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名著改編文的解讀與教學

2018-04-15 05:13阮美好
語文建設·下半月 2018年9期
關鍵詞:古典名著廉頗晏子

阮美好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除各類文體的現代白話文以及文言文外,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文本,這類文本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文本的思想內容源自古典名著,而表達語體為現代白話文。因此,這類文本既帶著古典名著色彩,但又不是古典名著;既被賦予了現代白話文色彩,但又不是普通的現代白話文故事。經過再三考究,筆者把這類由古典名著改編而成的文本命名為“古典名著改編文”。下面對這類文本的解讀和教學進行詳細分析。

一、古典名著改編文的多元解讀

古典名著改編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比例無法跟現代白話文相比,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這類文本選編進教材的必然性在于傳統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古典名著作為傳統文化的寶庫,是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文言表達幾乎從未走進過學生語言交際應用層面的語境下,如何讓傳統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如何讓學生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古典名著進行改編無疑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對教材選文進行文本解讀的目的,在于發掘文本的最大教學價值,從而找到合適的教學內容。目前,不同層面的解讀者對古典名著改編文有不同的解讀傾向。

一是教材編者的多元解讀。不同版本的教材編者,對這類文本的改編和選編的角度存在差異。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在入編教材的過程中,編者對其進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改編。如滬教版,“完璧歸趙”入編三年級下冊(第13課),“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則以《將相和》之名入編四年級下冊(第35課)。如蘇教版,編者只選取了“負荊請罪”編進六年級上冊教材(第5課)。以《將相和》命名的文本被選編進多個版本的高年級教材中,如語文A版、語文S版、浙教版、冀教版、人教版等。古典名著改編文在滬教版教材中,均定位為歷史小故事,呈現出“短”“小”“精”的樣貌:篇幅短,刪減了詳細的敘事;故事小,聚焦主要事件,把“完璧歸趙”與后面的“澠池會見”“負荊請罪”分開,降低對原著邏輯關系的理解難度;描寫精,聚焦凸顯人物性格特征的言行描寫。在蘇教版教材中,名著改編文則以歷史小話劇的文學樣式呈現,分為兩幕,第一幕是藺相如說服門人韓勃的情景,第二幕是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的情景。其他多個版本的改編文《將相和》,均在“古典名著”單元出現。

二是教者的多元解讀。除了那些毫無文體與文本解讀意識而把所有文本都讀成(教成)一個模樣的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解讀主要有三種:第一,把改編文本直接當作故事,側重緊張曲折的情節。在讀故事中著重理清人物的關系和故事發展的內在邏輯,思考人物言行,品味歷史人物個性品質。這樣的解讀雖有獨到之處,但會淹沒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條主線。第二,立足于讀寫結合,聚焦于人物言行,落實習作遷移。單從藺相如看,有的抓其言語“一張嘴”,有的抓其動作“撞”“拼”“避”,把課文簡單地解讀為一般的人物描寫類文章,教學過程衍變成指向習作的閱讀過程。第三,定位感受人物形象,激發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教者往往會從文中人物具有什么品質、從哪里看出來的等認同性和詮釋性問題出發,將人物言行與人物性格(品質)作簡單對應,最后留給學生的只是貼標簽的概念化人物形象,改編文也儼然成了人物臉譜集。當然,教者的文本解讀往往會以教材為依據,教材文本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不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者的解讀,如滬教版的《完璧歸趙》和《將相和》定位為歷史故事,但不等于人教版的《將相和》也是歷史故事。因此,教者必須把握古典名著改編文本的具體語境。

