚州,為蘇南,靠近南京。雖皆在江蘇境內,但二地相隔并不近。若陳正被委任在朐山為縣令,則不當舉家遷到高郵,于理不通。按薛致玄的記載,可能是陳正中進士第后先被委任于朐山為縣令,后因某原因,不知是自己辭職還是被朝廷解職,此時舉家往南遷?;蛟S是準備回江西老家,至高郵,陳正病終。家貧無資,只能寓居高郵。雖然家世建昌,但自從父親早年于高郵去世后,陳景元總角出家、青年受度,乃至中年葬母皆在高郵,說明陳家定居在了高郵。

(二)總角出家

陳景元有三個哥哥,父親去世大約一至兩年(“除祥”即親喪滿13個月或25個月)之后,大哥二哥也相繼離世。接踵而至的親人離世引發了陳景元出家入道的志向?!熬霸偨浅黾?,弱冠訪道”[3]224,說明陳景元大約在此時便已出家。由于父親早喪,陳景元的教育大概也是在道觀完成的。陳景元后來反復回憶自己年少時閱讀道經的情況。如《度人經集注序》講:“景元總角慕道,少探玉經?!盵3]220又如《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序》講:“仆自總角,好讀是書?!盵3]221再有《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敘》也稱:“仆自總角,好誦是經?!盵3]222陳景元很早接觸到道家典籍,又極為喜愛。原因很明確,即為求長生久視。其稱“老子恬淡無為,專以長生為務”[3]724,稱《莊子》“斯乃道家之業,務在長生久視,毀譽兩忘,而自信于道矣”[3]222,又稱《列子》“故著書發揚黃老之幽隱,剖抉生死之根柢”[3]221??梢婈惥霸獙ι篱L生似乎有著異于常人的切身感悟,并自信“長生之可學,非神異而學不能及”[4]724。蘇東坡自述8歲受道士發蒙,其一生確與道教有很深的淵源,但也未有入道的意思。陳景元如此強烈的求仙傾向,恐怕是個人性情之外的原因不足以解釋的。

二、弱冠時期

(一)十八負笈游天臺

由于年少時就已經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慶歷二年,即高郵天慶觀禮崇教大師韓知止為師,三年試經,度為道士。十八負笈游名山”[1]486。學者或認為慶歷二年(1042),陳景元應該已經十八歲。而薛文又記慶歷三年(1043),陳景元“十八負笈游名山”,二者在時間上存在矛盾,所以推斷“十八”應是“二十八”的誤寫。而且二十八這個年齡似乎比十八更成熟、更適合外出訪學[5]。但如果以天圣三年(1025)作為陳景元的出生年算,慶歷二年(1042)時,陳景元其實是十七歲,虛歲才是十八。陳景元從八九歲總角出家學道,積累至十八負笈出游并非不可能。而且陳景元在元豐六年(1083)歸隱茅山后曾回顧自己的一生:“總角出家,弱冠訪道,游歷僅三十載,綱領十有余年,老歸茅山,結菴懺悔?!盵3]224所謂“弱冠訪道”,即指明了是十八負笈游名山之意。再者,“綱領十有余年”,即在神宗朝領導道門事務這段時間。以元豐六年(1083)為截止時間,逆推至熙寧五年(1072)召對進書賜官,則正好11年。而“游歷僅(僅即近之意)三十載”,即從高郵訪天臺的慶歷三年(1043)往后順推,至熙寧五年(1072),正好29年,近30年。如果是二十八才負笈出游,則游歷時間20年都不到。由此可知,薛文的記載應該是合理的。

(二)得師傳微旨

正式成為一名道士之后,陳景元便選擇了外游訪道。薛致玄記載,陳景元“十八負笈游名山,抵天臺,閱三洞經,遇高士張無夢,得老莊微旨”[1]486。關于師授之旨的問題,彭耜與薛致玄一樣,皆稱陳景元“入天臺山,師事張無夢,妙得老莊之旨”[6]322。但楊仲庚只稱陳景元“師事天臺山鴻濛子張無夢,得老氏心印”[4]728,不稱得《莊子》之旨。諸書稱陳景元從張無夢處得老莊微旨,大概是因陳景元有老莊兩注行于世的緣故。據各種史料記載,一般都只稱張無夢精于《老》《易》,不言《莊子》。陳景元《老》注自稱“輒依師授之旨,略纂昔賢之微”[4]725,明確記有師傳。反觀《莊》學,它其實包括兩部分,一者是義理的注解,一者是文本的篇章次序結構、音義訓詁等。若從義理上講,陳景元的老莊之學應該是相通的。在這個意義上講,陳景元從張無夢處得老莊微旨是合理的。但從陳景元在《南華真經章句音義敘》中解釋為什么要打破郭象對《莊子》外、雜篇的編排順序看,則這又絕非得自師傳。

