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平區小學高年級學生良好異性交往能力培養課題研究報告

2018-05-10 09:49孟憲霞何麗芳邱立君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能力培養

孟憲霞 何麗芳 邱立君

摘要:小學高年級學生處于青春前期,性別角色分化,性意識急速發展,在與異性同學交往時,產生諸多困惑,出現諸多問題。在此階段,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及提高異性交往能力尤為關鍵,因此在全區幾所實驗校進行此課題研究,初步形成學生異性交往能力指導策略,用于指導學生健康異性交往。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異性交往;能力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健康的異性交往,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個體完善發展的重要素質與能力。根據社會交往互動理論,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只有在與異性交往互動過程中才可能較好的完成。小學階段是學生學會人際交往、適應學習生活,融入集體生活的基礎階段,正常的男女生交往可以使差異較大的個性相互滲透、個性互補,使雙方性格更為豁達開朗,情感體驗更為豐富,意志更為堅強,同時也有利于班集體的團結,有益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為將來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礎。但是隨著身體和心理的發展,他們的交往觀念尤其是異性交往觀念也在不斷變化。處于青春前期的小學高年級學生開始進入性別角色分化和性意識急速發展時期,由于對異性、角色的心理認同感增強,以及對第二性征發育現象的不安與煩惱,不少學生在與異性同學交往時產生許多困惑,同時亦出現諸多問題。因此,如何幫助小學高年級學生正確認識異性交往,理解異性交往,掌握異性交往的原則與方式方法,提高異性交往能力,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亦是我區各學校面臨的普便問題,由此確定了以《小學高年級學生良好異性交往能力培養的研究》為主題的課題研究。

(二)研究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幫助學生領悟異性交往對人生的重要影響,探尋學生異性交往不良產生的主要原因,進而探討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能力的途徑與辦法,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困惑,快樂的學習與生活。

本課題的研究對于了解我區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現狀;對于學校、教師、家長異性交往觀念的轉變,指導學生健康異性交往教育水平的提升;對于學生異性交往能力的提高、心理需求的滿足及社會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區地處北京市遠郊區,目前正處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區域經濟發展迅速,原有的平衡已經打破,社會家庭構成中城市家庭與農村家庭、高知家庭與文盲家庭、高收入家庭與低保家庭并存,學生成長背景多樣,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學生異性交往問題是目前各校面臨的普遍問題,本課題的研究基于學校、學生現實需求,有利學校、學生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可以激發和調動學生自覺學習、自我發展的內驅力,獲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文獻綜述

(一)概念界定

異性交往也稱性別交往,按照性學專家潘綏銘先生(潘綏銘、曾靜《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與性行為》,2000)的定義,是指不同性別之間、并不帶有性動機或者性要求的、一般的人際來往和社會接觸。性別交往有兩類,一是總體上的性別交往,即不同性別作為不同的群體而進行的交往,二是具有不同性別的個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這種不涉及性的異性交往的研究在兒童心理學主要在同伴關系的研究中得以體現。同伴關系對兒童社會技能的學習、社會規則的學習、人格的完善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的學生異性交往就是指不同性別的學生之間,不具有性色彩的行為互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國際上對兒童同伴交往的心理學研究按其復雜程度分為構成相互聯系的四個層次,分別為個體特點、人際互動、相互關系及群體。其中對同伴交往中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兒童的友誼以及青少年與異性的親密關系等(周宗奎,《兒童的社會技能》,2002)。對于異性同伴的交往情況,國外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學生交往所帶來的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學生的約會情況、由不恰當約會引起的暴力及各種犯罪活動、吸毒、未婚先孕等)進行的研究;國內研究關注學生異性交往類型與階段、異性交往動機、交往方式與內容,交往態度等(知網,2015,吳瑩)。強調少年異性交往的生理基礎和道德層面,把研究的前提放在性生理的發展上,忽視了青少年異性交往研究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基礎,同時,也把小學兒童的異性交往排除研究之外。在查閱文獻過程中我們發現國內研究更關注中學生與大學生的異性交往,而對小學兒童的異性交往研究比較缺乏,且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對兒童的異性交往研究和教育沒有得到重視。在全國期刊網中的哲學、教育科學數據庫中輸入“兒童”“異性交往”進行檢索,可以檢索到有效研究17項(知網,2006,繆周芬),這些是10年前的數據統計,現在并沒有得到改善,關于兒童異性交往的文獻依然少之又少。其次,對兒童同伴交往的研究強調性別間的差異,而對兩性之間的互動研究缺乏。但事實上,恰恰是在兩性的相互競爭或相互沖突過程中,兒童增強了對兩性的理解,培養了與異性伙伴的正常交往能力。再次,對異性交往的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對靜態研究多,異性交往發展動態研究少 (知網,2009,李放) 。