二、古典名著改編文的雙重語境

1.把握古典名著改編文本的共性語境

古典名著改編文源于古典名著而又異于古典名著,原著本身的基調與色彩“與生俱來”,又因為改編而以全新的敘事樣貌出現在特定的讀者面前,這類文本具有如下特質:故事內容(文內語境)、情感意蘊(文外語境)、時代精神(歷史文化語境)與原著基本保持一致。如改編文《晏子使楚》,記敘了晏子作為齊國的外交使臣訪問楚國的事情。楚王依仗自己國勢強盛,侮辱晏子以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以其機智幽默,針鋒相對,講究策略,結果完勝楚王,讓楚王自取其辱。故事情節與原著雖有出入,如刪減了晏子第二次出使楚國,楚王想再次侮辱晏子,與手下商量對策的情節,但改編文與原著一樣敘述了晏子和楚王三個回合的交鋒,情節曲折,矛盾沖突扣人心弦,結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改編文保持了原著褒晏貶楚、揚正抑歪、揚善懲惡的情感意蘊,既褒揚了晏子維護國家利益的精神,又凸顯其能言善辯、機智幽默的鮮明特征。與此同時,改編文也保持了原著的國與國之間的形勢和外交文化。與原著迥異的是話語基調(言語語境),改編文以現代白話文呈現,形成全新的文本敘事樣貌,從而也讓學生獲得了全新的閱讀體驗。因此,教者必須把握改編文本的共性語境,尋找到適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在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跟文本對話、引導讀寫遷移等方面體現出改編文所具有的特質。

2.把握古典名著改編文本的個性語境

改編文帶著原著的烙印,其文體也體現出原著文體的復雜性。如《晏子使楚》節選和改編自《晏子春秋》,原著處于中國古代文體發展初期,本身就“具有多種文體屬性,是一部體制特殊的古典文學作品”,“既有諸子散文的思想性、人物傳記的記人性,又有小說化的虛構和敘事,是一部體制特殊的古典文學作品”。[1]《將相和》節選和改編自《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妒酚洝吩谌宋飩饔涹w方面吸取了先秦史傳如《穆天子傳》《晏子春秋》《戰國策》等長處而又有所創新,形成了史學文體的“一家之言”?!妒酚洝穼μ摌嬊楣?、傳神寫照、草蛇灰線等小說技巧的運用,創新了歷史的記載方式?!妒酚洝防硐牖?、浪漫化、傳奇化的寫人方式,對后世傳記文學產生了諸多啟迪?!妒酚洝芳耐兄抉R遷崇高的歷史著述宗旨,同時也滲透著他極高的創作激情和藝術天分,其文汪洋恣肆,筆法縱橫不羈,使其人物傳記“保證了傳主生平事跡的真實可靠,又為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提供了方便”[2]?!蛾套哟呵铩泛汀妒酚洝返南嗤幨且允聦懭?,前者是以多事寫一人,后者是以一事寫多人,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在相互勾連的故事中寫了藺相如、廉頗、趙王、秦王、趙奢、趙括、李牧等人,連藺相如、廉頗的門人也有精彩的刻畫。兩者不同之處是《晏子春秋》所載晏子故事并非全為信史,而《史記》則是一部嚴肅的史著。因此,教師在解讀古典名著改編文的時候,必須把握文本的個性語境。

三、古典名著改編文的教學指導

古典名著改編文的復雜性,導致了教學內容選取的復雜性,不同版本教材節選和改編的不一致,也導致了教學借鑒的困難。因此,這類文本該教什么、該怎么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這類文本的教學不能只作“了解和欣賞”,也不能局限于“教教材”。其次,這類文本的故事內容(文內語境)、情感意蘊(文外語境)、時代精神(歷史文化語境)與原著基本保持一致,教學時不能脫離原著語境而作隨意的生發與發揮。最后,這類文本的語體是現代白話文而不是文言文,教學不能僅限于改編文或受制于原著的文言語境,可進行白話文和文言文的互文對照閱讀,讓學生借助熟悉的語境體驗文言語境,與歷史人物進行穿越時光隧道的對話,彰顯改編文作為名著引讀的功能。因此,筆者建議這類文本可從側重讀和側重寫兩個方面明晰教學思路:

一是側重“讀”的教學思路。此教學思路源于觸碰傳統文化、走向名著的教學目標,其教學內容是了解古典名著所涉及的文化知識和語文知識,掌握閱讀方法。

文化知識的學習主要是指了解知識背景,例如,通過閱讀和介紹,了解《晏子使楚》節選和改編自《晏子春秋》,《將相和》節選和改編自《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對各自原著所涉及的時代、思想、文化有大致了解。語文知識的學習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了解相關文體知識,例如通過《晏子使楚》了解《晏子春秋》具備諸子散文的思想性、人物傳記的記人性和小說化的虛構與敘事;通過《將相和》了解《史記》紀傳體史書的文體特征,理解魯迅對《史記》所作出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評價;另一方面是了解相關寫作知識,例如通過《將相和》了解《史記》在確保人物事跡真實性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典型事件、虛構情節、傳神寫照、對比烘托等小說手法凸顯人物形象的寫法。

閱讀方法包括如下幾種。提問法:如“晏子使楚遇到了哪些問題?他是怎樣做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寫人物的‘笑?”等,在閱讀中設法找到問題的答案。想象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展開故事情景的畫面想象,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感受,以達到準確理解的目的。預測法:例如,可以設計“晏子第一次反擊成功之后,楚王對待晏子是否會有所改變呢?”“藺相如‘完璧歸趙后,秦王會如何對付趙國呢?”等問題。聯想法:把自己的經歷和知識帶到閱讀中,例如,可以設計“藺相如位居于廉頗之上,是否就憑著‘一張嘴?”“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耳中,他會想什么,說什么呢?”等問題?;ノ膶φ辗ǎ鹤寣W生初步感受原著風貌。演讀法:在演讀中感受人物形象,為人物身上傳遞出來的正能量所感染;感悟人物語言對于凸顯人物精氣神的作用,激發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二是側重“寫”的教學思路。此教學思路源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核心教學目標,其教學內容是獲得文本講述完整故事、運用多種方法靈活刻畫人物形象的言語借鑒,促進學生言語智慧的提升。古典名著寫人的手法很多,但需要抓住文本中最具特色的寫法,且是學生需要學、能學會的。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敘事和寫人技巧,需要在真實敘事和藝術手法表現人物形象等方面獲得長進。

以《晏子使楚》《將相和》為例,二者在敘事方式上都體現為一波三折,層層蓄勢,最終澄清大是大非的同時凸顯人物形象。此外,二者在細節描寫上都聚焦人物語言。晏子的話之所以有力擊中楚王要害,除了內容本身具有說服力之外,關鍵在于他運用了“三段論”的科學推理方式,確保結論的正確與不可爭辯,如:“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大前提),“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小前提),“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結論:進,楚國是狗國;不進,楚國是禮儀之邦)。再來看藺相如:捧璧至秦,設秦理虧之局——“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施計完璧歸趙,顯秦理虧之實——“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以牙還牙,逼秦王就范擊缶——“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忍辱退避,喚醒廉頗君子心——“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擲地有聲的語言是人精氣神之流露,藺相如的語言對于趙王是承諾,對于秦王是武器,對于廉頗則是喚醒的力量。有生命力、能生長的語言,既離不開科學思維,也離不開人的精氣神。讓學生學會敘事,學會捕捉人物有代表性的語言,古典名著改編文無疑可以提供極好的范式。

參考文獻

[1]徐峰,尹玉珊.《晏子春秋》文體辯證[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2]潘定武.《史記》文體的文學史思考[J].學術界,2015(5).

猜你喜歡
古典名著廉頗晏子
項目驅動,讓古典名著更具生命力
晏子的車夫
忠誠老將廉頗晚年“背叛”趙國
小燕子
負荊請罪
閱讀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分析
古典名著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作用
論閱讀古典名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晏子使楚
晏子辭退高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