再有《書譜》與《仙鑒》又皆稱陳景元“已而別其師游天臺山,遇鴻濛先生張無夢,授秘術”[7]541,不言得老莊之旨。從陳景元的現存材料看,我們并未見任何與秘術相關的記載?!断设b·張無夢傳》載:“宋真宗召對,問以長久之策。無夢曰:臣野人也,但于山中嘗誦《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也?!逼渥苑Q《還元篇》大旨為“國猶身也。心無為則氣和,氣和則萬寶結矣。心有為則氣亂,氣亂則英華散矣”。這是公開的秘密,似不能稱為秘術?!断设b》又稱張無夢“有黃白術,秘而不言”[8]534。秘而不言,外人自不能知曉。

此外,陳景元入天臺山遇張無夢的時間在慶歷三年(1043)之后,《仙鑒》稱張無夢于真宗朝召對,后辭著作郎回天臺。則張無夢在天臺山的時間最遲可從乾興元年(1022)算起,直至慶歷三年(1043)陳景元訪道拜師,已經21年?!断设b》稱張無夢“居瓊臺又十余年,復隱于終南鶴池”[8]534。若只是十余年,則張、陳師徒不能相遇。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張無夢可能在天臺山瓊臺觀待了至少21年,才去了終南山。陳景元因去天臺山較晚,與張無夢相處時間應該不長,所受師傳微旨亦有限,所以晚年有“自嘆道緣蹇薄,塵業深重,雖孜孜教典,而未遇真師,欲誦《洞經》,詎敢開韞”[3]224的遺憾。

(三)師承

關于師承問題。彭耜、薛致玄及《書譜》《仙鑒》等相關史料一致稱陳景元師事張無夢,可為旁證。陳景元于嘉祐五年(1060)作《化書跋》,自言:

予嘗讀《化書》,至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母化為堅石,山蚯化為百合,自有情而之無情也。乃知作之者明乎莊、列之旨,達乎程生馬而馬生人。予閑日問鴻濛君,曰:“吾嘗聞希夷先生誦此書,至《稚子篇》卷冊而止,語曰:‘吾師友譚景升名峭,始隱于南山,著《化書》?!盵3]218

陳景元于此文明確講述了自己與鴻濛子張無夢,至陳摶這一脈的師徒關系,殆無可異議。

三、壯年時期

師徒二人相遇沒多久,張無夢便去了終南鶴池隱遁,陳景元未跟隨同往,而是選擇“隱逸于江淮間,以琴書自娛”[1]486。直至熙寧年,由王琪向其從弟、正值任職翰林承旨的王珪舉薦而游京師?!端问贰份d王珪“神宗即位,遷學士承旨”,又“熙寧三年,拜參政知事”[9]8261??芍?,陳景元初游京師的時間應該在熙寧元年(1068)至熙寧三年(1070)之間。按薛致玄的說法,陳景元初到京師時,因王珪“俾隸籍于瑞云,由是上宮觀請講《道德》二篇及《南華》”[1]486,進而得聞名于公卿士大夫之間?!稌V》講:“初游京師,居醴泉觀,眾請開講?!盵10]61陳景元既暫居于醴泉觀,故而被“醴泉觀提總奏充本觀修撰”。這是陳景元得到的第一個“職位”。大約公卿士大夫口耳相傳,使得陳景元名聲日盛,以至神宗聞其名,詔設普天大醮等,又被召見而賜“真靖”之號,人生從此漸入佳境。熙寧五年(1072)進所注《老子》,得到神宗的盛贊,被賜予“右街都監同簽書教門公事”一職。薛致玄稱陳景元此時“羽服中一時之榮,鮮有其比”,蓋非虛言。熙寧六年(1073)中太乙宮成,陳景元又被委以宮主,于是再升為“右街副道錄”[1]486一職。直至元豐六年(1083)歸隱茅山,可謂人生盛極之時。