縱觀已有研究,我們發現目前對小學兒童異性交往問題的研究仍有幾點不足:

1.在研究對象方面,對中學和大學階段的異性交往研究多,對小學階段的異性交往研究少。

2.在研究內容方面,對理論上的異性交往內容闡述較多,對具體情景中的異性交往的研究和探討比較缺乏,無法對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指導。

3.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大多進行概念分析和理論構建,多停留在描述層面,也缺乏實證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本研究在繼承以往研究基礎上,力圖探索小學高年級兒童異性交往心理問題及成因,進而摸索提高其異性交往能力的有效方式,為促進個體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幫助小學高年級兒童學會健康異性交往提供指導和參考。

三、研究目標

⒈ 研究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能力培養的途徑與策略。

⒉ 積累異性交往教育資源,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助力。

四、研究內容

一是調查了解我區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的真實情況及存在主要問題,以為課題的研究、實施提供依據;二是通過課題研究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該時期的生理變化及心理特點,以使其正確認識自己的身心發展變化,從而進行更加積極的自我悅納;三是幫助學生了解男、女同學間的心理差異,以使其更深入的了解異性同學,以促進男女同學之間的理解、溝通、合作與互助;四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異性交往,了解異性交往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異性交往中尚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掌握健康異性交往的原則及方式方法以解決學生在異性交往過程中存在的羞于交往、交往過密或過度敏感等問題。

五、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與經驗總結等方法。

?± 文獻研究法:查閱有關青少年異性交往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又通過網上搜索一些相關的材料和案例,歸納和總結搜集到的資源并進行分析,找出有關問題的有用信息。

?? 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研究,循序漸進,不斷反思,不斷修正,探索最佳策略。

?? 經驗總結法:廣泛收集和總結各位教師指導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與案例,進行歸納整理。

六、研究過程

1. 組建課題研究小組,完成組織分工

我校是一所以研訓為主的學校,承擔的是我區中小學、學前教育各學科的教學研究、指導、培訓、服務工作,沒有學生、沒有課程是本次研究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據此,在研究之初,首先選取了5所參與課題研究的實驗校,通過與實驗校的交流研討,根據我區現狀及學生的心理需求,最終確定了《小學高年級學生良好異性交往能力培養的研究》的研究主題,并據此確定了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及研究成果,并依據各實驗校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的任務分工。

⒉ 更新觀念、統一認識,提高教師素質

當前社會、學校和家長對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存在諸多誤解,往往采取一些過激的手段加以干涉,而不是采取積極正確的引導方法去解決,使朦朧中的學生走入誤區。據此,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豐富其理論知識,提高其認識,使其了解學生在這一時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及健康異性交往對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并將之應用于教育實踐,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⑴ 通過集體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積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通過學習《中小學性健康教育大綱》等相關綱要,了解中小學性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總目標、基本原則和各學段性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尤其是異性交往方面的相關要求。通過閱讀《發展心理學》《青春期性教育教師實用手冊》等相關理論書籍,提升理論修養,通過閱讀《青春期異性健康交往的積極效應與指導策略》、《小學兒童性別認同與異性交往發展》等文章,了解有關青年少年異性交往研究的最新動態。

⑵ 舉辦青少年異性交往專題講座,滿足教師專業需求:學生異性交往的引導問題是每個教師都會遇到的課題,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組織開展中小學生異性交往指導專題培訓。課題實驗校的骨干教師及我區專兼職心理教師共計40余人參加此次培訓活動。中科院心理所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上官芳芳老師以《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的研究思路》為題,以互動、研討為主要形式,從我們眼中的青春期入手,重點對青春期的優勢及值得注意的問題、青少年期“緊張-對峙”解釋模型及MALTZ涉性交往層次模型四個方面進行了專題講座,并與與會教師就其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本次培訓從教育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闊了教師的教育思路,拓寬了教師的工作視野,滿足了教師的工作需要。