(一)進書

關于進書之事。薛致玄記載,陳景元“熙寧五年,進所注《道德經》,御札批降中書云:‘陳景元所進經,剖玄析微,貫穿百氏,厥旨詳備,誠可取也’”[1]486?!稌V》與《仙鑒》皆無記載。南宋楊仲庚稱陳景元“有《道德經藏室纂微篇》,蓋摭諸家注疏之精華,而參以師傳之秘,文義該贍,道物間明,發揮清靜之宗,丕贊圣神之化。熙寧中召對便殿,因進所著,睿眷殊渥,宣附《道藏》”[4]728。彭耜亦稱“熙寧中屢膺召見,進所著《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6]322。諸史料皆只言進《老》注事,未及《莊》注。唯褚伯秀提到進《莊》注事,稱陳景元“熙寧間主中太一宮。召對,進《道德》、《南華》二經解,頒行入藏”[11]2。不知褚說本于何處?其矛盾之處則甚為明顯。一者,陳景元乃是熙寧五年(1072)召對進書,而中太乙宮建成于熙寧六年(1073),此后才委派陳景元為宮主,故召對進書不可能是主中太乙宮之后的事。再者,褚伯秀稱陳景元《莊》注卷末載有其閱覽過的中太乙宮所藏諸本《莊子》注,則陳景元《莊》注完成時間必然是在主中太乙宮之后,斷不能與《老》注一同上進神宗。蒙文通接受了褚伯秀的說法,并推斷陳景元可能在60歲之后再次上進《莊》注,但這一推論也是缺乏可靠根據的①。綜合而言,陳景元所進之書以《老》注為穩妥。

(二)乞歸廬阜

《書譜》記有一則陳景元乞歸廬山,與王安石道別的故事?!俺鯕w廬山,與安石作別。安石問其乞歸之意,景元云:‘本野人,而今為官,身有吏責,觸事遇猜嫌,不若歸廬山為佳耳?!彩嵠湔Z,書靜幾間,曰:‘官身有吏責,觸事遇嫌猜。野性難堪此,廬山歸去來?!瘡蜁湓姾笤疲骸婢缸匝匀绱??!贝嗽娨娸d于《王文公文集》卷76,提為《代陳景文書》(“文”應為“元”)[12]821。說明《書譜》所記有據?!稌V》稱陳景元“己卯,乞歸廬山,復以葬親為請,詔賜白金助之”[10]61,意即陳景元先乞歸廬山,未被允許。后再次以葬親為由乞歸,于是得到批準。而且時間在己卯年②。查熙寧至元豐期間,并無己卯年。熙寧八年(1075)為乙卯,應該是“乙”誤為“己”。按薛致玄的說法,陳景元“謁告還高郵葬親,上時命中使賜白金三十鎰,仍宣諭云:比期中太乙宮成,俾陳景元主之”[1]486。也就是說,陳景元回高郵葬親乃是在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1073)之間。葬親回來之后,正好中太乙宮成,陳景元于是被委任為宮主。因此乞歸廬山的想法應該是在熙寧六年(1073)之后。據年譜記載,王安石于熙寧七年(1074)罷相知江寧府,熙寧八年(1075)復職,熙寧九年(1076)又再次罷相[13],前后只有熙寧八年(1075)這一段時間陳景元才有可能與王安石道別。由此推知,陳景元定是熙寧八年(1075),即乙卯乞歸廬山,與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1073)葬親高郵乃是獨立的兩個時間點的兩件事?!稌V》既將時間錯寫,又為體現陳景元的歸隱志堅,特將二事混為一說。而且陳景元乞歸的愿望應該是沒有實現。據載,陳景元乞歸,“有司具以奏,朝廷不允”[1]486。大概陳景元此時都已經收拾好行李與王安石道別,于是有王安石依韻作詩之事。

四、晚年時期

元豐六年(1083),年近六旬的陳景元獲準辭官,于是選擇歸隱茅山。據稱,此時陳景元“刊正三洞經法,四方采真之士投跡者熙熙然”[1]486。不過歸隱時間并不長,陳景元于元祐三年(1088)游嵩山,因過京師,又被朝廷復職留任,元祐六年(1091),被推薦編校黃本道書。

(一)校書

由于陳景元藏書豐厚,據稱“所藏內外書數千卷,皆素手校正,又親札三百卷”[1]486?!稌V》亦稱陳景元歸時“行李無他物,百擔皆經史也。所居以道儒醫書,各為齋館而區別之”,甚至稱“所藏號為完書”[10]61,足見藏書之富。更為令人嘆服的是,陳景元對所藏之書皆“素手校正”,其自述校書過程為“廣求古本,先自考詳,沉嘿披尋,反復研構,一句一字,未嘗越略”[3]224。陳景元的嚴謹治學風格在當時應該是早已聞名于外,元祐六年(1091)朝廷要編校黃本道書,便計劃在秘書省以外另委派道士陳景元參與。而按當時的編校計劃是“使陳景元先取道藏之書,校定成本,供秘書省委本省官對?!?,范祖禹見校書工作皆取正于陳景元,極為不滿,疾呼這是“輕朝廷之體,羞當世之士”,而且是“使方外之士讎校,以崇長異學也”[14]265。后來朱熹亦嘗回憶此事,“碧虛子,道士陳景元也。頗讀書,能詩文,一時名勝多與之游。予嘗見其所注《莊子》及所書《相鶴經》書,頗醇古可觀,計于其流輩中,亦當小異。然元祐間,王仲至嘗薦使校中秘道書,范醇夫在瑣闈,極論其不可,且引王昭、章厚開邊時以僧自隨,因有‘經略察訪使大師’之誚,今日豈可復使館閣有編校大師耶!今觀此卷,見其詩句字畫皆清婉可喜,而荊公筆尤高勝。偶憶范公語,聊書卷尾,以發觀者之一笑云”[15]3934。朱熹對校書之事未發表意見,對陳景元的學問卻是持欣賞的態度。

(二)去世

陳景元于紹圣元年(1094)去世。薛致玄記載,“自形寂而至遷神時,正隆暑,姿容儼然如生。都人傾瞻者無長少貴賤莫不贊嘆”?!岸既恕奔粗妇┒贾?。又記“葬蛻質于本宮所賜之墳園”[1]486?!氨緦m”即指中太乙宮。由此可知,陳景元歸隱茅山的時間只有5年左右,自元祐三年(1088)回京師便未再回茅山,直到紹圣元年(1094)在中太乙宮去世。諸史料皆稱享年70。70應該是按虛歲算,實際年齡為69歲。往前逆推,則陳景元當生于天圣三年(1025)。

五、余論

陳景元歸隱茅山時,曾回顧稱自己“總角出家,弱冠訪道,游歷僅(近)三十載,綱領十有余年,老歸茅山,結菴懺悔”[3]224??赡墚敃r未料到,自己在茅山隱居5年左右后,便又回到了京師,直至去世。所以,總結陳景元的一生,應該以紹圣元年(1094)作為截止時間。其中,熙寧初年游京師,是值得注意的時間節點。如果以熙寧元年(1068)作為陳景元游京師的準確時間,從慶歷二年(1042)受度至該年,前后共26年。而從該年至紹圣元年(1094)去世時,前后也正好26年。雖同是26年,卻將陳景元的整個人生劃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樣態。按其師輩如陳摶、張無夢等道士的一般生活經歷看,陳景元的前26年基本上都屬于隱逸游歷狀態,與師輩無別。熙寧初年,陳景元已43歲,在人生閱歷、知識儲備等各方面應該是趨于成熟,心理上也應該不會有大的起伏變化。但陳景元突然有了“欲觀光京輦”[1]486的想法,其后半生也因此被完全改變。我們無法考證陳景元游京師時,是否是有目的的與權力層接近,或者只是偶然事件所引起的改變。但這種改變應該有其一定的意義。

從權力階層看,英宗去世,神宗即位,可能給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帶來了新的契機。如王安石終英宗朝都遠離權力中心。神宗即位,便改變姿態。陳景元選擇此時游京師,或許也是感受到了時代欲變的氣息③。雖不能與王安石一樣,直接參與政治活動,但熙寧五年(1072),陳景元向神宗進所注《道德經》,乃是飽含政治理想的著作,這也是一種間接向在位者表達自己政治抱負的方式。從道教組織制度方面看,陳摶、張無夢等前輩,雖都是當世知名高道,屢受皇帝召見,但二者主要是隱士身份,對于道教自身的組織建設而言,實際并不能帶來多少益處。據薛致玄記載,陳景元在神宗朝任道官期間主張,“在京道官十二員,祖宗朝以京城內外宮觀主焚修。勤績者充公輒奏請,凡闕員乞試《道德》《南華》《靈寶度人》三經十道義,上喜其請,降編修所,而后道家之學翕然一變,自茲始也”[1]486。這是陳景元對道教自身制度建設方面的改革貢獻。在學術上,除了注解《老》《莊》,集注《西升經》等道教典籍外,陳景元晚年又“刊正三洞經法”。所以,時人高度稱贊陳景元一生學問貢獻:“於戲!有唐司馬子微之坐忘,吳貞節之文章,杜光庭之扶教,三公雖異時杰出,而先生兼而有之?!盵1]486以上所講的幾個方面,都是作為隱士的師輩難以做到的。我們從中也能體會出陳景元對時代的積極承當精神。