⑶ 參加各種培訓課程,提升專業素養:為進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先后參加了項目組舉辦的《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活動》項目培訓會、美籍善意溝通培訓專家李秀萍老師的《運用善意溝通、拒絕校園欺凌》的參與式培訓及荷蘭性教育專家桑德瑞教授的《學校性教育理論與方法培訓》 初級班培訓及《防治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項目培訓,課題組成員的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為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證。

⑷ 參加課題交流會,觀摩優秀課,開闊視野,汲取經驗:先后參加《中小學健康主題活動》結題展示暨2017年新項目啟動會,《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活動》項目交流會、《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活動》現場成果展示等活動,通過觀摩性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展示、聆聽實驗校工作經驗交流及專家現場指導與點評,參與課題實施問題研討等活動,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學習了先進經驗,對于課題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⒊ 編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形成調查報告

為了解我區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狀況,為研究提供依據,在分析文獻資料的前提下,借鑒王磊(2002)編制的《青少年異性交往調查問卷》,吳瑩(2015)編制的《中學生異性交往調查問卷》,《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活動》項目組提供的《初中生異性交往現狀調查問卷》,自編《青少年異性交往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異性交往的基本看法,學生異性交往概況、異性交往動機、擇友傾向、交往方式與內容、異性交往情感體驗,對異性交往準則的理解及在異性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困惑等方面。 2017年10月組織開展問卷調查工作,問卷的施測對象是五、六年級學生,五所實驗校積極參與此項工作,運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各校五、六年級中各選取1個班的學生參與調研,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67份,回收有效問卷360份,其中五年級188份,六年級172份,這里面城鎮學生有274人,農村學生有86人,農村學生所占比例低于城鎮學生所占比例。從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五年級和六年級超過80% 的學生都有異性交往,缺乏異性交往的總比例在20%以下,五年級學生異性交往的普遍性稍高于六年級學生。來自城鎮學生異性交往的比例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由此可見,當前存在異性交往障礙的學生比例較小。在分析小學高年級學生缺乏異性交往的主要原因時,我們了解到缺乏異性交往主要是因為他們感覺和異性同學沒有共同語言和相同或相近的興趣愛好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與異性同學交往,同時我們也發現有些學生對異性交往問題存在錯誤認知,他們認為好學生不應該與異性同學交往,與異性同學交往會影響學習,還有就是一些學生擔心與異性同學交往會引發不必要的誤會及找不到與異性同學交往的機會。這為今后研究工作的有效實施與開展提供了依據。

⒋ 依據學生心理特點,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青春期系列教學研討活動

⑴ 以心理健康活動課為載體,開展青春期教育。學生在進入高年級后,伴隨著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在自我認知、情緒情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不少問題,為此將課題研究與2017年北京市成均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相結合,以心理健康活動課為主要形式,于2017年10月至11月開展青春期教育系列教學研討活動:為幫助學生積極悅納自我、正確體驗與表達情緒、提升人際交往能力,長陵學校張陸地老師、陽坊中心袁楠等五位教師分別為崔村中心小學和城北中心六街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們進行了人際交往、意志培養、情緒管理、認識自我等方面的心理輔導;為解決青春期學生與家長溝通不暢的問題,城北中心劉佳寧老師以《愛的換位》為題,通過親子課堂的形式,為該校六年級學生與家長進行了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密切了親子關系;針對高年級學生性意識進一步覺醒,異性伙伴關系逐漸進入到異性疏遠期,男女生之間開始互相排斥,界限分明這一特點,城關小學崔旭汗老師為該校五年級學生進行了以“人椅”為主要活動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增加男、女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了男生與女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昌盛園小學李晶鑫老師以《男生女生,我們友好相處》為題為該校六年級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活動中,男女生們了解了彼此的差異和對方的優點,學會了異性交往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⑵ 開展“中小學性健康教育”課題說課研討活動: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性健康教育水平,18年5月3日,組織開展“中小學性健康教育”課題說課研討活動。來自8所學校的10名教師參于其中。課題實驗校骨干教師城北中心小學孫悅、昌盛園小學李艷麗等五位老師進行了說課展示?!氨本┦兄行W性健康教育活動”課題負責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教授蒞臨指導,并從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的選取、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制定、活動過程的具體實施幾方面進行了具體而有針對性的指導?;顒拥拈_展,解決了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為其專業成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⑶ 組織實驗校參加《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活動》現場成果展示活動:

18年5月14日,組織教師參加市項目組在海淀區上地實驗小學舉辦的《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活動》現場成果展示活動。城北中心小學孫悅老師、昌盛園小學李艷麗老師及南口鎮小陶愛萍老師進行了說課展示,城北中心王重陽老師及昌盛園小學李晶鑫老師參加了課堂教學現場展示活動。

⒌ 編寫《走進學生青春期---班主任工作指導手冊》

進入青春期后,隨著生理的發育、心理的發展,學生會產生諸多困惑,出現諸多問題,需要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給予恰當的疏導和指導,為幫助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困惑,順利度過青春期,組織編寫小組,進行《走進學生青春期---班主任工作指導手冊》一書的編寫工作,力圖從青春期學生在生理發育、自我發展、情緒調控、人際交往、生涯規劃及特殊行為問題等方面的常見問題入手,給予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一些指導。

⒍ 滿足學校需求,開展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指導專題講座

組織開展基于學校需求的心理培訓與心理講座,帶領專家團隊走進學校,為基層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服務。17年12月,應北京農學院附屬小學的要求,昌平區心育講師團成員百善學校張起生老師為該校全體六年級學生進行《友好交往 健康成長》學生異性交往指導方面的專題講座,講座從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以師生互動為主要方式,向學生介紹了人際交往五大技巧及友善溝通四步驟,強調了人際交往尤其是與異性同學交往時的適度問題。

⒎ 實驗校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工作

如:城關小學、昌盛園小學、馬池口中心小學依據各自的研究重點,對本校高年級學生進行了有關青春期生理變化、心理發展及異性交往方面的問卷調查及相關訪談。城關小學通過開設男生課堂和女生課堂,對學生進行了青春期生理知識講座,通過《迎接我們的青春期》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為男女生之間創造接觸、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昌盛園小學開展“青春期男女生如何健康交往”系列課程展示與研討活動,馬池口中心小學開展了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同時發揮教師專業特長,以箱庭游戲為主要載體,對學生進行了專題輔導,小湯山中心小學為男生、女生開展了專題講座,同時為家長進行了系列輔導,城北中心小學通過《鱷魚“愛”上長頸鹿》等心理健康活動課對學生進行異性交往指導。

七、研究成果

通過學校、老師、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們取得了初步的教育效果。學生的精神面貌改觀,老師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動了校風學風建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初步形成學生健康異性交往指導策略

⒈ 普及青春期知識,轉變教師、家長觀念,正視學生異性交往

加強對教師和家長的培訓與指導,通過專題培訓、系列講座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對教師、家長進行青春期健康知識教育,幫助教師、家長了解這一時期學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特點,了解健康異性交往對人生的積極影響,理性面對孩子的異性交往,針對孩子的異性交往問題,能夠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導,提高孩子的異性交往能力,解決其存在的困惑。

⒉ 開展青春期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異性交往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異性疏遠期,這一時期男生女生都開始關注異性,但往往以消極否定的態度出現,通過男女生之間對抗的方式表達出來。以課堂為主渠道,通過心理健康活動課、主題班會、男生課堂、女生課堂等形式開展青春期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所產生的變化和出現的新特點,認識到渴望與異性同學或朋友交往是人類性心理發展的必然需求,認識到合理地異性交往能夠給自身發展帶來積極意義,認識到健康的異性交往可以使友誼的發展不僅限于與同性同學的交往,認識到正常的男女生交往可以使差異較大的個性相互滲透、個性互補,使雙方性格更為豁達開朗,情感體驗更為豐富,意志更為堅強,同時也有利于班集體的團結,有益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為將來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礎。

⒊ 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為學生提供與異性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消除神秘感

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不僅有利于消除異性間的神秘感,而且有利于其智力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為學生提供公開的與異性交往、交流的場所,使學生以群體的方式進行交往,既可擴大交往圈,建立起和諧、真誠的異性關系,滿足其正常的異性交往需求,又可使異性交往過密的學生轉移興奮點,避免“一對一”私下交往,避免早戀現象發生。

⒋ 開展青春期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完善自我,了解“愛”