經對史料稍加辨析之后,特作陳景元簡易年譜如下:

天圣三年(1025),出生。

景佑元年(1034),父喪,與母兄寓居高郵(景佑元年只是按時間上的推算,非精確記述)。

景佑二年(1035),出家(陳景元自述“總角出家”,大約是十歲左右)。

慶歷二年(1042),17歲。拜高郵天慶觀道士韓知止為師。

慶歷三年(1043),18歲。通過試經,度為道士,隨后負笈游天臺山,遇張無夢,得老莊微旨。

至和二年(1055),30歲。著《道德真經藏室纂微》④。

嘉祐五年(1060),35歲。著《化書跋》。

治平四年(1067),42歲。著《度人經集注》。

熙寧元年至三年(1068-1070),43歲至45歲。初游京師,居醴泉觀講《老》《莊》。

熙寧二年(1069),44歲。著《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

熙寧五年(1072),47歲。進《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特充右街都監同簽書教門公事,回高郵葬親。

熙寧六年(1073),48歲。主中太乙宮,特轉額外右街副道錄。

熙寧六年至元豐七年(1073-1084),48歲至49歲。完成《莊子》的義理注解。

熙寧八年(1075),50歲。乞歸廬山,與王安石道別,未果。

元豐六年(1083),58歲。歸隱茅山,刊正三洞經法。

元豐六年至元祐三年(1083-1088),58歲至63歲。著《西升經集注》《上清大洞真經玉決音義》。

元豐七年(1084),59歲。著《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南華真經章句余事》《南華真經余事雜錄》諸書。

元祐三年(1088),63歲。游嵩山,過京師留任中太乙宮,復職。

元祐六年(1091),66歲。被推薦編校黃本道書,未果。

紹圣元年(1094),69歲,虛歲70。卒于中太乙宮。

注釋:

①可參考王一麟《北宋高道陳景元著作考辨》,載《中國道教》2017年第1期。

②金建峰未做任何說明便將“己卯”記為“乙卯”,且未察覺《書譜》的矛盾,直稱陳景元短期歸隱了廬山。見金建峰:《北宋道士陳景元生平事跡考述》,載《中國道教》2011年第2期。

③陳景元與王安石二人在熙寧年之前是否相識,不得而知。按王安石在江寧、淮南一帶為官,陳景元青壯年時代又都隱逸于江淮之間,二人應該是有相識的可能。

④劉惟永稱陳景元“乙未造解”,即仁宗至和二年。蒙文通先生認為“乙未”為“己未”之誤,但“己未”已是神宗元豐二年,過了熙寧五年進書時間,若無其他解釋,恐怕應當就是“乙未”。參見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中華道藏:第12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

[1]薛致玄.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開題科文疏:卷1[M]//中華道藏:第10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2]隋思喜.三教關系視野中的陳景元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1.

[3]陳景元.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敘[M]//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70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4]陳景元.道德經注開題[M]//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5]金建峰.北宋道士陳景元生平事跡考述[J].中國道教,2011(2).

[6]彭耜.道德真經集注[M]//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7]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9[M]//中華道藏:第47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8]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48[M]//中華道藏:第47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9]脫脫,等.宋史:卷312(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王立群,點校.宣和書譜:卷6[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11]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M]//中華道藏:第1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12]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7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13]高文,高啟明.新編王安石年譜[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5).

[14]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1[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

[15]朱熹.跋道士陳景元詩,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2版修訂本):卷38[M]//朱子全書:第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熙寧書譜高郵
摘《書譜》孫過庭句
星河
臨帖孫過庭《書譜》
建立應急管理六大體系的高郵實踐
好歌好酒好高郵
石鑑為官履歷考述
看千帆競渡,數高郵風流
——高郵博物館精華演繹
高郵風光
籠中鸚鵡
應是熙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