良好的個性有助于青春期學生與異性進行正常的交往。通過認識自我心理輔導,引導學生積極悅納自我,提升自信心;通過人際交往心理輔導,引導學生真誠、熱情、友好地對待同學包括異性同學,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性別的同學個性存在較大差異,要學會換位思考,友善溝通,寬以待人,從而與異性和諧相處;通過異性交往心理輔導,讓男女生交流分享自己最欣賞的異性特質,體會每個人都會欣賞同性或異性的一些優秀特質,從而更加不斷地完善自己。并借此幫助學生認識到其平時所說的“愛”和 “喜歡”這類的詞,其實就是“欣賞”或“好感”,從而揭開“愛”的神秘面紗。

⒌ 開展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保護,健康快樂成長

小學高年級學生,心智尚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極易受到各種誘惑,進而做出各種不良行為,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保護: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了解網絡的利與弊,善于利用網絡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不隨意約會網友,注意保護自己;教育學生遠離社會娛樂場所,不進入網吧、KTV、酒吧等不適合未成年人進入的場所;引導學生掌握與異性交往時的分寸感,不要過度親密,不碰觸對方隱私部位,男女生交往以集體活動為主,學習或活動需要單獨交往,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不能在幽靜處單獨相處,校外,不要單獨去對方的家或單獨活動;不要過早陷入戀愛關系,更不要偷食禁果,男生應當自我約束,女生注意自我保護。

(二)學生異性交往意識與行為有所改善

1.學生對異性交往的認識更加積極

在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后測中我們發現,學生對異性交往的認識得到了切實的改善。學生對異性交往的認識與態度,會直接影響其與異性同學的交往行為與交往活動。經過引導,更多的學生認識到了健康異性交往對人生的積極影響,64.2%的學生對異性交往持支持肯定的態度,同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與異性缺乏交往的學生比例下降了8%。

2.學生異性交往偏差現象有所緩解

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偏差存在兩種情況:即不交往和交往過密。后側結果顯示,學生的異性交往偏差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其中與異性同學不交往的學生比例由18.6%下降到了10.6%,與異性同學存在交往過密現象的學生比例則由16%下降到了10%。

3.學生的異性交友觀更加合理

學生的異性交往動機與擇友傾向更加積極合理。交往動機上,因為好奇、攀比、炫耀或滿足需要而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學生人數在減少;擇友傾向上,關注對方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及是否擁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在增多。

(三)物化成果

經過努力,課題研究初見成果。教師層面: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課題組成員昌盛園小學李晶鑫老師的《男孩、女孩我們友好相處》一課,獲得第五屆(2017年)北京市“成均杯”心理教師基本功展示特等獎,并被評為“市級示范課”,進行公開展示;城北中心劉佳寧老師《愛的換位》一課榮獲第五屆(2017年)北京市“成均杯”心理教師基本功展示特等獎,并被評為“市級示范課”,進行公開展示。在2018年5月市項目組舉辦的《2017年北京市中小學性健康教育活動》現場成果展示活動中,實驗校城北中心小學孫悅老師、昌盛園小學李艷麗老師及南口鎮小陶愛萍老師進行了說課展示,城北中心王重陽老師及昌盛園小學李晶鑫老師參加了課堂教學現場展示活動,本人撰寫的《昌平區小學高年級學生異性交往現狀調查》榮獲市級一等獎,實驗校其他幾位教師的相關教學設計、教育案例及論文亦獲得市級一、二、三等獎。

參考文獻

[1]陳義明.初中生人際交往研究——以常州市武進區兩所學校為個案[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HartupWW.1977.Peer,Play,and Pathology:A New Look at the Soeial BehaviorofChildren.Newsletter,SRCD,Ine.1一3

[3]蔣有慧.初中生異性交往心理發展的特點[J].教育研究,1991,(3):27.

[4]董莉、沃建中《3-6年級學生人際交往發展特點的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02-20

[5]賈勁婷 《小學高年級兒童人際關系的調查研究》. 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6]賈接梅《國外青少年人際關系研究綜述》.《經濟研究導刊 》 2011 年第11 期

[7]陳堅 《從沙利文的人際理論看青少年良好人際關系模式的建立》.云南電大學報,2008年12月第四期

[8]張娜 《青少年積極認知、積極情緒與社會適應性的關系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5.

[9]鐘巧如 《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智力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 廣州大學, 2012.

[10]吳瑩《中學生異性交往現狀研究》. 山東師范大學.2015

猜你喜歡
小學高年級能力培養
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策略分析
對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滲透的思考
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高年級音樂課堂中的應用
英語趣配音對小學高年級學習英語的影響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及有效策略
基于就業視角的中職烹飪專業教學研究
體育教學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
數學歸納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